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设计张远军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能按时完成作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生朗读水平不高,对朗读技巧、文字的处理毫无积累;2、阅读理解能力不高,很难有自己的想法;3、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不是很高。写作水平低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课堂上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不是很积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这方面的能力不够好;5、语文学习惯不是很好,如能坚持写日记的同学、能搞好课外摘抄的同学不是很多;6、部分同学书写不够工整,作业不够规范。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1、
2、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2、学习本册内容,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边读边圈点,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习惯,掌握常用的 学习方法。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感打下基础。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6、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提高书面表达水平。7、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8、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9、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二)、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的
3、教学过程中,要进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三)、人文素质目标: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能够较完整的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把课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活用到生活当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味。三、主要措施 1、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向课堂要效率。2、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按要求每周完成一至二次练笔。 3、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
4、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利用办文学手抄报、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4、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要求学生本学期读一到两本文学名著,做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5、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6、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7、开展课前三分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积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重视作文教学,除课堂作文外,鼓励学生多写心灵日记,每星期练笔不少于两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9、重视口语交际课,组织各
5、种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课,并于综合实践课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10、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11、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四、培优辅差计划主要措施: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 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
6、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培养优生:辅差:教 学 进 度 表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开学报名及入学教育2在山的那边短文两篇走一步,再走一步63紫藤萝瀑布童趣综合性学习6第一单元测试4理想人生寓言 短文两篇65我的信念论语十则综合性学习6第二单元测试6国庆长假7春济南的冬天夏感68秋天古代诗歌五首综合性学习6第三单元测试9化石吟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610期中考试11月亮上的足迹山市综合性学习6第四单元测试12风筝散步羚羊木雕613诗两首世说新语两则综合性学习6第五单元测试14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615寓言四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综合性学习6第六单元测试16-18期末复习1819-20期
7、末考试教 材 分 析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
8、;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这套教材的主要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教科书体系,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第一单元是人与自我之一(生命体验),第二单元是人与自我之二(理想信念),第三单元是人与自然之一(自然美景),第四单元是人与自然之二(科学世界),第五单元是人与社会之一(家庭亲情),第六单元是人与社会之二(想象世界)。而且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
9、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求能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三)、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四)、教材选的课文体裁、
10、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第一单元【生命体验】【单元分析】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山的那边中,诗人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为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叙写了作者由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一步,定能战胜困难。蝉和贝壳两篇短文,作者都是从细小的生命现象写起,于观察与思索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抒写理性的思考,表达积极
11、的人生态度。紫藤萝瀑布描写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又由藤萝花的盛衰,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语言细腻,文意含蓄而深远。童趣则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表现了孩子天真的特性和超凡的想象力。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又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又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曰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炼文章主旨。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
12、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在山的那边 1课时 走一步,再走一步 2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紫藤萝瀑布 2课时 童趣 2课时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 2课时1 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山”与“海”的意象。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诗歌美的韵律。 2、引导理解、感悟诗歌词句的象征意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会诗歌美,领会全诗所阐
13、述的人生哲理。2、 理解“理想”的意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教法:1、朗读法 2、引导法 3、思维拓展法。学法:1、朗诵法3、直观感知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14、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
15、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
16、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
17、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1、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2、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1、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2、全班激情齐读。 六、哲理思辨。(知识拓展,旨在上升思维层次,提高文化修养)
18、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被诗歌打动着。诗歌是我国文学中的一块瑰宝,在灿烂的文化中光彩夺目,在诗歌中都经常会出现智慧的火花,启迪哲理,点亮人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有那些哲理性的诗句呢?将你喜欢的的诗读出来,与同学们一块分享吧!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七、小结,布置
19、作业 1、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2、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板书设计】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20、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教学难点】: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司和体验。【疑点】: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摔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
21、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学习字词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投影出示练习。 给加点字注音。按拼音填空。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三、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
22、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3、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四、教师可提要求: 1、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2、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3、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
23、角度阅读打基础。 五、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一、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
24、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1、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2、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二、指导多角度地
25、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
26、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拓展与延伸: 张海迪在下肢三分之二的躯体瘫痪的情况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学完中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并且成为医学博士,作家,成为当代青年学习楷模,以此谈谈自己今后如何走出人生之路的困境。(这一题是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名人成才之路,激励学生积极向上)4、继
27、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2、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
28、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3、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板书设计】3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29、 三、情感与价值: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蝉 【教学过程】一、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
30、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
31、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
32、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
33、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课时 贝壳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
34、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
35、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
36、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
37、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
38、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布置。【推荐背诵】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藉,依靠。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典故,出自左传。楚人钟仪曾被郑人当囚犯献给晋。后世于是以南冠代被囚。4 、紫藤萝瀑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诵
39、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3、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2、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教学重点】: 1 、学习借景抒情的描写方法。 2 、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3、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 4、学习在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中感受生活。【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教学
40、内容】 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对生命的感慨,文章从紫藤萝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美丽写起。盛开的藤萝花像辉煌的淡紫色的瀑布,错落有致,阳光下的跳跃闪烁,给人一种“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的感觉。藤萝不与群芳争胜,它们静静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连,蜂蝶亦不来光顾。然而,它们仍然盛开着,显示着它们的生命力。虽然是静静的,但紧靠团结的繁盛给人以生命顽强不息的思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精心导入 (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
41、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三、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1、本文学习什么内容? 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 3、作者由紫藤萝瀑布对生命产生了
42、怎么样的感悟?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领读,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2、自主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学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内容。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c、赏析语段中精美语句的用法,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3、教师小结: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
43、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教师指导朗读)。 4、学法指导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a简单的内容归结: 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
44、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
45、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5、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五、体验反思 质疑交流 :通过研读,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