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校本古诗词教案
1、《山村》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古诗内容,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内容,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听故事,大体了解诗意:两个小孩在一座小山村外玩,不知不觉走出了二三里。这是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小朋友走累了,看见路边有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繁茂,一个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另一个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小孩听了停下手,两人一起欣赏起这美丽的景色来。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有个诗人叫邵雍,也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写下了一首古诗。师朗诵: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诗,从诗中体味小山村的景色。
二、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我们先要把拼音读顺。现在老师请同桌一起读这一课的拼音,先每个都拼一拼,然后把一句话连起来读,会读了,把整首诗连起来读,看看谁的拼音读得准。
巡视指导。
反馈正音:指名分句读,逐句正音。表扬读得准的。连起来读,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
读得真不错,又准确又好听,老师把生字加上去,大家肯定也会读的一样好。拼音下出示生字,齐读。
三、认识生字
课文里面有很多生字是要大家认识记住的,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从古诗里拿出来了,你还能读好他们吗?
去掉拼音呢?
小朋友记得可真牢,一定是一边读一边用心在记是不是?
四、初步理解诗意
现在生字宝宝又回到古诗中了。请大家轻声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看图,诗中写的什么景物你在图上也找到了?
指导学生找出:烟、村、四五家(农户),亭台、花,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烟,炊烟,做饭时屋顶上的烟;村,村庄;亭台,亭子,避雨、休息的地方。这样看来,这首诗的意思同学们也懂了。老师考考大家。先说烟村和四五家,再合起来说;然后说亭台六七座;后说八九十枝花。
意思懂的会说是小朋友的本领,把不懂的提出来也是小朋友的本领。你还有哪句话吧不懂呢?弄懂一去二三里的意思。(一路走去二三里路了)
同学们真棒,先理解一个一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把整首诗的意思都弄懂了。跟老师一起说一说。
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古诗。
2、 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熟练地朗读古诗。
难点: 能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古诗。
二、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说说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美。
四、读郑板桥的《咏雪诗》,加深对数字的印象。
五、练习:数球员、摘苹果等。
2、《咏鹅》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感受美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学会欣赏鹅的形象、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感受美的教育。
三、 教学时数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那请大家先猜猜谜语,猜对了,它才和大家见面。你们有信心吗?(放录音)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脚蹬一双红靴子,唱起歌来鹅鹅鹅,快来猜猜我是谁?
(二)出示白鹅戏水图,(放录音)你们看我长得漂亮吗?唐朝的时候,一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大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他非常喜欢,便即兴写下一首诗《咏鹅》(板书课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你们想读读他的诗作吗?
(三) 学习新课
1 对照拼音初读古诗。
2 检查读的效果
3 同桌互相检查指名读
4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播放诗中图景,配乐朗读)
(2)听了录音,你感悟出它的节拍了吗?请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
(3)谁能有节奏的读给大家听?
(播放诗中图景,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5(1)现在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读,仔细的想象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 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唐诗、跳舞、绘画、朗读、表演、语言描述等,也可以合作完成)
(3) 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白鹅戏水图》,巩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四)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怎样?作者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感人画面,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吟唱出这种小诗?(体会朗读、练习背诵)
(五)小结
同学们,你们朗读的真精彩,大白鹅都忍不住要夸你们了!(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读的真棒!我听了都非常感动!可是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也像骆宾王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各种形式读古诗
1 、指名学生按照古诗的节拍读古诗
2 、小组内举行读古诗比赛
3、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朗读古诗比赛
4、集体点评
(三)听并学唱歌曲《咏鹅》
(四)知识延伸 让学生课前找的一些五言诗和学生交流,按照课上所学的诵读五言古诗的节奏读一读,画一画、体会体会。
(四) 课堂总结。
3、《相思 》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2.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相思》
二、初读感知
1.范读《相思》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质疑并适时解疑。
4.看图说说《相思》这首诗的大意。
三、朗读感悟
1.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2.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五、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4、《春晓》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有能力的同学能读出诗中的感情。
