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探讨.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462589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探讨摘要:资源型城市是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矿产和能源的开采与经营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以自然资源为主线的产业链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这类城市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于是发展未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由于这种城市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自身因素的限制,在转型时会遇到很多障碍。因此,我们需要探索适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方式来跨越这些障碍,走出一条适合它们具体情况的路子,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转型;战略方式按照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划分的标准,目前中国共

2、有118座依托开采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落期。全国约有400多座矿山已经或将要闭坑,约有各类50多座矿城的资源处于衰减状态,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目前如新疆克拉玛依、山东枣庄、山西大同、甘肃白银、黑龙江大庆、河南平顶山、四川攀枝花、辽宁阜新、吉林辽源等城市均面临如何转型的考验。1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困境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因为自然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生产量逐年减少,而且在开发建设各资源城市时只考虑资源的开采,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条件和因素,导致了诸多问题

3、,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出现危机。随着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耕地退化、盐碱化和沙化,水资源需求告急等问题也接踵而至。资源型城市区位条件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该类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资源开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缺乏自主运营的空间。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高度的单一性,或者称为非均衡性。资源型产业既是主导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城市对资源产业的依赖性很大,造成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产业以及可替代产业发展落后。矿业城市在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上矛盾突出。矿业企业创造的利税

4、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本末倒置、功能错位的状况。因此,中国的资源型城市,为了扭转资源渐趋枯竭,减少资源开采收益下降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改变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使资源型城市摆脱“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困扰,进行经济转型是必要的。2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资源长期的依赖,接续与替代综合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单一资源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也使产业转型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度,具体表现在:1资源型产业生产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

5、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见图1)。由于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成本也越来越大,也会造成收益的递减。2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这部分资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沉淀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也就缺少了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必要的固定资本的支撑,只能低效率地运营,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刚性,使资源性产业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

6、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资源枯竭型城市三种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过分偏大,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滞后(见表1)。而且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产业关联的特点是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小,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得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转产难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经济结构。3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方式1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跳出产业衰退循环资源型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利润率很低,资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积累能力弱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资源的强烈依赖又导致在市场分工中

7、只生产初级产品,产业结构产生不断低级化的恶性循环(图2)。在这种情况下,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高效循环的利用资源,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接续产业,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特色的产业链优势,而且把利润转移到关联行业和其他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化工、食品、纺织、医药等其他的支柱产业。2实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确保产业政策与城市政策的统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途径和首要任务。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环境以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和非资源型企业供给结构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正确发挥城市政策对需求结构的引导作用,坚持资源条件的可行性、产销双方的一致性、经

8、济效益的择优性,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巩固第一产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技术改造,制定适当的扶持政策,改组改造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3实施集约整合战略,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新途径现阶段,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显着特征是资源型企业过多过小,大约是15万个,地方小企业和国家大型资源企业两者互相封闭,形成了明显的两元结构,造成了资源管理难,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鼓励集约化经营开发,通过改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国际

9、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以外向型经济牵动,加速与国际接轨。4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时注意的问题1必须结合本地优势选择产业项目,进而完成产业转型在经济转型的时候,应该切实的想到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将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并能迅速转化为市场优势,从而发挥优势资源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可盲目的上一些脱离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项目。2在现有的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转型路径模式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科学定位与本地区的发展阶段,当城市发展处于资源开采的中后期,即此时资源产业仍是本城市的优势产业,为避免未来发展的风险而采取主动转

10、型时,应采用产业延伸模式即枣庄模式;当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本身处于资源开采的枯竭期,已经将资源上的优势丧失殆尽时,为了本城市的发展,应放弃原有产业,即采用产业更新的阜新模式;当发展阶段处于资源开采晚期,但资源并没有完全枯竭,但已经不是本城市的优势产业了,宜采用复合转型的辽源模式(见下页表2)。3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府的协调、服务和引导功能目前,在加拿大、美国,受资源型城镇规模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转型多以市场为指导;在德国、日本,政府则发挥了主导作用。我国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相比,在经济、环境、人才、技术等方面处于落后水平,而产业转型又涉及到就业、环保等多方面,因此,必须充分

1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政府转变职能,减少对企业微观层面的直接干预,加强对转型企业的政策引导,搞好协调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环境。加速资源采掘、开发、加工的环保技术的改造,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为企业生产的运营营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对外沟通能力和辐射能力,这样既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内部环境调整和改造,又能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5结语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其本身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在失去依托的资源优势后总会陷入发展的瓶颈,所以这种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需要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因素的政策倾斜,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转型资金,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的比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此外,还应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选择合适的转型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积极探寻资源枯竭型城市解决就业的新途径,努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私营企业,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型项目,完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从而走上新的经济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