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高中的历史提高成果的方法介绍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大事的一门学科,想要学好历史需要把握一些的〔方法〕,下面学习啦的我将为大家带来高中历史的提高成果的方法,期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高中的历史提高成果的方法
列好根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学问构造、线索,即根本框架。了解根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学问有一个整体的清楚的生疏。
比方在学习秦朝时,可简洁设计为:
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
稳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华(指具体表现)
衰亡(包括衰亡的缘由)
把握了这一简洁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成果:补充史实和教材观点
大纲列好之后,我们可以在大纲之内补充根本史实。依据每个章节内容,添加重点历史史实的各种因素:
大事起因(包括背景、条件、缘由、目的等)
大事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口号〕等)
大事影响(包括性质、作用、意义、〔阅历〕教训等)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留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状况影响之下。历史是大事的组合,一个个的事情,还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们可以尽力去复原这个事情,大家都很爱听老师的课,就是由于他能讲历史讲得有意思,有深度,而且在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还能顺便把这个事情的全部内容都记住了。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成果:巩固把握学习公式
历史背景、缘由和目的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构造+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无视的学问点
一、名目标题中的隐形学问
这类学问、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名目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进展一夏商',就要求同学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进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学问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进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斗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名目标题隐含着丰富的学问,学习时要擅长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学问
这类学问,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蔽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夫战斗;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蔽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学问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同学在学习时要留意前后学问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学问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削减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此也造成了同学所无视的隐形学问。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示意了很多学问,"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学问不行无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学问
这类学问,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知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解释,更是潜藏着很多重要学问点,如今日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学问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说明1783年英国在成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知同学,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领土扩张'图上,一个"阿拉斯加,1867年从俄国购得'的说明就示意了俄国在19世纪前期曾地跨欧亚美三洲;一个"夏威夷,1898年吞并',反证了孙中山不是在美国建立了兴中会。在"帝国主义瓜分下的非洲'图上,说明白19末世纪末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这两块"洁净'的土地。所以,同学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当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解释中的隐形学问
解释是对教材局部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学问。可是高考不排解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解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疆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成解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行。因此解释成为不行无视的学问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头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解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学问都是通过解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无视。
六、年表中的隐形学问
年表中的隐形学问隐蔽于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中,原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是每一个同学非死记不行的重点。但由于课本编排失误,造成了不应存在的隐形学问点,或是正文未讲,或是讲而未明,或是文表相左。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清朝建于1636年,止于1912年,年表中却是始于1644年,没有个终了年月。年表上说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言下之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毕了。可教材正文却不这么结论,教材在讲1689年的?权利法案?后才结论说:"经过半个世纪斗争,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表述本无可厚非,但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毕的时限上却把人搞懵了。18世纪60年月,英国工业革命开头;19世纪60至90年月,是中国洋务运动时期;1917年3月,发生了俄国其次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1919年3月至8月,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上述均是课本未见而年说明确的学问点。
七、跨教本中的隐形学问
以高九四级文科生为例,他们学校使用中外历史课本共4册,高中又使用了世界史3册。中国近现代史讲座1册。中国古代史选修本1册,共计9本书,除近现代史讲座不考外,也还有8册教材,有些学问点就是隐形于不同班级的教材中或隐形于同一教材中的不同章节中。如一册战国的司南放到二册宋元文化中讲;一册唐时的华侨放到了二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讲;中古史上的虎门销烟摆在了二册近代史的开章讲。所以,同学们在复习中特殊留意把握跨教本的隐形学问。
八、文字中的隐形学问
这类学问,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留意,就谬之千里。如"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一个"已经'否认春秋开头用铁的观点。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制造的,具体哪朝哪代?没有讲,否认了唐时制造火药的说法。"从19世纪70年月到90年月,洋务派在进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作为军工业的挂念'。一个"同时'加"挂念',否认了"洋务运动60年月的军事工业为主,70年月以民用工业为主'的说法。甲午战斗后,帝国主义在"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还向中国输出资本',教材用一个"同时'加"还'字,精确 地说明在中日战斗之后,帝国主义的商品输出并未为资本输出所取代,否认了帝国主义时期,列强的侵华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的论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清亡于何年?辛亥年,1912年,这两个答案都对。辛亥年、一般指1911年,所以清亡于辛亥年决不等于亡于1911年。由于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时,还是辛亥年腊月25日。
九、悟性中的隐形学问
这类学问点,紧扣大纲,对教材假设即假设离,全凭同学对所给信息的领悟,对教材活的理解。如"1914年,欧洲爆发了帝国主义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教材的这类表述,你看出中日交战了吗?没有。日德之间呢?事实上打了的,战胜了德国人,才能把德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里的铁路和地盘占为己有。又如"太平洋战斗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缅甸等地,处于军事优势'。依据教材这段话,你能推断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参与过对日作战么?答复当然是确定的。19世纪初期美国利用欧洲对拿破仑战斗的时机,加紧在北美进展领土扩张。那么欧洲对拿破仑的战斗对拉美独立革命产生过主动影响么?你能否确定答复?
十、大纲教参中的隐形学问
这类学问,隐形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或配给老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有的学问点,大纲中有明确要求,而课本中只字未提。有的学问,大纲上未要求,课本上未提到,是老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讲的,不讲也行,但讲了更完善,更有利于高考中的材料分析。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段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教材上虽然放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编内,但又定1957年是社会主义建立的开头,那么这个恢复过渡叫什么社会呢?教参上补充了叫"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也算对中同同学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个完好的交待。又如意大利的统一,课本交待的外来势力中没有说西班牙,教参补充了西西里王国是西班牙的属地,这样也照应了世界古代史"15世纪的意大利'图上标明的那不勒斯王国是西班牙属地这个史实了。又如雅典卫城里的奉祀雅典娜的神庙,课本未交待名字。而老师手中的教参书明白称之为帕德嫩神庙。
高中历史的问题评价的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方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反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那么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依据他们对历史进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展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确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提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留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见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确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当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缘由来讲,是由于农夫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留意不要简洁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确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夫阶级就当然确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其次。历史是冗杂和冲突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和气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经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展分析,不行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由于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确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猜你感爱好:
1.高中怎么学历史才能考高分
2.高中尖子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3.如何正确有效的学习高中历史
4.高中学习历史的方法
5.高一阶段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历史
6.高中怎么学好历史
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