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516346 上传时间:2024-09-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特别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进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谈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一般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力量的培育”“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养”。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理解(力量层级

2、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综合(力量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在文中的观点看法。鉴赏评价(力量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力量的培育。 【学情分析】 同学经过学校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把握了肯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同学的文言文阅读力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熟悉,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力量层级b)的培育。从而忽视了(力量层级c)、(力量层级e)的提高。导致同学学习

3、文言文爱好下降,不能真实“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汲取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养分”。 针对以上的分析状况,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学问目标 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力量目标 逐步培育同学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力量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的思路 【教学难点】 同学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头引导同学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同学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洁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喜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

4、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同学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同学以一篇谈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帮助工具) 【学法设计】 分析归纳联想 自主分析文章其次、三段,归纳的思路,联想所学过的文章 【教学过程设计】(以40分钟为标准一课时) 导入新课 (3分钟)95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 (课件显示) 补充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

5、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 苏轼 曾国藩 鲁迅 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 宋江 薛宝钗 冬妮娅 桑提亚哥 题解 “论”的文体(课件显示) 分析课文(共22分钟) 老师背诵文章第一段,并分析文章论点的提出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7分钟) 同学自主分析文章后四段(以二、三段)为主,体会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老师点拨(15分钟)(课件显示) 【课内情感迁移设计】在文章最终一段,适当加入写作背景材料,让同学体会的良苦专心,并绽开联想和商量,联系以往学习的文言文体会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10分钟) 补充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

6、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尽管如此,辽和西夏的侵略活动仍未停止。苏洵此文就是针对这种状况写的。 各家关于天下兴亡的观点(高一班级为主,适当联系学校内容) (课件显示) 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记身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阿房宫赋:戒奢以俭 触龙说赵太后:磨炼国君意志,培育能君主 邹忌讽齐王纳谏:广开言路 勾践灭吴:励精图治,心忧天下,尊贤重士,法纪严明 出师表:广开言路、亲贤远佞

7、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总结课文 发课外练习(苏辙、李桢六国论节选比较阅读)(课件显示,课后完成) 机动时间(5分钟) 课堂留意1同学课前要充分预习,解决字词及课文翻译 2以课文分析为主,翻译为辅。 3使同学明白文学和历史的区分,不要陷入历史史实的纠缠中 【教学媒体设计】 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堂板书设计】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强弱 胜败 赂秦力亏 奉之弥繁 不战 韩 魏 楚 破灭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国破灭 抱薪救火 齐人与嬴 终继迁灭 弊在赂秦 不赂秦者 不助五国 势所不免 以赂者丧 燕谴刺客 齐 燕 赵 (盖失强援 始速祸焉 智力孤危 不能独完) 赵失良将 战败而亡

8、 用武不终 (课件显示) 【课外力量迁移设计】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国天下诸候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向西,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候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取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杀。秦

9、兵未出,而天下诸候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李桢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用心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也,视秦也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sn据有)形便(地理形势有利)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以下各句加点词的正确义项依次是( ) (1)窃怪天下之诸侯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3)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a.偷偷的 过失 排解 困惑 b.私下(自谦词) 责怪 排斥 困乏 c.私下(自

10、谦词) 责备 排斥 困惑 d.(谦词,不译) 责备 摈弃 困惑 2.解释六国论(李桢)加点的词。 罪秦( );曾无虚岁( );向使( ) 视秦也无异也( ) 3.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4.以下各句加点词用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4)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5)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6)若此可以应乎无穷 a.(1)(4) b.(1)(3)(6) c.(1)(2)(3) d.(4)(6) 5.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6.李

11、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7.李桢以“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由于 ,他观点的局限性是 。 参考答案 1.c2.以为秦有罪;竟;假使;比。3.(1)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2)只是他们自己不能做秦国所作的事情。4.a 5.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6.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7.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有种天命论思想。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二理清的思路,学习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绽开论述的方法。 三把

12、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别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弊名赂动亏动与动判形 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 盖 始 然则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义简单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教学难点 一在阅读方面,理解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规律性是要点。 二在基础学问方面,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教学步骤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13、。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其次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镇定自若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预备兴奋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

14、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解题 1、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常常进行战斗。 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毁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擅长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表达这种文体的特点。六国论既是谈谈六国灭亡的道理。 2、简介 见三维设计P58 三、写作背景 (见三维设计P58) 四、同学齐读课文并正音: 1、简单读错的字 弊在赂l秦 思厥ju先祖父 暴p霜露 如弃草芥ji 洎j牧以谗诛 革灭殆di尽 2、多音字

