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459180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免疫耐受;遗传工程;移植 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表面有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一直以来,大家所关注的都是其发挥专业的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和引起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出色能力。近年的研究发现,DC不仅是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而且DC本身具有调节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更有证据显示外周DC具有天生的遗传耐受特性。DC如何诱导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这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1 DC的分类和作用DC分为多种不同功能的亚群,虽然各亚群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尚未完全清楚,但现在普遍认为每个亚群都

2、有各自独立的分化过程1-2。在人类,DC主要分为两类:髓系DC和淋巴系DC(lymphoid DC,LDC)。MDC主要来源于骨髓CD34+细胞,部分由血液中单核细胞在IL4、GMCSF作用下转变而来。骨髓CD34+细胞在GMCSF、TNF和IL4作用下转变成未成熟DC,然后经CD40L或内毒素刺激而成熟。LDC来源于血液和扁桃体中的一种浆细胞样细胞,在IL3的作用下转变成未成熟DC,经CD40L作用成熟为LDC。按功能的不同可将DC分为DC1和DC2。DC1可产生大量IL12、TNF和少量IL6,诱导Th向Th1分化;而DC2可分泌大量IL6和少量IL12,诱导Th向Th2分化3。在移植免疫

3、中,Th1可致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使移植物失活;而Th2则对移植具有保护作用。DC的成熟包括几个过程,首先DC前体细胞通过血液进入非淋巴组织发育为未成熟DC,未成熟DC接受抗原或细胞因子等刺激后再分化为成熟DC,并分布于二级淋巴组织4-5。未成熟的DC起着免疫监视的作用,具有强大的摄取、加工、处理抗原的能力6-7。成熟DC膜上具有高表达的MHC、类分子,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黏附分子CD40、CD44、CD54,整合素1、2及特征性标记CD83等,有着强大的免疫刺激能力。DC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双重作用。一方面,DC在触发和调节先天性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器官移植术后,D

4、C从移植的器官中游走至受体,从而触发排斥反应;另一方面,DC也能够调节T细胞反应,产生外周免疫耐受。尽管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目前研究显示可能与未成熟DC的特性、诱导T辅助细胞转化方向、诱导供体特异性Treg凋亡、供体特异T调整细胞以及转基因诱导耐受DC等方面有关8-9。2 DC诱导外周耐受的机制DC的成熟状态和免疫耐受的关系DC的成熟状态和其诱导的免疫反应的类型和程度有密切关系。成熟的DC主要诱导免疫激活。正常情况下体内大多数DC处于非成熟状态,其表面表达低水平的MHC分子,几乎不表达CD40、CD80、CD86、ICAM 1等激活T细胞所必须的辅助分子10-11。未成熟DC具有很强的抗原

5、摄取加工能力,但由于缺乏多种共刺激分子不能使T细胞活化,导致T细胞无能或低反应。未成熟DC主要分泌IL10,诱导Th2型细胞反应,有利于减轻急性排斥反应。同时,由于未成熟DC表面缺乏第二信号表达,可导致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从而诱导抗原特异性耐受12。有报道用CD40缺乏的DC输注,可使小鼠心脏异体移植存活时间明显延长。DC与调节性T细胞不同的DC亚群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研究证实,在体外用不成熟的单核细胞来源的DC刺激异源性T细胞可导致非增殖的、IL10诱导的Treg细胞的产生13。这种T细胞的增殖不能通过加入外源性IL2来逆转,并能抑制Th1细胞的增殖,且通过接触方式而不是非特异性抗原

6、的方式。还有报道CD8+T细胞杀伤活性的抗原特异性抑制和IL10诱导特异性T细胞的出现,伴随干扰素诱导T细胞数量的降低。上述研究都证实了DC诱导的Treg细胞的出现,且都与IL10相关。同时,T细胞杀伤活性的降低不是由于特异性T细胞数量降低所造成,提示免疫调节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非效应细胞被清除。使用在外周组织表达自身抗原的转基因动物研究证实,CD4+或CD8+T细胞耐受需要APC递呈细胞来源的自身抗原。另外,DC表达抑制T细胞生长或诱导T细胞凋亡的分子(如NO、FasL等)也和DC的外周耐受机制有关。凋亡细胞的免疫耐受DC可通过巨胞饮作用和甘露糖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把大分子摄入到富含MHCII的

7、胞内间隔。在摄取抗原后,活化的DC从外周移动到二级淋巴组织,在那里它们把MHC抗原复合物递呈到细胞表面并上调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和其它促进DC与T细胞聚集粘附的分子、CD54和CD58)。这个成熟的过程使DC转变为强大的T细胞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分布在外周组织的未成熟的细胞在组织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可以从死亡的细胞捕获到抗原,那么DC是如何防止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的呢?实验证实受损细胞被DC的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依赖于细胞的死亡方式。坏死细胞会促进DC成熟及CD4+和CD8+T细胞的激活,而凋亡细胞不会激活DC14。Liu等将蛋白抗原卵清蛋白(OVA)加入到凋亡的脾细胞,使OVA作为凋亡细胞的组

