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大磏中学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自然沉淀→沙层过滤→活性炭吸附→杀菌消毒”.此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自然沉淀 B.沙一层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杀菌消毒
2.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还洗不干净,生活中要硬水软化,可采用的方法是( )
A.过滤 B.煮沸 C.吸附 D.搅拌
3.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B.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热
C.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
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用10 mL量筒量取8.2 mL水
B.用托盘天平称取5.6 g氧化铜粉末
C.用排水法可得到较纯净的氧气
D.用5mL水和5mL酒精配制成10 mL溶液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取用固体粉末 C.
加热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6.通过燃烧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可选用的物质是( )
A.铁 B.蜡烛 C.木炭 D.红磷
7.我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其他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铕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铕原子核外有63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52,则铕原子的中子数为( )
A.215 B.152 C.89 D.63
8.下列叙述中,含有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受热升华 B.二氧化碳溶于水
C.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D.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
9.如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10.将一定质量的双氧水分成A,B两等份,在A中加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直接加热B也产生氧气.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上述过程的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8个小题,11~17小题每空1分,18小题2分,共40分.)
11.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
(1)3个铁原子 ;
(2)2个水分子 ;
(3)镁元素 ;
(4)铝离子 .
12.水是人及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人都应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1)将浑浊的河水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利用活性炭的 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用此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为了判断得到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 进行检验.
(2)简易净水器中的小卵石、石英砂等起过滤作用,在实验室中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我镇总体属于中度缺水,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一条生活中的节水措施 .
13.通过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甲 ,乙 ,丙 .
(2)实验室若选B装置作为制取O2和CO2的发生装置,请分别写出制取O2和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3)收集CO2应选择 装置,检验CO2收集满瓶的方法是 .
(4)若要检验气体是否为 CO2,应选择装置 (填序号),气体应从 (填“a”或“b”)处通入,该装置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烧杯H中放有两只燃着的蜡烛,若将二氧化碳气体从导管通入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2具有 的性质.
(6)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 (填序号),收集装置可以选择 .
14.如图是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铟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1)铟元素属于 元素,其原子核外共有 个电子层.
(2)在化学反应中,铟原子容易 (选填“得”或“失”)电子形成铟离子,铟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
(3)铟原子与A、B、C、D四种粒子中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15.请按照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 ;
(2)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 .
16.有人提出使用“高科技的添加剂”可以使水变成汽油.小明同学在学习过物质构成的奥秘后,认为可以用物质组成的观点解开这个骗局.
【提出问题】根据水的组成和汽油的组成判断,水是否可以变成汽油.
【猜想与验证】
(1)确定水的组成.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
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和试管b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对两支试管中的气体进行检验,试管a的气体移近火焰时 (填现象),说明是氢气;将试管b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在该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 ,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确定汽油的成分.操作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点燃使用汽油作燃料的油灯
②将光洁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现象:
证明汽油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中有水.
③将烧杯迅速翻转,注入 ,振荡
现象:
证明汽油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汽油的组成中含有 .
17.一种A原子的质量为a kg,碳﹣12原子的质量为b kg,计算这种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8.计算化肥硫酸铵(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2015-2016学年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大磏中学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自然沉淀→沙层过滤→活性炭吸附→杀菌消毒”.此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自然沉淀 B.沙一层过滤 C.活性炭吸附 D.杀菌消毒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进行分析.过滤是把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和水分离的一种方法,没有新物质生成,自然沉降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吸附作用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消毒剂消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自然沉降的过程中只是不溶于水的颗粒沉淀下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过滤是把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水分离的一种方法,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活性炭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D、消毒剂消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还洗不干净,生活中要硬水软化,可采用的方法是( )
A.过滤 B.煮沸 C.吸附 D.搅拌
【考点】硬水与软水.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过滤只能除去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吸附只会除去色素和异味,搅拌会使溶解的物质更加均匀,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通过分析可以解答.
【解答】解:A、过滤只能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物质,不能改变水的硬度,故A错误;
B、煮沸可以使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分解,而降低水的硬度,故B正确;
C、吸附只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改变水的硬度,故C错误;
D、搅拌只会使溶解的物质更加均匀,不能改变水硬度,故B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可以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比较简单,便于解答.
3.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B.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热
C.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镁与稀盐酸的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条与稀盐酸剧烈反应应,产生大量的气泡,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用10 mL量筒量取8.2 mL水
B.用托盘天平称取5.6 g氧化铜粉末
C.用排水法可得到较纯净的氧气
D.用5mL水和5mL酒精配制成10 mL溶液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从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去选择量筒的量程、10mL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进行分析判断.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
C、根据氧气的收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分子间有间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选取量筒时,尽量选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用10mL量筒量取8.2mL水,量筒选择合理,故选项能达到预期目的.
