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途径_闫海格.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326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途径_闫海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途径_闫海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途径_闫海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4一、引言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的增强和全球影响力的逐步提高,各国的“汉语潮”有增无减。这种现象也给国际中文教育带来了机遇,孔子学院、汉语课堂遍布全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专门培养汉语老师的学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该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汉语志愿者、汉语教师奔赴全球开展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以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其相较于本科生来说,更应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 2013 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将“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一项明确的工作要求提出,标志着国家层面对外传播理

2、念更新和战略转向的开启1。浅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途径闫海格(兰州交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不仅是以汉语教学为职能,更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着重探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招生面试环节,适量增加中华文化考察比重;优化中华文化课堂的结构和内容;立足语言本体,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史知识;开展多元化文化实习项目。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中国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74(2023)01-0034-04

3、A Brief Analysis of Way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Maste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Yan Haige(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00,China)Abstract:The Maste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ot only takes Chinese teaching as its function,but als

4、o shoulders the mission of disseminat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ay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for the Maste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mprove the interview process for the enrollment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raduate stude

5、nts,and appropriately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vestigation;optimize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hinese culture classrooms;based on the language ontology to master the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 behind the language;launch a multicultural internship program.Key words:Maste

6、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hinese culture;the ability to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在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这篇文章中指出:“承载中国故事的来华留学生和校友是高效的传播主体;来华留学生和校友所历所见的中国故事是优质的传播内容;多形式、立体化的平台是重要的传播渠道”2。对于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具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来说,是有贴合时代要求的战略意义。语言和文化

7、相辅相成,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会通过语言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同理,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的时候,也会明白汉语学习是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门槛。那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就应该以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为前提,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为必要因素。比如,在给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讲述“彩衣娱亲”这个成语时,如果只单单讲述语音、收稿日期:2022-10-8作者简介:闫海格(1997-),女,硕士研究生,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语言学、二语习得。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bei Energy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

8、y 第 1 期(总90 期)2023 年 3 月No.1(Sum.90)Mar.202335闫海格,浅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途径书写及“代表孝道”的浅层含义,学生可能会以机械记忆的方式牢记该成语,长期以往学生会觉得汉语难,产生厌学情绪,这对汉语教学来说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具备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储备,可以在教授完读音与书写后,借助其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该成语含义,这一过程会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了解,学习者也会从简单的四个字中,明白汉语这门语言的魅力,提高汉语学习的兴趣。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一定程度上

9、代表着中国的国际形象,所以,培养该专业研究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探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一)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招生面试环节,适量增加中华文化考察比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招生报考的时候,允许跨专业的学生报考,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来源的专业比较广,除了中国语言文学体系内专业的学生,还存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理科生、工科生等各种学科的学生跨考过来,这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既有利也有弊。首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多,可选择的人才也就相应的多了,有利于推动本专业的发展;其次,汉语国际教育

10、专业硕士是国际中文教师师资储备的重要力量,考生增多,高校也会相应地扩招,那么这种现象有利于满足各国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人才需求;最后,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属于“年轻”的小众学科,在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考生数量提高,有利于扩大该学科的影响力,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各学科专业的考试跨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也会相应增加负面影响,比如本科为理工科的学生,其在高中阶段极大可能是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化学、物理的理科生,那么通过一年跨专业备考学习,考试科目的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成功考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但是,在研究生课程阶段的

11、学习过程中,明显缺乏文科背景知识,很多文化类知识并不了解,这对于高校研究生培养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有鉴于此,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招生选拔中,应结合本专业独特的学科背景,提高人才选拔标准,首先适当设置跨考专业,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相差较大的学生,报考时的标准值得商榷;其次,无论是本专业学生还是跨考生,在研究生面试时,须提高中华才艺及中华文化素养的占分比重;最后,在研究生招生面试环节,适当对跨考生增加文史部分笔试环节测试,作为一个录取标准。(二)优化中华文化课堂的结构和内容所谓“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在于洞悉中国的文史哲文化,更应该具备中华民族特有的才艺,比如太极、京剧、古筝等,同

