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考点规范练31.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考点规范练第62页
一、选择题
1.(2015江淮十校联考一)据《全唐文》记载:“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这说明( )
A.雕版印刷技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术方便了百姓生活
C.政府垄断印刷技术
D.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四大发明,题眼是“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其印历已满天下”。根据本题题眼,可知唐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故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可知民间印刷能力的强大,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教育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2.《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该书( )
A.是传统科技的综合性著作
B.是古代中国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
C.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D.是科举制的产物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题眼是“全书收录了诸如……榨油等生产技术”。根据本题题眼,可知《天工开物》是对传统科技的总结,故A项正确;“生产技术”不等于自然科学,也不是“最高成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生产技术”,未涉及“生产关系”,故C项错误;明清科举考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天工开物》不是其“产物”,故D项错误。
3.(2015安徽合肥一模)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依据考古可知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
B.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中国造纸术源于蔡伦
C.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
D.东汉时期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
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造纸术的发明,题眼是“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材料中“考古工作者曾在……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的信息,说明了西汉时期已发明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后汉书·蔡伦传》属于二手史料,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故B项错误;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成为重要的书写工具的说法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是造纸技术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故D项错误。
4.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目录上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光启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调查,乃至亲自实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
A.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C.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D.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导学号26400189〛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题眼是“实地调查,乃至亲自实验”。题干材料反映了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的成书特点,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洋务派的思想,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农政全书》是徐光启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实地考察甚至科学实验而著成的,这表明明代科学已经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故B项正确;《农政全书》仍没有突破实用性的范畴,故C项错误;《农政全书》有介绍西学的内容,但不是普遍吸收西方科学成就,故D项错误。
5.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关键信息是题干中杜甫的诗句。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生产的关心,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D项错误。
6.“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市民阶层壮大
B.农民娱乐的需求
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宫廷贵族的消遣〚导学号26400190〛
答案:A
解析:本题题眼是“社会根源”。题干中的这种艺术形式是词,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有学者指出:“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京剧的产生和发展,题眼是“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故C项错误;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项错误。
8.在民间文化中,历史是《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包公传》《大明英烈传》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这些故事( )
A.传播了佛教的观念,反映了思想的进步
B.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
C.代表了民间正义观,影响了百姓的行为
D.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的内涵〚导学号26400191〛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清小说的影响,题眼是“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佛教宣扬因果轮回,但是佛教观念的传播,反映出生产力低下时期人们思想的落后,故A项错误;文学作品可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想法及观念等,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有所帮助,但是小说内容有虚构之处,其内容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它们往往以个人恩怨与因果报应解释历史的变化”,而小说又是市民眼中的历史,代表市民的价值取向,能够影响百姓的行为,引导他们向善,可知C项正确;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当中记录的情节还需考证,不能说小说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了历史内涵,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白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成化年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看见别人经商图利,时常获利几倍,就也想做些生意。初时很不走运,落得倾家荡产,幸得朋友去海外经商,就把他捎带了去。他在街上走,无意间看到满街的红灿灿的名为“洞庭红”的蜜橘,就用朋友赠送的银子买了百十斤蜜橘抬上船去,被朋友们嘲笑一番,没想到,到了南洋,当地人不识,均以一个大钱一个抢购,无意之中获利千倍。在返回途中,他捡到一个巨大的“乌龟壳”,又被取笑一番,岂知船到福建,被一个“波斯商人”看到,以五万两银子买下,遂逐步发展成大户人家。
(1)这则故事提供了哪些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和生活观念的信息?
(2)上述材料出自文学作品,你对学者利用这类材料进行历史研究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1)信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通过经商致富(传统轻商观念转变);人们已经从事海外贸易;商人渴望通过投机实现一夜暴富。
(2)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文学作品又有一定的虚构性,用做历史研究必须慎重。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