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题-材料题打印版.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560144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材料题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专题-材料题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材料题打印版 专题一 我国的民族关系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 《全球通史》 材料二:西晋时期汉人使用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四: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诸多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管辖。 材料五: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李克强谈及两岸关系时说:“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把它一起维护好,建设好,使其花团锦簇,我想花好总有月圆时。” (1) 材料一中提及的长城是谁在位时修建的?其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改革?这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3) 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4) 清朝在西藏、新疆设立的机构是什么?有何作用? (5)写出历史上台湾与大陆关系变化的史实。20世纪末,我国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提出了什么方针?取得什么成果?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1)根据材料一回答,“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哪个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 材料二: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一千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某海峡,到达夷洲。 (2)材料二中的“夷洲”是指今天哪一地区?它曾被哪两个殖民者侵占过?又是怎样回归的? 材料三: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材料三中的“蕃”主要是指今天的哪一地区?这一地区是在哪个朝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 (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我国对上述三个地区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 专题二 我国的对外关系 3、中国需要世界, 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外交往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谢弗评价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举出反映该政策的史实两例。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航海次数 A 次 4次 各次航海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每次航行人数 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到达范围 到过 B (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C 和 D 横渡 E ,到达 F 洲的 G 、 H 、 I (2)请写出材料二中内容:A: B: C: D: E: F: G: H: I: (3)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次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材料三:清朝时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4)材料三中清朝的“与外界隔绝”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5)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4、外交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外交发展历程年代尺提示的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近代开端 严重危害 外交失败 独立自主 重大胜利 洗雪国耻 伟大成就 1840-1842年 1901年 1919年 1949年 1971年 1997年 21世纪 (1)写出与“近代开端、严重危害、外交失败”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2)“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写出1971年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胜利”的史实。 (4)写出1997年“洗雪国耻”和21世纪外交取得“伟大成就”的史实各一例。 (5)回顾中国近现代外交的发展历程,你有何感悟? 专题三 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 2、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和欧洲近代的科技发明同样熠熠生辉。 图1造纸术流程 图2 泥活字模型 图3 英国棉纺织工厂 图4电灯 (1)依次写出图1和图2科技发明出现的和朝代及发明人。 (2)分别写出图3和图4科技成果涉及的历史事件。 (3)观察图1和图3,两者在生产方式上有何不同? 3、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改变社会,科技改变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 材料一中的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了什么时代?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东方”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19世纪60---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官僚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却不自觉地走向自己预期目的反面。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洋务派引进了哪些西方先进技术?为什么说他们“走向自己预期目的反面”? 材料三:然而,恰恰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这种多少有点无规则的市场波动,在同时代人们之间引发了恐慌。在公共医疗卫生取得重大进展之前,工业城市的死亡率一直比农村更为糟糕。 (3)针对材料三揭示的现象,有人提出人类应该回到工业革命前的农耕文明时代,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材料四:从19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4)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用史实说明“中国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评论:“这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A 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B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 C 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材料三: 留声机 飞机 材料四:自从全球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艾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材料五: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 材料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多次发表谈话,“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诺,他们的目的绝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原子能可用于和平的、建设性的目的,而且无疑将是对人类的一大恩惠” (1)请将材料一中A、B、C三处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3)材料三中的发明创造,发明人分别是谁?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 (4)材料四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5)材料五中“新的革命”应指什么?“另外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又是指什么? (6)材料六体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观点?他的什么理论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7)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铁产量1848年为200万吨,1870年时已增长到6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众多发明家们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迅速走上并赶超在过去两个世纪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英国与美国迅速崛起的共同条件? 材料三:1926年中国勉强参加美国费城世博会,仍以传统的展品生丝、茶叶、江浙绸缎、江西瓷器、福州漆器为主不少展品获奖,但这些奖项并不代表着褒扬和反映我国当时社会经济各方面最新成就。“赛会得奖,实赖祖宗先人之荫蔽,非我今日之德能。” (4)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赛会得奖,实赖祖宗先人之荫蔽,非我今日之德能。”的感触。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是如何评价这一著作的? 