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介情境下的自我表达转向与语言生态变异研究.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558388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介情境下的自我表达转向与语言生态变异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媒介情境下的自我表达转向与语言生态变异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媒介情境下的自我表达转向与语言生态变异研究   关键词: 自我表达 新媒介 语言生态 媒介文化   [摘要]: 因特网的普及宣布自我表达形式的新突破,传统时代的读者变为积极的内容制造者,从而触发语言生态的变异。从新闻网站、BBS、聊天室到时代的博客与分类信息网站,自我表达从形式上实现即时传播。语言形式相比传统媒体时代表现出松散、口语化、秩序感消弱,社会交往对技术的依赖性大为增强,触发语言生态变异。在全新自我表达方式成形的同时,时间与认知能量耗费达到空前,初始阶段的新奇与自由逐渐置换进消费等物质内容。因特网倡导的表达自由在市场时代需要重新审视,自我表达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发展出现异质化,虚拟世界的繁荣与现实社会依然迥异。 A Research On Changes Of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Turn Of Self-impressing By The Internet Abstract:The form of self-impressing has got a break since the internet becomes popular in the daily life, and most readers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join in the activity of showing themselves and distributing their stories to others by the internet, which also causes some changes of the ecology of the language. The immediately diffusing of self-impressing comes true by news websites,BBS,chat rooms, blogs and division service of the languages become trival,oral,different and disorder. The relationship of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turns closer entering the time of internet. Self-impressing basing on the internet need more time and cognitive energy. There is a big change after the self-impressing becomes population the internet that freedom is transition by marketing logic. The power of the market and money is become the content of self-impressing, which is a danger for the freedom of the impressing. key words:self-impressing, the new media, ecology of the languages, culture of the media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因特网服务在社会上逐渐普及,根据最新报告预计2008年底中国网络用户达亿[1],将超过美国网民数量。去年6月中国网站数量已经有131万个,上半年增加47万个。借着网吧与家庭用户量的扩张,网民的数量日益俱增,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城市的工作空间,占据着更多人的时间分配,并直接与决定日常活动的经济来源相关。 因特网上获取信息与个人发布观点成为现代生活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社会之中,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书刊、广播与电视三大媒体,这些机构提供的信息产品都经过严格审查与控制才得以流通到市场,其回馈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而新生的互联网从信息发布到获得反馈是非常短暂的过程,且由于用户分布广泛,信息的影响力也倍增。