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4课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二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478453 上传时间:2024-09-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第14课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二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分层训练(二十二) 故都的秋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到了,行将就木的落叶任秋风卷起,到处飘零,而连绵的秋雨不停地下着,这一切勾起了游子们绵绵的乡愁。B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的文章,笔走龙蛇,行云流水,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C那些沉醉在过往,停滞在今日,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关痛痒的借口大王,一定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D看一个地方的民风淳朴不淳朴,不用走访太多的人,只要看看这个地方的高级长官的作风正不正就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解析:选DA项,行将就木: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对象不当。B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

2、泼。对象不当。C项,无关痛痒:指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不合语境,应改为“无动于衷”。D项,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使用正确。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阅读文章,常常是把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或汲取观点,或搜集论据,或感受文章情感。B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及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

3、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解析:选BA项,介词误用,应将“把”改为“以”;C项,成分残缺,应在“深切的眷恋之意”之前加上动词“含有”;D项,缺少主语,把“像花而又不是花的是一种落蕊”改为“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散文理应给人以乐趣:促使我们从书架上取下它来的愿望纯粹是为了获得乐趣。_,_,_,_,_,_,但我们决不可被唤醒。散文必须把我们包围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面前拉起一道帷幕。散文中的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目的或和培根一同沉潜到智慧的洋底其间,我们能亲身体验到种种的欢娱、惊奇、意趣和愤慨直到读完最后一个字才清醒过来顿时

4、感觉到耳目一新它应当从第一个字开始就使我们陶醉或与兰姆一起高翔于幻想的天上A BC D解析:选D“这个目的”指上文“散文理应给人以乐趣”,故应排在首位;“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前后顺承关系明显,故应排在一起;“其间”应是指读散文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其间,故应排在后;“或与”与“或和”结构相同,应排在一起。据此可确定答案为D项。4下面是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请认真阅读,然后仿写画线的句子,必须另选喻体。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5、,黄犬之与骆驼。答:参考答案:正像是奶茶之与咖啡,甜蔗之与辣椒,河贝之与鲍鱼,家鸭之与鸵鸟。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筛选信息,给“拍客”下定义。不超过60字。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答:解析:首先确定主干拍客是人,然后选取文段中能够体现拍客特点的关键信息,如“互联网时代”“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

6、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等,运用“提取组合法”将这些分散信息提炼重组就可以拟定出“拍客”定义。整理时要注意字数限制。参考答案:拍客是互联网时代一群择取社会“热点”用数码设备拍成图像或视频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并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的人。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超山的梅花郁达夫凡到杭州来游的人,因为交通的便利,总只在西湖一带,登山望水,漫游两三日,便买些土产,如竹篮纸伞之类,匆匆回去。而离杭城三五十里稍东偏北的一带山水,现在简直是很少有人去玩,并且也不大有人提起的样子。在古代可不同。去今百余年前,杭州人的好游的,总没有一个不留恋西溪,也没有一

7、个不披蓑戴笠去看半山的桃花,超山的香雪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杭州和外埠的交通,所取的路径都是水道。舟入塘栖,两岸就看得到山影;到这里,自杭州去他处的人,渐有离乡去国之感,因而塘栖镇和超山、独山等处,便成了一般旅游之人对杭州的记忆的中心。超山是在塘栖镇南,据说高有五十余丈,周二十里,因其山超然出于皋亭黄鹤之外,故名。超山脚下,塘栖附近的居民,因为住近水乡。阡陌不广之故,所靠以谋生的完全是果木的栽培。所以超山一带的梅林,成千成万;由我们过路的外乡人看来,只以为是乡民趣味的高尚,个个都在学林和靖的终身不娶,殊不知实际上是他们却是正在靠此而养活妻孥的哩!超山的梅花,向来是开在立春前后的;梅干极粗极大,枝

8、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的临平山麓,登高而远望下来,自然自成一个雪海;近年来虽说梅株减少了一点,但我想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从杭州到超山去的汽车路上,过临平山后,两旁已经有一处一处的梅林在迎送了,而汇聚得最多,游人所必到的看梅胜地,大抵总在汽车站西南,超山东北麓,报慈寺大明堂前头,梅花丛里有一个周梦坡筑的宋梅亭在那里的周围五六里地的一圈地方。大明寺前的所谓宋梅,是一棵曲屈苍老,根脚边只剩了两条树皮围拱,中间空心,上面枝干四叉的梅树。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树当然是一株

