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456616 上传时间:2024-09-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摘要本文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概念等进行了讨论,初步探索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关键词应用型 创新人才 课程体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应用型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当勇敢面对新世纪和知识经济的新挑战,慎重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努力采取和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进行产学研结合、实施高等教育国家化、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素质

2、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概念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根据市场需求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1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科院校,则“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

3、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其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出跟传统本科教育的差异。2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应用型特色。从提高生产的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显着。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我们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我们更要强调技术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我们更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应用型创新特色。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3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创新”特征。在明确了本校、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质量规格之后,设计出切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培养

4、方案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的关键,而构建逻辑性强、相对完整的培养体系则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改革和探索,构建起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重基础理论、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两重两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起重基础理论、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两重两强的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的切入点首先应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真正能够反应本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特色。要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出发,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

5、案,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体系构建过程中,需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建立以社会适应性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1重基础理论。重视基础理论教育,保证基础课程设置,不可轻视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教学,要按应用型创新人才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需要,合理设置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基础课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55%-65%,搭建扎实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平台,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

6、定的知识广度。纯粹的研究人才主要掌握系统科学知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要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须具备较为厚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2重创新精神。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

7、位,充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比较完整的实践体系,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减少课内授课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研究型、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设立创新实验室,扩大实验室开放,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对学生课外科技成果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必须到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获取必备的感性知识和生产企业改革创新思路。回校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要写出一定的创新意义论文,组织校内专家进行必要的综合评分给

8、出等级。通过后可以获得相应的隐性环节奖励学分。3强实践技能。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间保证在40周左右。前提是在掌握应有的理论基础,强化实践技能,并不是指强化熟练程度,而是指强化掌握的必备理论应用于实践技能。在此加强硬件建设,加大实验设备投入,提高实验室开放率,保证实验开出率。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实效,强化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外语等手段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点,需要构

9、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

10、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围绕社会对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技术系列、专业实验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技术系列等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比重,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验证性实验保持与相关理论课的密切联系;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又体现统一实验课的阶段要求;要突出各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形成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对于技能延

11、伸性实验或次技能点实验设为选做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更改、串连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解答、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的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训练,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4强综合素质。应用

12、型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即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构建素质拓展体系。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材、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在此方面应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小型化,少学分、多课程,便于学生选修。学科基础课程按专业大类、宽口径原则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成选择性模块,

13、拓宽学生专业面。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步提高。总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最为关键的要改变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营造突出个性发展、崇尚实践创新的校园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参考文献:1陈旭.构建新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J.江苏高教,2004,(2).曹中一,刘舜尧.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3,(3).邹晓燕.论创造性人才的独立性人格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5).欧阳康.如何构建中国大学创新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20).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03,(6).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