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414212 上传时间:2024-09-19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3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章 19世纪中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批判现实主义 、 名词解释: 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早期欧美具备极大影响一个文学思潮。司汤达率先提出现实主义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别林斯基深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长篇小说见长。代表人物法国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狄更斯,俄国托尔斯泰;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 特点: l 真实和宽广地反应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在他们笔下,我们能够看到封建社会瓦解,资本主义兴起,也能够看到农奴制暴虐,资本剥削残酷。尤其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揭露和批判,更是广泛地包括各个领

2、域,尖锐地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悲惨图画,引发人们对现存秩序深刻怀疑和不满,因而具备巨大社会意义。】 l 同情社会下层小人物,反应他们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在新历史条件下,因为阶级关系改变,人道主义也有了新特点。“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其锋芒所向已经不但仅局限于封建贵族,而且还针对当权大资产阶级。所以,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惟利是图等等败德,都受到了他们批判;遭迫害、受欺凌小人物,得到了他们同情。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劳感人民愤懑不平和反抗斗争。】 l 塑造经典环境中经典人物,并注意细节真实。 第二节 司汤达 一、 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二

3、、 拉辛与莎士比亚是其第一篇美学著作批判现实主义第一篇美学宣言三、红与黑表示重复辟深刻主题【小说原名于连,日后改为富有 象征意义红与黑,副题是“1830年纪事”。】 、于连形象: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经典。 l 于连阶级地位和所受教育,决定了他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个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影响,培养了他平民崇敬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伎俩,开始了个人奋斗式道路。 l 于连性格是矛盾。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在

4、德瑞拉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具备平民意识他应聘条件是和主人桌吃饭,显示出反抗精神。/在贝尚神学院: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在险恶环境中把对教会仇恨埋在心底。不信教却是神学院最虔诚教徒,又是彼拉院长宠儿。在这里具备反抗意识青年逐步成了一个和教会同流合污野心家。/在木尔侯爵府:于连为了实现自己野心,忠心为侯爵效劳、和侯爵女儿玛特儿恋爱、结婚最终得到了一份颇丰地产和官衔。 l 于连平民阶级意识并未完全泯灭。入狱后,他开始反省,认识所走道路虚伪和痛苦。法庭演说是于连对贵族大资产阶级训斥和对社会抗议,也是他反抗精神暴发和悲剧命运总结。 l 人物形象不足。他行动是个人盲目标,他反抗具备极大动摇性,一旦个人追求满 足

5、后就妥协投降。 、红与黑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被誉为“政治小说”) 小说以于连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叶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宽广社会生活和错综复杂阶级矛盾,深刻揭示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罪恶和黑暗,也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本质,表现出强烈反封建反教会政治倾向。 l 作者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材料,经过描写经典环境中经典性格,反应时代本质特征。在小说中,作者选取了三个经典环境,由上而下,由外省到京城,组成了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基本面貌。这么经典环境为于连性格形成和发展提供料合理依据。经过于连个人奋斗悲剧过程揭示了时代本质特征。 l 作者善于

6、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把人物在个情景下精神活动和感情改变特征细腻地表现出来。作品中写于连对不一样环境感受,关键时刻内心斗争,爱与恨,勇敢与怯懦,骄傲与自卑,狂热与颓丧,欢乐与痛苦心理活动,十分真实详细。从不一样角度解释了他心灵深处最隐秘思想和最微妙意识改变,并能和当初客观情境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l 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作品以于连个人奋斗史为“经”线,以他和德? 瑞拉夫人、玛特尔小姐恋爱生活为“纬”线,经纬交织,条理清楚,在情节上没有枝蔓干扰。三个经典环境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人物都与主人公关于,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楚,井井有序,形成一个有机艺术整体。 、“红”与“黑”含义及其政治意义

7、红与黑中“红”与“黑”是具备象征意义。“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红色军装,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力量。“黑”指教职人员黑色教袍,代表封建教会反动力量。书名象征着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一样思想斗争,提出了小说政治意义。 第三节 巴尔扎克一、高老头 高老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基本平行而又间或交叉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复辟王朝时期法国社会面貌,着重揭露和批判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 (1)人物介绍: 伏盖太太伏盖公寓主人; 高老头歇业面条商人; 拉斯蒂涅大学生; 伏脱冷逃犯,外号“鬼上当”; 泰伊番被赶出家门银行家小姐;米旭诺骨瘦如老处女; 鲍赛昂夫人贵夫人,拉斯蒂涅表姐

