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功能重塑及路径研究_谢虔.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52869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4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功能重塑及路径研究_谢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功能重塑及路径研究_谢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功能重塑及路径研究_谢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Vol22 No1Mar 2023第22卷第1期2023年3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1问题的提出人口老龄化作为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和百姓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变革、思想观念转变等相叠加,成为重塑世界发展格局的新常态。我国人口老龄化态势严峻,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On the Remodeling and Path of Family Pension Functionin the Context of Deep AgingXIEQian1,2DU

2、AN Li3(1.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1106,China;2.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Trade Technology,Nanjing 211168,China;3.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Xinhua Press Media Group,Nanjing 210092,China)Abstract:The most basic organizational unit of the society,families pla

3、y an important role in meeting the pen-sion needs of the elderly such as economic support,health care and spiritual comfort,which cannot be replacedby other pension models.However,with the social changes such as the miniaturization of family structure,cross-regional population flow and ideological c

4、hange,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function gradually declines andshows a trend of accelerated weakening.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hange track of family pension function,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realistic dilemma of family pens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and sugges

5、tions conducive to the remodeling of family pension fun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lleviatingthe pressure of aging in our country,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family relations and build a harmonioussociety as well.Key words:family pension;deep aging;functional remodeling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家

6、庭养老功能重塑及路径研究谢虔1,2段莉3(1.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1168;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211106;3.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南京210092)摘要: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家庭在满足老人经济支持、生活照护、精神慰藉等养老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他养老模式所无法替代的。然而,伴随着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人口跨区域流动、思想观念转变等社会变迁,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式微,并呈现加速弱化的趋势。因此,在厘清家庭养老功能变迁轨迹的基础上,可对我国家庭养老现实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有利于家庭养老功能重塑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缓解我国老龄化压力、促进家庭关系健康发展和

7、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借鉴。关键词:家庭养老;深度老龄化;功能重塑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565(2023)01-001-05收稿日期:2023-01-26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江苏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重塑及支持体系研究”(编号2021SJA070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低龄老年人就业力测度及教育赋能策略研究”(编号B/2021/03/56)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谢虔(1979-),女,安徽无为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老年社会保障和人才开发方面研究;段莉(1980-

8、),女,江苏南京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部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研究。1Vol22 No1Mar 2023第22卷第1期2023年3月60岁上老年人口达2.67亿人、65岁以上人口达2.01亿人,分别占总人口比重为18.9%、14.2%。对标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14%即标志进入深度老龄社会的国际标准,这表明中国已经快速奔入深度老龄社会。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增速迅猛、抚养比高等特点,尤其是高龄、空巢独居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持续增加,由此产生的养老服务需求日益旺盛1。根据老年人居住方式和日常生活场所的不同,养老方式可细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2,

9、组织化的养老机构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资源缺乏等因素影响,尚无法发挥养老服务的基础支撑作用,社区养老虽然在尽可能模仿甚至复制家庭养老中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功能,但很难起到与基于血缘的家庭成员生活照料及情感沟通带来的精神慰藉同等的作用。因此,作为社会的细胞和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家庭在满足老人经济支持、生活照护、精神慰藉等养老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养老仍是养老服务体系中最基础而重要的部分,是任何其他养老模式都不可替代的3。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在政府主导下,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然而,随着思想观念的更迭

10、以及我国长久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传统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变得松散,扩展的亲缘纽带逐渐弱化,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这些社会变迁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式微,并呈现加速弱化的趋势。因此,在深度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重塑家庭养老功能对缓解我国养老压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2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变迁轨迹2.1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功能“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内核,对中国的国民性有着本质而根源性的影响,并积淀和内化成为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家庭养老是其基本的内涵意蕴。在传统社会,由于物质基础薄弱,大家庭式的同居共财方式可以将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以对抗家庭

11、及其成员可能面临的不可预知风险,个人劳动产出归属于家庭,老人赡养问题也理应由家庭承担,家庭养老成为为了满足代际传承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习俗和家庭行为,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自觉自愿的行为4。在传统社会,家庭养老不仅有来自家庭内部以血亲关系为纽带的伦理维系,也有外在的制度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在封建社会,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每个朝代都会规范家庭养老的支持政策,此外,家法族规作为一种制度约束,也在家庭养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这个时期的家庭养老秉持以血缘关系、宗族关系为主的大家庭养老思想,重视孝道对家庭代际关系的伦理道德制约作用,并将宏观层面的国家治理思想和微观的道德约束融合在一起。2.

