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2022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积累与运用
1.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门,是一道清晰的界线,跨出意味着离开,_________________;走进意味着归来,_________________。不是所有开着的门都是一种迎接,不是所有闭着的门都是一种拒绝;门,有时不该打开,有时不该关闭,或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无论甜蜜还是苦涩 无论咫尺还是天涯 打开是一种后悔 关闭是一种遗憾
B.无论咫尺还是天涯 无论甜蜜还是苦涩 关闭是一种遗憾 打开是一种后悔
C.无论甜蜜还是苦涩 无论咫尺还是天涯 关闭是一种遗憾 打开是一种后悔
D.无论咫尺还是天涯 无论甜蜜还是苦涩 打开是一种后悔 关闭是一种遗憾
2.按所供多音字的字音组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参(cān) 参拜 参天 参校 参股 参差
B.行(háng) 行话 行文 行距 行列 行家
C.薄(bó) 稀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命 薄情
D.晃(huàng) 晃悠 晃眼 晃荡 摇晃 晃动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这台被称作“天眼”的超大望远镜走在了科技的前沿,令世界瞩目。
B.随着我市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推进,书店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C.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D.重庆两江新区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短短几年时间,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典咏流传》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带着一种文化的修复感和使命感而来,为传承找到了一条宽广而新颖的途径。
B.中国高铁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让中国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享有世界领先的幸福感。
C.针对春季传染病频发的客观实际,湖北省药监局、教育厅联合召开全省学校食品安全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D.《红海行动》通过表现国力强盛和大国威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看来能否点燃人们的爱国热情取决于电影的质量。
5.下列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封建迷信思想在某些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要改变这个现状还需更多时日。
B.福田康夫表示,只有认真看待过去的错误,并且深刻反省,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
C.知识的海洋茫无涯际,我们必须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D.去年央视的春晚是场视觉盛宴,全国观众都对精彩的节目吹毛求疵,交口称赞。
6.语文实践活动
2019年1月,一则5分多钟的短视频《啥是佩奇》在播出后的第一时间就刷爆了朋友圈。视频中生活在大山里的爷爷在临近过年时问孙女啥时候回家、有什么心愿,孙女说想要“佩奇”。爷爷于是开始满村找佩奇,然后就翻字典、串门子、问朋友,最后根括别人的描述,亲手用鼓风机为孙女“打造”出了一只动画片里的小猪“佩奇”。这则短视频一经发布即击中了无数人的感性神经,引发了热议,形成了一道温暖网络的“文化热流”。
请发表你的看法,写一段文字,说说这则短视频能够打动人心、刷爆朋友圈的原因。要求:说出至少两点理由,语意连贯,表达得体,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李琳一家人看了这则短视频后,决定回老家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大年三十一家人准备贴对联时,出现了以下情境:
弟弟说:“谁家现在还贴对联呀,买个‘福’字,往门上一贴,多简单!”
爷爷笑着说:“对联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贴对联的学问可大着呢!”
李林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中,最能表现烈日之下劳动者在田间劳作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小说《骆驼祥子》的阅读,完成后面小题。小说中除主人公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贫苦女孩_________,等等。下列有关“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虎妞掏钱买车②虎妞假装怀孕③虎妞“下嫁”祥子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二、阅读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①
王维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④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⑤。①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ǎng)川时期。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②幽篁:幽深的竹林。③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④深林:这里指“幽篁”。⑤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1.这首诗具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节选)
范仲淹
公性至孝,自曲台丁太夫人①忧,庐于墓侧,以终丧纪。有草木之祥,本郡表之。及西京之行,以家君朱绂为请,上曰“胡某为孝,虽非其例,与以明劝也。”缙绅②先生荣之。又天禧中,尚居郎署,朝廷拟公谏议大夫,知广州。公以家君八十岁,恳辞于政府,乃复有制置之行。寻以哀去职,得尽心于丧葬。