8、。(2)分析拉斯底涅形象及其经典意义。 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中主人公拉斯底涅是复辟王朝后期到七月王朝时期资产阶级政治家和野心家经典。(小说描写他由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家经典过程)。 性格发展三个阶段: l 到巴黎上大学,想经过勤奋努力,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名,不过经不起上流社会诱惑。3 年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会本质:法律和道德对有钱人无效,财产才是金科玉律。于是他决定走另一条道路:往上爬!不顾一切地往上爬。 l 经过人生两个导师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显著蜕变。鲍赛昂夫人亲自教他读“人生这部分”培养他自私自利人生观,传授他以牙还牙对付社会和个人伎俩。最终鲍赛昂夫人隐退使他深入认识到金钱主

9、要作用。伏脱冷要求拉斯底涅同自己合作,教他与维多莉恋爱,自己杀死维多莉哥哥,以获取泰伊番财产。他还用赤裸裸语言剖析社会本质。伏脱冷日后被米旭诺以3000法郎卖给当局,使拉斯底涅深入相信伏脱冷利己主义社会本质剖析。 l 高老头苦难和死亡,最终完成了他社会教育。当他埋葬了高老头后,埋掉了最终一点人性。这曾清白青年,已堕落成向财富和权势进攻资产阶级野心家。 意义:小说经过拉斯底涅演变,反应了贵族阶级衰亡和资产阶级兴起,揭露了金钱罪恶。 (3) 高老头思想内容: l 小说真实地反应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封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冲击。(子爵夫人告别巴黎)。 l 小说描写资产阶级凭借金钱和财富力量

10、打败封建贵族。揭露了金钱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 l 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一样老实个人奋斗之路。 (4) 高老头父爱悲剧社会意义。 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中高老头是一个具备浓厚封建宗教观念商业资产者经典 l 高老头爱女儿十真诚,但只知道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牺牲品。 l 他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资产者悲剧,是时代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反应。他父爱反衬出女儿无情无义,他人性反衬出社会残忍。有力地控诉了金钱

11、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化。尤其是家庭关系金钱化可悲景象。 (5) 阐述高老头艺术特色。 l 结构精巧,情节富有戏剧性。小说围绕拉斯底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拉斯底涅起着穿针引线作用,其它人主要围绕他性格形成而展开。伏脱冷完成了教育使命后被捕;鲍赛昂夫人完成任务后隐退;高老头悲剧促进了他性格最终形成。 l 从现实精巧观察进行精准生动经典环境描写。对经典环境描写为人物性格发展提供依据。如伏盖公寓颓废、寒酸与上流社会灯红酒绿形成强烈对比,刺激出拉斯底涅向上爬野心,形成了经典环境相适应经典性格。 l 广泛地利用了对比标准。如高老头对女儿溺爱与泰伊番将

12、女儿赶出家门;高老头痴情与女儿绝情,从中引出抑恶扬善教训。(人物对比) 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下层社会对比,刺激了拉斯底涅野心,揭露了贵族表面兴盛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粗鄙。(环境对比) l 语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如伏脱冷语言尖锐、充满强烈味、赤裸裸一针见血;高老头语言中充满对女儿痴情。比喻:高老头没钱是遭到女儿们遗弃“就像柠檬榨干了”,她们“把剩下皮扔在街上”。 l 塑造了经典环境中经典人物。如高老头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事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 二、人间喜剧 、 “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方式将人间喜剧组合成有机整体。 l 分类整理:将作品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

13、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最为主要,又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军事生活、乡村生活等6大场景。 l 人物再现:让同一个人物在不一样作品中连续出现,最终将这些作品情节贯通起来,就成了人物思想发展轨迹。 、 人间喜剧三大主题(思想内容) l 首先,人间喜剧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在资产阶级进攻下必定灭亡历史。农民反应了农村资本主义战胜贵族地主取得统治地位过程,名门贵妇鲍赛昂夫人盛衰史也是与贵族阶级盛衰史紧密相连,她在高老头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小姐所击败而被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写照。资产阶级妇女靠金钱击败了贵族妇女并带她们活跃在上流社会。 l 其次,描写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发迹史。从高利贷者高