15、 暴 bo 暴露 p 暴晒 与 y 与其 y 参加 为 wi 行为 wi 为了 燕 yn 燕子 yn 燕国 五、整体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2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终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3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

16、弱胜败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4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5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 “积威之所劫”的劝说。 5第6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转变妥协政策,奋起反抗。 将六国的状况与北宋状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气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写作本文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第 二课 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二段: 1、小组朗读第一、

17、二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想缘由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谈论。 4、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二、研习第三段: 1、小组朗读第三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事实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

18、秦之欲无厌通“餍”,满意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 篇3 历史的回声 一、专题内涵简介: 二、学习方式:文本研习 三、第一板块:后人之鉴 一、导入新课: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2、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介绍: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如今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有名散文家。据说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都城汴京河南开封。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篇文章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推举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举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成集就叫做嘉祐集。

19、 苏洵主见“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亮,论据有力,语言锐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三、解题: 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原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渐渐强大起来,主动向东方进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准备,所以这种联合并不稳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六国地图 3、文

20、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见。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供应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史论。 四、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脆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力就慢慢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消失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逼和侵害,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反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方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容许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如今山西省太原市和

21、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宝,减弱了自己的力气,带来无穷的后患,而事实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五、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六、分析第一、二段: 第一部分第一、二节,提出论点,并作理性分析,从“不赂者”和“赂者”两方面论证论点。 第一节,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否认句式否认了反面,再用确定句式确定正面,使论点更加突出。论点的提出就作了初步论证,富于论证性。接下去申述理由,对“赂秦而

22、力亏”,予以强调。其次节,承接上一节理论上的论述,转而从“不赂者”方面,一问一答,层层深化地谈论“赂者”对“不赂者”的严峻影响:“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失强援,不能独完”。最终在本段结尾再一次下断语:“弊在赂秦也”,与前面相呼应。 七、分析第三、四节: 其次部分第三、四节,以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节,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减弱最终使国家灭亡,概述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详细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状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

23、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再详细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定后果。 第四节,以齐、赵、燕三国的事实为例,深化并详细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把赂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和秦交好的,如齐;一种是抵抗秦国的,如燕、赵。先以齐为例,指出它“与嬴而不助五国”所以“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再以不赂反而抗秦的燕赵为例,把它们的“用兵之效”与用武而不终相对比,说明它们的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它们处于“革灭殆尽之际”,陷于“智力孤危

24、”的境地,以致“战败而亡”。这样就把灭亡的罪责归到赂者的身上。燕赵之亡,当然由于自身策略错误所导致的,但是根本的因素,在于外部大环境的恶化。最终用了假设推理,设想齐人不附于秦,燕国不用荆轲刺秦王的.计策,燕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秦与六国谁胜谁负,谁存谁亡,唯恐都是一个未知数。 八、分析第五、六节: 第三部分第五、六节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第五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连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

25、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设论证。详细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如今六国可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最终灭亡。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可惜之情,突出说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第六节直接将北宋与六国放在一起作类比。从前,六国虽势“弱于秦”,但倘不赂秦,而犹有“胜之之势”;今日北宋强于辽与西夏,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自然就连六国也不如了。在文章中运用的

26、一个推想“苟以天下之大”把针砭时弊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赂敌求和早已成为北宋的国策了。 九、小结: 文章在一个“赂”字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论述,论古即是论今。相隔千余年的事为什么能够放到一起来相提并论呢?由于找到一个切入口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实行屈辱求和的对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的论证方法、比方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缘由,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害奋起抵抗。苏洵六国论行文纵横恣肆,气概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奇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语言朴实简劲,富有表现力。 十、特别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

27、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十一、词类活用: 1日割月削名词作状语,一每天地、一月月地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大义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6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十二、“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

28、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1. 领悟苏洵关怀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见反抗外辱的思想,了解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培育同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将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2. 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学问疑难点,在老师引导启发下,同学能结合自己已有的学问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状况和句式特点 3.了解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敏捷多样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 1. 把握“兵、弊、互、率、完、暴、弥、至于、颠覆、再、殆、速、智力、不行、当、礼、故事、”的含义;归纳多义词“得、非、或、相、势”的义项;把握文中重要虚词“而、之、以、为”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别句式和用法 2. 洞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的内涵,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绽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 1.引导同学辩证看待文章“改造史例、为文造势、为文造情”的史论笔法 四、课时支配 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 老师在简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预习要求: 1. 借助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能读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顺娴熟地读完全文 2. 借助课文解释和工具书能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学问,提出疑难问题第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