材料三: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牛顿能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4)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7、近代以来,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煤产量示意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1790年以后英国煤产量快速增长? 材料二: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环境恶化的原因。 材料三: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 -----马克思 (3)材料三中“新的革命”应指什么?“另外一个大的无比的革命力量”又是指什么? 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爱因斯坦多次发表谈话,“鉴于未来任何世界大战必将使用核武器,而这种武器威胁着人类的继续生存,我们敦促世界各国政府认识到并且公开承诺,它们的目的决不能通过世界大战来达到。”“原子能可用于和平的、建设性的目的---而且无疑将是对人类的一大恩惠”。 (4)材料四体现了爱因斯坦对人类命运的忧心,他的什么理论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认识科技对人类的影响? 专题四 思想解放和文化教育专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孔子思想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1)根据材料,“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伏尔泰为什么推崇孔子的思想?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2)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思想成果?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3)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指什么? (4)综合上述内容,你认为这些文化运动或思想主张产生了哪些共同影响?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各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进行激烈的争论。 材料二: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中写道:“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意蕴深刻。 材料三: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冲破了封建神学对人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前提。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家们开始以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蒙娜丽莎》刻画了一个少妇的青春之美;《创世纪》中的众多鲜活人物,释放着震撼人心的光芒。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队儒家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而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1)材料一中所述内容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其出现的背景和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材料二中提及的“著作”是什么?文中内容是哪一学派的主张?概括材料二中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文艺复兴的性质及作用。归纳文中提及的作品反映的核心思想。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孔子的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有何异同? (5)结合材料四,孔子的“智慧”有哪些?你是否赞同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集中指向孔孟之道?说明你的理由。 (6)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思想解放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专题五 国家统一 一、中国国家统一问题 1、建立政权,维护统一 朝代 人物 国家统一的意义 秦朝 隋朝 元朝 2、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巩固统一: 朝代 人物 巩固统一的措施 汉朝 唐朝 3、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统一 (1)明朝: (2)清朝: 4、巩固边疆地区,维护统一 (1)清朝:平定 叛乱,设置 。 (2)清朝:确立 册封制度和 制度,设置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5、结束殖民命运,维护统一 (1)1945年 战争胜利, 回到祖国怀抱。 (2)实行 政策,1997年 ,1999年 。 6、破坏统一主权: (1)《南京条约》: (2)《马关条约》: 6、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1、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 地理志》 (2)阅读材料二,你可以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清朝疆域东南到宝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但在历史上台湾经历了与大陆的三次分离,前两次分别是被哪个国家侵占的?又是怎么回到祖国怀抱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专题六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古今中外,有哪一个民族自甘落后呢?又有哪个国家不想发展壮大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经千年风霜,在不断地改革中发展。 (1)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了封建化改革,而公元前4世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分别举例说明。 (2)19世纪60年代中国、俄国、日本先后通过改革开启本国的近代化之路,请用史实说明。 (3)19世纪末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试图学习日本走上强国之路,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效果如何? (4)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个大国通过“新”的方式渡过危机,请说出“新”在哪里? (5)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20世纪的第三次巨变时期,其大幕开启于哪一事件? (6)著名学者徐天新在《强国之鉴》一书中写道:“俄国的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1991年,盛极一时的强国苏联轰然解体,它的“陨落”对改革中的我国有何借鉴? (7)根据上述内容,得出什么启示? 12、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兹依照本法令---所指示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法令的核心内容。 材料二: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这次改革后,日本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三: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何时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 (4)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文件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5)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大国崛起专题 2、“十八大”以来,我国领导人多次出访世界各地,向世界传递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周恩来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7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推动我国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关键性外交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4)材料四中邓小平话出此言的理由是什么? (5)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1)这一“主轴”展开于中国哪一朝代? 材料二:历史上中国至少曾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朝周边的一些国家开始进口汉朝的商品和技术;7世纪唐朝的建立宣布了中国的第二次崛起,中国不仅高度开放而且迎来了一个贸易不断增长的时代。1368年明朝建立,中国由此实现了第三次崛起,郑和船队为中国赢得了信誉和朋友。 (2)依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古代三次崛起体现出的共同特征。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王的信中说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根据材料三,清政府采取了哪种对外贸易政策?造成什么危害? 材料四:它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困落后的边陲小镇。1980年它被划为经济特区,外国人称它是“一夜崛起之城”。 (4)材料四中的“一夜崛起之城”是哪里?它的崛起是我国哪一政策的结果? 材料五:1979年对于中国是不平凡的一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这一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年,一次跨越太平洋的行程构建了中美两国新的合作基础。 --------- 《复兴之路》 (5)材料中的改革是哪次会议提出的?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哪一时期? (6)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请写出它的重要举措。 (7)“这一年”我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一成就? (8)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崛起?