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高中地理基础题型重点知识点大全高中地理基础题型重点知识点大全 选择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1、某城市原来河道护坡多采用甲图模式,后来重新进行规划,现普遍采用乙图模式。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与甲图模式相比,乙图模式中护坡可以()A.增加地表径流 B.增加下渗量 C.减少地下径流 D.减少蒸发(蒸腾)量 (2)该城市护坡模式的改变,能够明显缓解的城市化问题是()A.城市内涝 B.河水污染 C.河道淤塞 D.用地紧张 答案:B A【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解答】
2、2 (1)由图可知,乙图河岸护坡比甲图水泥护坡增加了耐湿植被和透水砖,可以增加下渗量和地下径流,从而减少地表径流,也可以增加蒸发(蒸腾)量。故选 B。(2)通过对河流护坡的重新规划,可以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缓解城市内涝,A 正确;与河水污染、河道淤塞、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的缓解关系不大,BCD 错误。故选 A。2、下图为城市某功能区一天内不同时段的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数值越大占比越高)。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由图可知,该功能区是()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2)城市中心商务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气候因素 B.宗教因素 C.地形因素 D.经济因素 答案:B D【提示】城
3、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1)本题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2)本题考查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 【解答】(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功能区早晨流出的远大于流入,黄昏流入的大于流出的,可能是住宅区,所以 B 正确。故选 B。(2)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城市中心商务区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形成因素是经济因素,所以 D 正确。故选 D。3、下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关于图中甲、丙、丁、戊四个功能区说法,正确的是()A.甲为行政区 B.丙为工业区 C.丁为高级住宅区 D.戊为商业区 (2)图中乙代表的功能区()A.少数城市不具备此功能区 B.建筑物高
4、大密集 C.一般占地面积最大 D.是党政机关分布区 (3)若图中钢铁厂布局合理,则该城市河流流向及盛行风向分别是()A.流向西南、东北风 B.流向东北、西北风 C.流向西南、西南风 D.流向东北、东南风 4 答案:C B A【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2)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3)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解答】(1)读图,甲位于城市边缘,靠近河流,水源丰富,靠近公路,交通便利,可能为工业区,A 错误;图中丙占地范围广,应为住宅区,B 错误;丁地靠近公园,环境优美,可能为高级住宅区,
5、C 正确;乙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小,为城市的核心区域,最可能为商业区,D 错误。故选 C。(2)读图,乙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小,为城市的核心区域,应为商业区,商业区为城市的基本功能区,城市都有商业区,ACD 错误;商业区的商业活动最为频繁,建筑物高大密集,B 正确。故选 B。(3)钢铁厂会带来大气和水污染,一般分布在河流下游以及盛行风向的下风向。读图,钢铁厂位于图示西南方向,若其布局合理,风向应为东北风,河流流向为西南方向。5 故选 A。4、黄鹤楼始建于东汉末年,与夏口(今武昌)城楼同建,选址在长江江畔的黄鹤矶,近 1800 年来兴毁多达数十次。图 5 示意目前的黄鹤楼公园,兴建于 1985
6、年,新址较原址后缩了 1000 米,坐落于蛇山之顶。新建的黄鹤楼公园成为一座集园林、山石、花木、亭阁、雕塑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闹市区的一座仿古楼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推测最初修建的黄鹤楼的功能是()A.军事瞭望 B.宴饮茶楼 C.皇家园林 D.观景旅游(2)新址不选择在原址的黄鹄矶,原因是()A.便于武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B.便于扩建成以楼为主体的园林公园 C.便于游人登高观赏长江 D.便于安全管理,避免再次被毁 答案:A A【提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6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由材料中说与夏口(今武昌)城楼同建,可知城外必须有防御措施。夏口城初建,城内的宴饮,园林和旅游等功能都还
7、没有具备。所以 B,C、D 错误,A 正确。(2)武汉作为湖北省会和华中地区大城市,1985 年的武汉城市面貌,和建国之初相比是有很大变化的,黄鹤楼原址黄鹄矶建国后被选址为武汉长江大桥的武昌桥头堡,周边地区预留给武昌区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A 正确;新址选择在蛇山之巅的原因是便于扩建为以楼为主体的园林公园和便于游人登高望远,此处不符合题意,B、C 错;此处的选址跟安全管理无关,D 错。所以答案选 A。5、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该城市片区中心多位于()A.河流凹岸 B.河流凸岸 C.河流西岸 D.河流南岸(2)绿化廊道沿山麓建设的好处有()A.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8、 B.降低建设成本 C.利用山风带来新鲜空气 D.提高通风走廊通风效率 (3)物流园适宜布局在城市()7 A.地 B.地 C.地 D.地 答案:B C C【提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解答】(1)据图分析可得,该城市片区中心多位于河流凸岸。故选 B。(2)绿化廊道沿山麓建设有利于利用山风带来新鲜空气,促进大气流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故选 C。(3)物流园适宜布局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地位于铁路附近,交通便利。故选