网络语言与表达的即时性随着网络技术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复杂影响正在触及语言生态产生显着变化。 一、因特网情境下自我表达的形式 纸质媒体表达借助的书面语言在成品提供后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直至新的版本出现,修订等会改变信息产品的内容。广播与电视则主要是借助视听觉语言和符号进行信息传递,因特网则改变了这种相对静止的表达形态。因特网用户可以即时地发布与刷新信息,最快速度实现信息更新。 因特网上的文字传播对原有的语言秩序与传统的语言生态注入新的力量。新技术对于语言生态产生多元影响,不仅仅是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口语化,倾向于采用简单符码,也反映出新生文化的气息。在表达形式变化的同时,反映出文化构成与对现实世界认知的不同。日常生活结构单一,与现实社会实践的距离渐远,借助于机器输入实现信息共享,语言的意义与使用的范围也在逐渐变化,这些是网络语言表达背后的现实基础。 传统的信息交换与日常沟通多依靠人工实现,随着因特网与手机的普及,机器输入与人机互动成为日常交流的形式。技术因素的进入使得原本口语交流中的内容必须变成可以表达的书面文字,而这种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与传统的书信相对更为松散。技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对信息量要求比较大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建立,也在促成新的表达系统的生成。在使用键盘,包括手机界面的时候,大量编码过程中的符号开始进入交流场合,使用一些固定的字母来表达意思,GG、MM等即是在这些情况下产生。手机在提供语音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提供便捷的文本以满足信息交流需要。网络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发生变换,从起初简单的新闻评论,到BBS就专门事件的讨论,再到现在进入时代,博客网站的兴起与分类信息服务网站的出现,都使得语言表达呈现出与前大不同的特点来。 语言交流的形式化在因特网上更为明显,这与交流借助的工具有关系。在BBS讨论中出现了“楼”、“斑竹”、“顶”等高频词汇,并随之出现了很多表情符号,以丰富表达。特别需要注意有很多并不表达意义的符号出现,诸如随意敲打键盘产生的字母串,有些是顺着指法敲打而成,如“asdfg”、“hjkl”等,有些则是随意而为没有规律。这些符号多是一种简单地回应,表示浏览过此类信息,并不表达自己立场,而这些符号是情绪的流露。这些符号出现与BBS的评价机制有关系,这些符号依然可以增加发帖人的威望。 因特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词语组合更为自由,且使用范围发生变化。原本常使用的词在现时代再出现已经改变面目,“善良”、“温柔”、“勤劳”等词汇变得陈旧,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使用的频率也下降,“PK”、“超女”、“超男”,词汇开始频繁出现,媒体也纷纷引用。词语的组合更多,因为没有严格的把关,倾向于符合自我表达习惯的词汇随意地流转在网络空间,如“型男索女”、“NND”,这些词汇在网络上较为常见,传媒与某些专门机构还会对流行语进行发榜与监测。个人观念与情绪借助于这些丰富的形式化语言与种种自由的组合比较便利地得以表达。 博客、播客与客齐集等分类网站的出现进一步丰富自我表达的空间,并且具有稳定用户更新及回馈信息。个人性与日常性的事件如日常聊天一般琐碎的展现在网络上,且向世界的各个角落敞开,除了语言阻隔还使得这个共同空间里存在着蔽障。情感经历与约会故事等盛开在博客空间与门户网站的专门频道里,网络空间成私密展览的平台,且有大量的评论,种种风格的表达集中展现。转载又使得这些网络空间的内容更为丰富,且内容多样。公开的活动在网络平台上秘密集结,更增加自我表达的成就感,形形色色的圈子也层出不穷。 因特网上的信息交流空前活跃。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经过编辑的严格把关,在因特网时代信息发布者集编辑于一身,并可对发布的信息实现维护,及时更新。个性化的语言与表达方式以及语言交流的主题也相对丰富,传统媒体提供的话题可以在网络上交流,网络也有符合自身特点的话题,特别是一些不严肃的话题得到集中展现。 原本可以控制的表达秩序现在则被打破。门户网站也设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可以对信息进行专业的维护与编辑,而“网站更多是一个信息的展台,在有限的信息管理员与无限多的信息发布者的对比中,信息控制的难度加大”。信息在因特网上一经发表即进入信息交流状态,此间没有草稿或者备案,即便在信息筛选技术成熟的时候可以设置关键字段以控制信息发布,也多处于被动状态,以某种固定形式绑定的关键词在分散开的状态中则难以控制。