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 0 1 2年第 9期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总第 1 9 7期 图 4楼 板 裂缝 情 况 产生渗水的痕迹皆呈现出一定 的方向性 , 推测其形 成原 因如 下 。 ( 1 ) 狭长方 向受到较大的材料拘束时 , 若 混凝 土强度不足 、 钢筋量不足或配筋不当 , 则楼板下 中 间部份将发生裂缝 , 楼板顶面边缘也可能出现裂缝 现象。但经现场回弹检测 , 并与施工 以及监理人员 探讨 , 确定此原因不成立。 ( 2 ) 建筑物倾斜或过大的外力作用 , 使柱 子发 生向上张拉应力或 向下 的压应力 , 使楼板浮起或凹 陷造成裂缝 。但此种情形下柱面可能会伴 随产生短 柱效应、 挫 曲、 断面开裂或剪力裂缝的产生。经观察 发现柱面并无任何这类异状 , 故推测此项原 因也不 成立 。 ( 3 ) 配管或埋设物不 良, 使楼板保护层厚度不 足 , 导致楼板沿埋设物或配管位置发生裂缝 。但此 原因不致于产生如图 4所示 的贯穿形裂缝 , 故推测 裂 缝 产生 的原 因亦不 在此 。 ( 4 ) 气温较高 、 风速较大 , 而混凝土养护措施不 、 L 、 、 L 越 、 混凝土温度/ ℃ 餐 \ \ 3 8 \ |/ \ . 、 \ 27 \ , \ \ 、 \ 、 \ 2 1 \ 、 \ \ 一‘ ’ ≮ 1 . .\ \ ● - -● 一 1 0 一 = = ; -- 一 ●_ 一一 ‘ \ \ 、 \ ‘、 ,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4 n 大气温度/ ℃ 4 .0 ◇ ◇ , 。 / I , 图使用方法 : 先将大 3 .0 风 i E / ( 1 r r d i J 、 - , 4 ^ 温 度 找 出, 画 直 线 向 N、 I I- -I ● ● j / .夕 交相对湿度曲线 , 然 2 .0 / / / / ld 6 / 水 平 右 移 交 混 凝 土 温 , 。 / / / 。 ./ ./ / i8 / 后左移可查 出蒸发 , / i i3, - ---" / 率 。 / _ 一 一 O 二 __ 一 图 5 新拌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率计算 简图 —— 6 4— . 当造成裂缝 。按气象局资料 , 浇筑该批混凝土时的 日气温为 2 3 ℃。根据该批混凝土供货商 品管理人员 描述 ,该批混凝土在浇筑完毕后的第二天便拆模 , 且浇筑完成后养护天数不足时曾放置重物 于新 浇 楼板上。经分析 , 此项原因致使该建筑物楼板出现 了贯 穿裂缝 。 新拌混凝土施工时 , 其表面上的水分 因为大气 温度 、 湿度 、 风速及混凝土本身的温度 , 造成快 速蒸 发 , 当蒸发速率大于混凝土表面泌水率或外界的补 充水分时, 即会产生表面裂缝 。所以, 通常规定蒸发 率要小于 0 . 5 k g / m h 。新拌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 率可按图 5 t l 】 核查计算 。经查阅气象资料 , 该建筑楼 板浇筑 当天的平均气温为 2 3 ℃, 混凝土本身的温度 为 3 0 ℃, 风速 1 5 k m / h , 相对湿度为 6 0 %, 按此施工条 件对照图 5进行核查计算得出 , 该批混凝土的水分 蒸发速率接近 1 . 2 k g / m h ,再加上混凝土浇筑后养 护不足等 因素,直接导致了贯穿式裂缝的产生 , 使 结 构产 生裂缝 漏水 现象 。 2裂缝处 理方 法 该工程楼板裂缝渗漏现象发生后 ,经设计 、 施 工及监理人员观察发现 ,裂缝的发展基本稳定 , 连 续观察 6 0 d裂缝不扩展。发现渗漏后立即作了防水 处理 , 在此期 间该层面严禁有 水 , 以免水分继续侵 入楼板 , 造成混凝土内部钢筋锈蚀 。因该裂缝 为贯 穿性裂缝 ,故采取化学灌浆的方法进行 了处理 , 该 处理方法可以确保结构的耐久性。 3结语 现浇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原因很多 ,有设计 、 施工、 材料 、 环境及管理等各方面的因素 。近年来 , 由于基本建设的步伐较快 , 往往对工程的进度与工 期有严格的要求 , 从而导致施工管理方片面追求工 程进度 , 致使一些施工单位对预拌混凝土不按规范 进行养护 , 经常不到规定的养护龄期就拆模。而一 旦出现裂缝等问题 , 设计 、 施工 、 材料供应商 、 监理 等方便相互扯皮 。要解决这一 问题关键是厘清责 任 , 发现 问题尽快上报并及 时处理 , 尽可能消除工 程隐患, 将损失控制在最小。 参考文献 : 【 1 ] 黄 兆龙, 蔡 明谷 . 预拌 混凝 土问题 破解[ M 】 . 台湾 : 詹 氏书 局 , 2 0 0 5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7 - 2 8 作者简介 : 焦建 明( 1 9 7 9 一 ) , 男 , 工程师 。 联 系电话 : 1 5 0 6 2 4 0 0 5 0 8 E - ma i l : j j m@g d c . c o m. t w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