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剩余承载能力试验研究.pdf

上传人:z****6 文档编号:44703 上传时间:2021-06-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5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剩余承载能力试验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剩余承载能力试验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剩余承载能力试验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剩余承载能力试验研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 0 1 0 年 第 4 期 (总 第2 4 6 期) Nu mb e r 4 i n 2 0 1 0 ( T o t a l No 2 4 6) 混 凝 土 Co n c r e t e 理论研究 T HEORETI CAL RES EARCH d o i :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2 3 5 5 0 2 0 1 0 0 4 0 1 6 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剩余承载能力试验研究 刘思远 ,夏开全 ,陈宗平 。 ,苏益声 。 ( 1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北京 1 0 0 0 5 5 ;2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 3 0 0 0 4 ) 摘要: 钢筋 昆 凝土

2、电杆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大气环境中, 经常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和内应力的作用, 会出现杆体裂缝 、 钢筋锈蚀等老化现 象 。 这些 老化病害会大大降低 电杆结构 的力学性能 , 进而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通过 3根在役近 5 0年 的钢筋混凝 土电杆试验 , 揭示 了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的受力机理、 破坏形态、 剩余承载能力等, 为准确掌握钢筋混凝土电杆的力学性能, 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 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承载能力 ;力学性能 中图分类号 : T U5 2 8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2 3 5 5 0 ( 2 0 1 0 ) 0 4 0 0

3、4 8 0 3 St udy on r e si du al c ar r yi ng c a pa c i t y o f ex i s t i n g r ei n f or c e d c onc r e t e p ol e s L1 U S i - y u a n , XI A Ka i qu a rt , CHEN Z o n g - pi n g , S U Yi s h e n g ( 1 C h i n a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Re s e a r c hI n s t i tu t e , Be ij i n g1 0 0 0 5 5 , C

4、h i n a ; 2 Gu a n g x i Un i v e r s i t y , Na n n i n g 5 3 0 0 0 4, C h i n a ) Abs t r ac t : R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p o l e s we r e e x po s e d a t mo s p h e r e , a f f e c t e d b y e n t i r o n me n t a n d i n ne r s t r e s s , wo u l d b e e n g e n d e r e d a g i n g p

5、h e n o me n a t h a t c r a c k s a n d r e inf o r c i n g s t e e l b a r r u s t i n g T he a g i n g d i s e a s e de b a s e d me c h a n i c a l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r e i n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p o l e s , t h us i n fl u e n c e d t h e s a f e a nd s t e a d y f u n c t i o n o f

6、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s y s t e m T h e a r t i c l e ma d e u s e o f t h r e e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p o l e s S t e s t , o p e n e d o ut me c h an i c a l me c h a - n i s m , b r e a k a g e s h a pe , r e s i d u a l c a r r y i n g c a p a c i t y e t c P r e d o mi n a t i

7、 n g me c ha n i c a l pe rfo r ma n c e o f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c r e t e p o l e s p o s s e s s g r e a t l y r e a l i s t i c s e ns e f o r t h e s a f e a n d s t e a d y fun c t i o n o f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s y s t e m Ke y wor ds : r e i n f o r c e d c o n c r e t e; c a r r y i

8、 n g c a p a c i ty; me c h a ni c a l p e rfo r ma n c e 0 引言 从 1 9 2 4年我国生产出第 1 条方型实心水泥电杆至今 , 我 国的水泥电杆也有近 8 0年的历史。近 8 O 年来, 我国水泥电杆 的发展一直长盛不衰, 特别是前 4 0年, 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 时期。 目 前 , 混凝土电杆的应用还是 比较普及 , 因为它具有较大的 优越性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混凝土电杆普遍应用于 0 4 2 2 0 k V 电压等级的送电线路和变电站室外架构中, 由于长期暴露在露 天环境里 , 受到风吹雨打和环境水 ( 雨水 、 泉水、 地下

9、水、 海水 等) 的侵蚀及各种外力和内应力的作用, 多会出现杆体的横向、 纵向与网状裂缝及 内部 的钢筋锈蚀 , 电杆表面光滑 的浆面层脱 落 , 露出砂浆及石子, 有时杆体还会“ 出汗、 冒碱” 。 以上的老化 病害现象都将会大大缩短电杆的使用寿命, 降低电杆结构的力 学性能 , 从而影响到电力 系统 的安全运行 。因此 , 研究 在役钢筋 混凝土电杆的剩余承载能力对于准确掌握钢筋混凝土电杆的 力学性能, 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试 验 概 况 通过 3 根使用了近 5 0 年的电杆弯曲试验( 截面尺寸为外直 径 4 0 0 mm、 内直径 3 0 0 mm、 壁厚

