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1. 设计题目
变速箱厂总平面布置设计
2. 原始给定条件
公司有地16000㎡, 厂区南北为200m。东西宽80m, 该厂预计需要工人300人, 计划建成年产100000套变速箱的生产厂。
2.1 变速箱的结构及有关参数
变速箱由39个零件构成, 装配图见图1所示。
每个零件、 组件的名称、 材料、 单件重量及年需求量如表1零件明细表所示。
图1 减速器装配图
表1 零件明细表
工厂名称: 变速箱厂
产品名称
变速箱
产品代号
110
计划年产量
100000
第1页
序号
零件
名称
零件代号
自制
外购
材料
总计划需求量
零件图号
形状
单件重量/kg
说明
39
垫圈
√
65Mn
00
0.004
38
螺母
√
Q235
00
0.011
37
螺栓
√
Q235
300000
0.032
36
销
√
35
00
0.022
35
防松垫片
√
Q215
100000
0.010
34
轴端盖圆
√
Q235
100000
0.050
33
螺栓
√
Q235
00
0.020
32
通气器
√
Q235
100000
0.030
31
视孔盖
√
Q215
100000
0.050
30
垫片
√
橡胶纸
100000
0.004
29
机盖
√
HT200
100000
2.500
28
垫圈
√
65Mn
600000
0.006
27
螺母
√
Q235
600000
0.016
26
螺栓
√
Q235
600000
0.103
25
机座
√
HT200
100000
3.000
24
轴承
√
00
0.450
23
挡油圈
√
Q215
00
0.004
22
毡封油圈
√
羊毛毡
100000
0.004
21
键
√
Q275
100000
0.080
20
定距环
√
Q235
100000
0.090
19
密封盖
√
Q235
100000
0.050
18
可穿透端盖
√
HT150
100000
0.040
17
调整垫片
√
08F
00
0.004
16
螺塞
√
Q235
100000
0.032
15
垫片
√
橡胶纸
100000
0.004
14
游标尺
√
100000
0.050
13
大齿轮
√
40
100000
1.000
12
键
√
Q275
100000
0.080
11
轴
√
Q275
100000
0.800
10
轴承
√
00
0.450
9
螺栓
√
Q235
2400000
0.025
8
端盖
√
HT200
100000
0.050
7
毡封油圈
√
羊毛毡
100000
0.004
6
齿轮轴
√
Q275
100000
1.400
5
键
√
Q275
100000
0.040
4
螺栓
√
Q235
1 00
0.014
3
密封盖
√
Q235
100000
0.020
2
可穿透端盖
√
HT200
100000
0.040
1
调整垫片
√
08F
00
0.010
2.2 作业单位划分
根据变速箱的结构及工艺特点, 设立如表2所示11个单位, 分别承担原材料存储、 备料、 热处理、 加工与装配、 产品性能试验、 生产管理等各项生产任务。
表2 作业单位建筑汇总表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用途
建筑面积
/( m x m)
备注
1
原材料库
储存钢材、 铸锭
20 x 30
露天
2
铸造车间
铸造
12 x 24
3
热处理车间
热处理
12 x 12
4
机加工车间
车、 铣、 钻
12 x 36
5
精密车间
精镗、 磨销
12 x 36
6
标准件、 半成品库
储存外购件、 半成品
12 x 24
7
组装车间
组装变速器
12 x 36
8
锻造车间
锻造
12 x 24
9
成品库
成品储存
12 x 12
10
办公、 服务楼
办公楼、 食堂等
80 x 60
11
设备维修车间
机床维修
12 x 24
2.3 生产工艺过程
变速箱的零件比较多, 可是大多数零件为标准件。假定标准件采用外购,
总的工艺过程可分为零件的制作与外购、 半成品暂存、 组装、 性能测试、 成品存储等阶段。
2.3.1零件的制作与外购
制作的零件如表3~表8, 表中的利用率为加工后产品与加工前的比率。
表3 变速箱零件-机盖加工工艺过程表
产品名称
件号
材料
单件质量/kg
计划年产量
年产总质量
机盖
29
HT200
2.500
100000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工序内容
工序材料利用率( %)
1
原材料库