如“游行”一词被以关键词形式控制了发布权后,可以在中间添加一个其他符号,这样“游行”一词的关键词控制便被解除,从而这个词可以发布。 搜索引擎服务的成熟在方便信息获取的同时为信息表达提供便利。在诸如“百度贴吧”中,一个问题可以被跟进,问题的答案除自己编写外,可以搜索出来,然后粘贴在其上,这促成表达欲望的实现。搜索技术使得一个问题呈现出绝对多的答案,特别是一个问题被激活后,网站自动生成诸多文本供选择,网站有技术支持下的信息表达方式。 二、自我表达引发的语言生态变异 因特网服务的提供使得以语言输录方式的表达与交流增多。原本的人际交流借助于口头表达,现在借用文字展开的交流机会增加。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在表面上提供自由表达的平等机会,只要具备网络环境与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即可以发布自己观点,并可以对其他事件发表评论。文字使用的频率比以往的时代要高,与此同时大量的信息获得也转而依靠因特网获得,因特网在成为工作平台的同时,也扮演着生活信息传递的角色。种种需求在因特网上借助于分类网站与搜索服务表达出来,对网络依存度在此过程中大大提升,并形成与此相适应的都市人群,如白领及自由工作者人群。 语音通讯技术的进步为因特网提供更宽广的交流空间,口头交际融合于因特网服务中。相对于文字表达的私密性而言,语音服务更适合于公开的表达,并增加交流情境的选择。视频传输技术的进步与语音服务的结合为因特网交流提供优越性,可以减少诸多人力移动成本,视频会议在城市生活中成为可能。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得城市交往空间呈现虚拟化特征。当文字、音频与视频可以在因特网上同步传输时,这不仅仅对语言生态产生影响,实则影响到现实的生活方式。 因特网对语言表达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即时交流的软件如QQ、MSN等,要求交流内容实现书面化,这要求将口头语言转化为文字,而这种情境下的文字与口头语言距离很近,仅仅满足于两个人的交流,受语言规范影响比较小,特别是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两人在交流中会形成默契。 因特网时代文字使用频率提高,而文字表达复杂意义的功用则随着日常性的使用出现流失。经由印刷媒体所派生出的文字神圣感逐渐降低,特别是网络博客空间使得自我表达可以便利地传播开来,乃至制造出博客名人来。各种形式的自我表达在因特网上随处可见,种种诉求屡见不鲜,信息充塞于因特网。在传统媒体时代自我诉求难以通过文字形式抒发与表达,被层层机构审批所压抑,接触到的语言形式多也经过层层过滤与筛选,盗版媒体产品的数量也相对有限,这些媒体产品的流动也受到限制。在因特网时代,个人的诉求很容易被看到,特别是在影响力大的网站更是如此。更多个性特征的文字表达在因特网上得以呈现,原本严肃的文字表达也显得多姿多彩。 语言触及的范围及表达的主题与传统社会大不相同。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严肃主题在传统媒体中被较多采用,近年来的娱乐风行使得语言可以表达的范围又得以扩大,种种真人秀与智力冲浪节目涌上银屏,并触发相关讨论,为社会舆论注入新话题。因特网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新闻事件传播的速度与影响力大增,这些都是新时期语言表达的内容。因特网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的语言表达与话题选取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话题多元,表达形式多元,除文字外种种符号也一起登场。 因特网上的语言表达处在商业信息的包围之中。因特网提供广阔的表达空间供个人或者组织发布观点与交换信息,而这些空间是被商业力量支持开发出的,作为对投资的回报,因特网上的空间同样布满广告等商业信息。与传统媒体间断式的广告等冗余信息提供,因特网则是密布与周遍式的,信息吸收的注意力容易被分隔开,语言表达生成的文本在阅读与吸收时效果自然受到影响。 因特网提供释放个体能量与自我表达的足够空间,供用户书写与表达,并可以实时呈现给其他表达者视野中。传统媒体提供的表达空间没有足够的个体主动参与空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逐渐植入互动表达平台,如竞猜及短信投票等,这些都使得传统媒体活力增强。传统媒体与因特网的结合使得节目资源表达形式发生变化,节目以数字形式储存在线上,可以二十四小时下载。在个体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大型组织与企业等机构已纷纷建立起网站,与现实的管理空间联合起来,形成组织的表达法则,使得原本八小时的服务时间延长至二十四小时,供用户访问。 因特网丰富的信息存量及不断增加的新信息使得阅读者显得渺小。因特网表达空间延展成广阔的信息编码平台,概念的流动大大增强,并进入日常生活中。在纸质媒体中,信息获取借助于一册一册,并且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在电视与广播中,信息获取则是在转换节目频道与频率实现。