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28.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选择题1.(2016山西联考)据东京梦华录,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这主要反映出()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2.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导学号176001863.
2、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致知”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官职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究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浃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致良知5.唐朝禅宗大师惠能有一首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与该诗思想一致的是()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存天理,灭人欲C.为天地
3、立心,为生民立命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导学号17600187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7.从明代中叶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夕大约三个半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一股“崇实”“务实”的社会思潮,过去学术界有的人把它称为“早期启蒙思想”,有的人把它称为“经世致用思潮”,近几年则通称之为“明清实学思潮”。下列属于这一“思潮”代表人物的是()A.朱熹B.沈括C.顾炎武D.曹雪芹8.(2015江西新余二模)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
4、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类似西方的启蒙思潮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C.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9.(2015安徽合肥一模)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10.(2015山东济宁二模)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这突出表明黄宗羲()A.主张限制君主权力B.倡导“天下为主,君为客”C.希望健全中央机构D.否定君主制度的合理性导学号1760018811.(2015山西太原二模)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B.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D.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12.(2015吉林长春二模)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
6、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物质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二、非选择题13.(2015江苏泰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的推行赣县“人心
7、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14.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
9、使命的文化性格。摘编自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李贽焚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
10、响。(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根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考点规范练28.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选择题1.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故A项错误;据材料“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可知,当
11、时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现象,故B项正确;C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故D项错误。2.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明理学,题眼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根据本题题眼,可知理学一开始就追求自我完善和君子气节,故选D项。3.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在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体现的都是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而题目要求选的是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A解析: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A项。B、C、
12、D三项均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5.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陆王心学的思想,题眼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与材料中心学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朱熹的伦理观,故B项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属于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诗的意思是觉悟不用通过外在的表现,只要在心中追求就可以,这属于心学思想,其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一致,故D项正确。6.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程朱理学的影响。“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体现了程朱理学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普及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封
13、建统治和压抑人的个性发展,故B、C两项错误;“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说明程朱理学使人们的价值观得到重建,故D项正确。7.C解析:根据材料“经世致用思潮”,可以判断这一“思潮”是指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沈括是北宋科学家,故B项错误;曹雪芹是文学家,故D项错误。8.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题眼是“启蒙思潮”“民族命运”“故国哀思”“未必是理性的思考”。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但不是“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故A项错误;洋务派强调“中体”,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
14、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因此不会对“旧时政治”进行激烈批判,故B项错误;“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符合明亡清兴时代的特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这符合“对于旧时政治的激烈批判”,故C项正确;维新派没有对旧制度进行激烈批判,也没有“故国哀思”,故D项错误。9.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背景,题眼是“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说明材料是从政治角度阐述李贽生活的时代环境,结合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可知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政治环境,故排
15、除。10.A解析:题干中黄宗羲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是因为宰相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故A项正确。11.B解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意思是把封建制的一部分意义放入郡县制中,那么天下可以得到治理,由此可以分析出顾炎武主张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以此来反对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12.D解析:材料反映的思想是唯物思想,这符合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而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是李贽的观点,故A项错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是黄宗羲,故B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D项是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 13.参考答案:(1)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
16、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2)价值: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贡献:含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3)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14.参考答案:(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影响:儒家思想成为被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理学日益僵化。(4)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时代要求。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