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任务型教学对外汉语语言点“又”和“再”的教学设计探析_符公超.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5558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型教学对外汉语语言点“又”和“再”的教学设计探析_符公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任务型教学对外汉语语言点“又”和“再”的教学设计探析_符公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任务型教学对外汉语语言点“又”和“再”的教学设计探析_符公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作者简介:符公超,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副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中“又”和“再”即为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汉语中“又”和“再”二者均表重复义,零起点的初学者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偏误。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语言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忽视了学生的自主精神,课堂互动性不足。而任务型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课堂主要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任务设计与交际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因此,本文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法与语言点教学相结合,以期在对外汉语课堂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任务型教学和对外汉语语言点的研究背景(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涉及对外汉语

2、教学“又”和“再”副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不同国家留学生进行的偏误分析。李晓琪(2002)通过填空题的形式,对母语为英语学习者习得“又”“再”的情况进行连续两学期的考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者对“又”和“再”的习得顺序。刘建华(2007)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比较和分析了重复副词“还、也、又、再”的异同,发现“再”的泛化引起的偏误现象最为普遍。毛婧雅(2011)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还、再、又、也”的重复义进行考察,并对留学生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和数据统计,提出学习者应避免过度类推和尽量克服回避策略,教师应兼顾语法、语用和语境三个平面,教学要讲究阶段性和层级性。孟婷婷(2018

3、)对问卷调查、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收集来的“又”“再”的语料进行偏误分析,针对初、中级设计教案并提出对课前重难点进行预测、加强对比教学和注重情境教学三方面的教学建议。(二)任务型教学法研究任务型教学法由 Prabhu 在上世纪 80 年代首次提出,他在班加罗尔地区坚持采用“做中学”任务型大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巨大成功。Nunan(1989)提出了教学、输入、活动、情境、学习者角色和师生角色的设计模式,标志着任务型教学法的正式形成。此后,W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前、任务环和语言聚焦三个任务型教学阶段。Ellis(2003)基于二语习得领域的理论阐述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该

4、教学法最早应用于我国的英语学科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相对较晚。马箭飞(2000)提出了基于“交际任务”的汉语短期教学新模式,并对语言交际任务项目进行三级划分,确定了语言交际任务大纲,根据交际任务模式规定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此后,他还肯定了以任务为基础的汉语教学模式能够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孟繁杰和李焱(2008)以 汉语教程 第 33 课为任务型教学对外汉语语言点“又”和“再”的教学设计探析符公超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摘要:汉语副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加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用传统语言教学的形式,该形式常常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任务型教学法相较

5、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语法知识。因此,研究如何使用任务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是当前对外汉语语言点教学的重点。对此,本文通过对副词“又”和“再”的考察,在分析任务型教学和对外汉语语言点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语言点“又”和“再”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以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吸收。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又”和“再”;教学设计语言与研究06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12月总第159期例,提出了语言材料的导入与讲解、语言知识的练习和布置以及完成交际任务三个课堂教学的应用阶段,认为任务型教学法符合对外汉语

6、的教学目标。此后,关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国内研究继续深入拓展。如吴中伟(2016)的 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途径,吴勇毅(2016)的 再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以及二者对任务型教学法的一系列研究等。二、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语言点“又”和“再”教学设计的不足(一)三个任务阶段时间分配不均为了在课堂存在的教学初始阶段导入语言点“又”和“再”,缓解语言点直接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适应,部分教师在任务前的导入阶段分配时间过多。任务前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假定本次教学所涉及的生词是上节课已学知识,复盘生词以及引入的对话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鉴于学生处于零起点阶段,语言点的导入所涉及的对话练习不可缺少。因此

7、,教师需要兼顾学生语言理解上的困难,把握好语言指示的量。(二)任务设计难度选择不够合理对于零起点的初学者而言,任务设计的难度与教授内容的难度需要互相匹配,也就是说任务设计需要兼顾简单和有趣的同时,教授的新内容必须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部分教师在课上使用的语言或是给学生准备的例句以及课堂用语用句的难度应该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而任务本身难度与语言点教学难度相当,学生完成任务的难度就会加大,失去了任务设计的作用。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谨慎考虑任务难度,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任务。(三)文化情境相关教学活动不足本次教学设计考虑到语言点的难度层次问题,未能使教学设计有效地融

8、入文化情境,交际活动仅停留在语言点的学习和操练,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期待感也会降低。零起点的初学者接触汉语语法知识的过程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语言点的教学设计兼顾语法知识和文化导入两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增进学生对语言点“又”和“再”的理解和掌握。三、任务型教学法对外汉语语言点“又”和“再”的教学设计研究(一)任务型教学法前期分析首先,针对教学对象及相应对策,本课学生是学习了大约 7 到 8 个星期的零起点学生,语言水平有限。为避免在课堂大量用英文解释语法和生词的意义,使学生理解所学词汇和语言点,教师可以运用课文的生词、句型和习惯表达,本课所使

