资源描述
一汪湖水有多深
一汪湖水有多深
巢湖生态环境治理的几点思考
最近在网上用百度搜索“巢湖”,显示有3500多万个结果,其中有1600多万个词条与“巢湖污染”有关,可以看出巢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污染。巢湖污染是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向国家汇报,要求给予支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巢湖污染治理问题,李克强、吴邦国、回良玉等安徽籍的或者在安徽工作过的许多中央领导同志都曾做过重要批示。
巢湖污染到底是怎么回事,污染有多重?过去是怎么治,为什么不能立竿见影?巢湖治理的意义有多大,影响有多深?巢湖还能治好吗,有什么好招?结合本职工作,借论坛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巢湖有多大,能盛多少水?
文革时安徽有句豪言:“端起巢湖当水瓢,哪里干旱哪里浇”,巢湖水资源重要性可见一斑。巢湖水面约780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8米,百年一遇洪水位12.5米,相应湖水容量分别为17和52亿立方米,年均入湖水量34.9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包含合肥、巢湖、六安、安庆四市13个县(区)的部分或全部。2010年,巢湖流域总人口约10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2万人;流域GDP约3359亿元,人均GDP达3.2万元左右。
二、巢湖污染是怎么回事,污染有多重?
前不久,美国威斯康辛州水环境专家孔教授(华人)来巢湖访问交流,席间对餐桌鱼虾赞不绝口,我说鱼是巢湖里产的,孔教授很惊讶,说巢湖的鱼还能吃吗?不光是外国人,就是许多国内、省内的人对巢湖污染情况认识也存在误区。
巢湖原本水质优良,鱼虾肥美。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巢湖污染日益加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东半湖好于西半湖。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有什么危害?主要是氮、磷浓度超标,如果拿人比喻就是营养过剩,造成“三高”。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加上合适的温度、相对平静的水面,就会造成蓝藻爆发,蓝藻腐烂会产生藻毒素,散发出恶臭,污染水源。
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对湖中鱼虾生长的影响并不严重,人工养殖水体中的富营养化要高得多。巢湖的水产品是安全的,巢湖水作为农业用水也是安全的。
巢湖蓝藻大量生长期在4-10月份,此时盛行东南风,蓝藻被风吹向西半湖,出现湖面蓝藻堆积,水体呈翠绿色、粘稠状。这期间合肥沿岸数公里内都能闻到蓝藻腐烂的酸腐腥味,对合肥沿岸地区生产、生活影响较大。
三、巢湖过去是怎么治的,为什么不能立竿见影?
主要采取三大类举措:一是工程措施。“九五”期间,巢湖污染治理完成投资23.5亿元;“十五”完成30.3亿元,“十一五”完成投资80多亿元。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厂。2009年底,巢湖流域各县均建成污水处理厂,目前累计建成城市污水处理规模130多万吨/日。二是出台了相关政策。实行全流域“禁磷”,关停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对重污染项目,实行环保预审;对污染严重、环境风险高的项目予以否决。三是加强环境执法。将巢湖水污染防治作为全省环保执法监督工作重点予以推进,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对国控、省控等重点污染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督。
巢湖治理为什么不能立竿见影?
湖泊污染治理要比河流难得多,河流治理只要截断污染源,水质就会很快改善。但是湖泊一旦污染,治理时间较长。总体来说,以上措施对缓解巢湖污染起到一定作用。巢湖水质由“十五”末的劣Ⅴ类好转为Ⅴ类,总氮、总磷浓度明显下降,富营养化程度由中度转为轻度。但是蓝藻爆发的水质环境条件依然存在。就像人“三高”指标好转了,症状有所缓解,但病没有根除,还会经常头痛、头晕。巢湖污染治理未能立竿见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废水排放量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巢湖流域内虽然建了大量的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处理过的水与地表水相比仍然是污染含量仍然较高,2010年排放量达3.8亿吨,进入巢湖的氮、磷量总量仍然较大。
2.农业面源未能有效控制。巢湖流域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耕地比例大,化肥农药施用量多,农业面源是湖区主要污染物的重要来源。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农业源总氮排放量占61%,总磷排放量占93.6%。长期以来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工业及城镇污水等点源方面,点多、面广、量大的农业源污染基本没进行有效治理。
3.水体交换不畅。巢湖建闸后,巢湖流入长江水量由巢湖闸建成前的年均13.6亿立方米减少为1.7亿立方米,交换水量大幅减少,使巢湖成为半封闭性水域,自净能力降低。
4.水生态系统退化。建国初期,巢湖流域有近20万亩湿地,由于围湖造田,环湖湿地基本消失。另外,春季蓄水灌溉抬高水位,造成挺水类水生植物无法生存。双重原因导致湖区生态系统逐步退化,湖岸崩塌加剧,水体净化能力严重衰退。
另外,由于污染治理部门条块分割,巢湖流域分属几个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也是影响巢湖污染治理进程的原因之一。好在巢湖流域正在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这对巢湖污染治理是个福音。
农业源未能进行有效治理是制约巢湖污染治理的最根本原因。
四、治理的意义有多大,影响有多深?
