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挖掘课文读写结合点提高写作能力的课题方案
8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挖掘课内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
楚门筠岗小学 郑霜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内读写结合的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读写分离”的情况。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使读与写、讲与练、知识与能力脱节,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课内读写结合的意义
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读写结合”已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读写结合”是推进语文教育素质化的有效手段。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怎样进行读写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很有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了“挖掘课内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的实验。
二、国内外同课题的研究综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出了“读写结合”的研究。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提出“写作阅读法”,即先写后读,同报刊上的文章比赛,得益匪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写有机融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挖掘课内读写结合点,提高学生写
作能力的研究”就是要把语文学科中的读和写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研究。
2、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
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示,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
3、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示,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经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示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内读写结合”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减少学生负担,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内读写结合”的形式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形式。
五、课题研究对象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中高年级学生。
2、课题研究内容:
(1)“课内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内读写结合”也叫“小练笔”,在课堂中进行。“课内读写结合”的主要目的是读中悟写,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A、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读写结合点”。
B、教师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C、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教师及时评价和反馈。
(2)课堂“小练笔”的设计研究
要达到有效或者高效,课堂“小练笔”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A、训练有目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
B、训练有层次。要注意训练的梯度,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C、训练有侧重。“小练笔”应根据教材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示能力。
D、训练有方法。要让学生有条理、有重点、形象生动地进行表示,在写作的时间上要给以充分,在写作的方法上要给予指导。
(3)课堂“小练笔”的有效策略研究
A、引导策略
B、展示策略
C、实践策略
(4)课堂“小练笔”的评价方式研究
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在“课内读写结合”的实践中,多层次的评价同样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A、 自我欣赏
自我评价只是手段,经过自我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阅读与
写作能力。
B、 同伴交流
同伴交流是自我评价的有效补充。学习小组经过对组内成员的观察,结合课内读写结合的情况进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但能够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聆听同学发言,更能够经过相互的查阅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C、 集体会诊
“课内读写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老师是课堂教学的
组织者,能够充分地体验学生的写作效果,及时地进行反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对于学生的回答及表示,进行及时地表扬和鼓励。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读写结合”的认识及学生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小练笔”的态度、兴趣、方法和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地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读写结合的相关理论和有关读写结合的研究情况,了解读写结合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经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课堂小练笔”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经过研究,创立“课内读写结合”的实践模式,探索“课堂小练笔”的有效策略。
2、经过研究,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
3、经过研究,促进教师潜心钻研教材,挖掘课内读写结合点,提高教师解读教材、运用教材教语文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时 间
主 要 工 作
.10- .11
查阅文献资料,根据课题方案中的研究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12- .6
实施行动研究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进课题研究。
.7- .10
总结材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及学生各种形式的“小练笔”作品展示。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职务
姓 名
职 称
课 题 组 分 工
组长
郑霜
小学一级
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分析汇总研究成果,撰写主报告。
组员
张璐艳
小学一级
负责收集学生“课堂小练笔”的书面材料,执教一节研究课,撰写案例反思及小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