14、布赛克到投机商葛朗台,从贵族管家高贝丹到银行家纽沁根,一个个都是贪婪无耻恶棍。巴尔扎克经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除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发展史。高布赛克以单纯高利贷方式获取利润,葛朗台靠商业投机、高利盘剥和证券交易求得资本增殖,银行家纽沁根不但用资金不停周转来获取巨额利润,而且在股票涨落中投机取巧牟取暴利。他们每个金币都充满了血腥气息,都是由罪恶凝成。 l 再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金钱世界,金钱是万能上帝,人们追求金钱,膜拜金钱,人与人之间关系变成纯粹金钱关系。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对文学、艺术、新闻以及精神生活腐蚀。 l 最终,对共

15、和主义赞美和对社会理想探索是人间喜剧又一主要内容。尽管巴尔扎克并不统一共和主义者政治主张,也不完全了解他们思想实质,但他看到了他们是反对派中真正有行动能力和高尚品德人物,所以它能在作品中以毫不掩饰口吻对他们大加赞赏。 、人间喜剧中人物塑造手法: l 强调物质环境对人物影响: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时尤其注意描写人物生活物质环境:房屋、陈设等。他小说中有大量细致、详细这类环境描写。【先写环境,引出活动人物;把环境同人物心理改变、精神状态糅合在一起。】 l 细致、精准经济细节描写:巴尔扎克非常重视细节真实,尤其是他塑造人物时非常重视对经济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充分了解人物命运发展改变物质背景。 l 强调人物

16、“欲念”,凸现人物性格:巴尔扎克认为“欲念”是人基本要素,巴尔扎克经常赋予人物一个极度膨胀欲念,强化它、渲染它。比如,高老头父爱、葛朗台贪婪等。 l 使用人物再现法:人物再现法:指同一人物在不一样作品中数次出现,每部作品只反应人物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许多作品连接起来并组成该人物清楚完整性格发展轨迹。它是巴尔扎克独创,塑造人物一个方法,也是将众多作品链接成有机整体一条纽带。 、巴尔扎克对现实主义贡献 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之一,他向人们提出了一整套现实主义美学。准确观察、细节选择、生活环境缔造、戏剧性展开、形象与激情统一与集中,使巴尔扎克得以成功地建立起他社会现实主义方法。 l 精细而富

17、有特征经典环境。作品围绕拉斯蒂涅活动,描写了巴黎不一样等级、不一样阶层人们生活环境;拉丁区伏盖公寓,形似牢狱黄色屋子,四处散发着“闭塞、霉烂、酸腐气味”,塞满了肮脏油腻、残破丑陋器皿和家俱,这是下层人物借居之地。贫穷伏盖公寓就是巴黎下层社会缩影。高老头两个女儿家里,虽有金碧辉煌房子、宝贵器物,但“毫无气派回廊”,挂满意大利油画客厅却“装饰得像咖啡馆”,这显示了作为新贵资产阶级暴发户们俗不可耐排场。 l 人物性格经典化。巴尔扎克不但塑造了高里奥、拉斯蒂涅、鲍赛昂夫人、伏脱冷等经典形象,而且在其余人物形象塑造中也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统一。雷斯多伯爵夫妇和纽沁根男爵夫妇即使有贵族头衔,实际上都是资产者。

18、他们现有追求个人私利共同特征,又都是独具个性经典。 l 精巧结构。小说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故事为两条主要线索,又穿插了伏脱冷、鲍赛昂夫人故事。几条线索错综交织,头绪看似纷繁而实际主次分明、脉络清楚、有条不紊。作品以叙述高老头被女儿榨干钱财遭抛弃为中心情节,以拉斯蒂涅为中心人物,经过他活动穿针引线,将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联络起来,将贵族沙龙与资产者客厅连结起来。伴随高老头之谜在拉斯蒂涅眼前展现、解开,情节步步推向高潮。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弃、高老头惨死,拉斯蒂涅都是目睹者、见证人。社会丑恶证实了他接收反面教育,高老头埋葬之日,也是拉斯蒂涅青年时代结束之时。几条线索紧密交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起

