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504138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在新课程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摘要: 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的科学课程目标的特点,以现代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课题探究教学,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其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科学头脑的新一代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在学校的课外活动课程教育中有目的地进行探索与拓展,更应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中有计划地加以渗透与加强。开展科学的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科学,问题意识,实验,教学。引言:新世纪、新机遇、

2、新挑战,教育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制度的改革,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出台的,义务制中学阶段新课程计划的实施,这一切都昭示着教育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场变革中,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脱颖而出,中学教师面对这一新形势,为了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建设者,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做些初浅理解和实践初探。对于质疑问难的教学研究,我国自古就有优良的传统,论语为政中曰:“学而不思则闺,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曰:“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

3、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叶老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话表明,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疑,进行“相机诱导”,学生才会兴趣大增,熟读精思,热心研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审视传统的教学,我们的观念总是强化确定性,排斥可能性,在这种教育的熏陶下,培养的学生往往长于求同,而弱于求异。正像李政道博士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而现在的学生,却在做“学答”。其结果往往

4、是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科学教学应当将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此谈谈本人的点滴尝试。一、 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交还学生提问的权利学生生来具有好奇、好问,为什么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了问题。事实上,是我们的课堂缺乏鼓励学生质疑、提问的机制,压抑了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它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往的

5、“一言堂”的教学往往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他们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因此,首先应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切才能成为可能。“自主”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拥有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权利。我们应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提问的空间,逐步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从感知、感悟、鉴赏这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引导学生问题。(一)、感知层面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浅层面,它是客观事物通过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牛顿发现

6、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客观世界的现象为切入点,进行提问,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和规律。因此,教学一开始时就要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这既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二)、感悟层面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层面,它是学生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学生有了充分感知后,可引导学生以困惑、情结等为突破口,进行提问。困惑

7、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情结是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善于捕捉锲机,引导学生。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在前人伽利略的科学实验中,领悟运动物体在阻力越来越小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为突破口. 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结论及其两者的异同,这样一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领悟不就水到渠成了吗?(三)、鉴赏层面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高级层面,它是人们对一个美好事物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感悟后,可以欣赏和批判为立足点进行提问。例如在教学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让非典远离我们,让酸雨,光

8、化学烟雾逐渐消除。让白色污染永远消失,多真挚的情感! 多精彩的回答!多实在的幻想!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创设问的氛围,引起问的兴趣,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从事学习实践,养成质疑问难习惯的生动局面。二、营造“对话”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师者唯上”的旧观念赋予了老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无视学生的真实需要,可以肆意打击学生的提问热情,用自己的思想来“规范”学生。学生提问的信心和提问的勇气就在这样的挫折和“规范”中一点一点地消逝。着名教育家弗雷认为“教育必须在对话中进行”,对话中师生双方相对平等,相互尊重。教师上课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更应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未来。所

9、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真正自由的空间,构建对话的师生关系,善待学生的提问,不以先知先觉自居,不盛气凌人。要树立“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不仅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首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虚心地聆听;当学生提问成功时,热情地赞扬;当学生提问受挫时,亲切地鼓励。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的平等性,愿意呼出自己的心声,乐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勇于提出

10、问题,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三、 大胆创新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提问的能力平常的课堂中,有时学生非常热烈地质疑,敢字当头,但是质疑的水平却很不一样?在科学教学中,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为“什么是?”或“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我们还需采用新颖的教学策略,由扶到放的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技能,感受提问成功的乐趣。(一) 做好“问”的示范在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生活中的科学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

11、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2、在实验中找问题。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在教学中,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让学生想一想: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收到一堆的“点子”里面。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

12、乏高见。3、在想象中找问题。由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限制,使人们不可能对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能一下子准确把握。因此,不妨通过想象提出某种理论,这种尚未证实的理论称为科学的假说,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科学史告诉我们,假说方法为各种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4、利用科学新“热点”知识产生问题情景。如在学习“预防传染病”一节时,我让学生调查非典型肺炎的发病情况、症状、病原体、传染媒介、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现在有没有疫苗等,并进行讨论交流。5、利用科学知识内在联系的事实和资料,创设问题情景。如“检验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变化”与

13、生物化学知识的联系;“呼吸运动原理”、“视觉的形成原理”与生物物理知识的联系;数学的统计知识估算某地的一次性木筷消耗量与“讨论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利弊”的联系等。(二) 提高“问”的艺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敢问、爱问,但往往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部分学生提问题时,不用思索地乱问,为提问而提问,造成问的质量不高。因此,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善问,而且“问”要有所创新。教学中,不妨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学生“问”的艺术。比较中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发现能力、兴趣爱好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迥异。在学生提问后,可将各个问题一一列出,让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哪些问题更有价值。学生从

14、优秀问题的选择中提高提问的水平,从中认识到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方可提出。提问的语言应简洁、清楚,内容应有助于对科学知识和自然规律的深入思考。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两项处理:一是掌握预习的质量;二是筛选。由于精彩的问题可以到讲台去“亮相”,这就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而教学者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2、竞赛中增强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学生的提问开展展示自我的“智力大比拼”。每节课前,可以抽出5-10分钟让学生一起进行智力大比拼

15、。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学上讲台,让其他同学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根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学生在感受成功中逐渐增强提问的情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思考之中,又促进了提问水平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总之,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提问,不只是教师的事;也应该是学生的事。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是激发者和被激发者的关系。我们要从灌输者走向引导者,激发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把提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参考文献:1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级)课程标准。 吴永熙.张德启.试论物理教育中的课题探究教学. 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50-53 夏季云.实验探究兴趣的培养与实验能力的提高. 物理教学探讨20021:9-10 唐力.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建构性特征的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2002:54-58作者简介:连学吉,男,生于1971,浙江省宁波市东方中学科学一级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