10、5 0 i n i n的空心截面) , 揭示了 该类钢筋混凝土电杆的受力机理、 破坏形态、 剩余承载能力等。 试件杆长 4 2 I T I , 采取 4 分点分配梁加载, 分配梁采用强度 和刚度足够的钢梁。由于混凝土电杆为圆形截面, 在分配粱的 收稿 日期 :2 0 0 9 1 2 - 2 9 48 两端采用半圆环形支座, 半圆环由特制的钢板焊接而成, 在混 凝土电杆的两个端头采用特制的滚动支座, 以保证在试验过程 中, 端头可自由转动。 试验采用荷载控制的加载制度 , 分级加载, 在混凝土开裂 以前 , 以9 8 k N( 1 t ) 作为加载步长 , 为了保证试件的充分变形, 每一加载步长

11、的恒载时间保持在 5 1 0 mi n , 当荷载接近混凝土电 杆的开裂荷载时( 试验前估算值) , 加载步长变为 4 9 g N( 0 5 t ) , 此后按 4 9 k N的步长加载, 直至试件破坏。 为了保证能准确测量试验中荷载、 变形、 内力分布、 裂缝开 展等重要数据。在试验过程中布置了相应的传感仪器, 在液压 千斤顶下放置了荷载传感器, 在试件的跨中及左右两个端头布 置了 3个电子位移计 , 为了测试混凝土的内力情况, 在跨中和 分配梁右支座下方沿混凝土电杆环向黏贴了应变片, 跨中混凝 土应变片编号 : 从上到下 为 1 - 5 , 右分配粱支座处混凝 土应变编 号 : 从上到下为

12、 6 - 9 。 位移计编号 : 跨中为 1 , 左端头为 0 , 右端头 为 2 , 具体见图 1 。 2 主要试验结果及分析 2 1 第一根 试件 试验过程描述 : 预载 2次后 , 正式开始试验。当荷载加到 5 8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2 9 4 k N m) 时, 在跨中下表面 出现几条环向裂缝( 首次开裂) , 裂缝宽度为 0 0 5 i n l n , 长度约 2 0 mm; 荷载继续增大, 当荷载增加到 7 8 4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 ! 移 I 计 I 位 宁 l J 1 - t 2 l 1 位 移计 ) 2 _ J 1 一 l 1 0 0 0 I 1 0

13、 0 0 1 0 0 0 l 1 0 0 0 l 1 1 剖 面图 2 - 2 剖 面图 计 ( 应力 片位置 布置 图) (应 力 片位置 布置 图) 图 1 加载装置图( 单位 : mm) 弯矩为 3 9 2 k N m) 时, 裂缝宽度 O 0 8 1 1 1 I 1 ; 8 3 3 k N( 对应的跨中 截面弯矩为 4 1 6 5 k N m) 时, 裂缝宽度 O 0 9 mi l l ; 8 8 2 k N( 对应 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4 4 1 k N m) 时, 裂缝宽度 0 1 n l l l l ; 当荷载增 大到 1 0 7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5 3 9 k

14、 N 1T I ) 时, 裂缝环 向延伸发展到中间母线位置, 最大裂缝宽度达到 0 2 2 mm, 此最 大环 向裂缝位置距离左支座 3 4 c m。 当荷载增加到 1 8 1 3 k N( 对 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9 0 6 5 k N m) 时, 在众多的环向裂缝中, 形 成几条特别明显的主环裂缝, 主环裂缝长度约为母线下半圆, 在 跨中位置主环裂缝宽度达 2 m m, 距离左支座 3 4 c m的主环裂缝 宽度达 2 4 mE。 此后荷载还能继续增大, 试验继续, 试件的跨中 挠度越来越大 , 环向裂缝也越来越多, 在剪弯段内也出现环向 裂缝, 当荷载加到 1 9 1 1 k N( 对应