备料
2
铸造车间
铸造
80
3
机加工车间
粗铣, 镗, 钻
80
4
精密车间
精铣, 镗
98
5
半成品库
暂存
表4 变速箱零件-机座加工工艺过程表
产品名称
件号
材料
单件质量/kg
计划年产量
年产总质量
机座
25
HT200
3.000
100000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工序内容
工序材料利用率( %)
1
原材料库
备料
2
铸造车间
铸造
80
3
机加工车间
粗铣、 镗、 钻
80
4
精密车间
精铣、 镗
98
5
半成品库
暂存
表5 变速箱零件-大齿轮加工工艺过程表
产品名称
件号
材料
单件质量/kg
计划年产量
年产总质量
大齿轮
13
40
1.000
100000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工序内容
工序材料利用率( %)
1
原材料库
备料
2
锻造车间
锻造
80
3
机加工车间
粗铣, 插齿, 钻
80
4
热处理车间
渗碳淬火
5
机加工车间
磨
98
6
半成品库
暂存
表6 变速箱零件-轴加工工艺过程表
产品名称
件号
材料
单件质量/kg
计划年产量
年产总质量
轴
11
Q275
0.800
100000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工序内容
工序材料利用率( %)
1
原材料库
备料
2
机加工车间
粗车, 磨, 铣
80
3
精密车间
精车
95
4
热处理车间
渗碳淬火
5
机加工车间
磨
98
6
半成品库
暂存
表7 变速箱零件-齿轮轴加工工艺过程表
产品名称
件号
材料
单件质量/kg
计划年产量
年产总质量
齿轮轴
6
Q275
1.400
100000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工序内容
工序材料利用率( %)
1
原材料库
备料
2
机加工车间
粗车, 磨, 铣
80
3
精密车间
精车
95
4
热处理车间
渗碳淬火
5
机加工车间
磨
98
6
半成品库
暂存
表8 变速箱零件-端盖加工工艺过程表
产品名称
件号
材料
单件质量/kg
计划年产量/kg
年产总质量
端盖
8
HT200
0.050
100000
序号
作业单位名称
工序内容
工序材料利用率( %)
1
原材料库
备料
2
铸造车间
铸造
60
3
机加工车间
精车
80
2.3.2标准件、 外购件与半成品暂存
生产出的零件加工完经过各车间检验合格后, 送入半成品库暂存。外购件与标准件均放在半成品库。
2.3.3组装
所有零件在组装车间集中组装成变速箱成品。
2.3.4性能测试
所有成品都在组装车间进行性能测试, 不合格的就在组装车间进行修复, 合
格后送入成品库, 即不考虑成品组装不了的情况。
2.3.5成品存储
所有合格变速箱均存放在成品库等待出厂。
3. 产品—产量分析
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及每种产品产量的高低, 决定了工厂的生产类型, 进而影响着工厂设备的布置形式。根据以上已知条件可知, 待布置设计的变速箱厂的产品品种单一, 产量较大, 其年产量为100000, 属于大批量生产, 适合按产品的原则布置, 宜采用流水线的组织形式。
4. 产品工艺过程分析
4.1 计算物流量
经过对产品加工、 组装、 检验等各种加工阶段以及各工艺过程路线的分析, 计算每个工艺过程各工序加工前工件单位质量及产生的废料重量, 并根据全年生产量计算全年物流量。具体计算过程如表9所示。
表9 各零件物流量计算
产品名称
毛重/kg
废料/kg
铸造废料
锻造废料
机加工废料
精加工废料
全年总质量
机盖
2.500/(0.80*0.80*0.98)
=3.9860
3.9860*0.20
=0.7972
3.9860*0.80*0.20
=0.6378
3.9860*0.80*0
.80*0.02
=0.0510
( 0.7972+0.6378+0
.0510)*100000
=148600
机座
3.000/(0.80*0.80*0.98)
=4.7832
4.7832*0.20
=0.9566
4.7832*0.80*0.20
=0.7653
4.7832*0.8
0*0.80*0.02
=0.0612
(0.9566+0.7653+0.0612)*100000
=178320
大齿轮
1.000/(0.80*0.80*0.98)
=1.5944
1.5944*
0.20
=0.3189
1.5944*0.80*0.20+1.5944*0.80*0.80*0.02