9、C。6、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完成(1)(3)小题。8 (1)2018 年该市城区就业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最有可能是()A.产业迁出 B.地价较高 C.环境污染 D.交通拥堵(2)该市郊区()A.2000 年以来人口增加均为机械增长 B.2015 年之前就业压力大于城区 C.增加的人口均来自外市 D.就业人口比例降低(3)图中人口数量变化反映该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是()A.逆城市化 B.再城市化 C.缓慢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 答案:A B D【提示】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9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A B D 7、图甲、图乙、图丙为
10、三种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甲所示地貌名称是()A.雅丹地貌 B.黄土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丹霞地貌(2)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海水侵蚀 D.海水沉积(3)图丙所示地貌的主要特点是()A.奇峰林立 B.冰川广布 C.沟壑纵横 D.地势坦荡 答案:A C A 10 【提示】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喀斯特地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3)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读图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据图示,图甲中有大量独立而残存的小丘,且
11、景观所在地有明显的干旱环境特点,属于典型的以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A 正确;黄土地貌属于风力沉积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丹霞地貌属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CD错误。故选 A。(2)图乙所示地貌为海蚀柱,是沿海地区由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3)图丙所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特点是奇峰林立,峰林、峰丛、溶洞广布,多地下暗河,景色秀美,A正确。故选 A。8、如图所示,为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1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层比岩层形成年代早 B.岩层比岩层易受侵蚀 C.该类河谷一般位于河流下游 D.该河谷呈
12、 V 形,适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A D【提示】流水地貌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解析:12 (1)图示岩层位于岩层的下面,表明形成时间早;而图示岩层受流水影响,侵蚀较严重,岩层出露河谷处,岸线较平直,所以岩层比岩层易受侵蚀;该处是断裂形成的谷地;因断层地基不牢固,所以不适宜修水库。(2)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搬运、堆积
13、作用。【解答】(1)图示岩层位于岩层的下面,表明形成时间较早,故 A 符合题意;岩层出露河谷处,岸线较平直,所以岩层比岩层易受侵蚀,故 B 不符合题意;该处是断裂形成的谷地,故 C 不符合题意;修建水库应该避开断层,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2)读图可知,水位上升时,河流径流量增大,流速快,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增强,堆积作用减弱,A、C 项错误;水位下降时,流速减慢,河流沉积作用增强,含沙量减少,B 项错误;比较初期、中期、后期三幅图,此次洪水过程中,因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加深,D 项正确。故选 D。9、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
14、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甲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堆积形成 B.风力侵蚀残留 C.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D.流水沉积作用 13 (2)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A.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答案:D B【提示】流水地貌 风沙地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解析:(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
15、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材料分析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1)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14 故选 D。(2)雅丹地貌分布区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