15、的跨中截面弯矩为9 5 5 5 k N m) 时 , 在距离左支座 3 4 m 的主环裂缝处 发出“ 嘭” 的一声 , 此处最 底部的一根钢筋被拉断, 荷载急剧下降, 试件的挠度急剧增大 , 试验结束。裂缝开展图见图 2 。破坏时最大裂缝宽度见图3 。 2 1 0 l f 1】 j 11 1 l 。? 1 、 J I c 1 8 f l I )? I l j 。 J l 1 f , f 图 2 第一根试件裂缝开展图 图 3第一根试件最大裂缝 宽度 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均在分配梁两支座下方的纯弯段内, 随 着荷载的增大, 底部的环向裂缝不但宽度增大, 同时也沿环向 延伸 , 并且荷载增大后 , 环向

16、裂缝的数量越来越多, 相互之问间 距大致相等, 约为 1 1 c m左右, 互相平行。荷载与受拉裂缝宽度 之 间的关系如 图 4所示 。由图可见荷 载与裂缝 的发展呈现 3 个 不同的阶段 , 5 8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2 9 4 k N m) 以前 为未裂阶段 , 5 8 8 k N( 对应的跨 中截面弯矩为 2 9 4 k N m) 至 1 6 1 7 k N( 对应的跨 中截面弯矩为 8 0 8 5 k N m) 之间的线性阶 段, 1 6 1 7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8 0 8 5 k N 1 1 1 ) 以后为非线 性阶段。线性阶段的裂缝变化范围从 0

17、0 5 0 4 0 mi l l 变化 , 根据 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f 2 _ , 基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 荷 载 k N 图 4第一根试件荷载与裂缝宽度关 系 计方法, 裂缝的最大宽度为 0 3 1T I1 T I 落在此阶段 , 对应的荷载为 1 2 7 4 k N( 对应的跨 中截面弯矩为 6 3 7 k N m) , 故按此设计方 法, 该混凝土电杆的正常使用极限承载力为 1 2 7 4 k N( 对应的 跨中截面弯矩为 6 3 7 k N n a ) , 但此时试件远未达到承载能力极 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的荷载值为 1 9 1 1 k N( 对应的 跨中截面弯矩为

18、9 5 5 5 k N 1 11 ) ,两种不同极限状态对应的承载 力 比值为 : N 承载能力 N 正 常使用=9555 6 3 7 =1 5 可见,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 距离极限破坏状态具有 1 5的安全 系数 。 2 2 第二根试件 试验过程描述 : 预载 2次后 , 正式试验。当荷载加到 5 8 8 k N (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2 9 4 k N 1T I ) 时, 在跨中下表面出现几 条环向裂缝( 首次开裂 ) , 裂缝宽度为 0 0 4 ra m; 荷载继续增大, 当荷载增加到6 3 7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3 1 8 5 k N m) 时, 裂缝宽度 0

19、 0 8 mm; 6 8 6 k N (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3 4 3 k N- 1 T I ) 时, 裂缝宽度0 0 9 mm; 7 8 4 i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3 9 2 k N m) 时, 裂缝宽度0 1 mm; 1 O 2 9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5 1 4 5 k N m) 时, 裂缝宽度 0 1 3 mm; 当荷载增大到 1 2 7 4 k N( 对应的跨中截 面弯矩为 6 3 7 k N m) 时, 在纯弯段内, 裂缝发展到中间母线 , 间 隔大致均匀分布, 距离 1 1 c m左右, 离中心线 5 0 mm位置处, 形 成几条特别明显的主环裂缝 ,主环裂

20、缝长度约为母线下半圆, 在跨中位置主环裂缝宽度达 0 4 8 mm; 此后荷载还能继续增大, 试验继续, 试件的跨中挠度越来越大, 环向裂缝也越来越多 , 在 剪弯段也出现环向裂缝, 当荷载加到 1 6 6 6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 弯矩为 8 3 3 k N m) fl , 裂缝最大宽度 3 mm, 离中心线 6 0 0 mm。 当荷载增大到 1 7 1 5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8 5 7 5 k N m) ff , 最大裂缝宽度达到 5 m m, 挠度急剧扩大, 荷载下降迅速, 试验 顺利结束。裂缝开展图见图5 。破坏时最大裂缝宽度见图 6 。 0 l 2 I _ f j

21、L h l l H , I I I : l ( f I 8 4 6 lI l I , l f 川 f 1 一 I I 图 5 第二根试件 裂缝开展 图 图 6 第二根试件最大裂缝宽度 49 3 O 74 1 85 2 96 3 O 3 3 22 2 11 l 00 0 sLu , 巡弑 裂群 荷载与受拉裂缝宽度之间的关系如图 7 所示。由图可见荷 载与裂缝的发展呈现 3个不同的阶段, 5 8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 面弯矩为 2 9 4 k N m) 以前为未裂阶段 , 5 8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 面弯矩为 2 9 4 k N m) 至 1 2 2 5 k N( 对应的跨 中截面弯

