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2节运动的描述期中考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 姓名:_ 分数: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小明在临沂北站乘坐高铁前往济南,列车行驶过程中,若说坐在座椅上的小明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 .地面上的大树 B .迎面行驶过来的列车 C .列车里的座椅 D .列车里行走的乘务员2、如图所示是同学们站在站台上送别小明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站牌为参照物,同学们是运动的 B .以车厢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C .以车厢为参照物,同学们是静止的 D .以小明为参照物,车厢是运动的3、中国设计制造的高铁列车,其平稳性处于国
2、际领先水平。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有外国记者将硬币竖立在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 .站台 B .铁轨 C .车厢的窗台 D .路边的树木4、周末,小明和妈妈在公园匀速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如图所示。以公园里的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以妈妈为参照物,小明是静止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必须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B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C .不能选取地面上运动着的物体为参照物D .匀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 米高空飞行时的时候,发现脸边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着,飞行
3、员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他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件事发生的条件是:( )A .子弹静止在空中 B .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航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C .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航向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快慢与飞机差不多D .不能判定6、小明同学参加永州市中考1000米中长跑测试,对小明跑步过程进行研究所获结论正确的是( )A .以跑步中的小明为参照物,站在跑道旁的同学是静止的B .小明穿的鞋子鞋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减小摩擦,跑得更快C .小明跑到终点后还要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是因为小明具有惯性D .跑步过程中小明需要用力蹬地,说明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7、摄影师抓拍到(
4、如图)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B .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C .以云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D .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8、如图,蓝天上人与鸟儿正在“比翼齐飞”。地面上的观众看滑翔者和鸟都飞得很快,选择的参照物是()A .鸟儿 B .滑翔者 C .滑翔机 D .观众自己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1、如图所示,旋翼无人机正在喷洒农药,当无人机水平匀速飞行时,无人机处于 (选填“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喷洒过程中无人机的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021年5月29日,“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托
5、举着“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直冲云霄,飞船直冲云霄中,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2、周末,小明与爸妈自驾出游。汽车行驶中,小明与妈妈肩并肩地坐在后座。以小明为参照物,汽车是 的;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汽车是 的。3、2021年9月20日,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将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为后一步入驻的航天员提供物质保障。(1) 火箭发射前,工程师要向火箭加注液氧作助燃剂。液氧温度为-183,读作 ,常温下如果将液氧倒出,会发生 (填物态变化);(2) 火箭起飞后约597 s将飞船送到约200 km的近地轨道,随后天舟三号与在轨运行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了自主交会对接。对接
6、完成后,相对于空间站组合体,天舟三号是 的,相对于地球,天舟三号是 的。4、坐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的乘客,相对于 来说是静止的,相对于路边的房屋是运动的,由此可见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5、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的托举上顺利升空(如图),届时我国航天员将打破太空生活最长时限,在“天和核心舱”展开为期6个月的航天生活。小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火箭升空瞬间,看到有迅速扩展的庞大“气团”是水蒸气,载人飞船和火箭在空中匀速上升,载人飞船与地面相对静止,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7、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两处科学性错误并改正。错误之处 和 ;改正: 和 (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6、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求剑者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参照物,沉底的剑相对于行驶的船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所以靠岸后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7、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火星属于 (选填“恒星”、“行星”或“卫星”)。着陆巡视器在火星上行走时相对于火星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8、如图所示,是某口罩生产线的局部图,口罩由传送带
8、匀速传送。此过程中,口罩相对于传送带是 的,旁边的工人感觉口罩在“移动”,他是以 作为参照物,口罩生产车间需要定期消毒,可采用 (选填 “红外线”或“紫外线”)来进行。三、解答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小明站在湖边,望着平静的水面,看到鱼儿在白云中游动,请你回答小明所看到的鱼儿和白云分别是由于光的什么现象形成的?我们说鱼儿是运动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2、在火车上,由于车厢的震动,写字很不方便有人发明了在火车上写字的装置如图,用皮带把写字板固定在手臂上,试说明其中的道理3、据报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时,发现飞机玻璃窗边一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啊
9、!竟然是一颗子弹,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什么4、甲、乙、丙三人各乘坐一架直升飞机。他们从自己乘坐的飞机里往外看:甲看见丙乘坐的飞机匀速上升;乙看见甲乘坐的飞机匀速下降;丙看见楼房和乙乘坐的飞机都匀速上升。你能判断甲、乙、丙三人乘坐的直升飞机相对地面都是怎样运动的吗?请说明理由。5、观察图中旗子的运动状态,判断船相对于岸上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简要说明。四、实验探究(每小题4分,共计16分)1、如图所示,在竖直的墙上挂有一高度为0.5m的平面镜(墙未画出),距平面镜的正前方0.5m处有一高度为1m的物体AB与平面镜平行放置,请完成下列问题:(1) 在图中作出物体AB关于平面镜成的像;(2)
10、 物体的A点到它的像的距离为 m;(3) 以墙为参照物,若AB水平向右运动,则它的像向 (选填“左”或“右”)运动,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2、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汽车刹车之后汽车不能立即停止。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肌肉动作并操作制动器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又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下图所示)。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新的国产“红旗”牌小轿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测得他在不同行
11、驶速度时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如下表:(1) 汽车在正常行驶时,车轮与地面之间存在着 力。小轿车刹车后,由于 ,小轿车会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2)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 ,请列举出分析的数据 (至少3组)。3、新华网重庆3月31日电,3月31日1时35分,从缅甸曼德勒起飞的全球最大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在飞越群山,历经约20小时30分航行1500公里后,犹如一只巨大的风筝,安静地降落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阳光动力2号”是瑞士设计的一款能够在不添加任何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的情况下昼夜飞行的飞机,机身使用的碳纤维蜂窝夹层材料,每立方米质量仅25克,机翼有72米,质量仅
12、有2300千克,和一辆小汽车相当机翼上装载的17248块太阳能电池板为飞机提供了持续的可再生能源这些电池板每块仅厚135m,相当于人类的一根头发丝从上述可知:(1) 太阳能电池板的作用是将 能转化为电能(2) 135m= m(3) “阳光动力2”从曼德勒飞到重庆的平均速度 km/h(4) 在飞行过程中,以 为参照物飞行员是运动的(5) 机翼制成图乙所示的形状,使得飞机在飞行时,机翼上方气流比下方气流的流速大,所以下方空气的压强上方空气的压强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6) 飞机与地面之间的信息传播是通过波来实现实,这种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m/s4、某小组三位同学发现钟摆的摆动
13、似乎是有规律的。于是他们在细绳下面挂一小球制成了单摆,研究在摆动角度不大的情况下,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摆动周期T)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l为单摆的摆长,m为单摆摆球的质量。三位同学在实验中每次测量单摆摆动30次(30T)的时间。丙同学在甲、乙同学实验的基础上继续实验,三位同学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下表中。为了进一步探究单摆的摆动规律,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下表的后二列中。(1) 完成表格中“摆动周期”一栏中空格的填写。(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甲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你认为甲同学 (选填“能”或“不能”)从中得出此结论,理由是 。(3)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乙同学研究的是:单摆的周期与摆球摆动角度的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当 和 相同时,单摆的周期与摆球摆动角度的大小无关。(4) 丙同学分析实验序号7、8、9,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 本实验中,该小组同学利用三个不同质量的摆球,做了多组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选填“多次实验求平均值”或“多次实验得到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