2.通过表演、猜测、讨论、绘画等形式,从整体上了解诗的大意。
3.在活动和对话中,体会诗的情趣,初步产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1.引入激趣
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播放《春晓》教学电视片,让学生看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听配乐朗读。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2.初读感知
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所注的汉语拼音朗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读后可以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精读理解
(1)指导学生理解“晓”“眠”“觉”“啼”“知”等词的意思。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同时屏幕上打出古诗意思的图画。
(3)看着屏幕上打出的画面,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4)朗读《春晓》,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韵脚。屏幕上打出这首诗,标明节奏和重音。
4.品读领悟
(1)屏幕上出现古诗意思的画面,同时有配乐朗读,听了一遍后,学生跟读,然后指名朗读,大家评议。
(2)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互背,全班背诵。
(3)屏幕再现图画,几只鸟站在开满桃花的枝头上,春燕在空中飞翔,地面有落花。
①学生看着画面,背诵《春晓》。然后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
②教师小结:诗人把握住“春晓”这一季节的时间和特点,把自己酣睡初醒的所感所闻依次写出,构成一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景,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珍惜春光之情。
③屏幕上依次显现四句诗表现的画面,学生看图吟诵,体会意境。
5、课堂总结。
5、《草》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从整体上了解诗的大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范读课文。
1.提问:在花、草、鱼、鸟中,你们最喜欢什么?
2.揭示课题,简介课文:诗人白居易赞美草的古诗。
3.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学习古诗,师重点解释“离离”“岁”“荣”的意思。
(四)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1、朗读《草》,指导读出节奏和重音,读出韵脚。屏幕上打出这首诗,标明节奏和重音。
2、屏幕上出现古诗意思的画面,同时有配乐朗读,听了一遍后,学生跟读,然后指名朗读,大家评议。
3、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互背,全班背诵。
(五)课堂总结
6、《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
2、 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学过《草》这首诗,同学们还会背吗?背给老师听听吧,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的好朋友,我们都把他尊称为“诗圣”,你们知道他是谁了吗?对了,杜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名字叫做《绝句》。
二 正课
(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整体感知。
1.解题《绝句》
2.简介杜甫,注意“甫”字的读音。(幻灯片演示)。
3.音箱范读,注意字音字词和情感。听了朗读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诗是有节奏的,跟着老师用拍手打节奏的方法读一读。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师读古诗,生闭眼想象诗中景物。请生说图中的景物“黄鹂 白鹭 蓝天 柳树 房屋 船 雪山”,请同学们找一找景物所在的诗句读一读。
2、讲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么多美景中,诗人首先看到了什么?(黄鹂 柳树)多少黄鹂,什么样的柳树,黄鹂在柳树间做什么,用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第一句诗。
然后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多少白鹭,白鹭在什么地方,青天是什么? 这两句诗美吗?颜色多吗?(黄 白 绿 蓝),读一读第二句诗。
3、讲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接下来,诗人把目光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什么呢?(雪山),讲解“窗含”“千秋雪”。诗人准备写下这美丽的景色时,低头一看,见到了江面上的什么景物?
(三)感受意境,情感升华。读出感情,背诵默写。
(四)拓展延伸
1、找相应的词语,教师读一个词语,要求学生找出与它相对应得词语。(如两个-一行 黄鹂—白鹭 窗—门 西岭—东吴 千秋雪—万里船)
2、课件演示《绝句》
三 课堂总结
7、《长行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韵律;初步了解时间的重要性;
2.读古诗,理解诗意,
3.观察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背会该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着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
2.学生猜出后,教师借机板题:时间
二、引导学生观察图,激发学生兴趣
1.仔细观察书中插图,讨论问题:(1)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2)他们在干什么
2.学生边看边说,要求自言自语。
3.组织在班内交流后,切入到学习主题:《长歌行》的理解及背诵。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请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着读一读,要读准音,正对调(正确)。
2.(放录音)请听一听你的朋友认对了吗?请学生自己验证。
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3.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有语气)。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五、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少壮、老大…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六、回顾插图,说演结合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歌行》,大家都知道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生活的有心人。
8、《回乡偶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想、演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背诗导入
1、同学们,你们会背哪些诗了呢?
