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3 3卷第 6期 Vo 1 . 3 3 No . 6 水 利 水 电 科 技 进 展 Ad v a n c e s i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W a t e r Re s o u r c e s 2 0 1 3年 1 1 月 NO V.201 3 D O I : 1 0 . 3 8 8 0 / j . i s s n . 1 0 0 6— 7 6 4 7 . 2 0 1 3 . 0 6 . 0 1 9 山东某大型电厂桩基混凝土防腐蚀性试验 李吉林 (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2 5 0 1 0 0 ) 摘要 : 为研 究桩基混凝土在腐蚀性地 下水环境 中的耐久性 , 依据 山东某大型电厂 中等 ~强腐蚀性地 下水地质条件 , 在 c l 一 与 s 0 一 共存的地下水环境与只存在 s o一的水环境 中进行桩基混凝土防腐蚀 性试验。结果表明: 在 c l 一 与s O ; 一 共存的地下水环境中, 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的程度比只存在 s 0 一 的水环境 中轻微 ; 掺加防腐剂并没有明显提高混凝土抗蚀能力 ; 抗硫酸盐水泥的抗硫酸盐侵蚀性与 普通硅酸盐水泥接近 , 但抗氯 离子侵入性难以满足耐久性要求 ;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大掺量掺和 料 、 低水胶 比的高性能混凝土能满足桩基耐久性要求。 关键词 : 桩基混凝土; 耐久性 ; 防腐蚀性 ; 地 下水环境 ; 高性能混凝土 中图分类号 : T U 5 2 8 . 3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6 4 7 ( 2 0 1 3 ) 0 6— 0 0 8 7— 0 4 E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u d y o n c o r r o s i o n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c o n c r e t e p i l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a l a r g e p o we r p l a n t i n S h a n d o n g / / L I J i l i n( S h a n d o n g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n s u l t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C o . , L t d . , n 0 n 2 5 0 1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s t u d y t h e d u r a b i l i t y o f c o n c r e t e p i l e s i n a c o r r o s i v e g r o u n d wa t e r e n v i r o n me n t .c o n c r e t e c o r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t t e s t o f p i l e f o u n d a t i o n i n t h e e n v i r o n me n t s w i t h C 1 ~a n d S 0 : 一c o e x i s t a n c e a n d w i t h o n l y S 0 —e x i s t a n c e w a s p e r f o r me d.a c c o r d i n g t o me d i u m— h i g h y c o r r o s i v e g r o u n d w a t e r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a l a r g e p o w e r p l a n t i n S h a n d o n g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i n t h e C 1 一a n d S 0 一 c o e x i s t e n c e g r o u n d wa t e r e n v i r o n me n t ,s u l f a t e a t t a c k c o n c r e t e s i t u a t i o n i S s l i g h t l y l o w e r t h a n i n t h e pr e s e n c e o f S 0 o n l y e nv i r o n men t ,t he c o n v e nt i o na l d o pe d p r e s e r v a t i v e s d o e s n o t s i g ni f i c a n t l y i nc r e a s e c o rro