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 统一国家的重建 隋朝统一的背景: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为全国的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意义:结束了自西晋以后长期的分裂割据的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背运,两代君主先后下令,利用已有河道,开通南北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影响: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由积极作用。 隋衰败的原因:隋第二
2、代皇帝杨广,是个有名的暴君,他骄奢淫逸,滥用民力。在位期间,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大规模的劳役、兵役,扰得天下骚乱,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农民大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三省六部制简表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科举制 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傲世选拔官员的制度。此后,官员录用的主要依据科举考试的成绩。直至清末,科举制才被废除。推举制秦汉以来,官员的选拔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推举制的结果魏晋以后,选举之权更是逐渐被地方上的世祖门阀所把持,庶族子弟多受摈斥排挤。科举制的特点科举
3、取士不中家世门第,一律取决于考试,意在抑制门阀,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科举制的影响:1. 科举制实行后,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2. 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位,改年号为贞观。上马之后的措施:他以隋亡为戒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础:1.知人善任 2.虚心纳谏朝廷上下,敢言直谏,成为贞观政治的一大特色。对唐太宗的评价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呈现
4、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第三课 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690年,武氏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武则天临朝称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武周政治”。武则天即位的原因:1. 客观原因,高宗体弱多病。2. 主观上,个人所具备的政治才能。 武则天上台后所采取的措施:1. 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反对他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2. 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她继承了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举科举制。3. 她任用的贤能之士,有不少在开元年间成为名相重臣。对武则天的统治的评价:武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元
5、盛世712年,唐玄宗即位,为稳定朝廷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经唐初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赋役宽平,刑罚轻省”。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唐朝衰败原因开元天宝之际,玄宗怠于政事,淫于酒色,朝廷政治逐渐败坏,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第四课 唐代的边疆各族于唐朝交往比较密切的民族:突厥、回鹘、吐蕃、吐谷浑、靺鞨、契丹、南诏等。民族政策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设立了与内地不同的行政设施,长官都由当地人来担任,可以世袭,政府一般不过问其内
6、部政务。影响:这张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称为“羁縻州”。它的建立很能体现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时,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君主),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臣到唐都长安,请求通婚。646年,文成公主由唐大臣护送入藏。意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第五课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长安分皇宫、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长安城的东、西两市是商店和作坊的集中地。东市:主要卖来自全国各地的特产货。西市:少数民族商人外国客商,集中进行交易的地方。唐代的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
7、的国际大都会。 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645年他携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后居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教学。又根据其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754年到达日本九州,并在平城京(今奈良)建坛受戒,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在日本出了传布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遣唐使日本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交流。每次随使者来唐的除医师、乐师、画师及各类工匠外,还有许多留学生和学问僧等。高宗至玄宗时规模最大,多时到594人。他们为中日文化的交流作
8、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课 辽、宋、西夏、金并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建都上京。辽朝统治者再其管辖地区实现“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政策。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定都东京,历史上称“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凭借军权夺得政权,但开国后即里革旧弊,限制武将权利,转向文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1005年,宋辽签订立澶渊之盟。之后,双方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友好关系。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自立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金对峙11世纪,活动在东北一带的女真族完成了统一。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定都上
9、京。1125年,金朝灭了辽朝。1127年,金军攻克东京,北宋灭亡,并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即位,延续了宋朝的政权,史称南宋。1141年,南宋和金朝签订和议。 第八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步伐。圩田是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当时,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手工业和商业宋代丝织业出现南方逐渐超过北方的态势,两浙的丝织品已跃居全国首位。当时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南宋后期,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业的兴起,在我国手
10、工业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出现许多名窑,后来居上的江西景德镇窑逐渐称为瓷业中心。宋代的早床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海船制造中心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内地江河干流沿岸的州城往往都有制造内河船舶的工场。宋代商业繁荣,内外贸易空前活跃,促使纸币产生。北宋时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的会子也是发行量很大的纸币,与铜钱等并行使用。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的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影响: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放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第九课 宋代的城市生活宋代城镇兴起的原因:迅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渐活跃的商业,使城镇数量
11、大为增加,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发展状况: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平府、鄂州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也都是繁华之都。宋代城市的特点:商业交易区 和居住区不再截然分离隔绝,商家沿街设铺,既有闹市,又有许多分散的商业点,市民购物方便。商店的营业时间大大延长,不仅有日市,夜市,还有几乎全天经营的“鬼市”,以前实行的“夜禁”终于被取消。清明上河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展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宋代居民的衣着:麻布是大众的衣料,丝织品主要由富家享用,棉布也成为衣着原料。宋代居民的饮食北方人以粟麦为主粮,南方人以稻米为主粮。肉类副食,北方人以羊为
12、主,南方以猪为主。茶和酒是最重要的饮料。城市居民一瓦房为主,农村则多茅屋。靠背椅和高桌子是最时尚的居室用品。交通: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推动和独轮车和牛、骡、驴、马拉的蓄力车。轿子作为官宦士人的代步工具,日益流行。市民文化生活: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新趋势: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新趋势娱乐:瓦舍勾栏作为市民的娱乐中心遍布在各地大中城市,为市民提供各类观赏性的文娱演出,如说唱、舞蹈、杂技、戏剧等,形式丰富多彩,演技生动传神。体育:深受市民喜欢的主要由武术、相扑、球类和水上运动。 第十课 元朝的统一1206年蒙古各部召开大会,推选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汉,尊称
13、为成吉思汗。蒙古大汗国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向南扩张,最远抵达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 1227年,在攻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死,蒙古军占有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1234年,蒙古军与南宋联手消灭金朝。1271年元世祖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丞相文天祥被俘。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元世祖统治时期的经济措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元朝民族关系:为了维护特权。强化统治,蒙古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成为不同等级。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后果:产生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加速了民族的灭亡。 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全国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西藏作为元朝的特别地方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意义: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