公富宇量,笃风义,往往临事得文法外意,人或讥之,公亦无悔焉。其轻财尚施,不为私积,士大夫交称之。福唐前郡将被讼去官,尝延蜀儒龙昌期,与郡人讲《易》,率钱十万遗之,以归,事在讼中。及公下车,昌期自益部械③至。公曰:“斯何罪耶?”遽命释之,见以宾礼。法当偿其所遗,公代以俸金,仍厚遣而还。又济阳丁公为举子时,与孙汉公客许田,公待之甚厚,及其执政,而雅故之情不绝,若休戚士人,而未尝预。暨丁有朱崖④之行,昔之宾客无敢顾其家。公实被议出玉山郡尚屡遣介夫不远万里而往遗焉。此又人之难矣!及退居西湖,乘画船,击清波,深樽雅弦,左子右孙,与交亲笑歌于时岁之间,浩如也,人不谓之贤乎?①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②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③械: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这里作动词用。④朱崖:指南方边远地区。朱崖,汉郡名,即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庐于墓侧,以终丧纪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恳辞于政府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寻以哀去职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D.尝延蜀儒龙昌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公实被议出玉山郡尚屡遣介夫不远万里而往遗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曰:“斯何罪耶?”遽命释之,见以宾礼。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行,人无德不立。”请你结合选文说说胡公成为宋代名臣、被后人崇拜的原因。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 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沉静, 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岀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在第②段的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选文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针对现象:__________
中心论点:__________
3.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
4.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处理“读网”和“读书”的关系。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4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与敌战斗频繁,又遇严重旱灾,白花花的盐碱地颗粒无收;日军还放水淹地造成水患,导致痢疾、霍乱等瘟疫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从来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项事业、一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3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于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行动。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1.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2.文章第②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中“咬牙”的含义。
4.从语言特色角度,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一项事业、一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站牌下的约定
①西湖往南,一路景区,有一个公交车站,叫九溪。
②每天一早,这个公交站牌下,就会站满了人,赶着上班的,背着书包去上学的,转车去景区看风景的。
③一辆公交车来了,一辆公交车开走了。
④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
⑤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站牌下,出现了一对母女。女孩手里捧着一本书,妈妈弯下腰,手指着书,一行行教女孩读。偶尔会抬起头,看看公交车来的方向。春寒料峭,女孩的双手和小脸,都冻得红红的。女孩的读书声,清脆,响亮,细听听,还有一点点颤音。候车的人纷纷倒目,好奇地注视着这对母女。连等车的时间,都不放过,教孩子拼音识字呢。这个母亲,可真够操劳,真够费心的。
⑥一辆开往郊区的公交车驶来了。妈妈匆匆交代女孩几句,跑向公交车。妈妈跳上了车,女孩捧着书,看着车门关上,目送公交车开远,才捧着书,走开。
⑦每天早晨都是这样。
⑧奇怪的是,有时候是妈妈先到公交车站,有时候却是女孩先到。遇到天气不好,妈妈就会领着孩子到车站边的一家单位的门廊下,教孩子读书。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⑨有一天,终于有位乘客忍不住,走过去问妈妈:“你女儿学习真用功,几岁了?”妈妈抬起头,摇摇头,“她不是我女儿。”“那你们是……”
⑩“妈妈”说:“我也是等公交车的。她是附近一个清洁工的女儿,我见她没学上,经常一个人在车站附近孤单地游荡,我就想,能帮她一点儿,是一点儿。所以,我就和她约定,每天我早一点来等车,教她十几分钟。”
⑪原来是这样。
⑫说完,“妈妈”走到一边,继续教孩子。那天,教的是课文《春天来了》:“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⑬那位乘客,偷偷地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寄给了报社。报社进行了跟踪报道。记者很快了解到,女孩叫花花。花花在老家已经读过一年级了,今年春节之后,在杭州做环卫工的父母,将花花从老家接了过来,却一直没联系上学校。花花每天孤单地跟着父母去扫马路,遇到了等公交车的“妈妈”,于是,便有了这个公交站牌下的约定。
⑭花花和公交站牌下“妈妈”的故事,感动了杭州。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很快,花花的学校落实了下来。花花可以像别的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去宽敞亮堂访的学校读书去了。
⑮而那位公交车站的“妈妈”,记者根据其本人意愿,没有透露,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职员,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的孩子,正在读中学。她给记者发了一条短信:“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
1.第④段划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
3.本文的故事发生在春天,同时文中引用了课文《春天来了》的内容,多次提到春天有什么用意?
