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下室底板的施工质量控制
13
资料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
目 录
( 1) 混凝土浇筑前控制内容
( 2)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控制
( 3) 混凝土浇筑后的表面处理
( 4) 地下室墙体混凝土配合比及浇筑的措施:
( 5) 防止混凝土裂缝的综合措施
( 6) 厚大致积混凝土内部降温措施
( 7) 大致积混凝土的养护与温控
( 8) 大致积混凝土的测温:
( 9) 试块留置
地下室底板的施工质量控制
大致积混凝土底板施工具有水化热高、 收缩量大、 容易开裂等特点、 如何将温度应力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 防止和降低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是施工的重点。
( 1) 混凝土浇筑前控制内容
1) 熟悉图纸: 了解混凝土的类型、 强度、 抗渗等级和砼强度的龄期; 了解底板的平面尺寸、 各部位厚度、 设计预留的后浇带的位置、 构造和技术要求。
2) 审核施工方案: 了解消除或减少混凝土变形外约束所采取的措施; 了解使用条件对混凝土结构的特殊要求和采取的措施。
3) 优先砼供应商: 选择质量可靠、 信誉好、 供应能力足够、 路途较近的砼生产单位, 要求进行多家考核, 对比, 审核内容:
①选用低热和低收缩水泥, 且每立方掺量在不影响其它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少;
②粗骨料的选用: 尽量选用粒径较大、 级配良好的骨料, 这样配置的混凝土不但和易性较好, 抗压强度较高, 同时能够减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 从而使水泥水化热减少, 降低混凝土温升, 并可减少混凝土收缩。石子、 砂的含泥量不超过1%和3%;
③掺加掺合料和外加剂: 在砼中可掺加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 粉煤灰用量宜占水泥用量的10%, 即能够提高砼的和易性和泵送能力, 还能减少水化热, 降低水泥单方用量; 在砼中掺加微膨胀剂。可使砼得到补偿收缩, 减少砼温差应力; 减水剂可降低水化热峰值, 对混凝土收缩有补偿功能, 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
④控制各种材料和外加剂的含碱量;
⑤水灰比应尽量减少, 以达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⑥塌落度的控制: 混凝土到工地后, 要取样测定塌落度, 塌落度达不到入泵要求时, 根据配合比要求添加高效减水剂, 严禁加水, 其掺量和搅拌时间由专人负责实施。
浇筑方案的实施及措施
4) 对方案中的大致积混凝土温度的计算进行复核:
①最大绝热温升计算
②混凝土拌合温度计算
③混凝土出罐温度计算
④混凝土浇筑温度计算
⑤混凝土中心温度计算
⑥混凝土表面温度计算
( 2)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控制
1) 对于大致积混凝土宜采用分区、 分层浇筑; 分区: 就是在平面上划分浇筑区块, 块与块之间设置后浇缝; 分层: 就是在每个区块内分浇筑层数( 次数) 每作业区块浇筑时, 严格控制浇筑顺序。采用分段定点, 一个坡度, 分层浇筑, 顺序推进, 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 分层厚度宜在500 mm左右;
2) 浇筑混凝土时间应按下表控制。掺外加剂时由试验确定, 但最长不得大于初凝时间减90min。
混凝土搅拌至浇筑完的最大延续时间(min)
3) 混凝土浇筑宜从低处开始, 沿长边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推进, 逐层上升。浇筑时, 要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 避免产生冷缝, 并将表面泌水及时排走。
4) 混凝土浇筑按分层退坡前进, 振捣棒设前后两排, 前排振捣棒振捣浇筑点混凝土, 后排振捣棒振捣斜坡处混凝土。在构件边角处, 采用振动模板的办法解决构件表面的蜂窝麻面。振捣棒插入点间距不大于40㎝, 并插入下层10㎝, 每孔振捣时间不宜少于10~15s, 不得超过30s, 以混凝土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振捣棒应快插慢拔, 使混凝土充分密实以保证混凝土密实性
5) 在混凝土浇筑地点应随时检查的坍落度, 每工作班至少检查四次, 需调整或分次加入减水剂均应由搅拌站派驻现场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
6) 浇筑到顶一段后, 应随时拉线控制好标高, 用木杠刮平, 用木抹子拍平拍实搓毛。
7) 浇筑流向与泌水处理
浇筑流向: 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确定的流向进行, 在整个区块内, 沿长方向由一段到另一端, 合理确定搭接位置、 搭接顺序、 搭接间隔时间, 混凝土浇筑搭接时间不得超过45分钟。
