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426242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第一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年);(2)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年);(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年);(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年)。(P2-P3)(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P3)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

2、观的创立(一)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P6-P7)3、科学的实践观:马恩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4、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观领域,马恩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P8-P10)5、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

3、建筑两部分。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专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类三大社会形成或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指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这是指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

4、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是指未来的实行产品经济的共产主义阶段。7、政治经济学研究与辩证法的拓展: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三、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一)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P10-P13)8、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商品生产从产生到资本主义时期,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

5、、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它们的共性是: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追求各自的经济得益;遵循等价原则;进行平等竞争;以货币为媒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9、劳动价值论的内容: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二者的矛盾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兼得的;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10、理解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必须把握的内容: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财富的源泉不仅是劳动,

6、还有其他生产要素。商品的价值则是抽象劳动即人类体力和脑力的凝结,创造价值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包括一切生产劳动。这样的劳动包括科学技术工作、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性服务劳动等重要形式,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1、货币及其职能: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1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一是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推动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同一部门的社会资源也必然不断向优势企业流动。二是调节社会劳动在一同部门的分配。社会再生产的实现,客观上要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

7、门保持一定的比例,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就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即价值与价格的矛盾运动。有的部门投入劳动过多,商品就会供过于求,因而引起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有的部门投入劳动过少,商品就会供不应求,因而价格上涨,利润率上升。这样就促使社会劳动或资源从价低利小的部门向价高利大的部门转移,从而实现社会劳动或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3-P16)13、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资本家所以购买劳动力,就是因为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有这样一个特殊属性。

8、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剩余价值就一定会生产出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1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一天劳动时间,总是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价值的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工作日的延长而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强度,一般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

9、动时间而相应地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5、资本的特殊性质:第一,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惟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第二,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第三,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值和增殖。一旦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16、资本的基本构成:马克思认为,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它们只能通过工人的

10、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殖。1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三)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P17-P18)18、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19、资本总额的扩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方式实现的。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而增

11、大。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20、资本积累的后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21、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无产阶级的贫困是指包括失业工人在内的整个无产阶级各方面的贫困情况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鸿沟的加深;二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统治决定了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盲目、紊乱和失调现象,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期间,一方面是严重过剩的商品,过剩的资本,另一方

12、面是大量的过剩的人口、贫困的劳动人民。这深刻地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历史局限性。22、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首先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再次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四、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一)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变科学(P21-P23)23、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深刻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4、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只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

13、主义社会的弊端,不能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判断上,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2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19世纪40年代,产业革命在欧洲的迅速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条件。26、产业革命促进了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阶级基础。27、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基石上,使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变成了科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

14、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它为全世界运动树立了一面新旗帜,对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从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和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公开出版,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熟的阶段。从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历史经验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系统阐述并成为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阶段。在近半个世纪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得到发展。(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24-P25)马克思恩格斯运

15、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28、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在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生

16、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所取代。29、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提出。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地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说明。“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旧的生产关系完全不能容纳的时候,或者与新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物质条件完全成熟的时候,新的社会形态才能出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能否变成现实,

17、归根结底要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成熟程度所决定。30、“两个决不会”同“两个必然”的统一。两个必然论证在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四)、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P2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将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进入未来社会。未来社会也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31、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32、共产主义社会

18、的高级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完全巩固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3、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所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五、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P28-P29)3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

19、起源对唯物史观的贡献。35、路德维希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内容:1886年,恩格斯发表路德维希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其主要内容包括:(1)、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2)、第一次明确概括并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3)、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36、晚年书信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全面阐发。(二)、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P35-P36)37、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社会主革命将首先在那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和胜利。1915年,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的深入研究,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

20、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获得胜利。”这是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得出的新的科学论断。(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通过跳跃形式实现。导致帝国主义大战,削弱帝国主义力量。(2)、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的形成。这种薄弱环节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夺取革命胜利的机会。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俄国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3)、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实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迅速取得了胜利,列

21、宁亲自指挥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四)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P37-P43)为解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课题,列宁进行了艰辛的哲学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38、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和重要原理:(1)批判民粹派的“人类天性”论,论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批判发粹派的英雄史观,阐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人历史作用的辩证关系;(3)批判经济派的庸俗经济决定论,阐明政治对经济的作用;(4)批判经济派的自发论,阐明革命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9、批判马赫主义,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列宁于1908年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着重批判了

22、经验批判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为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认识论基础。(1)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2)从哲学高度提出了物质的定义:(3)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第一认识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第二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和未被认识的东西之分;第三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4)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5)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列宁认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实践是检

23、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实践标准又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40、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堕落成了社会沙文主义者,以折中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以诡辩反对辩证法,以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深入研究了辩证法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1)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2、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区分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4、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试金石。5、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3)运用唯物辩证法应当注意的原则:1、坚持

24、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2、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3、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4、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解处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九、新经济政策和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4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

25、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5)、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实践证明,这项政策,作为紧急状态下的特殊措施,为打赢战争起了重大作用,但从根本上说,它违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4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合作。4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3)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4)利用资本主义,建

26、设社会主义:(5)及时地把改革提到日程上来。(二)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列宁晚年病重期间,通过口授由秘书整理的办法,先后写成了日记摘录等五篇有关理文艺学和政策方面的论文和给代表大会的信等三篇有关党内民主方面的信件。它们被称为列宁的“最后遗嘱”,是在总结新经济政策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44、十月革命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进行农合作化;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执政党建设。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5、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既不同于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不同于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