22、矩为 6 1 2 5 k N m) 之间的线性阶段, 1 2 2 5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 为 6 1 2 5 k N m) 以后为非线性阶段。线性 阶段 的裂缝变化范围 从 0 0 5 ,- -0 1 7 mm变化, 根据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基 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 , 裂缝的最大宽度为 0 _3 IT ff n , 超出了此范围阶段, 当荷载增加一级达到 1 2 7 4 k N( 对应的跨 中截面弯矩为 6 3 7 k N m) 时, 裂缝迅速开展, 宽度达 0 4 tur n , 超出了规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 0 _3 mm限值, 故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的荷载应

23、取 1 2 2 5 k N( X 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6 1 2 5 k N m) , 但此时试件远未达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对 应的荷载值为 1 7 1 5 k Y(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8 5 7 5 k N m) , 两种不同极限状态对应的承载力比值为: N 承 载能 力 N 正 常 使 用 = 8 5 7 5 6 1 2 5 =1 4 可见 ,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距离极限破坏具有 1 4的 安全系数 。 ; :5 联 3 0 0 5 U 2U 40 60 8U l 00 l ZU l 40 I 6 0 l 80 20 0 荷载 k N 图 7 第二根试件荷载与裂

24、缝宽度关系 2 3第三根试件 试验过程描述 : 预载 2次后 , 正式试验。 当荷载加到 5 8 8 k N (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2 9 4 k N m) 时, 在跨中下表面出现几条 环向裂缝( 首次开裂) , 裂缝宽度为 O 0 5 m m; 荷载继续增大, 当荷 载增加到 6 8 6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3 4 3 k N m) 时, 裂缝 宽度 0 0 8 mm; 7 8 4 l ,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3 9 2 k N m) 时, 裂 缝宽度 0 0 9 m m; 8 8 2 l (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4 4 1 k N m) 时, 裂缝宽度0 1 0 mm,

25、 9 3 1 k N (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4 6 5 5 k N m) 时, 裂缝宽度 0 1 2 ram; 9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4 9 k N m) 时, 裂缝宽度0 1 4 mm; 1 2 7 4l , N (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6 3 7 k N m) 时, 最大裂缝宽度达 0 1 8 i r l n l , 1 3 2 3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6 6 1 5 k N m) 时, 最大裂缝宽度达 0 7 0 mm, 当荷载加到 1 5 6 8 k N (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7 8 4 k N m) 时, 第一条主裂缝处发生 断裂声, 挠度急剧扩

26、大, 无法继续加载, 试验顺利结束。裂缝开 展图见图 8 。破坏时最大裂缝宽度见图9 。 荷载与受拉裂缝宽度之间的关系如 图 1 0所示 。由图可见荷 载与裂缝的发展呈现 3 个不同的阶段, 5 8 8 l , N( 对应的跨中截面 弯矩为2 9 4 k N m) 以前为未裂阶段, 5 8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 矩为2 9 4 k N m) 至 1 2 7 4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6 3 7 k N m) 之间的线性阶段, 1 2 7 4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6 3 7 k N m) 以 后为非线性阶段。 线性阶段的裂缝变化范围从 0 0 5 0 1 8 mr

27、 f l 变 化, 根据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 1 , 基于正常使用极限状 态的设计方法, 裂缝的最大宽度为 0 3 l -n n l , 超出了此范围阶段 , 当荷载增加到 1 3 2 _3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6 6 1 5 k N m) 时, 裂缝迅速开展, 宽度达 O 7 0 n q l n , 超出了规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的 0 - 3 n 3 _ lT l 限值, 故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荷载应取 1 2 7 4 k N( 对 5 0 O 1 2 lIl f y l J J I f J y , l 图 8 第三根试 件裂缝开展图 g 宕 、 荷 载 k N 图 1 0