而这些信息都是事先编辑好,因特网则只需要键入网址,特别是还有搜索服务可以使用,并且许多信息是用户自由发布。与此同时信息筛选成为决策者的新命题。 随着技术进步,语言载体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的开放性逐步增强。纸质媒体时代,受到阻隔比较大,必须借助实体的转移,从一端到另一端,借助于物流系统。在电子媒体前端,即广播与电视媒体时代,靠信号与发射塔传输。到了因特网时代,一根网线即可迅速传递信息,且打破了种种自然区隔,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访问,目前的限制在于语言方面。受良好教育的网民已经可以不出户的访问并获得国外信息,并进而引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原本单一语种限制在本地对话的情境出现变化。 因特网为信息表达与获取提供自给自足的情境。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借助于搜索引擎提供的分类搜索服务与专门的网站,即可获得丰富的信息。因特网提供获取信息平台的同时,还可以发布具体信息。因特网上的规制与现实社会相比在执行上有滞后性,在发现阶段也表现比较隐蔽。因特网对于用户更多是一个平台,简单信息交流是普通用户需要的基本功能,至于更高的功能则要求专业人士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可以达到。表面上看来的自由交流实则在技术语言的框架下展开,而普通用户则是无法企及技术层面。   三、自我表达幕后的种种陷阱 因特网向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平台。只要拥有基本的网络条件,即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观点,而发布者本人的身份可以虚拟。因特网激发用户的表达热情,因特网上堆积种种自我表达式的语言片断。这种自我表达除正常的交流外,还生成非常态的情绪表达,借着虚拟身份与信息发布的便利,种种言论在因特网上散布。因特网的自我表达呈现恣意特征。 广阔的网络空间提供海量信息供用户筛选,其间消耗大量时间。快速访问与提取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后自然产生较多闲暇时间。目前的工作环境多依靠网络,在工作中结余的闲暇时间又消耗在网络上,“在工业化社会中,传媒消费是压倒一切的活动,以时间来计量的工作只能排在第二位”。网络实则上成为时间黑洞,吸取用户的大量时间,而这些时间消耗都是建立在自我导向基础上,根据自我兴趣导向,用户无限延长滞留时间。自我表达本身借助于语言的电脑输入实现,在输入后还要等待回馈,提高效率节余的时间被大量的等待消耗,从而自我表达的效率值得考量。网络工作环境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情境分开,插入计算机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工作介质,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网络自我表达生产出人际交往的悖论。频繁且虚拟的人际交往并没有现实生活中自我表达有力,更具有感染性;而正式场合下仍要借助于现实的时空,不过要承认的是随着网络自我表达的成型,现实交往逐渐成为一种辅助,工作占据生活中的主要时间。整个生活的环境变成依靠技术而开展,这使得现代生活呈现技术交往的特征。 虚拟的自我表达使得现实生活空间缩小。活跃的自我表达与快速地网站辗转都为现实生活提供挑战,特别是虚拟交往中的效率使得现实生活中的过程因素都被剥离,直接进入核心环节。现实的空间是电脑桌周围,而网络则提供跨越国境的条件,并诱导用户自行前往,这些虚拟耗费宝贵的认知能量。这些在现实中的能量虚拟化后,逐渐移入网络空间,使网络空间上的自我表达具有魔幻特征,即因特网用户倾向于投入更长的时间与精力而生活在其中。这种转向是因特网自我表达初始者所始料不及,建立在虚拟交流基础上的种种人类其他行为也逐渐出现,并被商业力量开发出来。 随着网络交往模式的逐渐确立,自我渐渐坠入网络幻境中,网络提供的虚拟环境正在使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拉大。因特网的色彩斑斓与丰富的媒介产品使得人的注意力与兴趣点集中在其上,与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的交往都依靠网络媒介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生产正在新型的网络信息交换及移动电话网络所替代。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正在由因特网区隔开来,接触网络的时间与利用方式与人的社会身份密切关联起来。建立在自我表达上的兴趣导向使人逐渐陷入自我所编织的网络中,而技术只是提供一个入口,其间的种种诱惑由公司与社会个体开发所设置,这些使得自我坠入其中。 