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可打印修改).pdf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553706 上传时间:2024-09-29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可打印修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可打印修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水田园诗四首 二、学习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3、品味诗歌意境美。4、领会评价重点词语。5、主旨的理解。三、学习要点(一)学习宿建德江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主旨)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3、鉴赏要点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参见教科书“阅读向导”(三)4、相关资料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清张谦宜幺见斋诗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 1983 年版)“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清刻本)(二)学习终南望余雪 1、作者简介 祖咏(699约 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全唐诗编诗一卷。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更加寒冷逼人。(主旨)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3、鉴赏要点 这首诗炼字精准。“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4、问题探究 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才能在长安城中看到终南山的真面目呢?除了实地考察之外,另有贾岛望山诗可证:“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是说久雨之后,终南山美景如画,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门前张开一张张翠绿的屏风。5、相关资料 已霁犹寒,越见积雪。(明李攀龙辑,袁宏道校唐诗训解,明万历四十六年居仁堂刻本)四句一气相衔。惟阴岭日所不照故有积雪,惟积雪至于云端,故林表有明霁之色,而城中之暮寒自增也。(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上海扫叶山房 1917 年石印本)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霍松林唐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三)学习田家杂兴八首(其二)1、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 706约 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身归。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全唐诗编诗四卷。2、基本解读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主旨)“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家里的环境充满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连飞禽都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悠闲生活。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南山中终老此生。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运用了白描表现方法。(四)学习游终南山 1、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元和年间,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元和九年,郑余庆镇兴元,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行次阌乡,暴疾卒。2、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利的情志。(主旨)“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有何空间。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众壑殊”应是同义。“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山高风厉,长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声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能听见万壑清风。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抒情直言,不讲究委婉含蓄。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露无遗。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诗的特色。4、相关资料 盘空出硬语。出峡诗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奇险。(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奇语横出,结有玄想。(明唐汝洵唐诗解,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校点本)此诗章法老练,意境不凡,和王维终南山诗相比,各有独到。(镌仲联语 中国所代薯名文举家评俜,东新育出版社 1983 年版)(五)鉴赏探究讲解 1、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田园诗人平淡自然的诗风和他们乐山爱水的诗情,通过比较学习,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注: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分别是:“少无适俗韵”(其一);“野外罕人事”(其二);“种豆南山下”(其三);“徘徊丘陇间”(其四);“怅恨独策还”(其五)。这里要求比较的主要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其一)。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参考答案:储诗与陶诗共同之处在于:两位诗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表露无遗;诗人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恶官场、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二诗中都刻画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拘束的诗人形象;景物描绘栩栩如生,逼真感人。不同之处在于:储诗开篇采用对比手法言志,陶诗开篇与结尾都直抒胸臆;陶诗在描写田家风物中表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储诗则更多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景,不如陶诗平淡自然,返璞归真之意亦不如陶诗。2、第二题 命题意图:通过对这二首同写终南山的名诗的比较,掌握古诗学习中常用的分析比较以求理解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参考答案:意境方面的不同: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表现方法的不同: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写景时,王诗移步换景,在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写景兼具抒情。写景时以静态为主,诗人立足点未变;抒情采用类比抒情,如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阅读训练】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答:_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答:_【鉴赏点拨】1、刘坡公在学诗百法说“全在不系船三字,故起句即提出正意,第二句点明江村,第三句一开,第四句一合,而不系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贯矣。”2、司空曙(720794?),唐代诗人。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人,或谓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登进士第,不详何年。曾官主簿。大历五年任左拾遗,贬长林(今湖北荆门西北)丞。贞元间,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任职,官检校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曙为卢纶表兄,亦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行旅赠别之作,长于抒情,多有名句。胡震亨曰:“司空虞部婉雅闲淡,语近性情。”(唐音癸签卷七)有司空文明诗集。【试题答案】1、同意。“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罢钓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2、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以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