=0.2755
(0.3189+0.2755)
*100000=59440
轴
0.800/(0.80*0.95*0.98)
=1.0741
1.0741*0.20+1.0741*0.80*0.95*0.02
=0.2311
1.0741*0.80
*0.05=0.0430
(0.2311+0.0430)
*100000=27410
齿轮轴
1.400/(0.80*0.95*0.98)
=1.8797
1.8797*0.20+1.8797*0.80*0.95*0.02
=0.4045
1.8797*0.80
*0.05=0.0752
(0.4045+0.0752)
*100000=47970
端盖
0.050/(0.60*0.82)
=0.1042
0.1042*0.40
=0.0417
0.1042*0.60*0.20
=0.0125
(0.0417+0.0125)
*100000=5420
4.2 绘制各零件的工艺过程图
根据各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与物流量, 绘制各零件的工艺过程如图2—图7所示。
图中序号分别为: 1—原材料库, 2—铸造车间, 3—热处理车间,4—机加工车间, 5—精密车间, 6—标准件、 半成品库, 7—组装车间、 8—锻造车间。
4.3 绘制产品总工艺过程图
变速箱总的生产过程可分为零件的加工阶段——总装阶段——性能实验阶段, 所有零件, 组件在组装车间集中组装。将变速箱所有工艺过程汇总在一张图上, 得到变速箱总工艺过程如图8所示。
下图中从右到左外购件分别包括( 键、 挡油圈、 轴承) , ( 轴承、 键、 定距环) , ( 调整垫片、 可穿透油盖、 密封盖、 毡封油圈) , ( 螺栓、 轴端盖圆、 销) , ( 螺栓、 螺母、 垫圈、 防松垫片) , ( 垫片、 视孔盖、 通气器) 。
装配顺序: 机座→齿轮轴→外购件( 键、 挡油圈、 轴承) →轴→大齿轮→外购件( 轴承、 键、 定距环) →端盖→外购件( 调整垫片、 可穿透油盖、 密封盖、 毡封油圈) →机盖→外购件( 螺栓、 轴端盖圆、 销) →外购件( 游标卡尺、 垫片、 螺塞) →外购件( 螺栓、 螺母、 垫圈、 防松垫片) →外购件( 垫片、 视孔盖、 通气器) 。
4.4 绘制产品初始工艺过程表
由上可知, 6钟零件工艺过程共经过7个车间。为了研究各零件、 组件生产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将总工艺过程图中的产品按照物流强度大小顺序, 由左到右排列于产品工艺过程表中, 即最左边的产品物流强度最大, 由左到右物流强度逐渐递减。其方法为:
1) 计算各产品的物流强度。物流强度大小顺序为机座、 机盖、 齿轮轴、 大齿轮、 轴、 端盖。
2) 按照机座、 机盖、 齿轮轴、 大齿轮、 轴、 端盖的顺序, 找出各零件第一个车间, 均为原材料库。
3) 按照机座、 机盖、 齿轮轴、 大齿轮、 轴、 端盖的顺序, 找出第二道工艺, 分别为铸造、 铸造、 机加工、 锻造、 机加工、 铸造, 按物流大小排列顺序为铸造、 锻造、 机加工。
4) 同理, 取其余的工艺过程。
5) 由公式计算物流顺流强度度。
机座: [3/( 0.8*0.8*0.98) *2+3/( 0.8*0.98) *1+3/0.98*2+3*1]=2251546
机盖: [2.5/( 0.8*0.8*0.98) *2+2.5/( 0.8*0.98) *1+2.5/0.98*2+2.5]=1876276
齿轮轴: [1.4/( 0.8*0.95*0.98) *1+1.4/( 0.95*0.98) *2+1.4/( 0.95*0.98) *2-1.4/0.98*1+1.4*1]=761572
6) 同理, 这样计算大齿轮、 轴、 端盖的物流顺流强度度。
7) W=2251546+1876276+761527+514528+440885+32090=5876852
这样得到变速箱初始工艺过程表如表10所示。
表10 变速箱初始工艺过程表
作业单位
机座
机盖
齿轮轴
大齿轮
轴
端盖
序号
名称
流程
Dij
流程
Dij
流程
Dij
流程
Dij
流程
Dij
流程
Dij
1
原材料
①
②
③
④
⑤
2
1
2
1
①
②
③
④
⑤
2
1
2
1
①
②
⑤
③
④
⑥
1
2
1
2
-1
①
②
③ ⑤
④
⑥
1
2
1
1
-1
①
②
⑤
③
④
⑥
1
2
1
2
-1
①
②
③
2
1
1
2
铸造
8
锻造
4
机加工
5
精加工
3
热处理
6
半成品库
2251546
1876276
761572
514528
440885