因特网从初始阶段提供信息,是一个交流平台,现在逐渐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组成事实上的电子市场。满足情感与信息交换的虚拟空间现在逐渐堆积起众多的消费符号,信息交流的环境由广告信息所包围,搜索引擎也受理广告服务,可以将商品信息排在头条以吸引注意力。因特网建立的自由表达式的语言生态逐渐沾上商品气息。淘宝网与阿里巴巴提供框架与平台,网络用户即开始宣布自己的物宣言,“BBS上也布满消费信息,在意见表达的空间里商品符号开始漂浮,原本自由表达意见的平台开始作为交易的场所”,特别是在现代物流系统的支撑下。因特网所提供的自我表达平台逐渐从舆论聚合传达开始增添生活服务的职能,这都密切其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进一步将因特网用户卷入其中。至此自由、自为的因特网自我表达革命被商务大潮席卷,话语互动逐渐成为经济行为的基础。 因特网提供的新鲜的自我表达随着其逐渐成为工作环境的必要部分而逐渐丧失其锐气。从一开始走入因特网世界发现新奇到走过十多年的发展之路,用户逐渐适应,这种自发的表达更多转换为常态行为。而商业事件对这种自我表达的看重倒是不断掀起新高潮,一些娱乐事件也借助网络的自我表达设置层层话题供大众议论,新闻网站更是推动这些事件进入大众的视野,常在因特网上灌水的游民又有了新的话题,这些新景观背后多是消费与物崇拜。 随着互联网上的自我表达声音愈来愈强,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与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特网正逐渐成为其情感与信息交换的出口,网络化正在成为其生活特点,这与在图书、广播、电视面前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着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因特网使用已经进入课程,即便是偏远地区也借着公共财政的力量配置个人计算机,随着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网络世界正在其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网络的依赖比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更为强烈,因特网在固定的技术框架下被塑造成可以自为的神话空间,每一次路由器的定位都是在自我选择的指令之下。虚拟世界里传达出的满足感足以让新一代在娱乐风暴中消耗时间与精神能量,因特网成为青少年闲暇消费的重要空间。 四、重新审视基于因特网的自我表达 因特网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表达空间,与以往的媒介形式相比,公众的自主权大大增加。传统媒体时代严格的审查与舆论控制使得自我表达不能借助于出版物实现,而即便如此敏感的话题与容易聚众的空间也受到监控,民主在压抑话语表达下存续。大众情绪表达也难以真切获知,舆情了解比较被动,即便开展了解,也借助于传统的座谈会与谈话等形式,没有一个可以充分互动的表达平台。因特网的出现突破这个限制,并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多种表达工具,网络聊天室与BBS成为了解公众意愿的新空间,还可以设置特定议题供讨论使用。公众意愿借着网络空间散点分布开来,各种网络交流形式将公众意见分流开,以前不透明的表达现在变得没有遮拦。报纸、广播与电视上的种种议题一经抛出,因特网也如影随形般紧追其上,且还有综合刊发的优势,特别是可以看到网友的评论,种种评论迅即表达。博客等个性空间的建立更是为自我表达提供稳定且持续的话语平台,并不拘泥于世事,还牵涉到私人交往领域,媒体还可以从个人博客中挖掘出可以放大的新闻线索,有些政坛新星还开设博客与公众交流。因特网迅捷地成为表达交流、汇聚观点的平台。 在因特网上虚拟状态建立起表达的新秩序。在传统社会中,行政管理力量显得特别强大,社会体系对于社会个体有很强的捆缚能力,社会个体的行动也依赖现实的物质条件开展,社会制度在现实社会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虚拟的新时代里,自我的身份可以虚拟,只要学习简单操作就可以在网上空间里遨游,而监管力量则显得脆弱无比,时间与空间也被虚拟状态所搅乱,技术的力量在网络社会中引起大爆发。传统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一旦步入网络空间其精英身份也自然被褪去,网络空间中身份出现扁平化,现实个体成为符号,一个网名即概括现实世界的秩序。隔着空间,个体交流迅捷展开,即便是大洋彼岸也可以借助视频技术如临现场。从交流层面上看,社会个体豁然地获得平等。 因特网适宜个人宣泄使得其迅速获得巨量参与者。随着技术成熟与计算机成本降低,世界范围内的公众都进入一个不受容量限制的虚拟空间,肤色与财富等自然状态在这一空间里全都被消弭。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在塑造全新的表达方式。