s i on r e s i s t a n c e.a n d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s u l f u r c e me n t a n d s u l p h a t e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o r d i n a r y P o r t l a n d c e me n t r e ma i n c l o s e, b u t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c h l o r i d e i o n i n v a s i v e c a n n o t me e t d u r a b i l i t y r e q u i r e me n t s .F i n a l l y .t h e o r d i n a ry P o r t l a n d c e me n t a n d a d mi x t u r e w i t h l o w wa t e r — c e me n t r a t i o ,h i g h . p e rf o r m a n c e c o n c r e t e p i l e c a n b e u s e d t o me e t d u r a b i l i t y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Ke y wo r d s :c o n c r e t e p i l e~u n d a t i o n;d u r a b i l i t y;c o r r o s i o n r e s i s t a n t ;g r o u n d wa t e r e n v i r o n me n t ;h i g h — p e rfo rm a n c e c o n c r e t e 1 工程地质环境及桩基 混凝 土 山东某大型电厂位于滨海盐碱地区 , 根据勘测 资料 , 场址浅层和深层地下水 中 s 0 一质量浓度分别 为 2 5 3 0—2 8 6 5 mg / L和 4 5 8 9~ 5 8 8 4 m g / L , 对混凝 土结构具有 中等 ~强腐 蚀性 ; 浅层地下水 中 c l 一 质 量浓度为 2 3 9 1 6~2 4 6 3 2 m g / L, 对混凝土结构 中的 钢筋具有弱 ~ 强腐蚀性 , 对钢结构具有 中等腐蚀性 , 深层地下水 中 C l 一 质量浓度为 2 9 4 4 7~ 4 3 8 7 1 m g / L, 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弱腐蚀性 , 对钢结构具 有中等腐蚀性。 在滨海盐碱地 区, 由于混凝 土结构物长期处于 盐碱水环境 中, 内部结构受到损伤破坏 , 降低 了建筑 物的使用寿命 。该电厂处于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 中 等 一强腐蚀性 的地质环境 中, 为了确保桩基 的耐久 性能达到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耐腐蚀性能满足规范 要求 , 需进行试验优选混凝土配合 比。 根据规范 , 对于荷重较大的附属辅助和重要建 ( 构) 筑物需采用桩基方案 , 可采用预制桩 ( P H C管 桩) 或钻孔灌注桩方案 。该 电厂选 用预制钢筋 混凝土桩 , 并掺加多种~ l- ~ n 剂( 减水剂 、 附腐剂 ) , 这 种常规方案施工难度大 、 工程造价高。 为解决 c 1 一 、 s o 2, 一的腐蚀 问题 , 本试验采用 由普 通硅酸盐水泥( 以下简称普硅水泥) 、 复合粉体 、 粉煤 灰、 矿渣粉等组成的高性能混凝土浇筑钻孔灌注桩, 以满足桩基对耐久性的要求 , 同时降低工程造价。 2 试 验材料和试 验方法 2 . 1 试 验材 料 水泥选用某厂家 4 2 . 5级普硅水 泥和抗硫 酸盐 水泥, 水泥的物理性能见表 1 , 强度性能见表 2 。粉 煤灰为某电厂 Ⅱ级灰 , 矿渣粉为某钢铁厂 $ 9 5级粒 作者简介: 李吉林( 1 9 7 7 一) , 男, 安徽安庆人,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E — m a i l : f e c lj l @1 6 3 . c o rn 水利 水电科技进展 , 2 0 1 3, 3 3 ( 6 ) T e l : 0 2 5— 8 3 7 8 6 3 3 5 E - m a i l : @h h u . e d u . c a h t tp: / / k k b . h h u . e d u . c a 8 7 化高炉矿渣粉 , 防腐剂 由某公司提供 , 减水剂选用宁 波某公司生产的萘系高效减水剂 , 砂是河砂 , 石子为 人工 碎石 。 侵蚀性溶液共两种 : ①厂址地下水 ; @M g S O 溶 液 , 以化 学纯 Mg S O 为试 剂 , s O 一的质 量浓 度 为 621 7. 0mg /L。 表 1 水泥物理性能测试结果 ⋯种 t ~ lh q / ~ f .1 / M % g O ) 普硅水 泥 5 . 0 抗硫酸盐水泥 5 . 9 2 7 .1 3 7 . 2 4 9 . 5 4 8. 5 2 . 