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DDB,double declining balance method):是用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方法。就与加速折旧法类同,可让你在第一年折减较大金额。我国现行财会制度规定允许使用的加速折旧法主要有两种:即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因此,尽管制度明确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计算规则,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根据折旧的具体情况,对规则作必要的修正,以保证折旧的计算结果合理、恰当。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公式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公式(1)年折旧率=2预计的折旧年限100,年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2、。(2)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3)月折旧额=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月折旧率(4)固定资产期初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以前若干年内(当采用直线法的折旧额大于等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额时),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例题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例题例1.黄河公司购置了一台需要安装的生产线,款项共600000元。2006年6月30日,安装工程结束并随即投入使用,该生产线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预计净残值率为5)。2008年6月30日,黄河公司将该生产线出
3、售,出售时用银行存款支付清理费用30000元,出售所得款项350000元全部存入银行,于当日清理完毕。计算2006年度和2007年度该项生产线应计提的折旧,计算2008年度该项生产线应计提的折旧。折旧率:2/5 按此折旧率第一年应提折旧:6000002/5240000元 第二年应提折旧:(600000-240000)2/5144000元 所以,2006年(7-12月)应提折旧:2400006/12120000元 2007年(全年)应提折旧:2400006/12+1440006/12192000元年折旧率=2/5=40%2006年应提的折旧=600000*40%/2=120000元 2007年应
4、提的折旧=(600000-120000)*40%=192000元 2008年的折旧也是半年!2008年应提的折旧=(600000-120000-192000)*40%/2=57600元 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注意事项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注意事项1.在使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要注意在最后几年计提折旧时,将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2.由于双倍余额递减法不考虑固定资产的残值收入,因此,即不能使固定资产的帐面折余价值降低到它的预计残值收入以下。当下述条件成立时,应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的基本规则是:以固定资产使用年数倒数的2倍作为它的年
5、折旧率,以每年年初的固定资产帐面余额作为每年折旧的计算基数,但由于在固定资产折旧的初期和中期时不考虑净残值对折旧的影响,为了防止净残值被提前一起折旧,因此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最后两年中,折旧计算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即在最后两年将固定资产的帐面余额减去净残值后的金额除以2作为最后两年的应计提的折旧。诚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遵照这种规则来处理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问题,但笔者认为,这种通用的规则并不能全部适用。在实务中,如果不顾固定资产净残值估计的实际情况,机械地照搬上述原则,则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应用可能会走入误区,并将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末期折旧计算的不当和错误。双倍余额递减法在计算
6、固定资产折旧额中的技巧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计算折旧额时,由于每年年初固定资产净值没有扣除预计净残值,所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后期,如果发现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小于采用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时,就应改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为操作方便,按会计法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帐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在会计工作或各种各样的会计考试中往往要求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某年的固定资产折旧额,传统的计算方法是:例:某医院有一
7、台机器设备原价为600000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24000元。要求计算第三年的折旧额是多少?最后一年的折旧额是多少?年折旧率=2/5=40%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40%=240000元 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240000)*40%=144000元 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240000-144000)*40%=86400元 第四、五年每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240000-144000-86400-24000)/2=52800元 由此看出,用传统的计算方法计算某年或最后一年的折旧额比较麻烦,当该设备寿命是10年甚至更长的时候,那计算量就
8、相当大了。但是经过本人利用数学归纳法,反复演算得出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公式如下:1、第n年应提的折旧额=M*(1-2/N)(n-1)*2/N M:表示固定资产原值 N:表示固定资产使用年限 n:表示所求固定资产折旧额的年份 按上例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1-2/5)3-1*2/5=86400元 2、最后2年每年应提的折旧额=M*(1-2/N)(N-2)-m/2 m:表示净残值 按上例最后一年应提的折旧额=600000*(1-2/5)(5-2)-24000=52800元判断什么时候转为直线法的标准判断什么时候转为直线法的标准一般来讲,都是最后两年转为直线法,但这只是一般
