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表格式
塘下镇罗凤第三小学语文组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 13 周 课时:1 总课时: 61
教学目标:
1. 认识“违、妄、执”3个生字,会写““略、辩、奉、违、磅、拴””6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的意思。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活动一:读课题,读准“着”字
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读课题,矫正“着”的读音。
活动二: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①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②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③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活动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①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②小组内初步交流。
生: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③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④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活动四: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
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问题1: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生: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师:是的,他们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
生:信奉。
师:什么是信奉?
(信奉:信仰;敬奉。)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生: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师:可是,两千年后,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伽利略却对他的话提出了质疑。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活动五:书写指导“略、辩、奉、违、磅、拴”
指导“辩”:偏旁是言字旁;
区分“辩、辨、辫”。
作业设计:
抄写词语“辩论、寻常、解答、信奉、违背、曾经”。
板书设计: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
教学反思: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第 13 周 课时:2 总课时: 62
教学目标:
1.会写“拖、释、宣、萨、妄、执”6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课文插图等。
教学环节
二次备课
活动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17世纪的科学家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生: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师:这段话强调了什么?
生: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指导朗读,把要强调的意思强调出来。
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问题2: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年仅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板书:怀疑——试验
师: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
(出示片断: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师: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生:他先假设这句话是正确的,然后想像,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师:伽利略运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推导出这两个结论的时候,他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吗?
生:不相信。
师:读书看看,怎么证明他不相信?
生: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师: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师: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活动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我们再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去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反复”强调了次数多,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2..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活动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你读出了人们对他的什么态度?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态度。
(不屑一顾、讥笑嘲讽、嗤之以鼻等)重点指导学生用声音和肢体语言读好人们责备伽利略的话语。
2. 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 。刚才还嘲笑他的说“ 。”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人员说:“ 。”曾劝阻伽利略公开试验的学生说:“ 。”
3.(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活动四:书写指导“拖、释、宣、萨、妄、执”
注意“释”的左半结构。
作业设计:
课外阅读:推荐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或《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板书设计: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怀疑————试验————公开试验
如果……那么 反复 拿着、脱手
教学反思:
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