2 试验方法 为 了模 拟实 际情况 , 在 G B / T 5 0 0 8 2 --2 0 0 9 《 普 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中的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法 的基础上作 出以下调整 : ①混 凝土试件 的成型尽量模拟灌 注桩 的实际情况 , 成型 1 d后脱模 , 试件脱模后立即放人以上 2种侵蚀性溶 液或 自来水中 自然浸泡。②试件 自然浸泡 6 0 d后 , 一 小部分试件继续 自然浸泡, 其余大部分试件放入 加速侵蚀试验箱中, 进行加速侵蚀试验 , 2 4 h完成一 次浸烘循环。③侵蚀性溶液分别采用厂址地下水和 Mg S O 溶液。未采用 N a : s 0 配制单独含 s 0 一溶液 的原因是 N a S 0 对混凝土的侵蚀性不如 M g S O 强; 虽然两种硫酸盐对混凝土的侵蚀方式有所不 同, 且厂 址地下水 中的 N a 浓度显著高于 M g 2 浓度 , 但采用 Mg S O 溶液进行侵蚀试验, 得到的试验结果用于实际 工程将更为安全 。④进行加速侵蚀试验时, 根据前 期的预试验成果 , 将烘干温度从 8 0 ℃调整为 3 0 ~ ( 2 。 试验测试指标包括质量损失率 、 膨胀率、 抗压强 度 、 耐蚀系数 、 相对动弹性模量。 3 试验 结果 与分析 3 . 1 C L 一 、 s 0 一 共存环境中混凝土的腐蚀性 如表 3所示 , 选用不 同灌注桩配合 比成型混凝 土试件, 研究 C I 一 、 s ~ 4 一 共存及 s 0 ; 一 单独存在的水 环境对混凝土的腐蚀作用。在不同侵蚀介质中浸烘 循环 1 5 0次后的耐久性测试结果见表 4 。 表 4 不 同品种混凝 - I- 的耐久性测试结果 ⋯境 失 注 : 质量损失率 为负值表不质量增加。 由表4可知: ①单纯s o l 一 环境中, 常用 C 3 5混 凝土经 1 5 0次循 环后 , 质量损失率 为 2 . 6 2 % , 加 防 腐剂后为 2 . 7 1 % ; 高性能混凝土经 1 5 0次循 环后 , 质量损失率为 1 . 4 2 % , 加防腐剂后为 1 . 6 3 %。②在 c l 一 与 s o l 一 共存的地下水环境中, 常用 C 3 5混凝土 ( 掺防腐剂) 和高性能混凝土( 掺防腐剂) 经 1 5 0次 循环后 , 质量损失率介于一 0 . 0 4 % ~ 0 . 7 1 %之间。 表 4还表明, 同样 配合 比的混凝土 ( 不掺 防腐 剂 ) 在 c l 一 与 s 0 一 共存 的地下水环境中和单 纯 s o :4 一 环境 中, 经过 1 5 0次浸烘循环后前者 比后者的质量 损失率低 7 4 % ~1 0 0 % , 抗压强度高 1 2 % ~ 4 4 % , 耐 蚀系数高1 2 %~ 4 4 %, 这说明在 c l 一 与s o l 一 共存的 地下水环境中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的程度比在同浓 度的硫酸盐溶液中轻。 掺防腐剂的混凝土在 自来水中经过长期浸泡后 抗压强度下降明显 , 不掺 防腐剂的混凝土在 自来水 中经长期浸泡后抗压强度增加 , 导致掺 防腐剂的混 凝土耐蚀系数比不掺防腐剂的混凝土高, 但掺 防腐 剂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显著下降, 即掺防腐剂对质量 损失率、 膨胀率、 相对动弹性模量都没有 明显影响。 综合考虑, 掺防腐剂并没有 明显提高防腐蚀能力 。 本工程现场地下水 中 c r和 s O 质量浓度 的比值为 4~1 0 , 可通过掺加粉煤灰 、 矿渣粉等手段提高混凝土 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 无需使用价格昂贵的防腐剂。 表3 试验所用不同品种混凝土的配合比 8 8 水利 水电科技进展 , 2 0 1 3 , 3 3 ( 6 ) T e l : 0 2 5— 8 3 7 8 6 3 3 5 E — m a i l :血@h h u . e d u . C l t h t t p : / / k k b . h h u . e d u . c n 3 . 2 常规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的耐久性 按常用 C 3 5混凝土配合比( 表 3 ) 在实验室成型 试件 , 进行抗硫酸盐侵蚀试验和抗氯离子侵入性试 验。试 件 成 型后 1 d脱 模 , 并 分 别 放 人 地 下 水 、 Mg S O 溶液 、 自来水中进行浸泡养护 。养护 6 0 d 后 , 将地下水 、 Mg S O 溶液 中的试 件分别放入侵蚀介质 为地下水和 Mg S O 溶液 的加速侵蚀养 护箱 中进行 浸烘循环加速侵蚀试验 ; 自来水 中浸泡 的试件仍 继续观测。 、 试验结果表明 , 常用 C 3 5混凝土在现场地下水 中经 1 5 0次浸烘循环后 , 试件还在收缩 , 未见明显膨 胀 , 质 量 损失 率 为 0 . 5 6 % , 相 对 动 弹性 模 量 降至 8 9 % , 耐蚀 系数为 0 . 7 7 , 强度 比 自来水 中浸泡 的降 低约 1 4 MP a ; 在 Mg S O 溶液中膨胀率为 0 . 0 1 5 % , 质 量损失率为 2 . 6 2 % , 相对 动弹性模 量为 9 8 % , 耐蚀 系数为 0 . 6 9 , 强度 比 自来水 中浸泡的降低 1 9 MP a , 下降明显。