在将社会大众网络进虚拟空间的同时,又对传统世界的秩序进行一次梳理,引领传统社会的实体与自己结合,进而壮大虚拟世界的力量。巨量的虚拟世界参与者的声音汇集在互联网空间上,种种欲望也逐渐流露与展现出来,新世界里出现传统社会的秩序紊乱,特别是技术条件支撑下的网络在某些时刻会脆弱得不堪一击,网络病毒与黑客等问题紧逼这繁荣新世界。 虚拟世界里自由的表达权消耗着宝贵的社会认知能量。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真实的物质能量交换,虚拟世界里消耗着更多的认知能量。人的原始欲望在没有社会规则监管与约束的条件下爆发出来,且不必产生空间关系变化,只需点动鼠标即可以尝试,成本更多为时间消耗。网络犯罪随着便利的交往条件也发展起来,诈骗与色情疯狂地滋长开,搜索服务在方便网民生活的同时也为其他非法欲望的实现提供便利。大量时间都消耗在虚拟的网络时间里,自我控制力弱的青年群体更沉溺其中,网络游戏等娱乐项目增加虚拟世界的诱惑力。在自我兴趣的导向下,因特网魔力倍增。在现实世界中获取物质能量,到虚拟世界消耗,在网络为中介的世界里开展行动,认知活动也大量在网络营造的自我臆想中实现,这些都是网络自我表达的陷阱。 由因特网所开创的自我表达新空间,现在逐渐被蓬勃兴起的电子商务与消费时代所淹没。大众阶层的自我表达松散,语言结构较为粗糙,且琐碎没有太多深层意义,因特网提供的表面上的自由表达实则依然受到个体素养的牵制,特别是普通大众对因特网更表现出依赖性和沉溺。空泛的自我表达缺少继续的动力,长期的陷于网络空间中,自我表达的欲望也逐渐降低,这时在因特网上的其他需求被开发,诸如情感方面,进而因特网成了发展危险关系的灰色空间。在自我表达的新奇感受消退后,大量的沉默者堆集在因特网上,不再发表自己观点,而转而只是借网络来消耗时间。这场由自我表达兴奋感所引起的革命,逐渐转为一种生活环境,并且每天花大量时间沉湎其中,并且将日常消费逐渐转移到网络上来,至此自我表达已经沦丧为消费关系。 自我表达所掀起的个性审美狂潮也逐渐平息。木子美、竹影青瞳与“芙蓉姐姐”书写的极端的自我表达已经习以为常,那些先锋们也不再能激起风浪来,传统社会与现代网络空间形成了对接机制。对于网络社会中发生的事件,传统媒体也会卷入其中,并对其作出回应,特别是重大事件还会引得政府力量的干预。由自我表达所形成的网络身份也逐渐得到认可,自我表达随着博客时代的到来越来越被认可,反倒没有自我表达倾向的社会个体会招致疑问,整个由自我表达所树立的先锋形象逐渐日常化,自我表达的文本也逐渐被接纳。 这场因特网自我表达所引发的时代革命并没有结束,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对接这个平台,社会公众逐渐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因特网。曾经因为缺乏交流与沟通而遇到的因特网虚拟空间时的疯狂也逐渐理性化,由自我表达生成的网络文学作品逐渐得到认可,传统社会对于网络逐渐能够接受。因特网提供的虚拟世界里的繁荣在切断电源的瞬间化为平寂。在虚拟世界里表达自我,参与娱乐,以虚拟身份开展交往活动,仿佛以另一个自我存在。 [注释] [1]http:///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 http:///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 http:///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 网络社会学建构:夏学銮、刘曙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谢俊贵.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传媒社会学:塞伦麦克莱着,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p1 传媒社会学:塞伦麦克莱着,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p78 传媒社会学:塞伦麦克莱着,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p124 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埃尔德里奇主编,张威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版,p400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 2、网络社会学建构:夏学銮、刘曙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3、谢俊贵.卡斯特尔网络社会理论述评 4、传媒社会学:塞伦麦克莱着,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5、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埃尔德里奇主编,张威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