9、老树,起码也要比我的年纪大一两倍,但究竟是不是宋梅,我却不敢断定。去年秋天,曾在天台山国清寺的伽蓝殿前,看见过一株所谓隋梅;前年冬天,也曾在临平山下安隐寺里看见过一枝所谓唐梅;但所谓隋,所谓唐,所谓宋等等,我想也不过“所谓”而已,究竟如何,还得去问问植物考古的专家才行。出大明堂,从梅花林里穿过,西面从吴昌硕的坟旁一条石砌路上攀登上去,是上超山顶去的大路了。一路上有许多同梦也似的疏林,一株两株如被遗忘了似的红白梅花,不少的坟园,在招你上山,到了半山的竹林边的真武殿外,超山之所以为超,就有点感觉得到了;从这里向东西北的三面望去,是汪洋的湖水,曲折的河身,无数的果树,不断的低岗,还有塘的两面的点点的

10、人家,这便算是塘栖一带的水乡全景的鸟瞰。从中圣殿再沿石级上去。走过黑龙潭,更走二里,就可以到山顶,第一要使你骇一跳的,是没有到上圣殿之先的那一座天然石筑的天门。到了这里,你才晓得超山的奇特,才晓得志上所说的“山有石鱼石笋等,他石多异形,如人兽状”。诸记载的不虚。实实在在,超山的好处,是在山头一堆石,山下万梅花,至若东瞻大海,南眺钱江,田畴如井,河道如肠,桑麻遍地,云树连天等形容词,则凡在杭州东面的高处,如临平山黄鹤峰上都用得着的,并非是超山独一无二的绝景。你若到了超山之后,则北去超山七里地外的塘栖镇上,不可不去一到。塘栖镇跨在一条水的两岸,水南属杭州,水北属德清;商市的繁盛,酒家的众多,虽说只

11、是一个小小的镇集,但比起有些县城来,怕还要闹热几分。所以游过超山,不愿在山上吃冷豆腐黄米饭的人,尽可以上塘栖镇上去痛饮大嚼;从山脚下走回汽车路去坐汽车上塘栖,原也很便,但这一段路,总以走走路坐坐船更为合适。一九三五年一月九日(原文有删节)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游踪为线索,把超山的梅花、超山的地理位置和超山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B塘栖地处水乡,耕地不多,因而乡民多种果树以谋生,故而才会有如此多的梅林,并非乡民趣味高尚,学林和靖梅妻鹤子的缘故。C文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以及祖国河山的热爱之

12、情。D文章笔触清丽而又饱含深情,语调悠闲而能叙事状物,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后令人掩卷难忘。解析:选CC项,“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错,文中并不是“处处”都有体现,如“因为怕有人折,树外面全部是用一铁丝网罩住的”。7文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作者把超山今昔不同的地位进行对比,既是让读者对超山的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为下文具体写超山的梅花做铺垫。8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的内容。答:参考答案: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多;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然自成一个雪海”,

13、写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白,之多;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比到罗浮的仙境,总也只有过之,不会不及”,突出了超山的梅花之美。9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塘栖镇?这和文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在结构上,和前文内容呼应;在内容上,是超山的梅花给塘栖镇的人民带来了富庶安定的生活,意在提醒镇上的人民也应尽心尽力地维护和爱护梅花,揭示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三、仿真高考提能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方岩纪静郁达夫方岩在永康县东北五十里。岩下街,在方岩的脚下。从岩下街起,曲折再行三五里,就上山;山上的石级是数不清的,密而且峻,盘旋环绕,要过一个钟头,才走得到胡公庙的峰门。胡公名则,字子正,永

14、康人,宋兵部侍郎,尝奏免衢婺二州民丁钱,所以百姓感德,立庙祀之。至于我们的不远万里,必欲至方岩一看的原因,却在它的山水的幽静灵秀,完全与别种山峰不同的地方。方岩附近的山,都是绝壁陡起,高二三百丈,面积周围三五里至六七里不等。而峰顶与峰脚,面积无大差异,形状或方或圆,绝似硕大的撑天圆柱。峰岩顶上,又都是平地,林木丛丛,簇生如发。峰的腰际,只是一层一层的沙石岩壁,可望而不可登。间有瀑布奔流,奇树突现,自朝至暮,因日光风雨之移易,形状景象,也千变万化,捉摸不定。山之伟观,到此大约是可以说得已臻极顶了吧?从前看中国画里的奇岩绝壁,皴法皱叠,苍劲雄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现在到了方岩,向各山略一举目,才知道