16、势相对和缓。故选 B。10、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是在紫红色砂岩和页岩风化物上发育而成的土壤,多呈紫色或紫红色,土质疏松,肥力较高,水土流失快,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图 6 为嘉陵江东北侧支流越溪河下游某河谷紫色土分布横断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紫色土分布于越溪河西北岸,主要是由于该岸()A.河水流速缓慢 B.地形坡度较缓 C.自然植被茂密 D.成土母质较厚(2)图中越溪河西北岸紫色土土质疏松的自然原因是()A.母质颗粒较粗 B.高温干旱少雨 C.自然植被稀疏 D.发育时间较长 答案:B A【提示】土壤的观察、形成与养护 流水地貌 15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由材料可知,图示越溪
17、河段位于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图示越溪河段西北岸坡度较缓,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弱,紫色土壤保存较好,而东南岸地形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不利于紫色土保存。故 B 选项正确。紫色土是紫色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其成土母质主要为紫色砂岩和紫色页岩。图中越溪河沿岸主要由紫色砂岩和泥岩组成,紫色砂岩主要由石英砂粒构成,组成物质较粗,所以图示紫色土的质地比较疏松,易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故 A 选项正确。11、如图为四种常见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的地貌景观依次是()A.冲积扇、石林、风蚀蘑菇、沙丘 B.河口三角洲、石林、风蚀蘑菇、沙丘 C.河
18、口三角洲、石林、风蚀蘑菇、沙滩 D.冲积扇、峡谷、风蚀蘑菇、沙滩(2)地貌景观中的 M 坡是()16 A.坡度较大的背风坡 B.坡度较小的背风坡 C.坡度较大的迎风坡 D.坡度较小的迎风坡 (3)下列关于地貌景观典型分布区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表崎岖 B.-地表水易漏失 C.-气候湿润 D.-太阳辐射较弱 答案:B A B【提示】流水地貌 风沙地貌 喀斯特地貌 解析:(1)本题考查地貌景观的判断。(2)本题考查风沙地貌。(3)本题考查地貌景观典型分布区的特征。【解答】(1)读图可知,为河口三角洲,为流水沉积形成的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峰林),为流水溶蚀形成的地貌;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
19、形成的地貌;为沙丘,为风力沉积形成的地貌。故选 B。17 (2)为沙丘地貌,M 坡是坡度较大的背风坡,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故选 A。(3)读图可知,为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为喀斯特地貌(峰林),地表水易漏失;为风蚀蘑菇,气候干旱;为沙丘,太阳辐射较强。故选 B。12、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
20、增多增大是由于()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3)针对洼地增多增大,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A.上游山区退耕还林,减少灌溉用水 B.山前平原地区种植防护林,减缓风速 C.合理改造上游区域的水利工程 D.山前平原地区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B C D【提示】流水地貌 18 风沙地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流水地貌。(2)本题主要考查了风沙地貌。(3)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解答】(1)修建水库前,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河流在平原地区流速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作用显著。故选 B。(2)断流后,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是风力作
21、用,洼地是风力吹蚀的结果。故选 C。(3)洼地增多增大,表明风力侵蚀加剧,当地应加强风沙防治。山前平原地区扩大耕地面积会进一步加剧干旱,使风力侵蚀更强。故选 D。13、某游客的游记广西的沌湖事件令我记忆犹新。3 月 5 日在沌湖附近游玩,突然感觉脚底一晃,但巨响之后就再也没有动静,只是湖面开始急剧下降。第二天,湖水已经消失大半,有的地方露出了湖底。昨日被吓坏的村民又迎来了惊喜:湖水没了,留下了数不尽的鱼虾。回答下列小题。(1)以下最有可能导致沌湖一夜间“消失”的原因()A.附近矿山采矿引起地面沉降 B.当地地下暗河的崩塌 C.下游地区抽水和回灌 D.当地特殊的捕鱼方式 (2)下列自然景观的形成
22、,与游记中所述现象成因类型相似的是()19 A.广东灿若明霞的丹霞山 B.甘肃张掖的彩色丘陵 C.云南石林的阿诗玛石峰 D.横断山区山高谷深 答案:B C【提示】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喀斯特地貌 解析:(1)沌湖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水源。另外沌湖位于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丰富,常年有地下水补给。(2)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该地的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解答】(1)沌湖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溶孔扩大,使得湖泊水迅速通过地下暗河流失。故选 B。(2)丹霞地貌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A 错误;甘肃气候干旱,彩色丘陵主要是沉积岩