B、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称量药品的质量,能准确到0.1g,故可以用托盘天平称取5.6g氧化铜粉末,故选项能达到预期目的.
C、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要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纯,用排水法可得到较纯净的氧气,故选项能达到预期目的.
D、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用5mL水和5mL酒精配制成的溶液体积小于10mL,故选项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分子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天平、量筒的使用在中考中出现频度较高,其读数方法和误差的分析更是重中之重.
5.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取用固体粉末 C.
加热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倾倒液体药品时:取下瓶塞倒放在实验台上,标签要靠向手心,瓶口紧贴试管口;
B、根据取用固体药品的正确方法分析;
C、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
D、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
【解答】解:A、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取下后要倒放在试验台上,所以图中操作错误;故A错误;
B、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先平放试管,再将药品用药匙送入试管底部,再竖起试管,故B正确;
C、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故C错误;
D、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6.通过燃烧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且不产生其它气体,可选用的物质是( )
A.铁 B.蜡烛 C.木炭 D.红磷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燃烧除去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
(1)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2)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
(3)生成的物质为非气态.
【解答】解:A、由于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故选项错误.
B、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可以用于除去空气中的氧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除去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所选的可燃物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我化学家张青莲教授与其他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铕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新值,铕原子核外有63个电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52,则铕原子的中子数为( )
A.215 B.152 C.89 D.63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由于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3时,其核内质子数也为63,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52﹣63=89;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8.下列叙述中,含有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受热升华 B.二氧化碳溶于水
C.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D.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解:
A、干冰受热升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后能和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C、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9.如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A中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B表示两种单质构成的混合物,C表示纯净物中单质,D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解答】解:A、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B、表示两种单质构成的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表示纯净物中单质,故选项正确;
D、表示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将一定质量的双氧水分成A,B两等份,在A中加少量二氧化锰粉末,直接加热B也产生氧气.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上述过程的是( )
A. B. C. D.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分析】催化剂是指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与生成物的质量没有必然的联系.
【解答】解:两份双氧水质量相等,完全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所以AC符合这一点,而即使加入催化剂,也不会从起点就有氧气大量存在,所以起点时都应该为零,所以只有A符合.(至于到底是催化剂的影响大还是加热对反应的影响大,这个题目也无法明显看出).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催化剂与反应时间、生成物质量的关系问题,同时考查了读图和处理图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8个小题,11~17小题每空1分,18小题2分,共40分.)
11.请用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
(1)3个铁原子 3Fe ;
(2)2个水分子 2H2O ;
(3)镁元素 Mg ;
(4)铝离子 Al3+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铁原子,就可表示为:3Fe;
(2)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个水分子表示为:2H2O;
(3)镁元素的元素符号为:Mg;
(4)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铝离子可表示为:Al3+;
故答案为:(1)3Fe;(2)2H2O;(3)Mg;(4)Al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水是人及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人都应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1)将浑浊的河水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进行净化,其中利用活性炭的 吸附 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用此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属于 混合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为了判断得到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 肥皂水 进行检验.
(2)简易净水器中的小卵石、石英砂等起过滤作用,在实验室中过滤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玻璃棒和 烧杯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3)我镇总体属于中度缺水,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一条生活中的节水措施 随手关闭水龙头 .
【考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用肥皂水可以检验水的软硬;
(2)要掌握过滤操作中需要的仪器和用品;
(3)水的循环利用可以节约用水.
【解答】解:(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其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用此装置净化后得到的水中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大量的泡沫,说明是软水;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少或不产生泡沫,说明是硬水.故填:吸附,混合,肥皂水;
(2)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和用品有: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滤纸.其中玻璃棒起到了引流的作用,故填:烧杯,引流;
(3)随手关闭水龙头、用淘米水浇花等措施可以节约用水.故填:随手关闭水龙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净化水的方法,解答时要充分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
13.通过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甲 试管 ,乙 长颈漏斗 ,丙 集气瓶 .
(2)实验室若选B装置作为制取O2和CO2的发生装置,请分别写出制取O2和CO2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CaCO3+2HCl=CaCl2+H2O+CO2↑ .
(3)收集CO2应选择 C 装置,检验CO2收集满瓶的方法是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
(4)若要检验气体是否为 CO2,应选择装置 F (填序号),气体应从 a (填“a”或“b”)处通入,该装置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H2O+CaCO3↓ .
(5)烧杯H中放有两只燃着的蜡烛,若将二氧化碳气体从导管通入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证明CO2具有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的性质.