9、用到的词汇、习惯表达等均为已学知识,涉及少量新词。为降低初级课堂教学中留学生对语言点的理解难度,“又”的分类中表示积累和语气的用法在本堂课中不进行讲解。其次,针对教学目标,教师通过任务型教学法的运用,在认知上,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又”和“再”的基本意义和简单用法,理解其语用功能,正确运用“又”和“再”进行口头表达,正确率在 90%以上。在技能上,能够听懂含有“又”和“再”句子或指令,并在生活情景中有意识并正确地使用与本课相关的实际生活交际用语及相关话题表达。在情感上,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乐于参与各种汉语语言活动,能在小组和全班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了解,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关于教

10、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又”和“再”表重复的含义,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点进行句子表达,准确区分二者用于已然和未然的情况。留学生在学习“又”和“再”时易将二者互换误用。因此,教师可以在这里对“又”和“再”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和讲解。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用于未实现的,“又”用于已实现的。(二)任务型教学法教学设计首先,将任务前作为第一课时,课程导入是开展语言点教学的预热方式,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帮助学生回忆生词,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下一步要求学生看图片回答问题,通过师生间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入包含语言点的句子并让学生跟读和重复句子,帮助学生建立关联意识。这一环节的结

11、束后,教064师可以适当地插入引导语,拉近学生使用“又”和“再”进行运用的距离,进一步初步开始小组的角色扮演,增加对话输出,激发学生交流的主动性,丰富“又”和“再”的语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对语伴的情感交流。之后,教师用 PPT 列出情景图片对话,引导学生使用语言点,加强理解。在任务前的最后环节中,教师解释“又”和“再”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重复发生。并对于学生对话练习中出现的语音、语言点的错误可小范围纠正并留意出现错误的情况,为后续语言点的讲练进行梳理和准备。树立学生的对比分析意识,为任务中做铺垫。其次,将任务中作为第二课时。第一步课程的导入。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基

12、础知识。加深使用“又”和“再”进行对话练习的理解,为本课时任务的实施保留记忆基础,使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不易与知识脱节。接着,教师给学生介绍主任务的背景和发放教具,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发散思维,对所给词卡进行排序组合形成新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加强小组合作意识,使得交际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由于本次任务中设置了获胜条件,利用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迫使学生最大化地运用已学知识完成任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二步任务完成后,小组进行汇报,学生两人自行决定分工述说“又”和“再”,并将词卡粘贴到黑板上并读出句子。下一步教师根据各个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对比和纠正,询问学生“又”和“再”的

13、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赞扬或纠正并鼓励。从而锻炼学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能力,提升说汉语的自信感,灵活地让知识得到反馈。第三步教师进行语法释义,讲解“又”和“再”的进一步用法,继续区分二者用法混淆的情况。达到对“又”和“再”的准确区分和使用。最后,将任务后作为第三课时,第一步教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课时 PPT 展示的对话练习,要求学生回答“又”和“再”的相同点。第二步回顾第二课时的“又”和“再”的不同点。在任务后阶段复盘语言点的异同,有利于学生回顾语言点并加深记忆以及巩固知识。教师再给出示范例句,请学生模仿例句进行描述。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示范复述超市购物经历,既运用到了本课所学语法知识,又能

14、够起到一定的日常交际作用,这也是对知识的二次输出。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对范例内容进行适当调换,满足个人交际需求。第三步教师根据书本课后习题或 APP 为学生发布课后作业,可以涵盖生词的听写和对话的角色扮演以及课后的语言点造句练习。其中,角色扮演要求下节课上台展示,从而加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了口语表达的机会。四、结束语本文基于任务型教学法对语言点“又”和“再”进行教学设计,并对其进一步分析。首先,本文从现代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又”和“再”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梳理,还对任务型教学法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简要概述,并综合词典等工具书提炼出适合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需掌握的语言点层次。其次,根据任务型教

15、学法的要求对语言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始终以促进学生对“又”和“再”这一语言点的理解和吸收为目标,突出任务性和趣味性。最后,对教学设计进行简要地评估,分析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不同阶段的设计原因和实施优势,并进一步提出教学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因此,任务型教学设计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任务设计的难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汲取经验并改进教学设计,从而达到理想的语言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 高林波,张维微.副词“再”和“又”的多角度分析 J.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1):38-41.2 陈立民,张燕密.释“还、再、又”J.语言研究,2008(3):26-36.3 王敏凤.频率副词“还”、“再”、“又”重复义之比较 J.语文建设,2015(23):76-78.语言与研究0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