23、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B 错误;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阿诗玛石峰主要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C 正确;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是由于内力作用导致地壳不断抬升,流水不断下切而成,D 错误。故选 C。14、生态移民具有扶贫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闽宁镇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西部,其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范围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等)6 个山区经济落后县的 4 万多名移民,成为中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20 下图示意闽宁镇区位和样本村区位。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西海固 4 万余名移民迁往闽宁镇的主要原因是闽宁
24、镇()A.经济发达 B.有扶贫政策扶持 C.降水丰富 D.土壤肥沃 (2)与闽宁镇相比,移民原居住地西海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污染严重 A.B.C.D.(3)闽宁镇生态移民社区的根本支撑因素是()A.较大的产业规模 B.较大的市场规模 C.较高的人口素质 D.发达的交通系统 答案:B D A【提示】2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B D A 15、近年来,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东部一线城市对高技能劳动力、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与高技能人才相比,普通劳动力的迁移更频繁。据此完成 12 题。(1)对两类劳动力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是东部一线城市
25、()A.产业部门不断完善拓展 B.城市功能疏解 C.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 D.城市等级提升 (2)普通劳动力迁移更频繁是因为其()A.外出务工的季节性强 B.就业岗位更多 C.照顾家庭的意愿更高 D.失业风险更大 答案:B D【提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2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16、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 39%,下图为该省级行政区外来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根据材料判断,下面有关该省级行政区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住人口的男女比例极不平衡 B.人口流入缓解了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 C.
26、人口流入加重了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 D.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2)图中,甲、乙、丙、丁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有明显相关性的一组是()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答案:B A 23 【提示】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解析:(1)本题考查了人口的相关知识。(2)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判断,图示为外来人口男女比例图,不是常住人口,A 错。流入人口主要是劳动力人口,所以人口流入缓解了本地人口老龄化问题,B 对,C 错。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 39%,外来人口少于本地人口,D错。故选 B。(2)图示外来人口中,乙是劳动力人
27、口,也是育龄人口,可能带孩子迁移。甲是 04 岁儿童,随父母迁移的可能性大,所以甲、乙有明显相关性,A 对。丙、丁是老年人口,老年人安土重迁,随子女迁移的可能性小,BCD 错。故选 C。17、人口政策的执行,不仅影响婚姻生育行为,而且影响人口的空间移动,新加坡在实行了多年的控制人口增长之后,先是鼓励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体生育,再是对所有家庭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并增加移民数量。下图示意新加坡不同时期人口变化情况,包括人口增长量、自然增长量和净移民人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新加坡在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之后,人口变化是()24 A.人口自然增长量持续上升 B.人口增长量先升后降 C.人口自然增长量先升
28、后降 D.净移民人数先降后升(2)新加坡外来移民中,来自中国大陆的远高于马来人等其他族群,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邻近 B.经济收入差异 C.文化习俗相近 D.环境质量差异 答案:C C【提示】人口自然增长与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2)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解答】(1)人口增长包括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所以为人口增长量,总体趋于下降,应为自然增长量,为净移民人数。读图可知,1980 年应为实行鼓励生育政策之后,在之后的时期,人口增长量持续上升,自然增长量先升后降,净移民人数呈增加趋势。故选 C。(2
