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地理五高校习方法 在高中的各门课程中,地理与其它学科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规律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动与灵敏。因此,学习高中地理就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接受理科或文科的学习方法。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学问,快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五高校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殊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准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亮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规律思维。学习时,应当接受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
2、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常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殊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稳固所学学问。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接受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特殊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生疏和把握学问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擅长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需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
3、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协作,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管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接受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生疏、理解和把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内容,必需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学问的试题时才能灵敏运用,顺当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简洁地理解城市化的概
4、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学问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学问是最精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冗杂,但几乎全部的地理学问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学问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常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学问。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消灭出一幅形象、清楚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精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镇静作答。有的同学可
5、能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学问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便于运用,避开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枯燥无味,学问简洁张冠李戴等弊病。因此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同学们学习地理,应当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育读图用图的力量,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 三、学问联系,融会贯穿 1.学习的侧重点是把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学校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行避开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
6、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缘由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把握其成因,最终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全部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亲热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需紧扣这条主线。 3.很多地理问题都有学问与力量的跨学科特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
7、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4.留意学校和高中学问的连接。 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学校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学校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殊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具备必要的学校地理学问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于种.种缘由,一些同学的学校地理学问已经忘却,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学校地理的学问。一是可以抽点时间(读报刊杂志的时间即可)扫瞄一下学校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学问、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状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学问在头脑中的印象。二是在高中地理
8、的学习中,当涉及学校学问时,准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学校相关内容,留意高学校学问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学问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学问得以融会贯穿。 四、小结: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介绍 1.哪些内容应成为学习的重点内容 地理基本概念。 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殊要留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济图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
9、文转换与图图转换力量等等。 地理内容的文字规律表达力量 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力量 2.怎样高效地把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用跨学科的学问解决地理问题 留意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主要指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与自然地理的学习有较大的差异,它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是怎样进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沿着这样的轨迹进展,人类目前面临的怎样的可持续进展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多因素的分析各社会生产部门布局的合理性、
10、科学性,这部分可能与政治课的内容有较多的联系。中公教育专家刘彩平认为,同学们应当把政治课上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地理学习上来。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 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注: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转变的。 3.正午太阳高度转变规律 (1
1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列图所示)。 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至日由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转变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转变而转变。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4.昼夜长短的时空转变规律 (1)季节转变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
12、“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来线之间来回移动,极昼、极夜消灭的范围也经受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二、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规律 (1)近地面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冷下沉、冷高压)。 (2)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即热上升、热低压)。 (3)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4)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度
13、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且由赤道向两极,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相间分布。 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 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 (2)移动规律 时间 半球 季节 气压带、风带 1月 北半球 冬季 南移 南半球 夏季 7月 北半球 夏季 北移 南半球 冬季 3.“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图解我国雨季进程。张永策划 刘佳制作 (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副高的位置变
14、动与我国主雨带的分布亲热相关: 5月上旬至6月下旬,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至20,雨带通常位于华南(南岭); 6月中旬至7月下旬,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至25,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 7月至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至30,将雨带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 9月,随着副高渐渐南退,雨带也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雨带的进退特点:进慢退快。 (3)影响:“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动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 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热带雨
15、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来线之间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来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部 热带季风气候 10N至北回来线之间大陆东部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大陆东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50N70N大陆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四周沿海 冰原气候 极地四周 5.成因分析规律 (1)影响气温凹凸的因素 纬度。地形地势。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湖泊、裸地、寒流、暖流等)。天气状况(阴、晴)。季节。人类活动。
16、(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转变规律 纬度:热带小温带大。 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水面)的小于裸地。 天气状况:阴雨天气多的地区小于阴雨天气少的地区。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洋流(寒、暖流);海陆位置;向岸风或离岸风。 (4)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地形;洋流;海陆位置(东西岸、内陆等)。 三、水体运动规律 1.水循环规律 (1)水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归纳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FormatImgID_12# #FormatIm
17、gID_13# AB (2)地理意义 将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水循环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产生了流水的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促进了矿物质元素的不断迁移,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水是热量调整器,在不同热量区之间的水循环运动促进了热量的平衡。 2.海洋表层洋流(风海流)分布规律 名称 分布 组成 特点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 #FormatImgID_14#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东(侧)
18、寒 西(侧)暖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纬4570) #FormatImgID_15# 逆时针环流 东(侧)暖 西(侧)寒 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南纬40四周的海疆 #FormatImgID_16# 绕纬线圈环流 季风洋流 北印度洋海疆 #FormatImgID_17# 夏顺 冬逆 四、地质规律 1.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 3.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5.地质循环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力作用释放出的地球内能;二是促进外力作用进行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冗杂程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冗杂,纬度越高越简洁。 (2)海拔:山体海拔越高越冗杂,海拔越低越简洁。 (3)相对高度:山体相对高度大则冗杂,相对高度小则简洁。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低则海拔高,纬度高则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5.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凹凸的判读 高中地理五高校习方法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