4.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中的短信内容的理解。
5.从全文来看,本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三、语言表述
14.下面这段话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只有改革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②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要充分发挥改革精神,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开拓创新。③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更应倍加珍惜这笔弥足珍贵,以改革之精神,改革之魂魄,在新时代扬帆起航! 改为: 改为:
四、写作
15.作文
请以“终于有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析】
要求学生一定要细心提炼题干中给出的提示,第一空结合“跨出意味着离开”后文应是“远近”的问题,故可排除AC。结合“有时不该打开,有时不该关闭”后文应是先“打开”,后“关闭”。故选D。
2、C
【解析】
试题分析:A.参差(cēn); B.行文(xíng); C.正确; D.晃眼(huǎng)。据此,答案为C。
3、C
【解析】试题分析:C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变得开阔或通达了。与“渐渐”矛盾。用在这里也不合语境。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B
【解析】
B.语序不当,可将关联词前后内容进行调整,改为:不仅让中国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享有世界领先的幸福感,也带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5、D
【解析】
D成语的使用有误。吹毛求疵: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贬义词。用错了对象,且与“交口称赞”矛盾。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6、(1)示例1:我们认为这则短视频打动我们的是老人爱孙女的那颗心。同时,“佩奇”是头猪,在猪年到来之际突出猪元素,也代表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
示例2:这则短视频中老人在乡村独居的生活状态,以及老人为搞懂啥是佩奇作出诸多努力的行为感动着人们。同时,“佩奇”也是一家人欢乐过年的见证。
(2)示例1:爷爷说得对,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对联的上下联可不能贴反了,那样会闹笑话,上联要贴在面对大门的右侧,因为古人都是从右向左写字、看书的。
示例2:爷爷说得对,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贴对联的时候要分清上下联。区分上下联的关键在最后一个字,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则是平声字。
【解析】
(1)题干要求说说短视频能够打动人心、刷爆朋友圈的原因。材料中的爷爷一心想着满足孙子的心愿,即便历经重重困难,也会想方设法把佩奇还原成现实。金属硬核版“佩奇”虽然只是一堆刷了粉漆、形似佩奇的鼓风机,但却集纳了爷爷对孙子浓浓的亲情,代表着爷爷对孩子回家过年的翘首以盼。佩奇的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归亲情、拥抱亲情。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考查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结尾,要注意要对“弟弟”和“爷爷”的话予以评论,特别是爷爷“对联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丢!贴对联的学问可大着呢”一句话加以解释。如先肯定爷爷的说法对,然后反驳“谁家现在还贴对联呀”这句话,解释“贴对联的学问可大着呢”这句话。即过年要贴对联,贴对联时应如区分上下联。根据以上分析拟句即可。
7、(1)赢得生前身后名 (2)会挽雕弓如满月 (3)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4)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解析】
默写时,要注意赢、雕、挽、蒸、暑、灼、炎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8、(1)小福子 (2)D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骆驼祥子》中塑造了以祥子为主的各色人物,其中与祥子命运关系密切或者说对祥子人生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主要包括: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以及大学教授曹先生等。
(2)《骆驼祥子》中虎妞是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也是主人公祥子的妻子, 她使用各种心机促使自己和祥子成婚, 首先假装自己怀孕逼祥子,为此和父亲闹翻,之后嫁给祥子,婚后虎妞一直掌管家里的钱财,为了控制祥子才给他买车。本题排列顺序为②④③①。故选D。
二、阅读
9、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坐图:诗人独自坐在茂密而幽深的竹林里,优雅的弹着琴,自在的长啸,周围静无一人,唯有月光心有领会的照耀着、陪伴着诗人。
2.诗歌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思想感情和高雅的境界,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澄净,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幽篁”“琴”“月”,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幽”“深”“明”,以及诗人的行为“独坐”“弹琴”“长啸”等,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关键词句分析。这首诗写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该诗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表现诗人活动环境的清幽和诗人情趣之雅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将明月人格化,将它当知己,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10、1.A
2.公实被议/出玉山郡/尚屡遣介夫/不远万里而往遗焉。
3.胡公说:“这是犯了什么罪呢?”就命令释放他,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