27、主义革命,而是一种新式的特殊类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6、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还要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各地武装起义的领导人纷纷转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偏远乡村,与广大贫苦农民结合,开展艰苦的武装斗争,建立了一块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斗争期间,毛泽东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并且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初步解决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

28、弱的形势下,共产党怎样坚持革命,怎样发展壮大革命力量,为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的问题,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奠定了理论基础。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通过对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逐渐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系统理论。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文章中,他进一步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和抗日战争中的新鲜经验,批判了在中国革命道路问题上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且能够走这条道路夺取革命的胜利,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这样,就使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9、得到了全面的理论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47、新民主主义社会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48、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初步构想。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提出并阐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方针和政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他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思想和观点。49、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

30、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50、这条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51、根据毛泽东和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52、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盲目求纯,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2)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1、(3)在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盲目追求集体和统一经营,忽视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忽视了发挥社员个人和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致使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的问题突出,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以上问题的产生,总体上说,是同当时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不高,仍然受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和限制分不开的。(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53、关于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指出,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

32、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一般来说,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同时,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还提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因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同。54、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概括成为一个公式;“团结批评团结”。55、正确处理人民

33、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教育知识分子,搞好民族团结,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等。(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统一战线(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56、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因此,如何处理同农民、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重大而又复杂的课题。57、毛泽东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有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

34、资产阶级的区别”。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不是中国革命的动力,而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亦称中等资产阶级,它们是带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他们有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三)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58、正确处理汉族与少数发族的关系的基本精神是:第一,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第二,按民族聚居程度实行不同级别的区域自治;第三,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59、对香港、澳门问题的策略:“暂时不动”、“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以待条件具备、时机成熟时再收回主权。60、对于台湾问题,党中央开始是准备以为武力方式解决的。但由于朝鲜战争爆

35、发后美国侵入台湾海峡,这一问题的解决遇到了严重的阻碍,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主张。61、与此同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的原则立场。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一)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6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有事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全国解放以后,党领导人民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

36、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三)党的思想建设63、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五)党的作风建设64、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风即党的作风,是指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反映党的精神风貌。党风是由党的世界观和党性决定的,是世界观和党性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党性,就会有什么样的党风。65、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学风与党风统一起来,揭示了学风、党风和党性、世界观的内在联系,指出学风问题是党的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

37、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的工作态度问题。党风不正“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66、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五、思想政治工作(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67、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68、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障经

38、济建设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思想整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无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民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69、毛泽东及时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的,不能孤立地去做”的重要思想。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70、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基本的内容。其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

39、本理论武装广大干部和全体人民,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调动他们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团结奋斗。71、思想政治工作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式、任务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社会和共产党道德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72、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六、政策和策略(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73、毛泽东不但指出了政策策略对革命和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阐明

40、了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的基本依据和原则。无产阶级政党要指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首先必须保证自己政策策略的正确。74、政策策略来源于实践,也要到实践中去检验。毛泽东认为,实践是检验政策策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他还认为,政策策略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决定并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75、毛泽东在依据不同的质而制定实行不同政策的方面,思想十分丰富且独具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是:1、区别不同阶级和阶层,对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是行不同的政策策略。如在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中,我们党将富农与地主区别开来,没有过早地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2、区别不同的历史时期及其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政策

41、策略。这要求党和国家在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时,必须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特殊性。3、区别不同地区和条件,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政策和策略。这决定了党和国家在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政策策略思想,也是毛泽东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执行政策策略也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革命和建设的若干政策策略原则 76、毛泽东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普遍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策略原则。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国内敌人的长期斗争中,逐渐 形

42、成一个重要概念,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首先,这一思想建立在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其次,这一思想建立在对敌国主义反动派两重性的科学分析基础上。二是在敌斗争中,要对敌人加以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三是在对敌斗争中,还必须将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区别开来。四是“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策略思想。主要是: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当前的最主要问题;正确处理国内各阶级、政党和民族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对诸多任务分清轻重缓急,主动推迟一部分能够推迟的任务。其精神实质就是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社会各阶级、政党和民族的

43、关系,尽可能地团结人民,最大限度地鼓励和打击当前的敌人。这一策略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五是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必须坚持“求同存异”的策略原则。七、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二)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77、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8、三大外交决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7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一)实事求是80、毛泽东用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相对立,赋予它新的含义。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

44、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得到全党的确认和普遍贯彻。8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毛泽东在批判党内主要错误思想倾向教条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经验主义的批评。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者都是主观主义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既要反对轻视实际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82.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83

45、.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这是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首先,毛泽东论述了认识事物矛盾特殊性的意义。其次,毛泽东结合中国社会矛盾的运动过程详尽地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各种情况,说明了研究矛盾特殊型的方法。他指出: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第一,要注意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第二,要研究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过程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第三,要分析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各个方面的特殊性;第四,要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矛盾特殊性;第五,要分析事物发展过程的

46、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殊性。8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毛泽东关于矛盾精髓的概括对学习辩证法,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85、坚持实事求是,需要科学的方法。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提出“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抓典型、“解剖麻雀”的领导方法。(二)群众路线86、群众路线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7、一切为了群众 这是党与群众关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

47、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领导机关和每个共产党员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88、实践和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三)独立自主89、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9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概括。互相渗透、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基础,更为根本,贯彻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92、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

48、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突显“中国特色”个性的创新道路。(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意义9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不能相互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中国命运。(三)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间正道,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当前,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第一,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