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0 1 3 年第 2 期 东北水利水电 规划设计 文章编号 1 0 0 2 0 6 2 4 ( 2 0 1 3 ) 0 2 0 0 1 3 0 2 浙江省里傅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 陈 皓 1 , 朱晓玲 z , 姜君 1 ( 1 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 杭,J t、I 3 1 0 0 2 0 ; 2 浙江省水利水电技术咨询中心 , 浙江 杭州 3 1 0 0 2 0 ) 摘 要 里傅水库基岩为砂岩、 炭质页岩、 泥岩互层, 由于料场软硬岩互层不易分离, 上坝料中 软岩含量也无法控制 。 若弃之不用, 则弃渣量巨大, 处置极为困难, 设计利用软岩上坝以减少 弃渣量, 取得了较好
2、的工程效果。软岩上坝需对坝坡进行稳定分析, 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稳 定计算方法及安全系数规范规定不明确, 设计依据不足 , 建议尽快修订相关规范。 关键词 里傅水库;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软岩; 稳定计算 中图分类号】 T V 6 4 1 4 + 3 文献标识码 B 1 工程概况 里傅水库位于浦江县白马镇里傅村 ,总库容 1 5 5 8 2 x1 0 * m3 , 挡水建筑 物为混凝土面板 堆石坝 , 坝顶高程为 1 2 7 0 0 I n, 最大坝高 3 8 0 I n 。 工程 区出露 中生代 中侏 罗统同山组( T 2 c ) , 为 一 套陆相含煤地层, 岩性为砂岩、 粉砂岩、 砾岩互
3、 层, 间夹含砾砂岩、 粉砂质泥岩、 炭质页岩及煤线。 煤线地层由于岩性极软 , 层面结合差, 是坝址主要 分布 的软 弱夹层 , 其它各岩层层面结合 良好 , 坝址 区未见有明显的缓倾角软弱夹层分布。 2 大坝设计 2 1 坝体材料分区设计 坝体堆石分区填筑、 分层碾压 , 自上游至下游 依次分 4个主要填筑区: 垫层区( 2 A区) 、 过渡层 区( 3 A 区 ) 、 主堆 石 区( 3 B区 ) 和 下 游堆 石 区 ( 3 C 区) ,另在面板周边缝下游侧附近设特殊填筑 区 ( 2 B区) , 在施工坝顶高程 1 2 4 9 0 m以上设坝顶静 碾区, 下游坝坡设干砌石护坡。各区坝料
4、之间应满 足水力梯度过渡要求,即坝料的渗透系数由上游 向下游呈递增趋势,同时下游区坝料对其相邻的 上游区坝料能起到反滤保护作用,防止发生管涌 和 中 蚀破坏。堆石料的变形模量 自上游向下游递 减 , 保证大 坝蓄水后坝体变形 尽可能小 , 避免面板 和接缝止水 系统产生破坏 。 库区内块石料场新鲜砂岩、 砾岩、 粉砂岩 , 块 状 , 坚硬致密, 抗压强度高 ; 新鲜炭质页岩, 块状 , 强度 中等 。 设计 3 B区主堆 石区内分为排水 区和干 燥 区两部分 , 9 8 0 m高 程以下和 3 A 区下 游侧 , 厚 度不小于 2 5 m 范围为排 水 区 ,要 求坝料 开采时 应首先选择砂
5、岩相对集中处进行开采,并将其置 于排水区内,起到排水作用,软岩及软硬岩混合 料, 置于其余的 3 B干燥区和下游次堆石 3 C区内。 2 2 坝坡设计 根据工程地形 、 地质、 料场等实际情况 , 设计 面板堆石坝上下游坝坡坡比均采用 1 : 1 4 。防渗面 板采 用 C2 5 W8 F 1 0 0钢筋 混凝 土结构 ,面板 厚 度 O 3 m, 上下等厚, 中部设置单层双向钢筋网, 采用 滑模施工。面板不设水平施工缝 , 垂直缝间距均为 1 2 m, 面板和趾板之间设周边缝, 面板顶部与防浪 墙间设水平伸缩缝。 由于料场软硬岩互层不易分离,软岩含量也 无法控制 , 若弃之不用, 则弃渣量巨
6、大 , 处置极为 困难。 设计对软岩进行大型三轴剪切试验 , 根据试 验成果,对施工期上游坡及运行期下游坡进行稳 定分析。计算采用河海大学 HH S L O P E软件 , 假 1 3 规划设计 东北水利水电 2 0 1 3 年第 2 期 设坝体次堆石料全部采用弱风化泥岩,计算参数 按堆石料大三轴剪切试验成果选定,数据见表 1 , 计算结果见表 2 。 表 1稳定分析计算参数表 采用线性指标 采用非线性指标 工况 稳定安全 规范允许 稳定安全 规范允许 系数 安全系数k , 系数 安全系数k 施工期上游坝坡 1 1 8 1 1 5 1 4 3 运行期下游坝坡 1 2 7 1 2 5 1 5 7