12、样是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渠道,相比较而言,中华才艺更能直观地绽放中华文化的魅力,毕竟“艺术无国界”。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体系中,文化方面分为跨文化交际和中华文化培养,而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大多数高校侧重于教授研究生具备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突发情况的能力,但是在中华文化方面讲解的很少,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师资队伍体系不完备,缺乏专门的中华文化方面的老师,以中华才艺的训练为例,比如在教授学生书法、剪纸、茶艺、京剧、八段锦、太极等之类的课程时,可以聘请该领域专业的老师来教授,提高才艺课堂的专业性;其次,许多高校的中华文化、才艺课时量设置较少,平均一周一节,这对于学生学习的时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建议高

13、校讲授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才艺,合理分配各种才艺的授课时间,强化课后训练,建立才艺社团或兴趣小组等,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中华才艺基础;最后,完善中华文化课堂的考核标准,中华文化、才艺的学习不能仅仅作为兴趣课进行,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制定平时成绩及期末考核标准,使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起来。另外,结合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存在许多跨专业考生的特殊情况,该类学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可能相差较大,即使在专业课领域的基础掌握较为扎实,但是他们在中华文化、才艺方面储备量不足,所以,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也应考虑这类情况。其次,即使是本硕阶段皆为汉语国际教育的

14、学生,由于本科时期课程种类多,且以专业主干课为主,比如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跨文化交际等,课时量有限,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压力,部分高校可能在中华文化、才艺课的课时与种类设置上存在一些不足。有鉴于此,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构建完备的中华文化、才艺课堂,增加课时量,制定更为合理的考核,对于该专业硕士研究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36闫海格,浅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途径(三)立足于语言本体,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史知识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汉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教学,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该语

15、言与人交流、并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如果只单单掌握僵硬的语言系统,不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习俗,会挫伤二语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四个部分,如何在教学环节中合理、有效地穿插中华文化知识传播,是值得探索的问题。首先,在语音方面,其独特的发音系统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和价值取向,汉语中存在声调、儿化、轻声等现象,是汉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这在其他语言系统中是很少的,甚至是不存在的,那么在汉语教学中,训练发音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关于声调等的历史小故事,更能够缓解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焦虑情绪,比如,沈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他是汉

16、语声调的主要发现者,也是诗歌平仄格律规则的最早发明者之一,但是他提出的四声并没被梁武帝立刻采纳,直到有一天当梁武帝漫不经心问起近臣四声是什么时,近臣颇费苦心地回答说,“四声就是 天子圣哲 四个字”,这四个字声调不同,“天”是平声,“子”是上声,“圣”是去声,“哲”是入声,这个回答充分展现了语言的艺术,既维护了沈约四声的合理性,也奉承了皇帝。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发音系统的训练和中华文化传播并不冲突,通过一些文化小故事,比如“典故、对联、诗句”等,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当然,这些要视学情而定,选择在学生能够理解基础上的故事,才不会适得其反。其次,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字母文字作为书写符号,汉字是形、音、

17、义三者结合的书写符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每种造字法都有其独特的造字体系,一代代的传承和创新,造就了如今庞大的汉字库,这也为二语学习者汉语学习带来了困难。另外,在汉字书写中,造就了一项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书法,书法分为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关于历代书法家也流传下来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那么,在汉语教学中,训练学生明辨汉字的“形、音、义”三者相互对应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后,可以根据学生汉语的水平,适量增加一些书法故事、汉字起源故事的传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比如,汉字教学分为“偏旁教学”部分,在讲解“贝”字旁的字“财、赚