28、 第三根试 件荷载与裂缝宽度关系 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6 3 7 k N m) , 但此时试件远未达到承载能 力极限状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的荷载值为 1 5 6 8 k N( 对 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7 8 4 k N m) , 两种不同极限状态对应的承 载力 比值为 : 承载能力 N 正常使用=784 6 3 7=1 23 可见, 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距离极限破坏具有 1 2 3 的安全系数。 2 4 试验结果分析 从 3 根试件试验的全过程和最终破坏形态来看, 混凝土电杆 的破坏属于受拉区钢筋拉断破坏 , 上部受压混凝土均没有出现 纵向的水平裂缝, 没有出现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而破

29、坏的迹象, 从 试验实测的应变来看, 受压区混凝土也远没达到极限压应变值。 同 时环向裂缝的发展也很有规律, 延伸到中部目前位置之后, 很少再 向上部延伸, 即使破坏是也最大延伸到高度的2 3 位置处。 尽管从截面的混凝土电杆的截面配筋情况看属于适筋构 件, 但由于截面是圆形, 与传统的矩形截面梁有着本质的不同, 即使在相同配筋率情况下 , 没有出现了传统矩形截面的“ 适筋 梁” 破坏, 而是出现了“ 少筋梁” 破坏, 原因主要是圆形截面的混 凝土电杆 , 钢筋的配置的沿截面等间距布置, 大部分钢筋分布 在截面的中性轴附近, 距离中性轴较远的底部钢筋只要 l 2根, 对于受弯而言, 大部分的钢

30、筋是不起作用的, 其受力情况等效 于底部配筋极少( 1 2根 ) 的矩形截面少筋梁 , 故发生了脆性的 “ 少筋梁” 破坏。通过对 3根试件的对比得到如下结论: ( 1 ) 破坏形态一致, 都是表现为受拉破坏 , 受压区混凝土均 没达到极限压应变值, 没有混凝土压碎破坏迹象, 破坏全过程 属于脆性较大的“ 少筋梁破坏” 。 ( 2 ) 混凝土受拉 裂缝 的开展均呈现 出 3个阶段 , 未裂 阶段 、 裂缝线性发展阶段和裂缝非线性发展阶段 ; 并且开裂荷载都是 5 8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2 9 4 k N m) , 肉眼可见的初裂 下转第 5 3页 不变的情况下, 材料的孔隙率

31、基本上保持不变, 密实度没有明 显的改善 。 3结 论 ( 1 ) 玄武岩纤维的掺入能在定程度上提高水泥基材料的 抗压和抗折强度。当玄武岩的掺量为 1 2 k g m, 时, 试件的抗折 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 1 6 、 6 O 。 ( 2 ) 玄武岩纤维的掺入会降低拌合物的流动度, 并增加水 泥基材料 的孑 L 隙率 。 ( 3 ) 一定量硅灰的掺人有助于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密实度 的提高。 ( 4 ) 在不改变水灰 比的情况下, 一定量的减水剂的掺入能 有效改善水泥浆体的流动性, 对水泥基材料的抗折强度的提高 有很大帮助。 参考 文献 : 1 谢尔盖, 李中郢玄武岩纤维材料的应用前景1 J 】

32、 纤维复合材料, 2 0 0 3 , 3 1 ( 2 ) : 4 2 - 46 【 2 胡显奇, 申屠年 连续玄武岩纤维在军工及民用领域的应用f J 高科 技纤维与应用, 2 0 0 5 , 3 0 ( 6 ) : 7 - 1 2 3 3 L I U Q, S H AW M T, P A RN A S R s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o f B a s a l t F i b e r C o m- 上接第 5 0页 裂缝宽度 0 0 4m m或 0 0 5mm。 ( 3 ) 按基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裂缝宽度 0 3 i n m的设计 , 钢 筋混凝土电杆的承受的荷载在

33、 1 2 2 5 k N( 对应的跨 中截面弯矩 为 6 1 2 5 k N m) 1 2 7 4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6 3 7 k N m) 之间, 并且距离极限破坏具有 1 2 3 1 5之间的安全系数。 ( 4 ) 3根混凝土电杆的跨中荷载一 挠度曲线形状相似, 转化 成跨中弯矩一 挠度之后 , 如图 1 1 所示, 由图可见混凝土电杆的 跨中一 挠度曲线具有两个明显的拐点 , 各曲线的刚度接近 , 极限 抗弯承载能力大于 7 8 4 k N m, 最大跨中挠度大于 1 5 mm。 昌 Z 、 静 岳 磐 跨 中挠度 mm 图 1 1 跨 中荷载一 挠度关 系曲线 ( 5