29、)新加坡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与中国大陆文化习俗相近,使中国大陆外来移民远高于马来人等族群,与25 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环境质量关联较小。故选 C。18、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县区某村是以小米、小麦、小杂粮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的丘陵沟壑山村。改革开放后,一度出现村庄发展“空壳”、集体经济“空心”、农户家庭“空巢”的“三空”现象。2013 年以来,该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措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该村“三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生态移民迁出 B.城市化发展导致人口迁出 C.生育观念改变 D.生态退耕提速,自然环境改善 (2)“三空”现象易使农村()A.留守儿童、老人
30、增加 B.年龄结构年轻化 C.耕地压力趋于紧张 D.城乡经济差距缩小 答案:B A【提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1)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主要考查了人口迁移的影响。【解答】26 (1)结合材料分析,该现象出现的时间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该村的大量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出现“三空”现象,B 正确;生态移民会使全村整体外迁,不会产生“三空”现象,A错误;生育观念会影响该村人口的自然增长,但不会导致“三空”现象,C 错误;生态退耕提速,自然环境改善等乡村振兴措施有利于缓解“三空”现象,D 错误。故选 B。(2)“三空”现象产生的
31、原因主要是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易使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增加,A 正确;使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B 错误;耕地压力趋于缓解,C 错误;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使城乡经济差距扩大,D 错误。故选 A。19、下图示意世界人口沿纬度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据图可知,世界人口分布()A.沿海多,内陆少 B.中低纬多,高纬少 C.南半球多,北半球少 D.平原多,山区少 (2)影响南半球 4060人口分布状况的主导因素是()A.植被 B.热量 C.海陆分布 D.开发历史 答案:B 27 C【提示】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人口的分布。(2)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
32、分布的因素。【解答】(1)读图可知,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纬度地区人口少,B 正确。故选 B。(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纬 4050之间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进而使得人口分布较少,C 正确。故选 C。20、我国南方某山区自然村,原有人口 170 余人,农产品基本自给自足,没有通公路,日用品主要靠人力通过简易山路运上山。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当地政府统一安置村民到山下定居,通过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增加收入。下图为“该自然村及周边部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该自然村旧址最可能在()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2)政府统一安置村民到山下定居的主要原因是()
33、28 A.自然条件恶劣 B.自然资源短缺 C.土地生产力低 D.对外交通不便(3)村民离开原居住地统一到山下定居()有利于该村土地流转加剧该村老龄化现象加快该村劳动力输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A.B.C.D.答案:C D B【提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2)本题主要考查了政府统一安置村民到山下定居的主要原因。(3)本题主要考查了村民离开原居住地统一到山下定居的影响。【解答】(1)甲、乙、丙、丁四地中,乙、丙两处地形都比较平坦开阔,但是丙处地势较乙处低,且更靠近水源,故丙处区位条件最好。故选 C。(2)
34、材料“农产品基本自给自足,没有通公路,日用品主要靠人力通过简易山路运上山。”说明该自然村分布的地区自然条件能满足农业发展。29 没有通公路,对外交通不便是政府统一安置村民到山下定居的主要原因。故选 D。(3)村民离开原居住地统一到山下定居,有利于该村土地流转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该村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增加收入,不会加快该村劳动力输出和加剧该村老龄化现象。故选 B。21、下图为“1982 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1982 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A.东部地区占比先降后升 B.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C.全国流动人口总量 2014 年前
35、增加,之后减少 D.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 2014 年前增大,之后减小(2)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A.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 B.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C.东部地区就业机会不多,对流动人口吸引力下降 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 30 答案:C D【提示】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据图分析,东部地区占比