19、着相互深化、互为补充作用,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品主题。 l 善于利用“人物再现法”。同一人物在不一样作品中数次出现,每部作品只反应人物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许多作品连接起来并组成该人物清楚完整性格发展轨迹,它是巴尔扎克独创,塑造人物一个方法,也是将众多作品链接成有机整体一条纽带。 第四节 福楼拜一、生平和创作 l 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主要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 “客观而无动于衷”创作理论和精雕细刻艺术格调,在法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l 情感教育是福楼拜第二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主要小说。小说副题是“一个青年故事”。 l 70年代,福楼拜创作了三个探索人生价值短篇以三故事为名发表

20、,包含圣于连传说、一颗简单心、希罗狄亚。其中一颗简单心是他短篇小说杰作。 二、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副题是“外省风俗”,小说描写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独生女爱玛悲剧性一生。 1、 包法利夫人人物介绍:爱玛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乡村医生; 赖昂大学生,包法利夫人情夫; 罗道耳夫庄园主,包法利夫人情夫; 勒内服装商人。 2、 爱玛悲剧原因: l 不切实际教育毒害了她;修道院教育和社会上流传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对她不良影响。 l 残酷社会把她推向了深渊:福楼拜冷静地剖析爱玛走向毁灭主、客观原因,不动声色地将一群卑鄙自私证人君子和一个“不正经”女人作对比;不健康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单调沉闷外省环境和腐化

21、淫靡社会习俗。爱玛追求幸福却身败名裂,最终服毒而死,但把她逼向死亡无耻之徒,如罗道耳夫之类却活得悠闲自得,在这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社会愤恨,我们看到了当初法国污浊现实。 三、福楼拜对当代小说贡献(科学家精神) 福楼拜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一个主要现实主义小说家,在现实主义向当代主义转型中,福楼拜起了承前启后作用,他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出色代表,是现实主义集大成者;但他又被誉为当代主义“鼻祖”。【1、他提倡“客观化写作”为当代主义叙述中零焦聚使用提供了范例。2、出于对现实和历史厌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描绘平庸日常生活,这使得其作品在情节结构上出现一个日常化趋势。这一创作手法也给当代主义作家很大启

22、发,并最终造成了“淡化情节”这种当代主义创作手法出现。文章以客观化写作、情节日常化为切入点。】 l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应像科学家那样实事求是,要经过实地考查进行准确地描写。同时,他还提倡“客观而无动于衷”创作理论,反对小说家在作品中表现自己。 l 在艺术格调上,福楼拜从不作孤立、单独环境描写,而是努力做到用环境来衬托人物心情,达成情景交融艺术境界。 l 他还是语言大师,重视思想与语言统一。他认为:“思想越是美好,词句就越是铿锵,思想准确会造成语言准确。”又说:“表示愈是靠近思想,用词就愈是贴切,就愈是美。”所以,他经常苦心磨练,惨淡经营,注意锤炼语言和句子。他作品语言精练、准确、铿锵有力,是法国

23、文学史上“模范散文”之作。 第五节 波德莱尔 一、 沙尔波德莱尔(1821-1867)是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西方象征主义文学先驱。 二、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中惊世骇俗不朽著作。 【“恶之花”法文原意是“病态花”。】 1、恶之花第二版有六个部分:忧郁与理想巴黎风貌酒恶之花叛逆死亡。 l 恶之花第一部分是忧郁和理想,这是全集中分量最重部分,充分反应了诗人精神上和肉体上苦难以及他为求得解脱而做出精神上努力。而一切努力都是枉然,忧郁占据了他整个心灵。 l 第二部分巴黎风貌:诗人目光从内心转向了外部世界,他看见了巴黎,他在巴黎漫游,看到形形色色灵魂,诗人眼中巴黎是一个