32090
W
5876852
5. 物流分析
5.1 绘制从至表
根据变速箱初始产品工艺过程表10, 绘制出变速箱工艺过程物流从至表, 如表11所示。
表11 变速箱加工工工艺从至表
至
从
1
2
3
4
5
6
7
8
9
合计
原材料库
铸造车间
热处理车间
机加工车间
精密车间
半成品库
组装车间
锻造车间
成品库
1
原材料库
882.6
295.3
159.4
1327.3
2
铸造车间
697.8
697.8
3
热处理车间
326.5
326.5
4
机加工车间
797.5
318
1115.5
5
精密车间
221.5
543
764.5
6
半成品库
1284.8
1284.8
7
组装车间
1297.8
1297.8
8
锻造车间
127.1
127.1
9
成品库
0
合计
882.6
221.5
1446.7
797.5
861
1284.8
159.4
1297.8
6941.3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5.2 绘制物流强度汇总表
根据产品的工艺过程和物流从至表, 统计各单位之间的物流强度, 并将物流强度汇总到物流强度汇总表12之中。
表12 物流强度汇总表
序号
作业单位对( 路线)
物流强度/t
1
1—2
882.6
2
1—4
295.3
3
1—8
159.4
4
2—4
697.8
5
3—4
326.5
6
4-5
797.5
7
4—6
318.0
8
5—3
221.5
9
5—6
543.0
10
6—7
1284.8
11
7—9
1297.8
12
8-4
127.1
5.3 划分物流强度等级
将各作业单位正确物流强度按大小排序, 自从大到小填入物流强度分析表中, 根据物流强度分布划分物流强度等级。
作业单位对或称为物流路线的物流强度等级, 应按物流路线比例或承担的物流量比例来去确定。针对变速箱的工艺过程图, 利用表12中统计的物流量, 按由小到大的顺序绘制物流强度分析表13。表13中未出现的作业单位之间不存在固定的物流, 物流强度等级为U级。
表13 物流强度汇总表
序号
作业单位对( 路线)
物流强度( 单位: t)
150 300 450 600 750 900 1050 1200 1350
物流强
度等级
1
7-9
1297.8
A
2
6-7
1284.8
A
3
1—2
882.6
E
4
4—5
797.5
E
5
2—4
697.8
E
6
5—6
543.0
I
7
3—4
326.5
I
8
4—6
318.0
I
9
1—4
295.3
O
10
5—3
221.5
O
11
1—8
159.4
O
12
8—4
127.1
O
5.4 绘制作业单位物流相关图
根据以上分析, 绘制作业单位物流相关图, 如图9所示。
图9 作业单位物流相关图
6. 作业单位非物流相互分析
针对变速箱生产特点, 制定各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理由如表14所示。表15为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等级。表16 为制定变速箱”基准相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物流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图, 如图6-1所示。
表14 变速箱各作业单位关系密切程度因素
编号
理由
1
工作流程的连续性
2
生产服务
3
物料搬运, 物流量
4
监督和管理方便
5
安全及污染
6
振动, 噪声, 烟尘, 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影响
7
人员之间的联系
8
信息传递
表15 作业单位相互关系等级
符号
含义
说明
比例( %)
A
绝对重要
2-5
E
特别重要
3-10
I
重要
5-15
O
一般密切程度
10-25
U
不重要
45-80
X
负密切程度
不希望接近
视情况而定
表16 基准相互关系
字母
一对作业单位
密切程度理由
A
半成品库与组装车间
组装车间与成品库
搬运物料的数量、 次数以及类似的搬运问题
E
原材料与铸造车间
铸造车间与机加工车间
机加工车间与精密车间
维修和精密车间,组装
搬运物料的数量和形式
不可损坏没有包装的物品
服务的频繁和紧急程度
I
热处理车间与机加工车间
机加工车间与半成品库
精密车间与半成品库
设备维修与其它金属加工车间之间
办公楼与成品库、 半成品库、 原材料
搬运物料的数量和频数以及类似的搬运问题
服务的频繁程度
