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2)
15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地理科学本科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
(师范本科)
责任人:张吉献 方相林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哲学思想,掌握地理科学基本方法途径和基本技能,能在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保护、国土整治与城市乡村区域发展规划与管理、产业配置与调整等领域进行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了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的实际,有学习创新和开拓意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2、全面系统掌握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学科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宽厚的专业知识面和较高的人文及科学素养;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有基本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能够经过野外考察、实验操作、遥感图像判读等获取获取第一手科学资料和地理信息,具备将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和其它学科知识结合的能力。
在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培养上,主要强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区域地理学等“四大学科”的理论基础,用区域开发与规划、环境变化与监测评估、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与数量地理等技术课程提升本专业人才的素质。在资源利用与开发保护、地理环境变化与评估监测、区域规划设计与发展、地理信息管理与遥感技术等方面形成突出的四种专业能力。
3、熟悉教育法规,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从事现代地理教学,
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有较强的地理表示能力,包括绘图、摄影、制表、素描等,熟悉文献检索和获取地理科学新知识及相关学科信息的手段方法,并能以学术的视野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沟通、交流、合作。
5、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学位
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位:符合《学位》条例的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204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47.5学分,通识选修课3.5学分,专业必修课66学分,专业限选课17学分,专业任选课17学分,专业深化拓展课6学分,跨学科选修课8学分,专业实践24学分,综合实践15学分。
五、学程时间安排
全学程共196周。其中课堂讲授120周,教育实习10周,社会实践(劳动与军训)5周,专业实习2周,毕业论文8周,复习考试14周,寒暑假40周。
学程时间安排表
年
学
期
项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合计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18周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20周
18周
考 试
2
2
2
2
2
2
2
2
14
军 训
2
2
专业实习
1
1
2
教育实习
10
10
毕业论文
8
8
寒、暑假
40
课堂教学
14
18
17
18
17
18
18
120
六、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比列表
表1 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
课程类别
学分及比例(%)
课堂学时及比例(%)
学分
小计
占总学分
比例
小计
学时
小计
占课堂总学时比例
小计
通识教育平台
必修课
47.5
51
23.3%
25.0%
704
760
28.0%
30.3%
选修课
3.5
1.7%
56
2.2%
专业
课程
平台
必修课
66
100
27.0%
49.0%
988
1506
60.0%
60.0%
限选课
17
13.7%
266
任选课
17
8.3%
252
专业深化拓展平台
专业技能教育课
6
6
2.9%
2.9%
108
108
4.3%
4.3%
知识深化综合课
6
108
跨学科教育平台
跨学科选修课
8
8
4.0%
4.0%
136
136
5.4%
5.4%
实践
教学
平台
基础实践
39
19.1%
19.1%
专业实践
24
综合实践
15
合计
204
100%
100%
2510
2510
100%
100%
说明
1.专业必修课共12门,双语课程0门。
2.专业选修课共28学分,其中限定选修课15学分,任意选修课13学分;学生应从限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7学分,从任意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7学分。
3.实验课程共20门,其中独立开设的实验课0门,既有理论又有实验的课程20门,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0门。课程实践共36门。
4. 课堂学时共251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373学时,实验教学137学时。
5. 总学分共204学分,其中课堂165学分,实践环节39学分。
七、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
表2 通识课程平台(51学分,课堂学时760学时)
课
程
类别
课
程
代
码
课
程
名
称
总
学
时
数
总
学
分
数
总学时分配
学期、周学时安排
考
核
方
式
课
堂
课外
第一
年
第二
年
第三
年
第四
年
讲授
实验
实践
1
2
3
4
5
6
7
8
必修课
A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6
3
26
20
2
2
A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6
2
20
16
2
2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
3
30
18
2
1
A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
46
3
30
16
2
1
A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
46
3
30
16
2
2
A
形势与政策
32
2
32
见
注
2
A
大学英语(一)
56
4
48
8
4
2
A
大学英语(二)
72
4
64
8
4
1
A
大学英语(三)
72
4
64
8
4
2
A
大学英语(四)
72
4
64
8
4
1
A
大学计算机基础(一)
56
2
28
20
8
2
1
A
大学计算机基础(二)
72
2
36
24
12
2
2
A
大学体育(一)
28
2
28
2
2
A
大学体育(二)
36
2
36
2
1
A
大学体育(三)
36
2
36
2
2
A
大学体育(四)
36
2
36
2
2
A
大学语文
36
2
26
10
2
2
A
大学生就业指导
18
1
18
2
2
A
学业指导
8
0.5
8
2
2
小计
852
47.5
660
44
148
选修课
选修课为3.5学分,每门课为0.5学分。安排在3-7学期开设,学生选修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文科专业学生须选修1学分以上自然科学系列,理工科专业学生须选修1学分以上人文社科系列,师范专业学生须选修1学分以上教师教育系列。
注:1. 综合素养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公布;
2. 考试方式中,1为考试,2为考查。其它表格中相同;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设学期:文科第3学期,理科第4学期,周学时均为2学时;
4. 形势与政策开设学期为1—8学期,每学期4学时;
5、大学计算机基础(二)的学习内容:文艺体类为《多媒体技术与课件创作》,理工经管类为《程序设计基础》。
6. 大学语文开设学期:理科第3学期,文科第4学期,周学时均为2学时;
表3 专业课程平台(100学分,1506课堂学时)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代
码
课
程
名
称
总
学
时
数
总
学
分
数
总学时分配
学期、周学时安排
考
核
方
式
课
堂
课外
第一
年
第二
年
第三
年
第四
年
讲授
实验
实践
1
2
3
4
5
6
7
8
必
修
课
A
教育学
54
3
54
3
1
A
心理学
54
3
54
3
1
A
现代教育技术学
44
2
30
6
8
2
2
A
高等数学(一)
84
6
84
6
1
A
高等数学(二)
72
6
72
4
A
线性代数
54
3
54
3
1
A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4
4
64
4
1
A
地理科学概论
42
3
30
12
3
1
A
自然地理基础Ⅰ
105
4
45
20
40
5
1
A
自然地理基础Ⅱ
85
4
50
15
20
5
1
A
自然地理基础Ⅲ
95
4
45
20
30
5
1
A
测量与地图学
85