24、愁苦麻木世界。 l 第三部分酒:诗人求援于酒,但酒醒后却感到虚幻。于是诗人就像但丁深入地狱一样,到盛开着“恶之花”地方去探险,这地方正是人心灵深处。 l 四、五、六部分: 恶之花、反抗、死亡。波德莱尔指出,他要深入人最卑鄙情欲中去,大胆采撷恶之花,他在情欲中沉沦,得到是绝望、死亡和对自己厌恶。 l 最终作者以一首远行结束了自己探险。他总结是:一切追求到头来都是一场失败,人灵魂依然故我,恶总是附着在人类社会旅途上,人们只有一线希望,到那遥远深渊中去沉入渊底,寻找新天地,能够作为波德莱尔人生与诗作一个概括。 2、 内容: 恶之花是一个孤独、忧郁、贫困、颓废、病态诗人追求光明、幸福和理想失败统计,是

25、他对现实观感和内心写照,用他自己话说,他在“这本残酷书中”放进了他“全部心、全部温情、全部信仰”,而他全部感情都在一个现实与理想、堕落与上升、地狱与天堂尖锐对立中展现出来。 3、 波德莱尔对法国诗歌影响: l 在内容上,他第一次大规模地将城市生活引入诗歌,扩大了诗国版图; l 另外,谁也没有波德莱尔那样深入人心灵深处,到最阴暗角落中挖掘,因而加深了诗表现力。 l 在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创作方法,被后人发展为象征主义。他诗意境幽深,寓意深远,赋予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他形容凄冷雨丝像监狱铁窗栅,生动而深刻得表示了一个阴郁而令人窒息气氛。 第六节 狄更斯 一、查理狄更斯在30多年中创作了14部长篇

26、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小说之王”。他创作大致能够分为三个时期。 1、 第一时期创作包含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作品: l 在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中,狄更斯用幽默幽默笔法,揭露了英国社会种种不合理、荒诞可笑现象。(温和讽刺) l 奥利弗退斯特(雾都孤儿)是第一部社会小说。 作品第一次广泛而真实地反应了外省和伦敦贫民窟生活,展现了英国下层社会悲惨图景。 【“再添一点儿”:英语中指不安于现实状况要求本身权利造反精神。】 l 老古玩店 2、 第二时期创作包含19世纪40年代中作品:代表作有马丁朱什尔维特和董贝父子。 3、第三时期创作包含50、60年代作品,这是他创作高峰。 l 大卫科波

27、菲尔是一部近似自传体小说。 l 荒凉山庄、小杜丽和我们共同朋友,这三部作品能够说是狄更斯批判性最强作品。 l 狄更斯创作后期还有三部情节比较集中小说。 v 艰难时世反应了劳资矛盾; v 远大前途主题是金钱腐蚀作用金钱使一个天真青年变成势利者,贫困使他恢复了失去纯朴天性。 v 双城记是狄更斯一部很有影响历史小说,以17891794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反应作者对革命了解和和人道主义思想。不再是作者一向幽默格调,而有着阴郁感伤情绪和担心故事情节 () 双城记思想内容: 作者以激情笔触写法国大革命前积压在民众中间愤恨情绪。 这部作品即使整个节奏是担心,其中也有宁静和充满爱与温馨场面,充分表现作者人道主义

28、思想。 () 双城记艺术成就: 塑造了经典形象:得伐石太太【坚定复仇决心,顽强毅力,革命到来时毫不手软,她丈夫称赞她“伟大女人,倔强女人,堂皇女人,了不起女人”】、梅尼特医生、卡尔登、代尔那等一组形象。 利用对比、对照手法 地理环境:伦敦与巴黎对比不一样政治气氛,有意将英国宁静与法国动荡做了对比。 场景对比:英国社会:反抗义士法国:革命骚乱 人物命运:梅尼特医生革命后受审判对比 形象对照:侯爵与代尔那、梅尼特与得伐石太太 利用象征手法:小说中红色象征流血,金色象征“仁爱”和“幸福”(路西头发是金色) 情节复杂,结构严谨(三条线索,法庭上信、解谜)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双城

29、记中狄更斯以自己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同情法国人民悲惨生活。如正直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揭露信落到侯爵弟兄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之久。他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终家破人亡。 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原因、必定性。小说生动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进攻巴士底狱情景和处罚压迫者历史画面。表现了人民愤恨、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贫穷和饥饿是革命根源。 训斥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疯狂及无止境复仇,不惜秧及无辜。得伐石太太最终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