实际上 , 钻孔灌注桩混凝 土在浇筑后立 即接触地下水 , 各种离子侵入混凝 土内部 的深度远 大于标准养护 2 8 d后再接触地下水 的深度 。将混 凝土脱模后立 即浸泡人地下水 , 自然浸泡 6 0 d后 , 采用逐层钻孔取粉样的方法测试氯离子扩散系数 , 试验 结 果 为 2 1 . 81 0 i n / s ;同 时 采 用 G B / T 5 0 0 8 2 --2 0 0 9 {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 方法标准》 中的 R C M法测试该龄期下氯离子扩散 系数 , 结果为 9 . 3 8 x 1 0 m / s , 远大于标准养护 2 8 d 后试件的扩散系数 J 。由此可见 , 如果混凝土浇筑后 直接与地下水接触 , c l 一 侵入混凝土内部的深度远大 于标准养护一段时间以后用 R C M法测试的结果 , 钻 孔灌注桩必须考虑早期氯离子进入混凝土的深度。 根据 G B / T 5 0 4 7 6 --2 0 0 8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 计规范》 , 考虑现场地下水的 c l 一 浓度, 应采用水胶 比低于 0 . 4 2 、 强度等级 为 C 4 0的混凝土 , 保 护层厚 度应不小于 4 5 m m; 该规范同时指出“ 对含有较高浓 度氯盐 的地 下 水 、 土, 可不 单 独考 虑 硫酸 盐 的作 用” 。G B 5 0 0 4 6 --2 0 0 8 { I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要求中等腐蚀性环境下钻孔灌注桩保护层厚度不小 于 4 0 m m。根据试验结果 ,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要考 虑过早接触地下水导致的早期离子侵入深度 , 该深 度按 1 5 mm考虑 , 因此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6 0m m。 综上所述 , 在现场地 下水环境 中 , 使用 常规 的 C 3 5混凝土配 合 比仍有发 生硫酸盐 侵蚀破 坏 的风 险, 且抵抗氯离子侵入的能力较差 , 从工程安全的角 度考虑 , 应采取适当的防腐蚀措施 ; 从 c 1 一 侵入 的角 度考虑, 建议保护层厚度不小于 6 0 m m。 3 . 3 抗硫酸盐水泥与普硅水泥的耐久性对比 常规 的钻孔灌 注桩混凝土一般采用 C 3 5混凝 水利水 电科技进展 , 2 0 1 3 . 3 3 ( 6 ) T e l : 0 2 5— 8 3 7 8 6 3 3 5 土 , 并掺加 2 0 % 的粉煤灰 , 为了客观对 比抗硫酸盐 水泥与普硅水泥的差别, 分别采用抗硫酸盐水泥与 普硅水泥掺加 2 0 %粉煤灰配制混凝土。浸烘循环 以及 自然浸泡后 的质量损失率 、 膨胀率 、 相对动弹性 模量 、 抗压强度以及耐蚀系数见表 5 。 表 5 不同水泥品种的混凝土耐久性测试结果 由表 5可知 , 在只有 s O 的环境 中, 抗 硫酸盐 水泥的耐蚀系数与普硅水泥 的值接近 , 但抗压强度 绝对值远低于普硅水泥的值 ; 在 C 1 一 、 s O 一 共存的情 况下 , 抗硫酸盐水泥的耐蚀系数高于普硅水泥的值 , 但抗压强度绝对值仍低 于普硅水泥的值 , 且抗硫 酸 盐水泥 的质量损失率均高于相同浸泡溶液 中普硅水 泥的值 。因此 , 抗硫酸盐水泥在地下水 中的抗硫 酸 盐侵蚀性能没有优势 。 经 R C M法测试后 , 采用抗硫酸盐水泥的混凝土 试件被 c l 一 穿透( 大于 1 5 . 6 m m) , 而使用普硅水泥的 混凝土试件 c l 一 侵入混凝土 内部深度约为 9 . 3 8 mm, 可见使用抗硫酸盐水泥的混凝土抗氯离子侵入性显 著低于使用普硅水泥的混凝土。 试验表明, 抗硫酸盐水泥 的抗硫酸盐侵蚀性与 普硅水泥接近, 但抗氯离子侵入J 陛较差。 3 . 4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 配合 比优化的主要 目标是在保证工作性和强度 的前提下提高混凝土的耐腐蚀性。按照表 3中高性 能混凝 土 的 配合 比, 即使用 普 硅水 泥 , 水胶 比为 0 . 3 5 , 粉煤灰、 矿渣粉掺量之和为 5 0 % ) , 测试混凝 土的抗压强度 、 抗硫酸盐侵蚀性 、 抗氯离子侵人性 , 其中, 抗腐蚀性采用 c l 一 和 s 0 一 共存的现场地下水 溶液进行浸泡。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测试结果表明 混凝土强度满足 C 4 0要求。 试件成型后 1 d脱模 , 并立即放入地下水 中进行 自然浸泡 , 2 8 d后取 出一部分放入加速侵蚀试验箱 中进行浸烘循环加速侵蚀试验 , 另一部分 留在地下 水中 自然浸泡 ; 到浸烘循环周期后 , 同时测试加速侵 蚀试件和 自然 浸泡试 件 的各项 指标 , 试验 结果如 表 6所示。 在浸烘循环试验 中, 1 5 0次循环后高性能混凝 土抗压强度增加 幅度较大 , 说 明大掺量掺 和料 ( 粉 煤 灰 、 矿渣粉掺量之和为5 0 % ) 导致 的后期抗压强 E — m a i l : @h h u . e d u . c n h t tp: / / k k b . h h u . e d u . C n 8 9 表 6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测试结果 注 : 质量损失率为负值表 质量增加 , 膨胀率为负值表不试件收缩。 