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摘要:去年9月,我校近 400多名初中一年级新生进入了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面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教师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但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求解决的对策,使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进展良好,初见成效。关键词:质量 科学素养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课是这样导入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与质量有关的事情,如到超市称一斤的白糖、两斤的饼干等等,一斤或两斤都表示某物体的质量,到底质量是怎样一个概念呢?我们先来看一例子。”讲台上有一小杯水和一大杯水。我拿起两杯水问学生:“这两杯水中,哪杯水的质量较大呢?”“大的那杯,”学生答得很响亮“为什么说大杯水中的水质
2、量大?”“因为大杯水中水比较多”“对极了”,我点头,“所以说物体所含物质越多,那么它的质量就越大。”于是我顺利写下了板书: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有单位吗?”“有,老师,小学里学过,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斤和公斤”。“很好”,我给以充分的肯定,“这些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呢?”“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2斤”学生答得很干脆。“非常好,老师想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斤,合多少千克呢?”“我有80斤、40千克”“我有84斤、42千克”“很好,请同学估计凳子有多少千克”“1千克”“2千克”“千克”“我们的书本呢?”“1千克”“千克”“千克”“老师也来估计一
3、下”,我也凑热闹,“凳子约5千克,书本约千克,我也只是估计,有些同学的数据可能比老师还要准确”。到这里还算比较顺利。“好,现在请同学讨论回答老师这样一个问题:凳子从你那儿搬到我这儿,你说质量会不会变呢?”“会变。”“怎么变?”“变大了”。“为什么?”“因为搬到老师那儿较远,有吃力的感觉”“噢!是这样,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同意。”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结论,如此一来,就不能得出质量与物体位置无关的结论了。我灵机一动,马上换个质量较小的圆柱体,这样怎不会有吃力的感觉了吧!“现在,我们再看这个圆柱体,从我的左手换到右手,质量怎么变”“放左手时质量大,放右手时质量小”“为什么?”“因为放左手感
4、觉比较重,放右手时感觉比较轻。”这下惨了,越帮越忙,真的得不出我想要的结论了。可是后面教导处的两位老师正听我的随堂课呢?于是,我在“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下重重的划上一条线,再次强调质量的定义,面后一字一顿地说“同学们看圆柱体从手的左手到右手过程中,圆柱体本身所含物质有没有变多或变少?”“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既然圆柱体所含物质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圆柱体的质量就应该没有变化吗!”我也有点急了。“假如,我把此圆柱体从甲同学手里,换到你的手里,质量会变呢?”“在力气大的同学手里,质量就比较小,在力气小的同学手里,质量就比较大。”晕倒!怎么就这么难理解呢?我无可奈何!“这是你们猜测的,实际
5、上,这圆柱体不管是在哪一个人手里,质量是一样的。”“啊!?”学生好象有些不可思议。后来,我们又进行了几轮问答:1、“假如,将此圆柱体带到月球,它的质量怎么变。”“变小。”“因为在月球上它会飘起来。”2、“假如,使此圆柱体温度上升10,你认为它的质量怎么变?”“变大。”“因为热胀冷缩,它的体积变大了。”3、“一杯水竖直放置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时比较,形状会不会发生变化。”“会。”“质量会不会变?”“不会”,因为水没有变多,也没有变少。只有这一次,大部分同学给了我想要的答案。4、“若这杯水结成冰后,质量怎么变?”“变大。”“因为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我真恨不得呼一口冷气,将这些水冻成冰,让他们好
6、好称称。这节课的重点可是下面的托盘天平的使用。这时,时间已经用掉大半,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看来,还得下节课补上。为什么会困惑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怎么就这么难呢?我困惑不解。于是我请同事们帮我一起探讨。1、难在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相符。比如搬椅子,久了会吃力,感觉好像是椅子变得沉重了。圆柱体左手拿觉得较重,右手拿觉得轻些,但我却说它们的质量没有变化?这些都是与过去的经验相冲突。2、初一学生还没有分子的概念。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这是个抽象的概念。比如说,水的质量就是指水中所含水分子的多少?在水结成冰体积增大的过程中,水分子总数并没有增减,只是分子间隙变大了的缘故,所以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但学生连
7、分子的概念都没有,是不可能理解这一层的!3、质量与重量的区别。学生现还没有学过重力,不知道质量与重量的关系,而且,平时生活中就是这么说的,比如有人问你“你多少重?”“我有100斤”等。学生都把质量当成了重量,将它们相混淆。问题与思考课程改革对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次课改中应运而生的科学课,我们对它的实践和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虽然有自然课、常识课的教学经验,但我们更应以研究者的心态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新课程改革,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我觉得目前我校的科学课教学中还有如下的困惑有待于我们去研究: 对科学课“科学味”的认识科学课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科学课应该具有
8、科学性、重视证据和事实;科学课应该不断质疑、反复求证、亲身实践;科学课上应倾听别人发言,积极发表自己意见。而综观当前的科学教学,“科学味”不足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学生仅仅完成了一次实验操作就匆匆下结论;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把科学记录丢在一边信口说来,人云亦云;还让人不安的是学生很难做到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质疑别人的观点。我们科学教师在知识的科学性上更应“咬文嚼字”、“谨小甚微”,除了设计好教学过程外,对知识本身的关注也不容忽视。2、对活动材料的认识材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通向科学、引起经历、发展思维。直接材料的选择必须居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材料之间必须组成与概念有关的联系,这就是我
9、们常说的要选有结构的材料。在观摩课上,一些设计精妙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适时地出示不同的材料,引起学生不同的探究经历,不断朝着既定的研究目标前进。如比较水的多少,先给每组出示三只形状不同但水面高度相同的瓶子,猜猜哪只瓶子的水多?学生发现靠比眼力比较不出,教师再出示同种容器来比较水的多少,这下行了,但到底多多少呢?还是比较不出,再引出用量筒进行测量比较。这样材料出示的顺序无不体现出教师精心地设计和对材料的深刻认识,使学生每一步的探究都能向前跨一步。但有的课上出示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或过于单一,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难维持较长的时间,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探究效果。3、在学生由争论引发真
10、正的学习活动时,为了赶进度,老师不舍得花时间或根本不想花时间;或者课时不足时,有些教学内容不能完成; 同时由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教具的限制,配套的教学资料相对少,缺少课程资源,使探究学习不能完全进行。4、教师该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怎样的支持?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怎样做到有效指导呢?对“以全体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理解是当前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5、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教育要求尚有差距,科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要懂得化学、物理、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科目的知识,又要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能力,任重而道远。要直面这些困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浪潮中,大家还是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力争与时俱进,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边破边立,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诚然,教学的优化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新课程背景下优化初中科学教学,其探讨还刚刚起步,我们坚信只要头脑活,干劲足,功底实,技能全,通过扎实努力,相信我们的教学必将在新世纪焕发青春,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参考文献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朱时清,2002年7月第一版2、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主编郝京华,2002年7月第1版3、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新华出版社,主编李志宏王晓文2003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