2、课件依次展示《村居》、《所见》、《咏柳》诗歌的图片。
师: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图,你能用学过的或自己积累的诗句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吗?
3、师:小朋友们看,几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这就是诗歌的神奇之处。那你们知道咏柳的作者是谁吗?(生:贺知章)
5、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来学习由贺知章写的另一首诗歌,题目叫—《回乡偶书》(课件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学法指导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过四关,这四关分别是: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同学们,你们能和老师一起顺利过关吗?
三、第一关:我会认
师:请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
师:好了是吗?那陈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会认了;
四、第二关:我会解
1、解题:你会扩词吗?我们来扩词!
回:回家 回来 回到 乡:家乡 故乡 乡土
偶:偶然 偶尔 偶遇 书:读书 书写 书信
连起来就是:回到家乡偶尔写下这首诗。
2、第一句:离:离开 回:回来
整句句意:年轻时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第二句:音:声音 口音 改:改变
整句诗意:我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第三句:识:认识
村里的儿童已经不认识我了
第四句:客:客人 何:哪里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五、第三关:我会读
指导读好升降调、重音、长音
六、第四关:我会想
师:请再读读这句诗,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客”是谁?贺知章。“客”从哪里来?板书“何来”“客”来做什么?)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提了不少好问题。老师也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诗句里的“客”也就是贺知章是指从外地来这里做客的客人的吗?(板书“客?”)请你们仔细地读读诗歌,也可以观察一下插图,找找答案吧。(生自读诗歌,观察插图。)
师:心中有答案了吗?谁来说说看?(生交流:贺知章不是做客的客人。)你从诗歌的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生:他从小离开了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少小、老大变红)(生:乡音无改……)
师: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
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
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
七、拓展训练
师:其实,贺知章回到家乡后,面对熟悉的情景,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的是第一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相信你们会有新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出示诗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配乐朗诵)
9、《咏柳》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2、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
(1)学习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
(2)理解咏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
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
(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4)学习绦:正音、识忆字形、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生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
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读1中1好、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
三、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你读完《咏柳》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柳树,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师:请大家轻轻地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从诗中的哪个词或那句话读出了柳树的美?
1、学习一二句
(1)理解一二句意思
(A)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
师:哦,柳树是那样的绿就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一样)。齐读:(第一句)还读懂了那个词?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实物) 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
(B)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读1、2)
(2)创设情景读
师: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柳树展现她迷人的风姿。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水中,柳树翠绿翠绿的,长长的柳条随风飘舞。(课件出示垂柳图)你们看柳树像什么?(亭亭玉立的少女)刚刚我们知道碧玉是指绿色的玉,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古代碧玉是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形容什么?如果说柳树像美女,那倒垂下来的柳条又像什么呢?(少女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柳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那我们就美美得读吧?
2、学习三四句
(1)多美的柳树啊!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师读(出示第三、四句),谁来读?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生:我读懂了“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说二月春风像一把剪刀。
师:它剪出了什么?对,裁剪出细细的柳叶。
(2)品味“裁”
A、出示柳叶图,问这是怎样的柳叶啊?你能用一个词说说?(精美、可爱、嫩绿)
B、这精美、可爱的柳叶是春风裁出来的,(板书裁生看老师写,注意笔顺)裁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用裁呢?如学生有困难,可引导学生用裁组词(裁缝),裁缝是做什么的?普通人做得出来吗?
师:春风像一位高超的裁剪师裁出了这样美的柳叶,这是怎样的裁啊!(神奇、出神入化)一个剪字怎能代替!