度增长值较大 , 大于氯离子侵蚀导致的抗压强度降 低值 , 有利于混凝土长期抵抗氯离子侵蚀。 自然浸泡 4 3 0 d后 , 大掺量掺和料的高性能混 凝土试件质量 、 弹性模量都在增长 , 没有明显的侵蚀 痕迹 ; 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较多 , 说明 自然浸 泡条件下 , 混凝土遭受硫酸盐侵蚀的速度还比较慢 , 未发生明显的侵蚀 ; 掺人大掺量掺和料以后 , 混凝土 的抗压强度一直在增长 , 对耐久性有利。 将混凝土试件脱模后立即浸入地下水中, 自然浸 泡 2 8 d后测试高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由于混 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还没有充分发展就接触地下水, 自然浸泡测得氯离子扩散系数为 7 . 2 3 X 1 0 m / s , 远 大于试件标准养护 2 8 d后再浸入地下水测得的扩散 系数 1 X 1 0 m / s , 进一步说明对于钻孔灌注桩这种 浇筑后马上接触侵蚀性介质的混凝土 , 早期氯离子 进入的深度不容忽视 , 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配合 比有 利于钻孔灌注桩混凝土抵抗氯离子侵入 , 可 以不使 用防腐剂。 对于实际工程, 掺和料掺量可取 5 0 % , 其 中粉 煤灰掺量为 2 0 %, 矿渣粉掺量为 3 0 %。粉煤灰宜满 足 G B / T 1 5 9 6 --2 0 0 5 《 用于水泥和混凝 土 中的粉 煤 灰》 中 F类 I 级粉煤灰的要求 , 矿渣粉宜满足 G B / T 1 8 0 4 6 --2 0 0 8 (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 粉》 中 $ 9 5级矿渣粉的要求。 G B 5 0 0 4 6 --2 0 0 8 《 工业建筑 防腐 蚀设计规范》 中未对混 凝土 扩散 系数做 明确要 求。根 据 G B / T 5 0 4 7 6 --2 0 0 8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规范》 , 现场 地下水环境作用等级属 于m— C, 未对氯离子扩散 系 数做明确要求。 为了兼顾桩基承台以及地上部分钢筋混凝土结 构的耐久性要求 , 按照环境等级 E级进行考虑 , 对 于设计使用寿命为 5 0 a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 规范要 求较大或大掺量掺和料混凝土 2 8 d氯离子扩散系数 应小于或 等 于 6 x 1 0 m / s ( 根 据 G B / T 5 O 0 8 2 — 2 0 0 9中的 R C M法测试 ) , 对于胶凝材料主要为硅酸 盐水泥的混凝土 , 应采取更为严格 的措施。试验表 明, 可使用强度等 级为 C 4 0 、 抗渗等级 大于或等 于 S I O、 2 8 d氯离子扩散系数小于或等于 6 X 1 0 m / s 、 保护层厚度大于或等于 6 0 m m的高性能混凝土。 4 结语 为解决腐蚀性地下水环境中桩基内部结构易受 损坏 的问题 , 模 拟 了 c l 一 与 s O 一共存 以及 只存 在 s 0 一的地下水环境 中不同配合 比混凝 土试件 的质 量损失率 、 膨胀率 、 耐蚀 系数 、 相对动弹性模量等指 标。试验结果表明 : ①在 c l 一 与 s 0 一 共存 的现场地 下水环境 中, 混凝土受硫酸盐侵蚀 的程度 比在 同浓 度硫酸盐溶液 中轻微 ; ②在地下水环境 中, 无论是否 存在 c 1 一 , 掺 防腐剂并没有明显提高混凝土抗硫酸 盐侵蚀的能力 ; ③抗硫酸盐水泥的抗硫酸盐侵蚀性 与普硅水泥接近, 但抗氯离子侵入性较差; ④与常规 钻孔灌注桩混凝土相 比,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更好 的 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 ⑤与抗硫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 土相比, 高性能混凝土既提高了防腐性能 , 又大幅度 节约了成本。 参考文献 : [ 1 ]陈蔚凡. 滨海盐渍地区抗强腐蚀性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 C ] / / 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 北京: 中国建材工 业 出版社 , 1 9 9 9 : 1 7 9 — 1 8 3 . [ 2 ]陈肇元.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M] . 北京 :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3 . [ 3 ]X U J i n x i a , J I A N G L i n h u a , WA N G Q i . 