9、情况。在残值率较高或没有残值的情况下,就不会是最后两年转为直线法。通用的判断标准为当某一年按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大于等于按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从这一年开始就采用直线法。某一般纳税人企业05年4月开始自行建造生产线,购入为工程准备的各种物资100000元,支付的增值税额为17000元,实际领用工程物资(含增值税)93600元,剩余屋子转作企业生产用原材料;另外还领用了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一批,实际成本为20000元,应转出的增值税为3400元;分配工程人员工资30000元,企业辅助生产车间为工程提供有关劳务支出6000元,工程于06年3月15日完工并同时交付生产车间使用。该生产线采用双倍余额
10、递减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000元。要求:计算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计算该生产线在06年应该计提的折旧额;编制有关会计分录 如果是在2009年1月之后购入的固定资产,如果是生产经营用动产,则购入时的增值税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不计入成本中。当领用自产产品时,不视同销售,不需要确认增值税销项税额;当领用外购存货时,增值税进项税额也是可以抵扣的,不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处理。这是在06年。-固定资产=93600+23400+30000+6000=153000 06年折旧,4-12月:153000*2/5*9/12=45900 借:工程物资 100000 应交税费
11、-增值税进项税 17000 贷:银行存款 117000 借:在建工程 93600 贷:工程物资 80000 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13600 借:在建工程 23400 贷:原材料 20000 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3400 借:在建工程 3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30000 生产成本-辅助 6000 借:制造费用 45900 贷:累计折旧 45900【例】某企业一项固定资产的原价为2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200元。则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折旧额分别为?双倍直线折旧率2/5100%=40%第一年应提的折旧额2000040%8000(元)第二年应提的折旧额(
12、20000-8000)40%4800(元)第三年应提的折旧额(20000-8000-4800)40%2880(元)第四年、第五年的年折旧额(20000-8000-4800-2880-200)22060(元)2010年3月购买,原值860万,预计使用年限5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2011年应计提的折旧额为多少?该项固定资产在2010年计提的折旧为860*0.4*9/12=258,2011年计提的折旧为860*0.4*3/12+(860-860*0.4)*0.4*9/12=240.8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原值减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的分数计算年折旧额
13、,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固定资产使用年数的序数之和。如使用年限10年,则分母为:10+9+8+7+6+5+4+3+2+1=55,第一年分子为10,第二年分子为9以此类推。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残值)可使用年数使用年数的序数之和 年折旧率该年尚可使用年数各年尚可使用年数总和(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数)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年折旧额应计提折旧总额年折旧率例某企业某项固定资产原值为60000元,预计净残值为3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该项固定资产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该项固定资产的年数总和为:年数总和5432115或5(51)215年份 应计提折旧总额年折旧率 年折旧
14、额 累计折旧 1 57000 51519000 19000 257000 415 15200 34200 357000 315 11400 45600 457000 215 7600 53200 557000 115 3800 57000例:丁企业在2002年3月购入一项固定资产,该资产原值为300万元,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5%,要求计算出2002年和2003年对该项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额。解题思路: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需要考虑固定资产的净残值,同时要注意折旧的年限一年与会计期间一年并不相同。该固定资产在2002年3月购入,固定资产增加的当月不计提折旧,从
15、第二个月开始计提折旧,因此2002年计提折旧的期间是4月到12月,共9个月。2002年计提的折旧额为:300(1-5%)5/159/1271.25(万元)2003年计提的折旧额中(1-3月份)属于是折旧年限第一年的,(9-12月份)属于是折旧年限第二年的,因此对于2003年的折旧额计算应当分段计算:1-3月份计提折旧额:300(1-5%)5/153/1223.75万元。4-12月份计提折旧额:300(1-5%)4/159/1257万元。2003年计提折旧额为:23.75+5780.75万元。练习:固定资产原值20万。净残值1万。使用年限5年。分别用:直线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折旧
16、额?1.直线法: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使用年限(20-1)/5=3.8 2.年数总和法:年折旧额=(原值-净残值)*每一年的折旧率 每年的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第一年:(20-1)*5/15 第二年:(20-1)*4/15 第三年:(20-1)*3/15 第四年:(20-1)*2/15 第五年:(20-1)*1/153.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 也可理解为:直线法下年折旧率的2倍.解析:直线法下年折旧率=1/5 所以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1/5=2/5=40%针对本题1-3年的折旧额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净值(不包含净残值)*年折旧率