(6)实验室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氨气,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则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 A (填序号),收集装置可以选择 D .
【考点】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的探究;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综合实验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1)甲、乙、丙为实验室常用的三种仪器.
(2)B装置属于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实验室制氧气的三种方法中只有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选用此装置,实验室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也选用此装置.
(3)根据二氧化碳的溶水性和密度来确定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只要证明瓶口是二氧化碳就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应据此来确定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检验时二氧化碳从哪个管口通入,应把两种情况都分析一下.
(5)从蜡烛熄灭,下面的先熄灭这两点现象进行分析.
(6)发生装置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溶水性、是否有毒、是否与水反应、是否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等.
【解答】解:(1)熟记常用仪器的名称可知甲为试管,乙为长颈漏斗,丙为集气瓶.故答案为:试管 长颈漏斗 集气瓶
(2)因B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所以应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验满二氧化碳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
故答案为:C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应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是否为二氧化碳,检验时气体若从a进,气体通过石灰水从b出去,气体若从b进,将会把石灰水从a压出去.
故答案为:F a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O2+Ca(OH)2═CaCO3↓+H2O
(5)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下面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6)制氨气所用的反应物的状态是固态,反应条件为加热,应选固﹣固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氨气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A; D
【点评】氨气会污染空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时最好用密封的集气瓶收集,并且在后面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14.如图是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铟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1)铟元素属于 金属 元素,其原子核外共有 5 个电子层.
(2)在化学反应中,铟原子容易 失 (选填“得”或“失”)电子形成铟离子,铟离子的化学符号为 In3+ .
(3)铟原子与A、B、C、D四种粒子中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 D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判断电子层数;
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个,在反应中容易失去,从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解:(1)铟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其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故填:金属;5.
(2)在化学反应中,铟原子容易失电子形成铟离子,铟离子的化学符号为In3+.
故填:失;In3+.
(3)因为D中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个,因此铟原子与D粒子的化学性质最相似.
故填:D.
【点评】元素周期表能够反映多方面的内容,要注意掌握.
15.请按照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合反应 碳+氧气二氧化碳 ;
(2)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分解反应 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可以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解答】解:(1)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
(2)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故填:碳+氧气二氧化碳;碳酸钙氧化钙+二氧化碳.
【点评】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要正确,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16.有人提出使用“高科技的添加剂”可以使水变成汽油.小明同学在学习过物质构成的奥秘后,认为可以用物质组成的观点解开这个骗局.
【提出问题】根据水的组成和汽油的组成判断,水是否可以变成汽油.
【猜想与验证】
(1)确定水的组成.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
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a和试管b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2:1 .对两支试管中的气体进行检验,试管a的气体移近火焰时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填现象),说明是氢气;将试管b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 .在该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 氢原子、氧原子 ,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水分子 .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确定汽油的成分.操作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点燃使用汽油作燃料的油灯
②将光洁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现象:
烧杯内壁有水珠
证明汽油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中有水.
③将烧杯迅速翻转,注入 澄清石灰水 ,振荡
现象: 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汽油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汽油的组成中含有 碳、氢两元素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电解水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来确定试管中的气体及体积比;
(2)汽油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水可使干燥的烧杯内产生水珠,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判断表格中的各项答案;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出结论.
【解答】解:
(1)据电解水的实验可知,试管b中收集的气体约是试管a中的一半,可知试管a中的气体是氢气、试管b中的气体是氧气.因为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而氢气具有可燃性;则试管a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说明是氢气;将试管b中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在该反应中,保持不变的微粒是 氢原子、氧原子,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水分子.
(2)汽油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罩在点燃的油灯上的干冷烧杯壁内有水珠产生;为证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可将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并能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实验现象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汽油的组成中一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以得出本题答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点燃使用汽油作燃料的油灯;
②将干冷的烧杯罩在油灯火焰上方.
现象
烧杯内壁有水珠
证明汽油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中有
水
③将烧杯迅速翻转,注入 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
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汽油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
(1)2:1. 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水氢气+氧气. 氢原子、氧原子,水分子.
(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烧杯内壁有水珠
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含有碳、氢两元素
【点评】熟记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及结论,对于现象及结论可以用六个字来描述:“正氧一,负氢二”可以快速的记住该实验的现象解结论.
17.一种A原子的质量为a kg,碳﹣12原子的质量为b kg,计算这种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已有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答:这种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点评】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计算化肥硫酸铵(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是构成分子的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
【解答】解:硫酸铵(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2+32+16×4=132;
答:硫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32.
【点评】主要考查了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题目较易.
1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