3
45
20
20
5
1
A
人文地理学
72
3
42
30
4
1
A
中国地理
68
3
48
20
4
1
A
世界地理
54
3
40
14
3
1
A
地理教育学
51
3
30
21
3
1
A
地球概论
42
3
30
12
3
1
A
地理信息系统
51
3
30
8
13
3
1
A
遥感概论
54
3
30
10
14
3
1
小 计
1230
66
877
111
242
限定选修课
A
经济地理学
54
3
40
14
3
1
A
综合自然地理学
54
3
40
10
4
3
1
A
环境生态学
54
3
40
10
4
3
1
A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
54
3
40
6
8
3
1
A
城市地理学
54
3
40
14
3
1
A
旅游地理学
54
3
40
14
3
1
A
地理新课程教学论
54
3
40
14
3
2
A
数字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
54
3
40
14
3
2
A
环境学基础
54
3
40
14
3
2
A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51
3
36
15
3
1
A
聚落地理学
54
3
40
14
3
1
A
区域分析与规划
51
3
36
15
3
1
A
灾害地理学
54
3
40
14
3
2
A
文化地理学
54
3
40
14
3
1
A
生态旅游学
54
3
40
14
3
小 计
804
45
592
26
186
任意选修课
A
地理信息技术
36
2
28
8
2
2
A
历史地理学
36
2
28
8
2
2
A
旅游资源与开发
36
2
28
8
2
2
A
资源学概论
36
2
28
8
2
1
A
河南地理
36
2
28
8
2
2
A
地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36
2
28
8
3
1
A
第四纪地质
34
2
28
6
2
2
A
全球变化
34
2
28
8
2
2
A
政治地理学专题
36
2
28
8
2
2
A
地理学思想史专题
34
2
28
6
2
2
A
土地信息系统专题
36
2
28
6
2
2
A
土地评价与利用规划
36
2
28
8
2
2
A
GPS原理与应用
34
2
28
6
2
2
小 计
460
26
364
20
76
总 计
2494
137
1833
157
504
备注
每生限选课须选修17学分以上,任选课须选修17学分以上。
表4 专业深化拓展平台(共6学分,108课堂学时)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代
码
课
程
名
称
总
学
时
数
总
学
分
数
总学时分配
学期、周学时安排
考
核
方
式
课
堂
课外
第一
年
第二
年
第三
年
第四
年
讲授
实验
实践
1
2
3
4
5
6
7
8
知识深化
A
地理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
36
2
18
18
2
2
A
中国区域分析
36
2
20
16
2
2
小 计
72
4
38
0
34
专业技能
A
专业英语
34
2
34
2
2
A
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36
2
20
16
2
2
A
数学建模与计量地理
51
2
27
14
10
3
1
小 计
121
6
81
30
10
总 计
193
10
119
30
44
备注
学生须选修6学分以上,能够在该平台内任意选课。
表5 实践教学平台(共39学分)
课
程
类
别
课
程
代
码
课
程
名
称
周
数
学
分
数
开课学期、时间
考
核
方
式
第一
年
第二
年
第三
年
第四
年
1
2
3
4
5
6
7
8
基础实践
课程实践、课程实验学分、学时在课程安排中体现
专业实践
必修
A
军事理论及训练
2
2
2
2
A
自然地理实习
1
2
√
2
A
人文地理实习
1
2
√
2
A
教育实习
10
12
10
2
A
毕业论文
8
10
8
2
综合实践
选修
A
综合实践
根据《大学生综合实践实施方案》,所有专业学生修读不少于15学分。
备注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时间各一周,分别在第三、第五学期进行,学分另计算。
八、专业主干课及部分选修课程介绍
地理科学概论
地理科学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入门课程。该课程用一元地理科学观和方法论,阐述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思想。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的学术地位、学术领域、社会影响和发展概貌。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白润光. 地理科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阿尔夫雷德·赫特纳.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商务印书馆,1983
该课程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自然地理基础Ⅰ(地质与地貌)
地质与地貌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的专业基础课程。地质学主要包括地球的物理性质、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矿物;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矿床;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地震;地槽-地台说、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大地构造学说;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地球演化简史等。地貌学是研究构造地貌、海底构造地貌和陆地构造地貌;风化作用及风化壳、坡地重力地貌;坡面径流、沟谷水流和河流的作用;河流地貌、河口地貌和流域地貌;喀斯特作用及其喀斯特地貌形态,喀斯特地貌的发育阶段;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主要的矿物特征、主要的岩石、地质构造和地球的发展演化规律,掌握地貌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区域地貌调查、地貌制图等一般工作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宋春青、张振春. 地质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严钦尚、曾昭璇. 地貌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苏文才、朱积安. 基础地质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夏帮栋、刘寿. 地质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傅承义. 地球十讲. 科学出版社,1973;杨景春. 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课程为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自然地理基础Ⅱ、Ⅲ的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基础Ⅱ(气候与水文)
气候与水文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的专业基础课程。气象学与气候学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及人类影响等;水文学的主要内容有水循环与水量平衡、陆地水、海洋水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发生的机制,大气和水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气候形成、变化的规律和气候资源利用途径,从而达到让气候和水文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周淑贞等. 气象学与气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黄锡荃等. 水文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RG巴里等著, 施尚文等译. 大气、天气和气候.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2; 帕尔门、牛顿著, 程纯枢等译. 大气环流系统. 科学出版社. 1978;周淑贞、张超. 城市气候学导论.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5;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气象出版社
自然地理基础Ⅲ(土壤与生物地理)