30、道对暴力胜利。对得伐石太太革命政权是否人道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人道主义思想。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因次苦大仇深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恶魔。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处理阶级矛盾和复杂社会现象。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态度是矛盾。首先认为人民革命是正义,但又认为过火。得伐石太太结局,说明了作者观点。 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经典。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人、一个酒鬼,日后被感化这么人、最终心甘情愿地代替他人上断头台。 作者人道主义不足:如作者

31、把贵族残暴和革命者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是非功过。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矛盾) l 他真诚地同情受压迫小人物,揭露批判为富不仁,冷酷无情,自私虚伪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他们政府机构、各种制度、道德哲学等。 l 他主张社会改革,但又惧怕革命,他宣传博爱精神和善恶有报思想,幻想经过道德感化来改造社会,反应英国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小资产阶级思想情绪。 第九节 屠格涅夫 一、屠格涅夫(1818-1883)是 19 世纪中叶具备敏锐观察力俄国优异现实主义作家。 l 他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是猎人笔记。 l 主要成就在长篇小说,从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写

32、成6部长篇小说:前夜、父与子等。 l 屠格涅夫感应到时代要求,从写“多出人”转向反应“新人”;长篇小说前夜和父与子就标志着他创作道路新阶段。其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创作最高成就。 第十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 主要作品:穷人(小人物)、罪与罚(宗教救世)、卡拉马佐夫弟兄、白痴、地下室手记。 二、 罪与罚拉斯科尼科夫形象 l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小说中中心人物,这是一个经典具备双重人格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青年,但同时他性格阴郁、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地步”,为了证实自己是个“不平凡人”,竟然去行凶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两种截然不一样性格

33、在交替改变”。 l 正是这双重人格之间激烈冲突,使主人公不停地动摇在对自己“理论” (即关于“平凡人”与“不平凡人”观点)必定是否定之间。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来说,假如甘愿做逆来顺受“平凡人”,那么等候他是马尔美拉陀夫悲惨结局,假如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卑鄙之徒卢仁和斯维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人格中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搏斗中占了优势,并推进他最终否定自己“理论”,向索尼娅靠拢。 l 小说经过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弱肉强食”标准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标准反人道主义实质,而且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无政府主义式反抗,因为这

34、种反抗决不可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转机。 三、 罪与罚思想内容: l 罪与罚经过彼得堡下层人民生活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痛苦不幸深切同情和对地主、资产阶级罪恶切齿痛恨;社会激变带来人思想冲突、激烈思想论争,主要人物表现某种哲学思想。 l 作品思想内涵:作者深刻地揭露“超人理论”残酷和反人道本质,指出这种理论即使抱有行善目标,其结果也是对社会有害。俄国出路:反对暴力革命(暴力革命不人道性质),主张宗教救世。 四、 罪与罚艺术特色: l 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小说写拉斯科尔尼科夫整个犯罪经过,从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精神混乱到自首,最终复兴岛皈依上帝,情节事件有头有尾,而且人物情感发展过程也非常

35、完整。题材本身决定了作品戏剧性,围绕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情节一直处于担心态势之中,扣人心弦。另外,作品头绪繁多,但严谨细密,表现出作者高超艺术技巧。 l 其次,深刻心理描写。这部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心理汇报”。罪与罚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拉斯科尔尼科夫所处社会现实环境,揭示了他犯罪现实依据。更主要是表现了他心剪发展过程。作者利用多个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境、知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担心、痛苦、孤独、疲惫。这就加大了作品纵向开掘深度。 l 复调小说结构特征。作家在作品中创造了人物形象全新结构和人物之间全方面对话关系。主人公意识不为作家框

36、架所限,和作家俱备平等地位,作家和作品中每个人物,都像乐典中不一样声部,相互对话,共同奏成交响曲。 五、 复调结构:(定义) 由俄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中提出,陀是复调小说创始人,展示了一个多声部世界,作家在叙述时并非处于全知全能主宰地位,而只是作为与作品中人物具备同等价值一方来参加各种声音与意识对话,对话是复调小说理论基础。复调小说目标不是塑造人物,而是展示人物思想与心理。主人公与作者对话、主人公与主人公对话、主人公同自我对话。 第八章 19世纪后期文学第一节 概述 一、历史文化背景 l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中,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激化,工人阶级出现,自