12、2计划经济时期的家庭养老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实施计划经济体制,确定了服从工业化积累资金需要的、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保障为主体的复合型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家庭养老受到了集体保障的一定冲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以国家为养老实施主体,形成国家和企业共担责任的一体化保障方式,但由于养老保障体系覆盖人群有限,农民和城市未就业居民还是完全依赖家庭养老予以保障。此外,受户籍制度影响,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二元分立特征,小农经济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家庭养老仍处于基础支撑地位。2.3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养老功能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模式被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开

13、始确立,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不断拓展,养老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养老金一定程度上会“挤占”子女的经济援助5,子女往往会认为,老人有了养老金养老就有了全面保障,殊不知老人的养老需求是包括经济援助、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等多方面在内的。这种制度化养老福利的存在使得老人及其子女均对国家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替代性养老预期,形成了代际反哺危机的现实困境:子女不但减少了对老人的经济供养,而且也减少了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护方面的支持,家庭内部子女代际支持关系呈现消减的趋势。政策导向下的低生育率使得家庭的规模逐渐小型化、核心化,家庭照料资源的不足直接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衰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

14、展促进了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加,基于血缘的家庭代际网络也伴随着大家庭谢虔段莉: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功能重塑及路径研究2Vol22 No1Mar 2023第22卷第1期2023年3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2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养老的照护压力加深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迁移流动、居住条件日益改善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中国传统大家庭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家庭户均规模越来越小,加之我国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的下降也是家庭小型化的肇因之一,两代人之间的经济依赖性逐渐淡化,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而年轻一代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上升,家庭规模向核心化方向发展。从图1

15、可以看出,家庭户均人口规模从1953年“一普”的4.33人下降至2020年“七普”的2.62人。此外,空巢独居老人占比加大,据2022年10月发布的民政部第四季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占比已超过一半,部分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占比超过70%。老人和子女情感交流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降低,造成老年人可获得照料支持的亲属网络进一步缩小,这将成为家庭养老的一个突出问题。3.3传统孝文化意识淡薄,家庭养老的精神慰藉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而孝文化是其最为坚实而核心的文化支撑,传统崇老思想从个体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了家庭养老这种反哺式养老理念。相对来说,

16、老年人养老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供养、照顾护理和精神慰藉,其中经济供养和照顾护理需求可以通过制度化、社会化的养老保障制度得以满足,然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则需由子女通过践行中的解体逐渐松散,而传统的家庭赡养的平衡关系向失衡转化,当家庭伦理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时,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3我国家庭养老现实困境分析3.1老龄化趋势严峻,家庭养老的经济压力加大历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揭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提升,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老年人口抚养系数为12.3%,2021年 老 年 人 口 抚 养 系 数 为20.8%,10多年里,我国老年人抚养系数持续增长,与之形成

17、强烈对比的是,劳动力相对减少的趋势将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缺口也将愈加凸显,这不仅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创,也将给家庭养老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表1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年份总人口(万人)014岁(万人)1564岁(万人)65岁及以上(万人)老年人抚养系数(%)202114126024678964812005620.8202014121225277968711906419.7201914100823689995521776717.82018140541237511000651672416.82017140011235221005281596115.92

18、016139232232521009431503715.02015138326228241009781452414.32014137646227121010321390213.72013136726224231010411326213.12012135922224271007181277712.72011134916222611003781227712.3图1历次人口普查家庭户均人口规模(单位:人)3Vol22 No1Mar 2023第22卷第1期2023年3月国传统孝文化才能得以满足。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畸形滋生以及社会不重视对孝文化的正面宣传,加之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独生子女

19、在家庭中的地位上升,家庭孝教育严重缺位,家庭照料的价值观念呈现“重小轻老”现象。此外,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社会流动性增强等造成人们的孝道意识越来越淡薄,子女的赡养逻辑受到市场理性的侵蚀,利益交换关系成为赡养的前提条件,使得本应该承担起精神慰藉功能的家庭养老的义务感和伦理感约束力不断下降。4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重塑路径4.1思想观念上强化传统“养老文化”意识养老文化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道德底线,而且一旦被破坏就很难修复。市场经济制度所强化的利益最大化和理性决策原则不仅影响着经济领域,也悄悄渗透到家庭养老领域,往往与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形成冲突和较量。近年来,国家

20、大力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模式,然而社会化养老毕竟能力有限,将养老责任完全推给国家和社会,在任何社会状况下都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家庭依然需要承担最终的养老责任。然而要实现家庭养老功能,子女的“养老文化”教育和赡养意识是关键,需要增强社会舆论的宣传力度,强化传统养老文化对家庭养老的基石作用,用养老文化思想来协调家庭关系,从而使尊老敬老养老等伦理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家庭养老的道德根基并直接转化为家庭成员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养老文化”意识的确立一般依托两种方式实施:一种是外在的政策法规对家庭养老意识的积极刺激,形成一种短暂的行为模式;而另一种是