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土壤地理学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态、发生、分类、各土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区划、土壤的利用与保护;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生物的科学,探讨研究生物的组成、结构、形成、保护和利用。其内容包括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生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和方法、世界植被地理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壤系统的发生、发育及分布规律,掌握土壤分析实验的基本技能;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生物群特点,认识世界生物群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学习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朱鹤健. 土壤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殷秀琴等.生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天杰等. 土壤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R.A.柯夫达.土壤学原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81年;南京大学等. 土壤学基础和土壤地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武吉华. 植物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测量与地图学
测量与地图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图的特征、功用、分类;高程测量、角度测量、平面图测绘等测量基础知识;地图投影、地图语言、地图概括、地图编制等地图学理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教学地图与地图集;遥感制图与计算机制图;地图分析应用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测量与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图测制的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的读图、用图和编绘教学地图的能力。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马耀锋等. 地图学原理. 科学出版社, ;王慧麟等. 测量与地图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蔡孟裔等. 新编地图学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家耀等. 地图学原理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 ;祝国瑞. 地图设计与编绘. 武汉大学出版社;龚剑义. 地图量算. 测绘出版社;陆国胜. 测量学. 测绘出版社;孙以义. 计算机地图制图. 科学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学理论、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内容。经过学习,应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各主要分支学科的内容和人文地理理论,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王恩涌.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金其铭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张文奎.人文地理学.东北师大出版,1998;陆丽皎.人文地理学.华中师大出版社,1995;陆林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地理科学概论、地然地理基础。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生产布局条件和规律、经济区划、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经济地理学的一般方法,为学习区域地理学和进行经济建设的规划和布局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胡兆量等.经济地理学.商务印书馆;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中国地理
中国地理是高校师范院校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分为总论和区域分析两篇。总论部分系统论述全国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自然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景观与区划。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包括东北区、华北区、晋陕内蒙古区、东南区、西北区、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和青藏区。分区阐述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
中国地理的教学旨在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地理教学,进行地理科学的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赵济、陈传康等. 中国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黄秉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纂委员会.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赵济等. 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刘君德. 中国行政区域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地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论述世界各大洲、大洋以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现象和空间分布,以及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 角度去揭示世界区域的人地关系。全书以世界区域地理环境 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规律作为本学科的基本理论 ,从整个大洲论述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特征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突出全洲的整体性,同时强调各个国家的独特性和在大洲内部的差异性。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世界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热爱中学地理教学的思想,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民族素质提高的需要。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杨青山等. 世界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德生. 世界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德生. 世界自然地理. 高等教育出版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地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遥感概论
遥感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包括遥感的概念、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技术的特点,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遥感传感器、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及图像处理,航片与卫片的判读,以及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结合等。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础知识,遥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新的航天器和传感器有所了解,对遥感图像的成像过程以及图像处理方法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能够对航片卫片做简单的判读。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梅新安等. 遥感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吕国楷等. 遥感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马蔼乃. 遥感概论. 科学出版社;陈述彭 赵光时. 遥感地学分析. 测绘出版社