1.饮水安全的需要。合肥不是已经不用巢湖水作饮用水源了吗?不错,自2000年起,合肥市主要用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和大别山水库作为饮用水源。目前,合肥每年从大别山调水2.5亿方,受大别山水量限制,最多调用水量为5亿立方米。合肥要建设800-1000万人大都市,据测算,到2020年将缺水8亿立方米以上,只有巢湖才能解决合肥的水源问题。另外,巢湖也是其他沿岸城市和县乡的重要饮用水源。
2.城市建设的需要。水是城市“灵气”之所在。紧邻五大淡水湖的诸多城市中,合肥是全国唯一的省会城市。而在临湖的省会城市中,合肥市又是坐拥水面面积最大的城市。巢湖的水面面积是杭州西湖的 130多倍,是武汉东湖的24倍,总体水质也比西湖和东湖好得多。今年4月,习近平视察合肥滨湖新区,站在巢湖岸边,巢湖波光粼粼的,直达天际、蔚为壮观,感叹:“烟波浩渺啊!”,并关切地问“巢湖水面有多大?”,“现在生态怎么样?”。800里巢湖水面为合肥建设滨水城市和流域其他地区城市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巢湖污染却是抹不去的心病,必须面对。
3.加快皖北发展和全省水资源调配的需要。我省皖北地区拥有人口3000多万、耕地3200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主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该地区以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约1/2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发电、煤炭生产的用水量。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初步分析, 2015年和2030年,皖北地区缺水量将达到50和60亿立方米,缺水率大约在40%~60%左右。从长远来看,必须实施引江济淮工程,解决皖北地区及江淮分水岭地区用水短缺问题。巢湖是引江济淮的水源地和调蓄场所,巢湖污染治理事关安徽水资源调配全局,事关皖北地区经济发展。
五、巢湖能治好吗,有什么好招?
日本治理琵琶湖治理用了近30年时间,花了185亿美元。琵琶湖面积674平方公里,与巢湖相差不大,年均入湖水量275亿立方米,是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城市约1400多万人的生活、生产水源。上世纪70年代污染加剧,问题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琵琶湖治理主要采取:一是控污、截污,实施污染减排重点工程,提高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标准标;二是加强农业源治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三是改善养殖业动物粪便的处理措施;四是流域内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五是封山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琵琶湖能治理好,巢湖也能治理好,具体治理措施可以借鉴琵琶湖治理等国外湖泊治理经验。但由于国情不同,财力悬殊,因此需要结合巢湖污染自身特点和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采取更有针对性措施:
1.加大投资力度。污染治理投入必不可少,项目是支撑。我委会同省有关部门编制了《巢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总体方案》(2008—2020年),重点实施八大工程,总投资460亿元。工程建设除传统工业、生活污染治理项目外,着重支持河道、湖体污染彻底清除,减少内源污染。同时也包括湿地恢复和水土保持项目。近期由我委牵头组织实施的巢湖污染治理亚行贷款项目(总投资40亿元,亚行贷款2.5亿美元,明年可全面开工)就是这类项目。
2.强化农业源污染防治。这是巢湖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多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和乡村生活污染。区别于国外的是,国内种植业、养殖业规模小,企业经济条件差,农民千家万户,点多面广,没有抓手。多年来,农业源治理一直没有成效。“十二五”国家已经将农业源污染防治列入政府目标考核。
因此,必须采取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农业源防治措施。