18、、贫、货、赔等”时,可以引入“以贝换物”的小故事,古人把贝壳等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因此,在中国汉字中,“贝”字旁的字多与钱财有关。这样的故事讲解,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再次,在词汇方面,存在很多文化词汇,具体可以细分为味觉词、饮食词、禁忌词、礼貌词、节日词、意念词等,这些词中包含有很多文化现象,将词汇的讲解和历史文化相关联,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词汇含义的理解,比如在讲解“饺子”这个词汇的时候,可以引申到中国人过年喜欢吃饺子,以取吉祥、喜庆、团圆之义。最后,在语法方面,中国的一些语用和语法规则区别于其他语言,无不体现了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侧重于

19、整体、综合性思维,在中医里就有“头疼医脚”这个说法,但是西方人属于分析性思维,强调理性的认识,这也造就了语法规则、语用习惯出现了差异。连书能曾指出;“正是因为理解世界的不同,东方人从整体出发,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一个整体,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把人类和上帝分离,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开3”。综上所述,在汉语教学过程的环节中,可以与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相关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史哲知识,教汉语之前,要先掌握本民族的文化知识,无论是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还是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都十分重要,高校在人才计划中可以适量增加该类课程,提高

20、学生文史知识修养;第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应在平时多注意语言背后的文化投射,实践和积累相辅相成;第三,高校应定期举办关于“语言蕴含的文史知识”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第四,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联程度,在课堂上多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课下积极引导学生做此方面的科研。(四)开展多元文化实习项目赵金铭先生认为,文化实习应包括“文化讲座、文化交流、文化演示、中华才艺训练等”4,这也为高校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思路。首先,高校可以定期邀请研究文学的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通过文化讲座,了解最前沿的文学知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文学中,了解其

21、代表的思想,另外,通过专家的现场讲解,更能激发学习积累文学底蕴的热情。再次,中国古代的建筑以故宫为代表,它代表着古人的智慧与格局,所以,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比如组织观看文化类纪录片,让每位同学展示37自己搜集来的文化知识,可以有故宫的故事、京剧的内涵、剪纸的艺术等,既给学生展示自我文化底蕴的机会,又能加深其他同学对该文化知识的了解。最后,也要培养学生兴趣,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增加课时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才艺等级考试、才艺比赛等,也可以邀请中华才艺专家来学校现场教授学生学习才艺。三、结语本文对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进行了探讨,无论是高校,还是研究生都要有

22、提高中华文化底蕴的意识,这样才能够在汉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人才来推动发展,那么闫海格,浅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途径1234李成.“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四个转向J.中国记者,2016.王勇,陈峦明.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J.神舟学人,2019.赵金铭.课程体系与实习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张雪扬.提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J.文化学刊,2019.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既能满足全球范围内对汉语老师的需求量,也能让研究生利用自身的知识,为该专业做出贡献。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是

23、不可分割的,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来说,如何能在汉语课堂中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任重道远且有意义的事情。参考文献:(上接 25 页)本文借鉴包含竹子的诗词、绘画和民间艺术的内容、手法与思维去探讨竹林意境的空间存在,梳理竹与不同景观要素结合所生成的场景意象类型和空间组织,为当代园林景观空间的设计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23曹顺庆,曹怡凡.中国“意境”与现象学“The World”的比较研究 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449-457.杜春兰,王婧.文学意境与景观空间的耦合研究以重庆古代“八景”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6):101-106.吴晶晶

24、,管家庆.园林景观设计中以竹造景的意境表达及手法应用 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06):75-77.姜涛,李俊卓,刘兰芳,等.西蜀园林竹景观的意境营造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16,46(04):104-106.杨俊熙,曾沁涵,陈秋渝,等.竹文化景观在意境营造方面的探讨以新津斑竹林景区为例 J.现代园艺,2019(07):108-111.陈祎翀,金鑫,倪琪.竹景观空间及其意境营造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 J.华中建筑,2014,32(02):133-136.关传友.中华竹文化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孟丹.中国诗与中国园 J.中国园林,1997(03):5-8.朱易安,王书艳.物象的“诗化”和意象的“实化”以唐诗中的“径”为例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04):62-68.456789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