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发展,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结构和特点、遥感数值图象处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与发展趋势、地理信息系统对图形图象的三维仿真表示方法和实际应用,专题应用信息系统和电子地图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常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常见地理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操作、以及信息处理的一般方法、地理数据库设计和电子地图编制的基本步骤;了解有关信息学原理和数学推导。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胡鹏.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黄杏元等.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超等. 地理信息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邬伧等.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德仁等.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测绘出版社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及需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
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科学属性与研究方法,学校地理发展概况,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与内容,地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地理课的教学、地理课外活动的内容。
本课程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阐述了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了国内外学校地理教学的新发展,该门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合格的地理教师具有重要意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袁书琪. 地理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褚亚平、曹琦等. 地理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地球概论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理坐标与天体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与月球、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掌握地球的整体知识和简要天文观测的基本技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为学习其它后续课程及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奠定基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金祖孟等. 地球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应振华等. 地球概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南. 地球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洪韵芳. 天文爱好者手册. 四川辞书出版社; 傅承义. 地球十讲. 科学出版社
计量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理数据分布与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类型;地理系统的相关分析;地理系统的回归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地理系统的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地理系统的主成分分析;地理数学模型:层次分析、系统动力学;地理系统的线形规划;有关程序等。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科学分析研究常见的基本计量方法,提高学生实际研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张超等.计量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林炳耀等. 计量地理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自然地理基础、人文地理学和高等数学。
环境学概论
环境学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本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和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以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及污染的综合防治等方法和手段实现环境质量的调控。对人们当前所关心的人口急剧增加、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全球性的问题作了探讨,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贾振邦等. 环境学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培桐. 环境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曲格平. 中国的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鲁齐等.人与环境.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曲格平.中国人口与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区域分析与规划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重点对区域的自然环境、人口劳动力、技术及社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结构、阶段、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区域联系与分工等区域规划的前提和依据进行系统分析,介绍区域经济定量分析和预测方法;阐明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中的其它规划进行具体的阐述。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关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编制方法,掌握区域发展的因素等基础知识,并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所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崔功豪. 区域开发与规划. 高等教育出版社;魏清泉. 区域规划原理和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刘胤同.自然资源学概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王万茂. 土地资源部门间分配与耕地保护. 中国土地科学,1997;黄亚均等. 知识经济论. 陕西经济出版社, 1998
自然资源概论
自然资源概论是高等院校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本课程在国内外最新资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学一个较为完整、科学的体系。该课程分上下两篇:上篇在系统阐述资源概念与分类、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型等内容后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果,探讨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等理论问题;下篇在分析中国资源总体态势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及农业资源等主要资源的特点,并对开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利用的对策进行全面的探讨。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刘成武、杨志荣、方中权. 自然资源概论. 科学出版社,1999;包浩生、彭补拙等. 自然资源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王铮 .理论地理学导论. 科学出版社;王军. 可持续发展. 中国发展出版社
地理新课程教学论
地理新课程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验区的教学实践,主要介绍中国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主要的改革内容;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介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程实验标准教材分析;地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评价;教师素养与发展;参与式教师培训等。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王民. 地理新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褚亚平、曹琦等. 地理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