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物联网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
中文名称
物联网通信技术
英文名称
IOT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
适用专业
物联网工程
先修课程
信号与系统
课程类别
专业核心课
修读性质
必修
学分/学时
3. 5学分/51学时
考核方式
考试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课程的任务是以现代通信 系统为背景、以通信系统的模型为主线,讲述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通信系统性能的 分析方法,使学生了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特别是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基本的分析、 设计方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3/0)(一)教学目标.理解通信系统模型中各组成局部的功能;
1 .掌握信息量、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的概念及传输速率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信系统模型中各组成局部及其功能,信息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信息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四)教学内容通信的基本概念
1.1 通信系统的组成通信系统分类与通信方式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第二章确知信号(2/0)
(-)教学目标.理解能量信号、功率信号、能量谱和功率谱的概念;.掌握自相关函数和互相关函数的计算方法;.理解能量谱与自相关函数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量信号、功率信号、能量谱和功率谱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能量谱与自相关函数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四)教学内容通知信号的类型
2.1 确知信号的频域性质确知信号的时域性质第三章 随机过程(5/0)(-)教学目标
1 .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掌握平稳过程的数字特征(均值、方差、相关函数)的计算 方法;.掌握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自相关、功率谱的计算方法;.掌握正态随机过程、窄带噪声的特征、分析方法。了解信号加窄带噪声的分析方法。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随机过程的随机描述,维纳一欣钦定理以及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自相 关、功率谱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态随机过程;噪声分析和信号加窄带噪声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四)教学内容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3. 2平稳随机过程3. 3高斯随机过程3.4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5窄带随机过程
3.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第四章信道(3/0)(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的无线与有线信道及其特点,理解信道的数学模型;了解信道中的噪声,掌握信道容量的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信道的数学模型,信道容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信道容量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四)教学内容4.1无线信道
4. 2有线信道3信道的数学模型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信道中的噪声
4. 6信道容量第五章模拟调制系统(10/5)(一)教学目标.理解线性调制、相干解调、非相干解调的概念;掌握各类线性调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方法;
1 .理解角度调制、频偏、调制指数、加重、去加重的概念;频分复用概念;调频信号 的频谱分析方法;理解调频系统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方法;了解调频系统与调幅系统的比拟结
果。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各类线性调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理解角度调制的概念、频分复用概念;
调频信号的频谱分析方法;理解调频系统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调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调频系统抗噪声性能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四)教学内容幅度调制(线性调制)的原理
5.1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非线性调制(角度调制)原理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名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拟
5.2 频分复用和调频立体声第六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10/4).
(一)教学目标.理解基带传输系统特性;理解主要传输码型差分码、AML HDB3的编码规那么及特
1 .掌握无码间串扰系统的条件及滚降无串扰系统特性的分析方法;掌握时域均衡的分 析及计算方法;理解眼图的含义及作用。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基带传输系统特性,无码间串扰系统的条件,时域均衡的分析及计算方法以 及眼图的含义。
教学难点:无码间串扰系统的条件,时域均衡的分析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四)教学内容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6.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数字基础信号传输与码间串扰无码间串拢的基带传输特性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2 眼图局部响应和时域均衡第七章数字带通传输系统(10/6).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载波键控概念;掌握ASK、FSK、PSK调制、解调原理,已调信号时域表 示及频谱结构;.理解数字系统抗噪性能分析方法。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ASK、FSK、PSK调制、解调原理,已调信号时域表示及频谱结构。
教学难点:数字系统抗噪性能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四)教学内容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7.1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拟多进制数字调制原理第八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8/2)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抽样定理;掌握PCM编码原理(A律13折线非线性量化编码)及量化信噪比 的计算方法;.掌握增量编码调制(DM)的原理;理解时分复用及复用信号带宽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PCM编码原理(A律13折线非线性量化编码)及量化信噪比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量化信噪比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四)教学内容引言
8.1 模拟信号的抽样模拟脉冲调制抽样信号的量化脉冲编码调制
8.2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增量调制时分复用和复接四、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范围和要求应符合本教学大纲对各章教学 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成绩评定: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两局部组成,分别占课程总成绩 的 30%和 70%o五' 教材与参考书教 材:樊昌信等编著.通信原理.(第5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罗新民等.现代通信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曹志刚编著.现代通信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课程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章、节或篇名)
学时分配
作业、考查
理论
实践
1
第一章绪论
3
0
课后3-9题
2
第二章确知信号
2
0
课后2-8题
3
第三章随机过程
5
0
课后3-7题
4
第四章信道
3
0
课后2-18题
5
第五章模拟调制系统
10
5
课后1-15题
6
第六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10
4
课后2-12题
7
第七章数字带通传输系统
10
6
课后2-18题
8
第八章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8
2
课后2-12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