4.公性至孝,对太夫人和家君都尽到了孝行,为皇上及众人称赞。公富宇量,笃风义,又轻财尚施,不为私积,如释放蜀儒龙昌期、派人探望被贬边地的济阳丁公等,士大夫交相称赞他。正因为胡公的孝和贤,以及他造福百姓的功德,使他成为宋代名臣、被后人崇拜。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A:用/认为。B:都是“向”的意思。C:都是“离开”。D:都是“邀请”的意思。故选A。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结合意思断句。“公实被议出玉山郡尚屡遣介夫不远万里而往遗焉”的意思是“胡公当时因为连坐,被贬出玉山郡,他不远万里屡次派人前往赠送财物探望丁谓”。所以断句为:公实被议/出玉山郡/尚屡遣介夫/不远万里而往遗焉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公曰:“斯何罪耶?”遽命释之,见以宾礼”句中“斯”意思是“这”,“遽”意思是“于是”,“以宾礼见”属于倒装,应翻译为:用宾客的理解接见。其他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文中的胡公是一个孝顺的人,体现在为太夫人和家君的尽孝上;他“富宇量,笃风义,往往临事得文法外意”,体现在释放龙昌期,与济阳丁公交好上。因为这些所以他成为宋代名臣。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胡公为人极为孝顺,自从母亲去世后,胡公就为母亲守孝,在母亲的墓旁建了房舍,以完成丧礼。后草木葱茏,有祥瑞之兆,受到了郡县的表彰。在他赴任京西转运使时,向朝廷申请父亲的封赠。皇上说:“胡公为人孝顺,即使不是个例,也要以此公开勉励他。”先生对此感到很光荣。到了天禧年间,他还住在侍郎的官署,朝廷打算让他做谏议大夫,到广州作知州。胡公因为家有八十岁的老父亲,诚恳地向朝廷辞官,于是又让担任制置使。不久,因为父亲去世而辞职,得以全心办理父亲的后事。
胡公有风度,有气量,胡公有风度,有气量,忠守情义,常常遇事能做到法外开恩,有人指责他,但他也不后悔。他轻视钱财喜欢施舍,不在私下里积聚钱财,士大夫对他都交口称赞。福州知州陈绛因为吃上官司将要丢掉官职,他曾经邀请益州文人龙昌期讲授《易经》,事后陈绛给了他十万贯钱作为酬谢(后来查明那笔钱是从公款里开支的),现在需要把十万贯钱归还,这件事情还在诉讼处理中。等到胡公下马车时,龙昌期也从益州带着刑具到了。胡公说:“这是犯了什么罪呢?”就命令释放他,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但是按照法规,龙昌期应当归还所得的酬金,(补充:龙昌期只是一介寒儒,十万酬金早已化为父母妻儿的口体之奉了,即使倾家荡产,也难以清偿官帑 tǎng)所以胡公替他归还了所获得的十万贯酬金,并且还给了他丰厚的馈赠让他回去了。还有济阳的丁公(名丁谓)作举人的时候,和孙汉公客居在许田,胡公对待他们很厚道,等到他们做官执政时,老朋友的交情也没有中断,好像同甘共苦的读书人,而且不曾干涉对方。到了丁谓被贬到海南时,往日的亲朋好友都不敢照顾他家人。胡公当时因为连坐被贬出玉山郡,他不远万里屡次派人前往赠送财物探望丁谓。这又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啊!等到后来退居西湖,他乘着小船,拍打着清波,饮酒弹琴,和子孙们,和朋友亲人在岁月中欢笑歌唱,像这样浩然的,人们怎能不认为他是贤能的呢?
11、1.不仅……而且……
2. 针对现象: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要,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定,难以沉静。 中心论点:读网,更要读书。
3.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丧失了真正的自我。或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4.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但我们也不要让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占用我们宝贵的时间,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从经典作品中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解析】
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句子“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沉静”与“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是递进的关系,所以可填写“不仅……而且……”。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段“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可以概括出针对的现象。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根据第⑤段“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即可用原文解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找到原文相关语句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岀有益的选择。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阐述即可。
12、1.首先,提出观点“‘咬牙’彰显的是智慧”;然后,列举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郭建光运用智慧激励新四军伤病员“再坚持一下”,最终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强调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需要智慧。
2.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宋任穷因率领冀南军民要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而得名“咬牙干部”,具体论证了“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咬牙”首先指坚韧,即遇到困难时要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次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还蕴含了担当。
4.(1)“往往”突出事业工作最艰难的时候需要咬紧牙关,“一旦……就……”突出了咬牙坚持的结果。这些词语突出了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扎”指“钻”,形象地写出了黄大年积极主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突出了黄大年的担当精神。
【解析】
1.论证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证明某个观点,先后都做了哪些事。其语言表述形式是:作者先……然后……接着……再……进而……又……然后……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或者提出什么倡议等等)。论证的过程越复杂,步骤越多,这些词运用得越多。此段首先,提出观点“‘咬牙’彰显的是智慧”;然后,列举京剧《沙家浜》中指导员郭建光运用智慧激励新四军伤病员“再坚持一下”,最终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强调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需要智慧。