17、 倒数后两年(即第4年和5年)直线法计提折旧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年初账面净值(含已提折旧+净残值)*年折旧率 第一年:20*2/5=8 第二年:(20-8)*2/5=4.8 第三年:(20-8-4.8)*2/5=2.88 第四年:(20-8-4.8-2.88-1)/2=2.16 第五年:同上.年数总和法:第一年折旧额=19*5/15=6.33万 第二年折旧额=19*4/15=5.07万 第三年折旧额=19*3/15=3.80万 第四年折旧额=19*2/15=2.53万 第五年折旧额=19*1/15=1.27万倍余额递减法:第一年折旧额=19*40%=7.6万 第二年折旧额=(19-7.6)*4
18、0%=4.56万 第三年折旧额=(11.4-4.56)*40%=2.74万 第四、五年折旧额=(6.84-2.74)/2=2.05万 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的折旧率=直线法计算的折旧率*2 直线计算的折旧率是每年1/5,一共5年,双倍余额的提法是提2倍咯,就是提2/5,2/5也就是40%。前3年每年提掉百分之40.最后2年平均下就是了直接分配法直接分配法直接分配法是指不考虑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劳务的情况,而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受益车间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方法。直接分配法是指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不互
19、相分配费用。分配的计算公式为:某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该辅助生产车间费用总额/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部门耗用劳务(或产品)总量 某车间、部门(或产品)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该车间、部门(或产品)耗用劳务总量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率(直接分配法)配电车间 用电单位:度费用单位:元 各受益单位名称 机修车间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供销部门 厂部 仓库 合计 各单位用电度数 150 17 500 20 000 500 750 650 39 550 各单位应负担的费用 2 275 2 600 65 97.5 84.5 5122 上列分配表中的分配率计算是扣除机修车间耗用150度电后计算的。即:根据上表计算分配的数
20、字作如下分配的会计分录:根据上表计算分配的数字作如下分配的会计分录:借:制造费用第一车间 2 275 第二车间2 600 产品营业费用 65 管理费用 182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5 122(或:贷:辅助生产配电车间 5 122)所谓顺序分配法所谓顺序分配法又称梯形分配法,是在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费用时,按照各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排列,并逐一将其费用分配给其他车间(包括排在后面的辅助生产车间)、部门。受益少的辅助生产车间排在前面,受益多的辅助生产车间排在后面,并依次序向后面各车间、部门分配,后面的辅助生产车间费用不再对前面的辅助生产车间进行分配。顺序分配法的特点顺序分配法的特点(1)排
21、列在前的车间将费用分配给排列在后面的车间,不再承担后面车间的费用;(2)后面车间应分配的费用,要在原费用的基础上加上前面车间的分配转入数。假定某工业企业设有修理车间和运输部门。该企业修理车间发生的费用为4773元,该车间提供修理劳务2010小时。其中为运输部门修理48小时,一车间850小时,二车间812小时,管理部门300小时,共1962小时。该企业运输部门发生的费用为7324元,运输材料物资7400吨公里。其中为修理车间运输200吨公里,一车间4250吨公里,二车间1850吨公里,管理部门1100吨公里,共7200吨公里。采用顺序分配法 运输费用分配率=7324/(200+4250+1850
22、+1100)=0.9897修理部门=200*0.9897=197.94 一车间=4250*0.9897=4206.23 二车间=1850*0.9897=1830.95 管理部门=1100*0.9897=1088.88 修理费用分配率=(4773+197.94)/(850+812+300)=2.5336 一车间=850*2.5336=2153.56 二车间=812*2.5336=2057.28 管理部门=300*2.5336=760.10运输费用 借: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197.94 制造费用一车间 4206.23 制造费用二车间 1830.95 管理费用 1088.88 贷:辅助生产成本运输
23、部门 7324.00修理费用:借:制造费用一车间 2153.56 制造费用二车间 2057.28 管理费用 7610.10 贷:辅助生产成本修理车间 4970.94所谓代数分配法所谓代数分配法所谓代数分配法所谓代数分配法,是运用代数中的多元联立方程式计算辅助生产劳务的单位成本,然后再根据受益单位耗用劳务的数量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方法。首先根据各服务部门记录的服务量及服务费用,计算交互分配前的单位服务成本,并在各服务部门之间进行交互分配;(只在服务部门内分配)其次,将本部门的费用加上耗用其他部门应分摊的费用额,减去其他服务部门耗用本部门应分摊的费用额,求得各服务部门交互分配后、对外分配前得服务费用
24、总额;最后,将交互分配后得服务费用总额及扣减交互分配后得服务量,计算出单位服务成本,并对外分配。(只在生产性部门分配)可见,“代数分配法”实质上反映了服务部门之间连续多次进行交互分配的情况。资料:某企业有供水车间和供电车间两个辅助生产车间。本月供水车间发生生产费用3680元,供水总量为8000吨,供电车间发生生产费用24000元,供电总量为50000度,有关资料如下:受益部门 用水量 用电量 供水车间 10000 供电车间 2000 基本生产车间 5000 28000 行政管理部门 1000 12000 合计 8000 50000 要求:采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写出两次分配及分配过程)
25、,并编制会计分录。第一次交互分配法:?第二次对外分配率:?供水车间 10000度电 供电车间 2000吨水 答案仅供参考(1)计算交换分配率 供水车间费用分配率=3680/8000=0.46 供电车间费用分配率=24000/50000=0.48(2)交互分配 供水部门应承担的电费=10000*0.48=4800 供电部门应承担的水费=2000*0.46=920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水车间4800 -供电车间92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供电车间 4800 -供水车间920(3)对外分配 供水费用分配率=(3680+4800-920)/(8000-2000)=1.26.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生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