7、 1 2 5 根据计算结果: 坝坡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 求, 设计采用软岩上坝以减少弃渣量, 降低工程费 用。沉降观测显示水库蓄水后各测点沉降量不大 , 大坝沉降符合面板堆石坝的沉降规律,说明软岩 上坝设计是成功的。 设计 中遇到一个 问题 ,就是 混凝土面板堆 石 坝的稳定计算方法及安全 系数规范不明确 ,设计 依据不足 , 建议尽快修订 S L 2 2 8 9 8 ( 混凝土面板 堆石坝设计规范 , 总结相应的稳定计算及安全系 数等的相关规定, 为设计提供依据。 2 3 地基处理 大坝防渗系统由混凝土面板、 趾板、 上游“ L ” 形防浪墙、 基础灌浆帷幕及接缝间的止水组成。趾 板位于面
8、板周边与地基交界处 , 为面板的连接体 , 同时兼作大坝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的盖板。趾板 基础及趾板后 2 0 m范围内的坝体堆石基础均坐 落于弱风化上部 ,其余部分坝体堆石基础要求挖 除表层松散层 ,至密实砂砾 石层后进行整平碾压 处理。趾板地基进行固结灌浆和帷幕灌浆处理。 大坝基岩为炭质页岩、 泥岩、 砂岩互层 , 问夹 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 含砾砂岩和煤线, 局部以透 镜体分布。设计趾板沿线覆盖层和强风化岩均清 除,趾板坐落在弱风化岩基上,其中 K 0 + l 1 9 0 K 0 + 1 4 6 0 段趾板基础为炭质页岩夹煤线,岩体破 碎, 完整性差。 采用开挖后回填混凝土的办法进行 处
9、理, 开挖深度达 7 5 1 2 7 m。其余坝段趾板按设 】 4 计深度开挖, 开挖深度为 5 0 7 5 m。 2 4 坝体沉 降监测 设计在坝体最大断面处布设水管式沉降仪 6 套 ,以观测坝体沉降量。坝体最大沉降发生在 1 0 1 2 m高程 S G3测点 , 实测值 为 1 4 9 c m; S G 2与 S G 4 测点比较对称, 堆石层厚度基本相同, 沉降量 也 比较 接近 , 分 别为 8 8 c m和 9 5 c m; 位 于大坝 最上游侧的 S G 1 测点沉降量相对较小 , 为 8 2 c m。 一 般而言 , 在 同一高程上坝 轴线位置堆石层最厚 , 其附近测点垂直向应力
10、最大,故轴线附近测点的 相应沉降量也最大,其余各测点沉降量沿坝轴线 向两侧递减, 1 0 1 2 m高程各测点沉降量分布符合 一 般规律。大坝在 2 0 0 8 年 4月份至 1 0 月份以前 沉降变形较大, S G 6 测点沉降量为 9 1 c m;在 2 0 0 8 年 1 0月份至 2 0 0 9年 2月底 沉 降量变缓 , S G6为 0 9 c m, 这与堆石坝的沉降规律相符合。在坝体填 筑期及填筑至顶后 3 4 个月时间沉降量较大, 后期 沉降量逐渐减小 , 并慢慢趋于稳定。实测最大沉降 量 1 4 9 c m, 与最 大坝高 之比为 0 3 9 , 小于 0 5 , 沉降量不大,
11、 表明该坝坝基及坝体压缩量较小。 3 结语 里傅水库设计采用软岩 上坝 , 以减少 弃渣量 , 取得了较好的工程效果 ,最终产生的弃渣量仅为 预计的1 5 , 达到了设计 目的。沉降观测显示水库 蓄水后各测点沉降量不大 ,说明软岩上坝设计是 成功 的。限于 目前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认识 , 对 上坝料要求比较高 , 如果调整 一下设计思路 , 本着 当地有什么料做什么坝的原则 ,考虑除腐殖土外 全部开挖料都上坝 , 把强风化料按碎石土考虑, 根 据其力学指标及渗透性能进行坝体分区和坝坡设 计,根据稳定计算将下游坝坡放缓到 1 : 2 左右, 这 样虽然增加了一些坝体方量,但将使石料开采量 和弃渣量大为减少【3 , 工程费用将会有所降低 , 对 环境的影响也可降低到最小程度。 参 考 文 献 1 陈皓, 朱晓玲, 骆勇军 里傅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上坝 料探讨 1 人 民长江, 2 0 0 9 ( 3 ) : 4 2 4 3 , 5 1 2 陈皓, 朱晓玲, 姜君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稳定与抬升 破坏的关系 1 人民长江, 2 0 0 7 ( 8 ) 【 收稿日 期】 2 0 1 2 0 2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