37、然科学发展,世纪末情绪,各种资产阶级社会哲学思潮十分活跃。实证主义、唯意志论、直觉主义等流派盛行。 l 19 世纪最终 30 年,是欧美文学一个转折时期。主潮式文学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多元格局初步形成。原作为主潮批判现实主义继续发展,俄国、挪威等国最为出众,但“一统天下”地位开始动摇,其余流派风起云涌。 v 无产阶级文学 19世纪3040年代,出现了萌芽状态无产阶级文学,如法国工人诗歌、英国宪章派文学、德国革命诗歌等。 这一时期代表是巴黎公社文学,包含公社斗争前后约间公社社员大量文学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诗歌代表:欧仁鲍狄埃。让巴蒂斯特克莱芒。路易丝米歇尔。小说代表:儒勒瓦莱斯。巴黎公社文学特征:

38、鲜明政治倾向、丰富思想内涵、昂扬格调和理想光彩。 v 自然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9世纪后期流行、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一个文学思潮和流派。其一是强调真实,再现自然。其二是强调客观性。其三是突出科学性。另首先,还要求描写要达成一个科学式精准。代表作家是左拉。()历程: 19 世纪中叶法国开始萌动。福楼拜主张“客观”“冷漠”创作,可谓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先声。 60年代,龚古尔弟兄相继发表理论和作品,标志着自然主义文学诞生。 60 年代后期,尤其是 80 年代,左拉撰写了一系列主要论文,对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作了全方面总结和深入阐述,并创作了卢贡马卡尔家族,成为自然主义文学最出色代表。 70年代末,

39、左拉周围聚集了一群年轻作家,莫泊桑、于斯曼等,他们深受左拉文学观点影响,组成“梅塘集团”,发表梅塘夜话,被视为自然主义盛举。80 年代中,“梅塘集团”解体,法国自然主义开始衰落,而影响却逐步蔓延至全欧洲,尤其在德国声势浩大。 ()理论: 自然主义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继承、变异和发展。受科学技术进步触动,在实证哲学、进化论、遗传学、生理学等学科结果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科学”“真实”是自然主义追求目标,惟其科学,才能达成真正真实,这是自然主义者逻辑。()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区分: 向社会底层开掘创作题材,从而深入拓展了文学表现领域,丰富了人物形象画廊。 强调文学家责任是“统计”,而不是作政治、历史、

40、道德结论。文学家在创作时,应该持客观、公允、冷漠态度,才能使作品达成绝正确真实。为此,他们普遍重视观察、调查,重视精准细致描绘,使作品大大增强了真实感和揭露性。但对作家倾向性彻底否定,对现实表象过分痴迷,经常妨碍作家去深入探讨事物内在本质联络,致使作品缺乏深厚艺术概括力。 () 评价: 自然主义把人类社会等同于自然界,把人等同于任何一个生物,因而常以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人行为,无视甚至无视人社会属性,引发出许多错误结论,也描写了大量酗酒、淫荡、神经质等畸形变态现象。但总体来说,以自然科学新结果审阅人行为和心理,表现了自然主义要科学、准确地剖析人努力,是有益于丰富人对本身复

41、杂性认识。 () 格调: 平和、冷静、无动于衷叙述文体。作家在作品中极力隐去,少有议论。为20世纪许多流派所吸收。 () 代表作家:法国龚古尔弟兄、左拉。埃德蒙 龚古尔(1822-1896)、茹尔龚古尔(1830-1870),从 50 年代开始共同从事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60 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代表作日尔米尼拉赛尔特(1865),对下层生活展示、对小人物命运关注、文件式忠实格调,对人物行为所作病理和生理解释,都表现了自然主义特色。 v 唯美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一个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日后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唯美主义作家反