15、南宗北派的画山点石,都还有未到之处。在学校里初学英文的时候,读到那一位美国清教作家何桑的大石面一篇短篇,颇生异想,身到方岩,方知年幼时少见多怪,像那篇小说里所写的大石面,在这附近真不知有多多少少。我不曾到过埃及,不知沙漠中的Sphinx比起这些岩石来,又该是谁兄谁弟。尤其是天造地设,清幽岑寂到令人毛发悚然的一区境界是方岩北面相去约二三里地的寿山下五峰书院所在的地方。北面数峰,远近环拱,至西面而南偏,绝壁千丈,成了一条上突下缩的倒覆危墙。危墙脚下,离地约二三丈的地方,墙角忽而不见,形成大洞,似巨怪之张口,口腔上下,都是石壁,五峰书院,丽泽池,斋,就建筑在这巨口的上下腭之间,不施椽瓦,风雨莫及,冬

16、暖夏凉,而红尘不到。更奇峭者,就是这绝壁的忽而向东南的一折,递进而突起了固厚、瀑布、桃花、覆釜、鸡鸣的五个奇峰,峰峰都高大似方岩,而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立在五峰书院的楼上,只听得见四周飞瀑的清音,仰视天小,鸟飞不渡,对视五峰,青紫无言,向东展望,略见白云远树,浮漾在楔形阔处的空中。一种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袭向人来;朱晦翁,吕东菜,陈龙川诸道学先生的必择此地来讲学,以及一般宋儒的每喜利用山洞或风景幽丽的地方作讲堂,推其本意,大约总也在想借了自然的威力来压制人欲的缘故;不看金华的山水,这种宋儒的苦心是猜不出来的。初到方岩的一天,就在微雨里游尽了这五峰书院的周围,与胡公庙的全部。庙在岩

17、顶,规模颇大,前前后后,也有两条街,许多房头,在蒙胡公的福荫;一人成佛,鸡犬都仙,原是中国的旧例。胡公神像,是一位赤面长须的柔和长者,前殿后殿,各有一尊,相貌装饰,两都一样,大约一尊是预备着于出会时用的。我们去的那日,大约刚逢着了废历的十月初一,庙中前殿戏台上在演社戏敬神。台前簇拥着许多老幼男女,各流着些被感动了的随喜之泪,而戏中的情节说辞,我们竟一点也不懂;问问立在我们身旁的一位像本地出生、能说普通话的中老绅士,方知戏班是本地班,所演的为杀狗劝妻一类的孝义杂剧。(摘编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注清教: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支新教教派,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何桑:今译纳霍桑。Sphinx

18、:斯芬克斯,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废历:即是阴历。10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介绍了胡公的事迹,当地百姓对胡公爱戴有加,建立庙宇祭祀他,胡公庙也成为方岩一个很重要的旅游景点。B第段描写了方岩附近山势的特点,峰顶与峰脚的面积差不多大,构成撑天圆柱体,峰岩顶上,又都为平地。C第段说方岩的山水比南宗北派的画和外国小说里描绘的大石面还要美,但和埃及的Sphinx相比则有所不如。D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多用比喻的手法,喻体新奇独特,恰当使用烘托手法,写景状物可谓描摹入微、曲尽其妙。解析:选CC项,“但和埃及的Sphinx相比则有所不如”理解错误,文中的意思是“我不曾到过埃及,不知沙漠

19、中的Sphinx比起这些岩石来,又该是谁兄谁弟”。选项妄加揣测。11第段中的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解析:作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主要看其在文中的位置)。“至于我们的不远万里,必欲至方岩一看的原因,却在它的山水的幽静灵秀,完全与别种山峰不同的地方”,“的原因”交代来此的原因,“幽静灵秀”写出其特点;后文正是体现“幽静灵秀”的特点。所以结构上统领下文。参考答案:结构上,起到总领下文的作用,而且也暗扣题目的“静”字。内容上,交代了游览方岩的原因,点明方岩山水的幽静灵秀之美。(意思对即可)12请根据文本,探析为什么五峰书院要建在悬崖绝壁之上。答:解析:题干问的是“五峰书院要建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原因,首先到文中找到“五峰书院”的内容,然后结合相关句子分析原因。答案主要在第段,“风雨莫及,冬暖夏凉,而红尘不到”,“一种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袭向人来”,“大约总也在想借了自然的威力来压制人欲的缘故”。依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参考答案:五峰书院风雨莫及、冬暖夏凉、人迹罕至,是一个理想的办学之地;景色优美,给人一种幽静、清新、伟大的感觉,能陶冶学子的心胸;能借助自然的威力来压制人欲,使学子安心读书做学问。(意思对即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7 -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