(3)了解修辞方法
再读诗,看看有什么发现?(你真会发现)
预设:生上一句是问,下面是回答。
师哪一句是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谁来问问?个别读、齐读。
师哪一句是回答呢?(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仅是回答吗?更是咏叹春风的神奇啊!。在这句中有个似,这似就是(像)的意思。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样一比,写的句子就更美了。好,我们一起来读读。(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男女生合作读)
3、师生合作读诗
师:老师描述,同学们读相关的诗句,可不要读错哟。
迎着徐徐的春风,诗人信步来到小河边,看到柳树翠绿翠绿的像碧玉装扮成的一样,无数柳枝垂下来像绿丝绦一样柔美,诗人不禁吟诵——--诗人来到柳树下看到精美纤细的柳叶,惊喜万分,不禁自问——,哦,原来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剪出来的呀,诗人赞叹道—
4、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吗?对着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说好了吗?带着你的理解,我们再来读一读。
四、想象画面
师: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配乐朗诵),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六、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师:大自然是多么吸引人啊!(示图,这是谁?他正在做什么?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来赞美的春天柳树吧!指名读:小诗人你来赞美吧!贺知章你来赞美吧!齐读:小诗人们,大家一起来吧!(课件出书诗和图)
读得这么好,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背(配乐)
10、《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
三、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3)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4)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5)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
(6)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
(7)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 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自由读古诗)
(2)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11、《七步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七步诗》,了解这首诗的创作经过。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谁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三国演义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1)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沛国谯县人,有政治雄心。他的哥哥曹丕当皇帝后,他受排挤、迫害,终生遭受软禁。
(2)请学生介绍这首诗创作的经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出示幻灯片——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认读生字 ,正音。
2、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3、学习向导:(跟随“学习向导”自学本诗。)
(1)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三、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七步诗》,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为了豆汁。豆秸锅下燃得旺,豆子锅里哭啼:咱们本来是同一个跟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
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5、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6、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朗读指导)
四、拓展创新训练。
1、教师导语;这首诗中蕴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为曹氏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不顾及兄弟情谊的做法而惋惜,更使我们深深地同情曹植的不幸处境。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兄弟姐妹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发言)播放歌曲片段《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今天让我们运用我们的智慧与才能重新演绎这个故事吧!
2、学生分头准备。
3、进行汇报表演,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思想内涵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12、《梅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读中感悟,体会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美;
3.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各心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意,体会梅花的特点,欣赏梅花的品;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情景
1.教学开始把学生带入四季花这个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花的美。
2.引出梅花。接着请学生欣赏雪中的梅花,让他们直观的感受雪花飞舞,寒梅独放的情景。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朗读古诗
1、以读为主线,设计了初读、再读、领读、细读等几个环节让学生诵出感情
2、诵出节奏,诵出诗意。
三、 欣赏梅花图片,在画中感受梅花的特点,体验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四、背诵古诗
五、 理解诗意,体会梅花的特点,学习梅花的品格。
六、 作业:
七、 背诵古诗
13、《咏华山》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我们青岛有一座美丽的崂山。今天,老师想再领你认识一座山,它的名字叫“华山”。(板书:华山)领读,指出“华”是多音字。
2、你们去过华山吗?那咱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放录象)教师解说: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陕西省。你看,华山又高又险,难怪人们称它是“奇险天下第一山”。登华山的路只有一条,而且曲曲折折,可难走了!所以,要登上华山,是很不容易的。但在古时候,有个7岁的小孩不仅登上了华山,还把自己登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咏华山。(板书:咏)
3、齐读课题,解释“咏”。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赞颂华山的吗?
过渡:那这个作诗的小孩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诗的作者,并简介寇准。
3、学生再读书。要求: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学生自学生字)
4、检查生字读音。
(1)带拼音认读词语。
(2)去拼音认读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5、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6、交流。
过渡:那你想不想跟小寇准去登华山,看看山顶的景色?
三、以读代讲,理解课文
1、教师:我们跟着小寇准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顶。(出示第二段)
2、自由读这一段。说说:站在山顶,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3、交流。再读这段,找出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4、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指导朗读。
☆“啊!华山真高哇!”
(1)指名读。
(2)出示华山课件:如果你就站在这么高的山顶,你想怎么来读这句话?(指名读)
(3)教师范读,指名读。强调两个感叹号的读法,再指名读,齐读,充分感悟华山的高。
☆“除了蓝天……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指名读。
(2)(展示课件)教师用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图画的内容,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热情。
(3)指导朗读这两句话。
(4)教师小结:多高的华山啊!除了蓝天,周围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教师简笔画)那太阳和白云在哪?(指名学生到台前贴图片)
(5)根据学生贴的情况引导学生再读书。
四、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