8、分,再将此脾细胞注射给同系小鼠,携带外源OVA抗原的凋亡脾细胞能被小鼠体内的iDC摄取、加工,并提呈给OVA抗原特异的CD8+T细胞,使其发生增殖,约9 d后被清除,再给予OVA抗原和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OVA抗原特异的CD8+T细胞无增殖,小鼠表现出对OVA抗原的耐受。这表明生理状态下的DC在外周摄取组织更新后的自身凋亡细胞,诱导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清除,形成外周耐受15。3 诱导DC耐受性的技术方法目前,用于选择性增强DC耐受性的方法有使用未成熟DC或药物替代成熟DC,以及使用基因工程获得表达免疫抑制分子的DC等14。从DC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出发,一个增加DC耐受性的方法就是抑制它的成熟

9、。一些抗炎剂或免疫抑制剂,以及细胞因子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都证实有抑制DC成熟的作用。这些物质在体外试验中能抑制母细胞分化成DC。阿司匹林能在体外促进未成熟的骨髓来源的CD11c+ DC数量增加,在鼠皮下注射实验中,这些细胞并不诱导细胞介导的接触性超敏反应。这是因为核因子kB的活化对DC成熟非常重要,而皮质醇、水杨酸和IL10抑制了NFkB的活性。另一个抑制DC成熟的途径是通过作用于脱氧核糖核酸编码的NFkB结合位点来直接调控NFkB的活性。DC可表达抑制T细胞和诱导T细胞凋亡的关键分子,或抑制DC功能的某些细胞因子,转染编码这些分子的基因都可能使具有耐受性,从而应用于器官移植或自身免疫

10、性疫病的治疗。DC基因修饰可依赖其强大的吞噬能力,由质粒载体转染,或采用逆转录病毒或腺病毒为载体导入目的基因13。基因工程使异源性DC表达IL10、TGF或共刺激阻断剂CTLA4 Ig,从而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低反应,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可以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并可促使TH1/TH2型应答偏移15。选择性的低应答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凋亡可通过转染cDNA编码Fas配体的DC来实现。一直以来,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多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减低免疫反应,以求抑制排斥、控制疾病的发展。DC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它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上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在不降低机体免疫力的情况下,通过使机

11、体产生特异性耐受来到达治疗目的。随着对其诱导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寻找一种理想的耐受性DC,使其能够移动到淋巴器官,高精度的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对于移植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参考文献】 1 Tamura T,Tailor P,Yamaoka K,et al. IFN regulatory factor4 and8 govern dendritic cell subset development and their functional diversityJ. J Immunol,2005,174:2573-2581. 2 邓 珊,胡大伟. 树突状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12、免疫发病中的作用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435-437.3 Oldenhove G,Urbain J,Moser M,et al. CD4+ CD25+ regulatory T cells control T helper cell type 1 responses to foreign antigens induced by mature dendritic cells in vivoJ. J Exp Med,2003,198: 259-266.4 郑峻松,吴 军,肖光夏.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J. 中华烧伤杂志,2003,19:382-384.5 Chan A,

13、Baird M,Mercer AA,et al.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of human dendritic cells are inhibited by orf virusencoded interleukin10J. J Gen Virol,2006,87:3177-3181.6 高苏俊,季晓辉. 树突状细胞研究新突破诱导免疫耐受J. 医学综述,2006,12:905-907.7 Weigel BJ,Diers M,Garcia M,et al. Dendritic cells pulsed or fused with AML cellular antigen p

14、rovide comparable in vivo antitumor protective responsesJ. Exp Hematol,2006,34:1403-1412.8 Savchenko AS,Hasegawa G,Naito M.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of thymic dendritic cells during human ontogenyJ. Cell Tissue Res,2006,325:455-460.9 Yano Y,Ueda Y,Itoh T,et al. A new strategy using autologous dend

15、ritic cells and 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efficient maturation of DCs by coculture with LAK cells in vitroJ. Oncol Rep,2006,16:147-152.10 Eren E,Yates J,Cwynarski K,et al. Locat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I molecules in rafts on dendritic cells enh

16、ances the efficiency of Tcell activation and proliferationJ. Scand J Immunol,2006,63:7-16.11 Terrazzano G,Pisanti S,Grimaldi S,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killer and dendritic cells: the role of CD40, CD80 and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molecules in cytotoxicity induction and in

17、terferongamma productionJ. Scand J Immunol,2004,59:356-362.12 杜隽铭,全志伟,单根法.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J. 肝脏,2004,9:132-133.13 孙景武,孙世波. 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J.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546-548.14 金 姝,葛海良. 树突状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J. 现代免疫学,2004,24:175-177.15 Turley S,Poirot L,Hattori M,et al. Physiological beta cell death triggers priming of selfreactive T cells by dendritic cells in a type1 diabetes modelJ. J Exp Med,2003,198:1527-153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