泌水处理:预先在底板四周外模沿口留设泄水孔。在浇筑混凝土前应清理畅通, 以使砼表面泌水排出。当混凝土浇筑到接近结束时, 将混凝土泌水排集到模板边, 使之缩小为水潭, 然后用软轴泵将水抽出。
( 3) 混凝土浇筑后的表面处理
1) 为防止大致积混凝土表面出现塑性裂缝, 浇筑完成后分三次抹压成型, 最后一遍用铁抹子搓平表面, 全部过程保证在混凝土终凝前完成。
2) 混凝土硬化后的表面塑性收缩裂缝可灌注水泥素浆刮平。
( 4) 地下室墙体混凝土配合比及浇筑的措施:
在墙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 确定设计配合比阶段, 采取了降低水灰比的措施。一般情况下底板与墙板的砼强度等级和抗渗等级相同, 降低了水灰比, 墙板坍落度指标控制在14~16厘米。采取该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用水量、 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在混凝土浇筑阶段, 采用二次振捣的工艺, 即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避免混凝土因沉降收缩而引起的裂缝。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控制墙体裂缝的出现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浇筑过程中其它方面的控制均与底板的控制措施方法相同。
( 5) .防止混凝土裂缝的综合措施
1) 预防冷缝措施
①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 每层浇捣时间不小于其初凝时间。
②分块分层浇筑
a.当构件面积较小, 每层混凝土浇筑时间在2~3小时之内时, 每层一次完成浇筑; 为减少约束应力, 将基础底板沿长度方向分2段浇筑, 中间留设800㎜宽后浇带, 使之形成环状, 以减少收缩长度和约束, 以利释放早、 中期温度应力, 待2段收缩大部分完成后, 再用高1个强度等级的半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将后浇带灌筑密实。每段底板分2次浇筑混凝土, 这样采取纵向分块、 上下分层, 有利于层面散热和减少约束作用, 释放温度收缩应力。
b.当构件面积较大, 每层浇筑时间在2~3小时之内不能完成时, 采用分层退坡振捣, 自然形成坡度, 水平施工缝设在距底板350㎜处, 水平施工缝采用钢板止水条。浇捣顺序见下图。
c.当混凝土搅拌机及运输机械出现故障或其它意外情况时, 应减少混凝土每层浇注厚度, 防止出现冷缝。
2) 控制温度裂缝措施
①合理选择配合比, 降低水化热温度
使用低热水泥, 使用大粒径粗骨料, 严格控制砂、 石级配和含泥量, 在混凝土中掺加减水剂和粉煤灰等, 优选混凝土配合比, 以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温升,
②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为降低浇筑温度, 首先应控制拌合物温度。这就要求商品砼的厂家要想办法降低所有的用料温度, 尽量缩短混凝土运输时间, 混凝土中掺加木钙缓凝剂, 使初凝时间延长到6h以上, 减缓浇筑速度, 并薄层浇筑, 通风机强制通风, 以加快浇筑期间热量的散发, 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 延长混凝土升温期。
③适当配置温度构造筋
对结构薄层和应力集中部位, 加设Ф12细密钢筋网片, 在洞口四周应力集中部位适当增配构造筋, 以分散应力。
④控制拆模时间, 根据测温结果, 若混凝土拆模后的表面温度或大气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小于25℃, 即可拆模; 若降低后的表面温度或大气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差大于25℃时, 不但不能拆模, 还应采取模板上覆盖保温材料的保温措施, 减小温差。
⑤增加抹压次数: 由于大致积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 故浇筑结束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 打磨压实, 以闭合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⑥加强混凝土的养护和保温
a.底板侧模内衬80㎜厚塑料泡沫保温板1层, 减少混凝土的侧面温差。
b.混凝土浇筑后做好早期湿养护, 底板采取围垅蓄水养护, 拆模后及时覆盖1层塑料薄膜, 在薄膜上加盖2层草垫保温, 以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使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差在25℃左右, 以提高早期弹性模量, 增强抗裂性。
c.避免降温与干缩共同作用
大致积混凝土降温与干缩同时发生, 导致应力累加, 是后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在混凝土拆模养护后, 随即回填土, 使地下水位相应上升2/3全高, 整个基础底板部分保持湿润状态, 预防在降温期内混凝土产生过大的脱水干缩和湿度变化。