2.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宋任穷的例子,具体论证了“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咬牙”在文中做了阐释,分别从“‘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一项事业、一件工作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最需要咬紧牙关”;“‘咬牙’”彰显的是智慧,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具体来阐释“咬牙”的内涵。
4.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句子和关键性的词语,它们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要反复琢磨。还要留意关联词语,理清句子之间形成的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在句子中的作用。(1)“往往”突出事业工作最艰难的时候需要咬紧牙关,“一旦……就……”突出了咬牙坚持的结果。这些词语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2)“扎”指“钻”,形象地写出了黄大年积极主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突出了黄大年的担当与责任。
13、1.运用景物描写,通过对早晨淡淡的阳光的描写,衬托主人公的美丽心灵;为下文一个普通母亲帮助陌生女孩学习做铺垫。
2.“四处奔波”这一动作描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爱心,表现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责任感。
3.暗示小女孩后来能上学读书;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就像春天一样令人感到温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①表现这位母亲做好事不留名的美好情操;②说明在社会上,热心关爱帮助他人的好心人很多;③号召人们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5.以小见大的写法,本文通过一个普通母亲利用等车时间帮助一个陌生的失学儿童学习的故事,表现了这位母亲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号召人们把这种大爱传递下去。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语句“早晨的阳光,淡淡地将树梢点亮”是自然环境描写,结合上下文来看,这一对早晨淡淡的阳光的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衬托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同时为下文叙写一个普通母亲帮助陌生女孩学习的内容做铺垫。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热心的人们四处奔波,为花花联系学校”中的“四处奔波”是写人们的动作行为,结合语境看,这个词语写出了人们的热心、爱心,表现了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突出了人性的美好。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春天”是美好事物有象征,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春天,一方面交代了故事的发生时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用“春天”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的关爱;也预示着小女孩迎来了“春天”——能上学读书。据此理解作答。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文章最后的短信内容是“不要把笔墨放在我这里,好心人很多,谁都会去做的”,从内容上看,直接写出了这位不知名的母亲的美好品德,也交代了社会上热心关爱帮助他人的好心人很多;同时号召人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他人,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5.试题分析:考查写作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写作手法:联想、想象、对比、烘托(衬托)、伏笔、铺垫、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讽刺、前后照应、托物言志(即象征)、情景交融、夹叙夹议……答题格式:本文采用了……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部实质意义)使文章写得……。本文选取了一个母亲利用等车时间帮助一个陌生的失学儿童学习的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一个“大爱”的主题,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样的文章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能为读者创造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读来也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三、语言表述
14、①把“只有”放在“改革”的后面。③在珍贵的后面加“的精神财富”
【解析】
①句词语顺序颠倒,将“只有”与“改革”调换顺序。③句成分残缺,在“珍贵”的后面加“的精神财富”。
四、写作
15、终于有悟
父爱,从来都是个不容解读的词语。无微不至的关爱——对父爱错误的理解,在那一天,终于瓦解。我终于明白,父爱的含义如此简单又深奥。
一直以来,父亲在我心目中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人。我曾数次在马路上跌倒,却从未看到父亲来扶我或是来安慰我的身影。我不明白,为什么,父亲和母亲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为什么唯独我的父亲从不关心我?
记得一次寒假,父亲陪我去学滑冰。那时,年纪还小的我被光滑如镜有阴冷的冰面吓得瑟瑟发抖。要是一般人都知道,一踩上冰面就会摔得极惨。我独自穿上冰刀鞋,深吸一口气,踏上冰面。不出所料,我一个没站稳,就狠狠地摔在了冰面上。回头一望父亲,却见他只是用眼神让我起来,甚至未曾移动过他的步子。正当我咬着牙使劲起来时,却看到了这一幕:对面的一个小女孩跌倒后,她的父亲忙跑去安慰她,并且心疼极了似的搀起她。为了不让小女孩受伤,他甚至扶着小女孩学滑冰。这更加增添了我心里的疑惑,还掺杂着几分心灰意冷。
跌倒后爬起来继续的习惯已成自然,我十分幸运地变得坚强,也不再像无知时那样把安慰自己的重任无端交给父亲,以往美好的臆想也变得虚无缥缈。自己安慰自己也是我必备的武器。在别人依靠着父亲缓缓向前滑行时,我已经可以飞快地滑行。
面对我回家时的笑颜,母亲告诉我:“你父亲和我说了,你滑冰时摔倒了,脚可能会受伤,让我给你敷点药膏。”这句话像一只大钟,沉闷地在我的心口上敲响。我终于明白,母亲是无微不至地关怀我,而父亲却是默默地关心着我……他不扶我绝不是因为不爱我,而是想让我学会坚强……我惊诧了。我亦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的形象不再冰冷,因为父爱,有了炽热的温度。
父爱,不容解读。不同于母亲的嘘寒问暖,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