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m o d e l o f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c o r r o s i o n i n c o n c r e t e[ J ] . Wa t e r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2 0 0 9 , 2 ( 2 ) : 7 1 - 7 8 . [ 4 ]李吉林 . 旋挖成孔工艺在新疆某 电厂桩基工程 中的实践 [ J ] .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 2 0 1 0 , 3 0 ( 增刊 1 ) : 1 0 2 — 1 0 5 . ( I J l J i l i n . P r a c t i c e o f r o t a r y d r i l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p i l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a p o w e r p l a n t i n X i n j i a n g[ J ] . A d v a n c e s i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 2 0 1 0 , 3 0( S u p 1 ) :1 0 2 — 1 0 5 . ( i n C h i n e s e ) ) [ 5 ]刘小艳, 王新瑞, 刘爱华 , 等. 海洋工程中 G F R P筋耐久 性研究进展[ J ] .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 0 1 2, 3 2( 3 ) : 8 6 — 8 9 .( L I U X i a o y a n ,WA N G X i n r u i , L I U A i h u a ,e t a 1 . Re s e a r c h pr og r e s s o n d ur a b i l i t y o f GFRP b a r s u s e d i n ma r i n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1 J I . Ad v a n c e s i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 2 0 1 2, 3 2( 3) :8 6 — 8 9 . ( i n C h i n e s e ) ) [ 6 ]蒋林华, 刘蓉 , 莫莉莉 , 等. 阳离子类型对粉煤灰混凝土 中钢筋锈蚀行为的影响[ J ] .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 2 0 1 3 , 4 1 ( 1 ) : 3 2 — 3 6 . ( J I A N G L i n h u a , L I U R o n g , MO Li l i , e t a 1 . Ef f e c t o f c a t i o n t y p e o n c o rro s i o n b e ha v i o r o f s t e e l r e i nfo r c e m e n t i n fl y a s h c o n c r e t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H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2 0 1 3 , 4 1 ( 1 ) :3 2 — 3 6 . ( i n C h i n e s e ) ) [ 7 ]郭建斌 , 王楠, 王泽民. 水工钢结构腐蚀的图像识别技术 [ J ] .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2 , 4 0 ( 5 ) : 5 3 9 — 5 4 3 . (G U O J i a n b i n ,WA N G N a n ,WA N G Z e mi n .I m a g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y o f c o rro s i o n i n h y d r a u l i c s t e e l s t r u c t u r e 『 J ] . J o u r n a l o f Ho h a i Un i v e r s i t y :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2 0 1 2 , 4 0 ( 5 ) : 5 3 9 — 5 4 3 . ( i n C h i n e s e ) ) 9 0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 2 0 1 3 , 3 3 ( 6 )T e l : 0 2 5— 8 3 7 8 6 3 3 5 E m a i l :j z @h h u . e d u . c n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3— 1 5 编辑 : 骆超) h t t p: / / k k b . h h u . e d u . c 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