( 6) 厚大致积混凝土内部降温措施
当施工期间正处在炎热季节时, 室外大气温度在30℃以上; 且基础底板的厚度较大( 一般在1500 mm以上) ; 水泥及掺合料的掺量( 450㎏/m3以上) 也不能减少的情况下; 以及经过严密计算, 混凝土中心温度与其表面温度之差大于25℃时; 应当考虑在底板砼加入冷却管, 通入冷却循环水, 以便加快承台内部热量的散发: 即在中心水平位置埋设DN50 冷却循环水管, 距承台底300mm 到承台表面向上100mm 埋设DN50 垂直散热管, 间隔6m 双向均匀布置, 即采用内散外蓄综合养护措施降低大致积混凝土的温升值。
为保证冷却水温度控制可靠、 流量调节方便并节约用水, 将循环水管的一端接到用于地坑降水的DN150 总排水管, 另一端接至承台面, 使冷却水养护循环往复, 有效地控制内外温差。
( 7) 大致积混凝土的养护与温控
1) 砖侧模部位在混凝土浇筑前宜回填完毕。
2) 混凝土最后一遍抹压完毕, 随退随盖塑料布立即覆盖塑料膜和浇水养护, 防止气温过高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而产生收缩干裂, 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 当混凝土实测内部温差或内外温差超过20°C 再覆盖保温层。 当气温低于混凝土成型温度时, 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覆盖塑料膜和保温层, 养护时间不少于28d。
3) 侧壁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直接在模板上淋水养护, 拆模后及时覆盖1层塑料薄膜, 在薄膜上悬挂麻袋片保水养护, 养护时间不少于28d。
4) 混凝土养护期间需进行其它作业时, 应掀开保温层尽快完成随即恢复保温层。
5) 混凝土硬化期的实测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混凝土内部温差(中心与表面下100 或50mm 处)不大于20°C;
②混凝土表面温度(表面以下100 或50mm)与混凝土表面外50mm 处的温度差不大于25℃;
③混凝土降温速度不大于1.5°C/d;
④撤除保温层时混凝土表面与大气温差不大于20°C。
当实测温度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则应及时调整保温层或采取其它措施使其满足温度及温差的规定。
5) 养护期内(含撤除保温层后)混凝土表面应始终保持温热潮湿状态(塑料膜内应有凝结水), 对掺有膨胀剂的混凝土尤应富水养护。
( 8) 大致积混凝土的测温:
为了有效的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 使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 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采取温控措施。本工程测温管采用直径Ф20镀锌铁管制成, 长度按测温埋设详图加工。测温管埋于混凝土中, 下端封口, 上端露出保温层50~ 100mm, 管内装入机油, 塞紧管口密封, 混凝土浇筑6~10h后开始测温, 采用100℃玻璃温度计进行测温。
1) 测温安排
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 1次/2h; 混凝土温度下降阶段: 1次/4h; 待混凝土内温度与大气温度温差降至25℃以下时, 停止测温。
测温必须派专人负责, 测定的温度必须正确、 真实、 记录详细, 每次测完后绘制温度-时间曲线, 并把数据及时反馈给技术负责人。测温时同时测量混凝土体内、 体表、 大气和混凝土的入模( 浇筑) 温度, 砼的浇筑温度是指砼浇筑振捣后, 在砼50-100mm深处的温度。当砼体内外温差大于250时应立即加强砼保温措施, 对砼体用保温材料进行覆盖。
2) 指标控制
A、 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 B、 控制混凝土出罐和入模温度不小于10℃
3) 测温孔布置
测温孔布置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沿浇筑结构的高度,应布置在底部( 距板底40㎝) 、 中部及表面( 距板顶20㎝) , 垂直测点的间距一般为500~800MM。测点的平面布置应在边缘及中间, 其测点间距一般为15M左右。以此进行砼内部不同深度和表面温度的测量。( 测温孔平面布置及编号见附图) ,
4) 混凝土测温
测温时, 应将温度计与外界气温相隔离, 用保温材料将测温管上口塞住。测温计停留在测温孔内要达3~5min, 方可读数。读数时必须及时准确, 测温计与视线相平; 同时认真做好养护测温记录。
( 9) 试块留置
( 1) 防水混凝土抗渗性能: 试件应在浇筑地点制作。 连续浇筑混凝土每500m3 应留置一组抗渗试件(一组为6 个抗渗试件), 且每项工程不得少于两组。采用预拌混凝土的抗渗试件, 留置组数应视结构的规模和要求而定。
( 2) 用于检查混凝土强度的试件: 应在混凝土的浇筑地点随机抽取。 混凝土标养抗压试块每200m3留置一组; 养护条件20±3℃, 相对湿度90%以上, 养护龄期不少于28天, 同条件试块的组数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