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550176 上传时间:2024-09-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      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 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      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      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同时,《劝学      》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      预习提纲: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   1、 学生读注释。   2、 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   一、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3、三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拨,对学生读得精彩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可以带头鼓掌),以营造一种感情朗读的氛围。   二、 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1、 学生根据预习笔记,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解决。   2、 教师在课堂巡回,可适当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对小组内争论不定的问题给以解答。但要注意在解答时以引导、点拨为主,不宜直接明确“答案”,以免影响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三、 师生合作,答疑解惑:   每组可由一名代表提出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或让其它小组同学给予解答,教师在学生解答时要注意是否需要补充、拓展或强调。   四、 边读边译,字句落实:   经过上面的环节,学生已经扫清了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为巩固效果,增强整体把握课文能力,要求学生边小声读边在心中翻译。(翻译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比较“于”“焉”在文中不同语句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 找出文中使用“而”的句子      并根据它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 教师出示几个重点、难点的句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选择的文句要能反映课文中的重点文言现象。   2、 检查对虚词“于”“焉”“而”等的掌握情况,并指导学生通过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了解“而”“焉”的其它用法。教师此时注意适时讲解、点拨。   二、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论述到的事物及其关系,其所含喻义是什么?   蓝←———胜于——青(取之于蓝)   提高自己   水←———寒于——冰(水为之)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注※:1、在分析所论事物的关系和特点时,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用文本中的词句加以表述。   2、“结论”和“喻义”由学生去总结、揭示,老师只作适当点拨。   (二)、研习第二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找出本段中五组对应关系,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其共同特点,其中喻义是什么?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   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 成为 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 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 ,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在此,教师也可以设置成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感受和心得)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   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四)、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2、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三、布置作业:(二选一)   1、结合自己体会,采用“总—分”形式就“积累”“恒心”“专注”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可三者联系起来谈,也可就其中一点发表见解。写在周记本上,600字左右。   2、学习是提高人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修养是人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的你通过本文的学习受到哪些启发?请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感想于周记本上。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