报表运送方便、 管理方便
O
原材料库与机加工车间
原材料库与锻造车间
热处理车间与精密车间
锻造车间与机加工车间
办公楼与设备维修车间
办公楼与其它加工车间
联系频繁程度
管理方便
U
设备维修与原材料库、 半成品、 成品库
原材料库与半成品、 成品库
技术部门与成品库
接触不多、 不常联系
联系密切程度不大
不常联系
X
办公楼、 服务楼与铸造车间、 热处理车间、 精密车间
灰尘、 噪声、 振动、 异味、 烟尘
图10 作业单位非物流相关图
7.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分析
从以上表格可知, 变速箱厂作业单位物流相互关系关与非物流相互关系不一致。为了确定各作业单位之间综合相互关系密切程度, 需要将两表合作后再进行分析判断。其合并过程如下:
7.1 选取加权值
加权值的大小反映工厂布置时考虑因素的侧重点, 对于变速箱来说, 物流因
素( m) 影响并不明显大于其它非物流因素( n) 的影响, 因此, 取加权值m:n=1:1
7.2 综合相互关系的计算
根据该厂各作业单位对之间物流与非物流关系等级的高低进行量化, 并加权求和, 求出综合相互关系如表17所示。
当作业单位数目为11时, 总作业单位对数为:
P=11*( 11-1) /2=55,
式中, N为作业单位对数。
因此, 表17中将有55各作业单位对, 即将有55个相互关系。
表17 作业单位之间综合相互关系计算表
作业单位对
关系密级
综合关系
物流关系 加权值: 1
非物流关系 加权值: 1
分数
等级
分数
等级
分数
等级
1-2
3
E
3
E
6
E
1-3
0
U
1
O
1
U
1-4
1
O
1
O
2
O
1-5
0
U
0
U
0
U
1-6
0
U
0
U
0
U
1-7
0
U
0
U
0
U
1-8
1
O
1
O
2
O
1-9
0
U
0
U
0
U
1-10
0
U
2
I
2
O
1-11
0
U
0
U
0
U
2-3
0
U
0
U
0
U
2-4
3
E
3
E
6
E
2-5
0
U
-1
X
-1
X
2-6
0
U
0
U
0
U
2-7
0
U
0
U
0
U
2-8
0
U
0
U
0
U
2-9
0
U
0
U
0
U
2-10
0
U
-1
X
-1
X
2-11
0
U
2
I
2
O
3-4
2
I
2
I
4
I
3-5
1
O
-1
X
0
U
3-6
0
U
0
U
0
U
3-7
0
U
0
U
0
U
3-8
0
U
0
U
0
U
3-9
0
U
0
U
0
U
3-10
0
U
-1
X
-1
X
3-11
0
U
2
I
2
O
4-5
3
E
3
E
6
E
4-6
2
I
2
I
4
I
4-7
0
U
1
O
1
U
4-8
1
O
0
U
1
U
4-9
0
U
0
U
0
U
4-10
0
U
1
O
1
U
4-11
0
U
2
I
2
O
5-6
2
I
2
I
4
I
5-7
0
U
0
U
0
U
5-8
0
U
0
U
0
U
5-9
0
U
0
U
0
U
5-10
0
U
1
O
1
U
5-11
0
U
3
E
3
I
6-7
4
A
4
A
8
A
6-8
0
U
0
U
0
U
6-9
0
U
0
U
0
U
6-10
0
U
2
I
2
O
6-11
0
U
0
U
0
U
7-8
0
U
0
U
0
U
7-9
4
A
4
A
8
A
7-10
0
U
1
O
1
U
7-11
0
U
3
E
3
I
8-9
0
U
0
U
0
U
8-10
0
U
1
O
1
U
8-11
0
U
0
U
0
U
9-10
0
U
1
O
1
U
9-11
0
U
0
U
0
U
10-11
0
U
1
O
1
U
7.3 划分关系密级
在表17中, 综合关系分数取值范围为 -1~8, 按分数排列得出各分数段所占比例如表18所示, 在此基础上与表19中推荐的综合相互关系密级程度划分比例进行对比, 若各等级相差太大, 则需要对表17中作业单位对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作适当的调整, 使各等级比例与表19中推荐的比例尽量接近。
表18 综合相互关系密级等级划分
总分
关系密级
作业单位对数
百分比( %)
8
A
2
3.6
5—6
E
3
5.5
3—4
I
5
9.1
2
O
7
12.7
0—1
U
35
63.6
-1
X
3
5.5
表19 综合相互关系密级与划分比例
关系密级
符号
作业单位对数比例( %)
绝对必要靠近
A
1—3
特别重要靠近
E
2—5
重要
I
3—8
一般
O
5—15
不重要
U
20—85
不希望靠近
X
0—10