42、对浪漫主义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真实化倾向。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象牙之塔” 。提倡超越现实游离人生纯粹美,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认为不是艺术反应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否定文艺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认为艺术不应反应生活,无需顾及道德。但它却又是对西方艺术庸俗化反抗,它强调艺术形式完美,扩大了艺术表现能力和范围。唯美主义作品考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描绘,形式较为精巧。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王尔德、法国戈蒂耶等。 () 发展历程: 发端于30年代法国。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最早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 主张,成为唯美主义纲领性口号。他先后在阿贝杜斯序言(1832)、莫

43、班小姐序言(1834)中,明确提出了艺术非功利性。同时,他精心构思小说莫班小姐是唯美主义代表作之一。60年代,帕尔纳斯派在诗歌创作中精雕细刻、追求格律工整和形式完美,形成了又一次唯美主义高潮。 英国唯美主义晚于法国,不过理论更完备,创作更丰富,影响也更广泛。 40、50 年代出现先拉斐尔前派是唯美主义先声。佩特(1839-1894) 最早在文艺复兴(1873)一书中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并在日后多部著作中阐述了艺术任务在于培养美感、寻求美享受这一美学观点,对王尔德颇有影响。80、90年代,英国唯美主义达成高潮,涌现了王尔德、佩特等一批作家、批评家。于1894、1895年先后创刊黄皮杂志和萨伏依

44、,成为这一运动主要阵地。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唯美主义集大成者。90年代末,他退出文坛,英国唯美主义思潮随之进入尾声。 () 理论: 对激烈阶级斗争恐惧和厌恶,对功利主义虚伪道德愤慨,敏感而脆弱才子们由无所适从而退辟三舍,希望在超政治、超现实艺术象牙塔中寻求抚慰和满足。 他们反对艺术服务于政治、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既反对文学政治功效,也反对文学道德教化。于是,绝正确、至高无上美,便成了艺术追求唯一目标。美,必定是、也只能是“无用”,而有用、功利事物,都只能归结到“丑”一类。 将“美”与“善”和“真”剥离。认为艺术任务不应是反应现实,而应是以艺术“美”去遮蔽现实“丑”,使人们在美艺术中取得愉悦享受,从

45、而摆脱现实带来痛苦。他们甚至主张,不是艺术反应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不是艺术应该人生化,而是人生应该艺术化。 () 格调: “非功利性”“非现实性”,所以强调美是纯粹、绝正确、奇特、形式。创作则是自由、想象、虚构、“撒谎”。所以,他们作品大多精巧考究、空灵飘逸、华而不实。新奇雕琢有余、思想深度不足。唯美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必定了艺术独立价值,提升了艺术地位,但对功利性和现实性彻底否定,又在实际上贬低了艺术在社会文化中地位和作用。 () 代表作家: 泰奥菲尔戈蒂耶 ( Thermophil Gautier,1811-1872),法国唯美主义始作俑者。早年习画,后转而为文,是他特色诗人、散文家和小说

46、家。以创作实践自己“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他选取精美景或物,以语言、韵律精雕细镂,创造出一个独特情趣。珐琅和雕玉(1852)正是这一格调代表。其余主要诗集还有阿贝都斯(1832)、死亡喜剧(1838),小说莫班小姐(1836)等。 奥斯卡王尔德 (Oscar Wilde,1854-1900),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理论家。早期创作有诗歌和童话,诗集(1881)和童话集愉快王子(1888)。 8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充分阐述了他唯美主义文艺观。90年代,转向戏剧创作,写有少奶奶扇子(1892)、莎乐美(1893)等。小说道连格雷画像(1891)是王尔德最主要一部小说。 v 象征主义文学()名词

47、解释: 西方当代派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文学派别。前期象征主义形成于 19 世纪下半期,代表作品为法国作家波德莱尔恶之花。后期象征主义兴起于本世纪代,代表有艾略特荒原、比利时梅特林克青鸟等。象征主义这一称谓是法国诗人莫雷亚斯于1886年提出来。它重视借助外在详细事物表示微妙内心感受,重视联想、暗示,考究诗歌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用物象表现作者抽象意念和思想感情,具备浓厚神秘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 历程: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在19世纪中叶独步文坛,标新立异奇才,以惊世骇俗诗集恶之花(1857)和数十篇看法独特文艺批评,赢得了巨大声誉,被誉为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共同先驱。 0 年代,象征主义在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