21、通过内在文化渗入思想内核,这需要借助教育将“养老文化”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形成长远的根本性影响,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融入传统伦理文化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代际相传,使中国的传统养老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4.2政策法规上规范“代际养老”责任家庭养老固然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满足老年人情感慰藉需求等,但由于市场经济社会的高速运作,子女代际支持所需的物资、时间、精力等资源往往处于稀缺状态,当人们不得不在家庭养老和谋求自身核心家庭生存发展机会之间进行选择时,有些人在权衡利弊后会规避家庭养老责任。当前,政府出台一系列制度化养老政策是旨在缓解家庭养老经济上的困难,让家庭成员能够有更多

22、的精力投入家庭养老的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方面,这却使部分人曲解了政府意图,认为政府要承担所有的养老责任,形成了家庭与政府之间养老契约失衡现象,因此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必须要通过政策法规重构契约关系。第一,我国家庭养老政策法规制定的重点方向应该适应家庭结构变化,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制度设计,强化对家庭成员履行家庭养老责任的政策支持,国家可以制定相关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如在目前个人所得税赡养老人扣费标准中,充分考虑家庭成员需赡养老人数量、低龄或高龄、半失能或失能等因素,使得家庭养老压力越大的家庭获得的补助标准越高6。此外,可以通过制定子女带薪照料假期制度等,使子女有保障地履行家庭养老责任。第二,通过政策法

23、规约束不养老行为,增加不养老成本,虽然我国现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等均规定了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然而现行法律对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判决后的执行缺乏有力的制约手段,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增加违反赡养义务和法律规定的违法成本,同时强化执法力度。4.3内生发展上增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在传统家庭养老思想中,老年人被简单地界定为“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中“自我养老”能力的发挥。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中的责任不容忽视,老年人自己也必须承担起自我养老的部分责任,这样既可以减轻子女负担,又可以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因此,应积极创设条件增强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

24、力。第一,鼓励和推行互助养老,通过夫妻之间、社区之间、邻里之间的相互扶持,构建以政府政策支持、社区平台引导、互助养老个人积极参与的三方联动的“互助养老积分制”,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或其他年龄层次人群帮助高龄老年人可以换取互助养老积分,当自身需要养老互助时可以兑换积分。第二,鼓励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给予谢虔段莉: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家庭养老功能重塑及路径研究4Vol22 No1Mar 2023第22卷第1期2023年3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愿工作的老人继续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和权利,在少子化和老龄化叠加效应影响下,劳动力存在巨大缺口,而鼓励低龄老年人再就业不仅可以充实劳动力市场供给,还

25、可以让低龄老年人获得经济保障、精神慰藉等,消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为提高家庭养老质量创造有利条件。4.4资源配置上确立“协同养老”目标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家庭养老还存在很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力量很难高效地得到解决,亟待政府协同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通过确立“协同养老”目标,推动家庭养老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善家庭养老体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综合长效机制。第一,家庭养老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政府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不容推卸,政府应在推进家庭养老功能重塑过程中扮演好政策制定者、引导者和监督者角色,但并非是总揽全部,政府可以承担组织和协调社会资源的责任,通过探索和构建助餐服务、日

26、间照料中心等方式,既可以给由于工作压力难以承担全面照料老人生活起居责任的子女减负,又能让老人得到更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第二,社区具备承接部分家庭养老功能的天然属性,可以更高效地把优质的养老服务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完善的家庭养老供应链系统,并在优质养老资源“下沉”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减少服务成本,解决老人及其子女现实的家庭养老难题。第三,鼓励社会组织如社会志愿者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加入家庭养老体系中,以增加家庭养老资源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参考文献:1白维军,王邹恒瑞.积极老龄化视域中的家庭养老政策支持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62-68.2黄

27、健元,贾林霞.家庭养老功能的变迁与新时代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J.中州学刊,2019,(7):83-88.3范洪敏,徐晶,穆怀中.挤入抑或替代: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对个人养老影响研究J.西北人口,2022,(9):1-12.4谢虔.江苏省“互联网+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5-21.5郭林,高姿姿.“老有所养”家庭支持政策体系的完善基于“资源-服务”视域下的家庭养老功能J.中国行政管理,2022,(10):99-108.6叶金国,吕洁.社会转型视阈下农村家庭养老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33-40.【责任编辑:黄素华】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