7.4 建立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表
将表17中的综合相互关系总分转化为关系密级等级, 绘制成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 如图11所示。
图11 作业单位综合相互关系图
8. 工厂总平面布置
8.1 综合接近程度
由于变速箱厂作业单位之间相互关系数目较多, 为绘图方便, 先计算各作业单位的综合接近程度, 如表20所示。
表20 综合接近程度排序图
作业单位代号
1
机加工车间
2
组装车间
3
标准件,半成品
4
精密车间
5
设备维修车间
6
原材料库
7
铸造车间
8
成品库
9
热处理车间
10
锻造车间
11
办公、 服务楼
1.机加工车间
E/3
U/
O/1
U/
U/
U/
O/1
U/
O/1
U/
2.组装车间
E/3
U/
E/3
U/
U/
U/
U/
U/
X/-1
O/1
3.标准件,半成品库
U/
U/
I/2
U/
U/
U/
U/
U/
X/-1
O/1
4.精密车间
O/1
E/3
I/2
E/3
I/2
U/
U/
U/
U/
O/1
5. 设备维修车间
U/
U/
U/
E/3
I/2
U/
U/
U/
U/
I/2
6.原材料库
U/
U/
U/
I/2
I/2
A/4
U/
U/
O/1
U/
7.铸造车间
U/
U/
U/
U/
U/
A/4
U/
A/4
U/
I/2
8.成品库
O/1
U/
U/
U/
U/
U/
U/
U/
U/
U/
9.热处理车间
U/
U/
U/
U/
U/
U/
A/4
U/
U/
U/
10.锻造车间
O/1
X/-1
X/-1
U/
U/
O/1
U/
U/
U/
U/
11办公、 服务楼
U/
O/1
O/1
O/1
I/2
U/
I/2
U/
U/
U/
综合接近程度
6
6
2
12
7
9
10
1
4
0
7
排序
6
7
9
1
4
3
2
10
8
11
5
8.2 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作业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表21所示。变速箱厂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如图12所示。
表21 关系密级表示法
符号
系数值
线条数
密切程度等级
颜色规范
A
4
////
绝对必要
红
E
3
///
特别重要
桔黄
I
2
//
重要
绿
O
1
/
一般
蓝
U
0
不重要
不着色
X
-1
---------
不希望
棕色
XX
-2
----------
----------
极不希望
黑
图12 变速箱厂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
8.3 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选取绘图比例1: 1000, 绘制单位为mm, 变速箱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如图13所示。
图13 变速箱厂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
8.4 工厂总平面布置图
变速箱厂平面布置方案见下图14、 图15和图16所示。
9. 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运用加权因素法对变速箱厂进行评价, 其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加权因素评价表
方案
评价因素
1
2
3
相对重要性∝i
等级
得分
等级
得分
等级
得分
物流效率与方便性
E
3
A
4
E
3
10
空间利用率
E
3
E
3
I
2
8
辅助部门的综合效率
A
4
I
2
E
3
9
工作环境安全与舒适性
E
3
I
2
E
3
5
管理的方便性
I
2
I
2
I
2
8
布置方案的可扩展性
I
2
O
1
I
2
7
产品质量
E
3
E
3
E
3
7
外观
E
3
E
3
I
2
4
环境保护
I
2
E
3
I
2
6
其它相关因素
O
1
O
1
O
1
3
综合得分Tj
183
169
162
综合排序
1
2
3
由综合排序可选出方案1为最佳方案, 因此选1方案为变速箱厂的总体布置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