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说:“五四运动使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1)材料一中提及的两次巨变是什么事件?“补课、起点”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1949年10月,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隔近30年后,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2)“时间又开始了”针对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时间又开始了”后,中国发生了哪些巨变? 6、机遇稍纵即逝,放眼世界今天很多国家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也有的国家错失当时发展机遇。 材料一:直击中考155页 (1)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自明朝中期到1840年间世界和中国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当世界各国抓住机遇发展国力时,中国错过了哪次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即“十七世纪英国则取得了一项伟大的成就,为其将来傲视全球奠定了坚实基础。”英国抓住的机遇是什么? 世界变化:新航路开辟;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开始萌芽。 材料二:直击中考155页 (2)材料二中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这一时期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有哪些共同机遇?西欧国家之间采取了哪些措施迎接机遇?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的农业都已家庭为基础。 (3)材料三中给农村带来深刻变化的机遇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4)我们可以看出当即世界经济面临的机遇是什么?中国如何应对,请你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别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2、美国是当今世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途径感知美国历史,借鉴美国崛起的经验,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献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影视学史:影视纪录片能生动地再现特定的历史。《大国崛起》在讲述“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这个国家出现,虽然只有230多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时,镜头出现了“自由女神像”。 (1)请写出宣告“这个国家”诞生的文件名称和“这个国家”诞生的历史意义。 名言析史:“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2)造成“房子裂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房子裂开”问题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 图表证史:下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图 (3)在以上图表中找出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时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相同原因。 以史为鉴:(4)借鉴美国崛起的经验,请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合理建议。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粮食产量 年份 1913 1921 1923 1925 粮食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注:1普特=16.38千克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21---1925年苏俄(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苏联确立的“新的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三:(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全球通史》 (4)概括材料三作者对苏联实施“五年计划”的看法。 中国经济发展专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1895---1898年,新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棉纺织厂最多。由于日本棉纱的大量倾销,以及资本雄厚的英、美、德等国纱厂在上海相继设立,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和官吏勒索,沪、苏、杭一带的华资纱厂从1898年起就开始亏损,其他各地纱厂也难以维持。 材料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行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政策。1928-1937年中国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 (1) 根据材料一,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动出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1898年以后纱厂亏损的原因有哪些?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中国梦”的提出,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强国梦”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 (2)材料二所反映的史实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1979年- -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的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1979年元旦社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西方列强的侵略专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总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 (1)材料一所述的“陈腐世界的代表、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分别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们“决斗的结果”对各自有何影响?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战败的深剧创痛,空前的民族危机,把中国人民惊醒了。” (2)材料二中“中国人民惊醒了”之后的反应是什么? 5、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使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后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作者认为列强侵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不平等条约的这一个世纪对她来说特别残酷---中国---渴望付出双倍的革命努力,毫不停息地向前进,并获取新的资源,比如俄文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文明史纲》 (3)据材料三指出,“这一个世纪”中反映中国“努力”的重大事件有哪些。获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宝鉴”促使中国革命发生了什么变化?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期主要帝国主义列强的国力对比表 项目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70年工业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比重 32% 13% 10% 23% 1913年工业产值在世界的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位次 1 4 2 5 (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2)材料二中“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显然是针对“日不落帝国”的。这句话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0年前,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及时间表 战场名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 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 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 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 1945年9月2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材料三: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次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包括1943年牺牲的国民党将领许国璋等抗日英烈。同年底,台湾方面推出抗战殉职将官名录中列有1942年牺牲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3)根据材料三,从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近代化专题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的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出其强国举措。 材料二: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 材料三: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结局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