34、) 3 根混凝土电杆的跨中弯矩一 裂缝宽度曲线如图 1 2所 示, 由图可见, 在跨中弯矩小于 2 9 4k N m以前 , 混凝土是不存 在可见裂缝 的 , 在 7 8 4 k N m 以前 , 裂缝的宽度不超过 0 5 m m, 试件达到极限强度破坏时, 裂缝宽度超过 2 5 m m。 E 巨 毯 拭 跨 中弯矩 ( k N m) 图 1 2 跨中荷载一 裂缝 关系曲线 p o s i t e M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f o r Ap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35、 J P o l y - me r C o m p o s i t e , 2 0 0 6 ( 1 0 ) : 4 1 4 8 4 廉杰, 杨勇新, 杨萌 短切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 究fJ 1 工业建筑, 2 0 0 7 , 3 7 ( 6 ) : 8 - 1 0 5 】 吴钊贤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与应用研究【 D 武汉: 武汉 理工大学, 2 0 0 9 【 6 G B T 1 3 4 6 -2 0 0 1 ,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s 】 _ C 京 :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 0 0 1 r 7 J G B T 1 7 6 7 1 -1 9 9 9 , 水

36、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 s 】 E 京: 中国标准出版 杜 , 1 9 9 9 8 赵碧华 , 刘永胜, 何松华, 等 玄武岩纤维参数对水泥砂浆流动性的 影0 J 1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 0 0 9 , 3 1 ( 7 ) : 5 - 8 9 J 宋军伟, 方坤河 粉煤灰磷渣和硅粉复掺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J 】 _ 粉煤灰综合利用, 2 0 0 7 ( 3 ) : 2 1 2 4 1 0 王国建, 魏敬亮j 昆 凝土高效减水剂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J j 建筑 材料学报 , 2 0 0 4 , 7 ( 2 ) : 1 作者简介 : 单位地址 : 联 系电话 杨帆( 1 9 8 4 一 )

37、, 女, 硕士研究生。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 1 2 2 号 武汉理工大学西院 5 4 8 号信 箱( 4 3 0 0 7 0 ) 1 5 8 2 7 O 3 4 8 6 6 3结论 通过 3 根在役钢筋混凝土电杆的试验,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1 ) 混凝土电杆的破坏表现为“ 少筋梁破坏” , 脆性明显。 ( 2 ) 混凝土受拉裂缝的开展均呈现出3个阶段 , 未裂阶段 、 裂缝线性发展阶段和裂缝非线性发展阶段; 并且开裂荷载都是 5 8 8 k N( 对应的跨中截面弯矩为 2 9 4 k N m) , 肉眼可见的初裂 裂缝宽度为 0 0 4 m m 或 O 0 5 mm。 ( 3 ) 混凝土

38、电杆按裂缝宽度( O 3 n l l n ) 控制的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法设计, 距离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具有 1 2 3 1 5的安全系数。 ( 4 ) 当钢筋混凝土电杆表面的裂缝宽度达到0 5 mm时, 已经 进入了裂缝发展非线洼阶段, 已经接近杆件的极限承载能力状态。 ( 5 ) 3根混凝土电杆杆身的跨中荷载一 挠度曲线形状相似, 转化成跨中弯矩一 挠度之后 , 各曲线的刚度接近, 极限抗弯承载 能力大于 7 8 4 k N m, 最大跨中挠度大于 1 5 mm。 ( 6 ) 3 根 昆 凝土电杆杆身的跨中弯矩一 裂缝宽度曲线可见 , 在跨中弯矩小于 2 9 4 k N m 以前, 混凝土是不

39、存在可见裂缝的, 在 7 8 4 k N m以前 , 裂缝的宽度不超过 0 5 mm, 试件达到承载 能力极限状态时, 裂缝宽度超过 2 5 m l n 。 参考文献 : 【 1 卜 楠, 周长莒, 李培林, 等钢筋混凝土电杆的老化分析及综合防治明 山东电力技术, 1 9 9 8 , 1 0 1 ( 3 ) : 6 3 6 5 【 2 G B 5 0 0 1 0 - - - - 2 0 0 2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 】 _ E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 2 0 0 2 作者简介 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 刘思远( 1 9 8 2 一 ) , 男, 硕士, 工程师, 主要从事输变电工程结 构可靠性研究。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1 0 0 0 5 5 ) 0 1 0 5 8 3 8 6 2 3 2 5 3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建筑论文/制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