化肥减施方面,划定禁施区、控施区。禁施区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入湖河流近岸,这些地方的耕地不是基本农田,耕地多为农民自行开垦,涉及面积较小,对农业和农民收入影响较小,但这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活动对水体污染较大。控施区划定在沿湖、沿河0.1—1平方公里范围内,控制化肥使用量,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由于秸秆还田和使用有机肥会增加投入,也会影响产量和收入(但可提高品质和口味),需要进行适当补贴,据测算每亩补贴200元,推广较为容易。如果每年拿出2亿元(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承担),可补贴推广100万亩,约占流域耕地15%左右。先期试点可选择种植大户和果疏生产基地,每年5000万元。
养殖业方面,对有机肥生产进行补贴。目前巢湖流域养殖业每年粪便产生量1300万吨(湿),有机肥生产利用量不足三分之一。目前多数沼气、有机肥生产项目是为争取政府补贴,但是由于运行成本较高,真正生产运行的不多。据测算,商品化有机肥生产成本480元/吨,市场销售价330元,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150元左右;另外,使用有机肥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成本1.3元/吨·公里;使用过程中劳动力成本也较高。因此,必须建设大型有机肥生产和使用基地,建立乡镇有机肥中转站和专业施肥队伍,对有机肥生产、运输和使用等给予补贴。据推算,生产、运输、使用合计每吨补贴200元较容易推广。如果按照全流域内80%粪便利用率,则每年可产有机肥300多万吨,实施补贴所需费用约6亿元。可先期在环湖9个乡镇和10家大中型养殖场开展试点,预计每年需补贴5000万元。
农业源污染防治是投入少见效快的治污措施,初步测算,在氮磷减排成效方面,等量投入,治理效果是其他工程项目的5-10倍。
3.实施园区工业污染集中治理。考虑到企业承受能力,目前巢湖治理很难像琵琶湖治理那样大幅度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必须采取强制和鼓励并重的措施加以推进,具体举措是:排水量达到300吨/天的工业企业,要求其搬迁入园,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排放标准不变。合理规划各类开发园区,对排水量达到5000吨/天以上的工业企业,由园区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放标准高于企业标准。用水量较大的新建项目必须全部进园区,实行污染集中治理。这样,不仅提高了排放标准也便于监管。
4.合理规划城乡建设布局。听说巢湖中庙建的湖景别墅价格高还特别好卖。建议大家最好不要买,因为离巢湖太近,一年中有半年以上的时间需要闻藻腥臭,另一方面不买湖景房也是为保护巢湖做贡献。在巢湖这样浅水型湖泊地区,城市建设应在距湖岸至少1公里外进行,否则会加重湖泊污染负荷。巢湖流域城镇化水平较高,村镇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要科学编制环巢湖城乡建设规划,形成有利于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城乡布局。
5.实施治污治理应急工程。春夏之际,乘坐飞机经过巢湖上空(西半湖合肥地区)向下看,经常可见到这样的景象:“绿色草原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绿色草原”就是湖中的蓝藻,“千帆”就是打捞蓝藻的小船。近年来,每年蓝藻大面积爆发时,合肥市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打捞,但是藻随风动,而且蓝藻含水量在97%以上,打捞不容易和处理成本大。打捞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对改善水质、防止腐臭气味收效甚微。
为了防止滨湖沿岸大面积蓝藻爆发,切实可行的应急办法是:在距湖岸1-2公里范围内,人工浮岛种植水葫芦, 水葫芦吸收水中氮磷效果好,生长迅速,易于打捞和处理,还能有效抑制蓝藻生长和爆发。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专门着手开展紫根水葫芦治理滇池蓝藻污染研究。我委也支持过中国科大开展相关研究,技术基本成熟,但需要有相应的投入,包括人工育苗、种植和打捞处理。初步测算每年投入1-2亿元,可有效防止蓝藻腐臭问题,使滨湖新区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展望和预测巢湖治理成效,“十二五”巢湖水体可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抑制蓝藻大规模爆发,东半湖饮用水源水质继续改善,西半湖水质可满足城市景观、工业和农业用水要求,再过十年,巢湖水质将会明显改观,巢湖水质保持III标准,可满足饮用水的需要,还巢湖水美湖秀的自然风貌,逐步恢复流域优美的生态环境。
巢湖污染治理事关安徽发展的大局,一定要治好!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同时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治好!
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