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开放性园本课程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要求教育走向开放,要求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同时儿童的发展又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这都要求幼儿园课程需要充分满足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儿童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为儿童主动、积极的发展拓展空间。为此探讨并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园本课程体系就显得很有必要。幼儿园开放性园本课程旨在充分挖掘幼儿园、家庭、社区环境中的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课程的建设和评价,充分整合和利用园内、园外的多种教育资源,让幼儿在丰富、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经验,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园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资源的利用、课程实施
2、形式的设计和课程评价的实施等诸方面都要体现出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一、园本课程目标的开放性幼儿园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全面发展不是让每个儿童在所有领域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而是要在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规律,充分关注儿童全方位的发展的基础上,重视不同幼儿发展的优势领域,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我们在园本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十分注重课程目标的层次性,通过层层递进的课程目标来指引开放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首先依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相关内容,我们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出发,进一步细化了八大园本课程目标,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
3、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大课程目标涵盖了对儿童总的发展要求;其次,以八大课程目标为依据,我们根据各年龄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了各年龄段的分段目标,在分段目标里除了包含有儿童在特定时期应该达到的共性目标外,还突出了儿童可能的个性化发展目标;第三,将个性层面目标进一步细化后,我们制定了短期的课程目标,再从短期的课程目标衍生出具体的主题活动目标,最终落实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目标。以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为例,它首先包含两大目标:热爱数学、开发潜能。这又由三个方面组成: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到行为目标则主要包括以下能力的培养:运算能力,包括
4、对数学感兴趣、擅长统计、喜欢测量;推理能力,包括善于归类、善于定量分析、善于发现规律;质疑和验证能力,包括好奇好问、探求实证等等。二、园本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园本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指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需要,挖掘园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教育潜力,灵活运用各种承载教育元素的课程素材来构建开放性的课程内容体系。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作出了以下探索和尝试。有效运用自然资源园所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被开发为课程实施的场地和素材。儿童在与周围自然环境接触的过程中,通过切身的田野实践活动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好奇心的同时,也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通过直接地感知不同时节自然变化的规律,儿童也逐渐
5、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意识和美学素养。因此,回归自然,将自然融于课程,会使课程内容更具丰富性、社会性,使孩子们在体验、实践中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价值意识,增强动手能力、自主能力,懂得珍惜劳动果实,学会尊重他人,从而使儿童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本土特色资源既是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幼儿园园本课程特色性和适宜性的核心元素。我们在研讨、设计、组织各种主题活动时,力求适应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结合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考虑如何将具有本土特色的物质文化资源整合到课程实践中。如我们将幼儿园周边历史悠久的丝绸文化开发为园本课程特色资源,从丝绸原材料的获得到丝
6、绸的生产,将丝绸的整个生产环节逐一分解,创设了诸如“美丽的布”“蚕的一生”等主题活动。这不仅活化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儿童的活动兴趣和自主探索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合理开发社区、家庭资源幼儿园的开放性课程在空间性上强调要以儿童发展为线索,强调幼儿园与家庭、幼儿园与社区、家庭与社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这不仅可以增强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家庭同幼儿园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在园本课程实践中,我们将社区的各种日常活动场景,如“超市”“银行”等“搬进”班级,形成一个个的区域活动,而家长、教师则充当“导游”,为儿童在模拟的“小社会”中进行学习提供相关
7、支持。另外,不同职业和文化背景的家长也被邀请成为教师的助手,协助完成各种活动材料、场地、信息和书籍等的准备工作。通过开放性地吸纳家长、社区参与同本课程建设,更好地突出了园本课程的发展性和适宜性。三、园本课程实施形式的开放性开放性的园本课程注重课程实施的多元化,充分考虑各种学习形式的优缺点,从而形成各具独特教育功能的课程实施模式。这不仅符合当前课程创生趋势下,对儿童进行差异性发展教育的要求,客观上也有助于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改变了原来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的单一化、封闭式的课程实施形式,将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个性化活动等相结合,形成了以下五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晨间个性化活动,包括
8、晨间接待、体育锻练,让幼儿从自己的需要、兴趣出发,选择体育器材或探究性材料进行独自或合作性活动;集体活动则以总的教育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幼儿的需要与兴趣,以及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由教师引导以集体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但教育目标要求有层次性,能考虑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的材料也要适宜不同能力的幼儿的需求;区域活动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在活动室中划分出一些学习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等,通过投放相关活动材料,制订相关活动规则,让幼儿通过自由选择区域,与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个性化活动则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界线,完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重组班级,如设立
9、了水墨画班、水粉画班等,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学习;社区、家园个性化活动则包括了亲子游园活动、社区参观活动、亲子运动会、亲子集体远足等。四、园本课程评价的开放性开放性的园本课程评价以纲要中的幼儿教育目标为依据,正确运用多元化的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构建多元主体、多元视角、多种方式和多样内容的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园本课程的健康发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我们吸收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综合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有关幼儿发展的经验,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除了关注幼儿动作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意识状态、数理逻辑思维、艺术喜好、认知情况等一般性的发展目标外,我们还关注了幼儿的
10、生活卫生习惯和安全保健,如入厕盥洗、进餐等,改变了原来只注重终结性评价,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幼儿的评价模式,注重以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指导,运用过程性评价,全方位把握儿童的发展状况。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家长、幼儿及幼儿同伴。不同评价主体在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理智、情感和行为的统一。我们将涉及幼儿发展的各种意见、观点加以综合,做到评价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真正促使幼儿在评价中得到更为适宜的支持,最终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对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将评价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如采用轶事观察记录法,对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典型事例进行详尽记录并加以分析,真实、自然地反映幼儿的发展现状;采用个案追踪记录法,对个别幼儿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记录其成长的轨迹;采用作品分析法,对幼儿的各类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采用行为检核法,定期对幼儿发展水平进行行为检核;建立幼儿成长档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意识地收集各种反映幼儿成长的物品,客观记录、反映儿童的成长特点和状态,结合教师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在家长的密切配合下,使其成为改善教师教学、促进幼儿积极发展的教育工具。幼儿园开放性园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