36、1982 年2005 年上升,2005 年之后占比下降,A 错误。中部地区占比是先下降后上升,西部地区占比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B 错误。全国流动人口总量 2014 年前增加,之后减少,C 正确。读图可知,从 1982 年到 2014 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前期增幅较大,增长率高,后期增长率降低,直至 2014 年之后增长率变为负,D 错误。故选 C。(2)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是流动人口总量在增加,这和交通条件改善关系不大,主要是经济差距加大、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引起的,AC 错误。各地户籍放开,会促进人口流动,但不一定向大城市集中,主要是向东部地区集中,B 错
37、误。2014 年流动人口数量规模减少,应该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关,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不必远距离流动到东部,中西部对流动人口吸引力增强,D 正确。故选 D。22、根据 20162017 年我国在某海域从事围拖网生产作业捕捞的数据,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了该海域鲐鱼月平均产量和单位捕捞渔获量示意图(左图)及鲐鱼渔场重心月变化示意图(右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31 (1)据材料推测鲐鱼()A.为非洄游鱼类 B.为冷水性鱼类 C.为暖水性鱼类 D.靠近海岸线分布 (2)该海域 5 月鲐鱼产量迅速降低,主要是因为作业渔区()海水表层温度升高海面高度降低表层叶绿素浓度的下降表层海流速度
38、加快 A.B.C.D.答案:C A【提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海水的运动及其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海洋生物类型,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2)本题考查渔业生产的特征及原因,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32 【解答】(1)67 月份,鲐鱼产量与单位捕捞渔获量接近 0,推断此时鲐鱼可能洄游产卵;根据渔场重心分析捕捞海域位于阿拉伯海,纬度低,海水温度较高,推测鲐鱼为暖水性鱼类;结合经纬度位置,判断鲐鱼分布在大洋中,并不是靠近海岸线分布。故 C 选项正确。故选 C。(2)鲐鱼产量迅速降低时是
39、5 月份,此时该海域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强的、降水充沛的西南季风代替了东北季风,海面高度升高;叶绿素来自海洋浮游生物,根据鲐鱼产量推测浮游生物减少,叶绿素浓度下降;5 月份该海域太阳辐射强烈,海水表层(海面)温度升高,改变了鲐鱼的生长环境;此时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交汇,作业渔区(大洋中)表层海流速度降低。故 A 选项正确。故选 A。23、看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上图中-四个曲线中表示海洋表面盐度的是 A.B.C.D.(2)上图中 B 纬度曲线数字比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洋流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答案:A C 33 【提示
40、】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解析:(1)世界大洋各海域的表面盐度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低纬度海区递减。故选 A。(2)图中曲线在赤道与副极地出现极大值,说明是降水量的纬度分布曲线。曲线数字在 B 纬度即赤道附近比较大,原因 是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故选 C.【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24、林冠截留是指在降水过程中,水分被地表植被接收并直接蒸发而没有进入土壤的过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能力与降水特征,以及林冠郁闭度(乔木遮蔽地面的程度)、树种组成及冠层密(厚)度等特征有关。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天然林(实线)和辽东人工林(虚线)的林冠截留情况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林冠的截留量会
41、直接影响()A.地面径流 B.下渗 C.地面蒸发 D.地下径流(2)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会随降水量增加而()A.先减后增 B.先增后减 C.持续减少 D.持续增大(3)中小雨量(28mm 以下)时,人工林比天然林截留能力更强,主要是由于人工林()34 A.林木低矮 B.郁闭度大 C.树种丰富 D.冠层更厚 答案:A C B【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材料,林冠的截留量会直接影响是地表径流,使地表径流减少了,对下渗、地面蒸发、地下径流会有影响,但不是直接影响,A 正确,BCD 错误,所以选 A。(2)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注意题目问的是率不
42、是量,根据两条曲线的斜率,可以看出斜率是变小的,降水量在增加,但截留量的增加速度不如降水量增加速度快,说明截留率在持续减少,C 正确,ABD 错误。(3)中小雨量(28mm 以下)时,人工林比天然林截留能力更强,是因为人工林,树种相对单一,郁闭度大,但林木不一定低矮。而天然林树种丰富,高低错落,冠层更厚,B 正确,ACD 错误。25、下图为我国南海 8 月份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图(单位:米)。海水透明度是表示海水能见度的一个量度。完成下面小题。35 (1)甲处海水透明度的最大值可能是()A.17B.19C.21D.23(2)与南海诸岛海域相比,乙处海水透明度等值线数值小且密集的原因是()太
43、阳高度小,光照弱海水深度大河流汇入泥沙多污染物排放多 A.B.C.D.答案:B D【提示】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解答】(1)根据等值线的基本原理“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知甲的透明度取值范围是小于 20,大于 16,最大值应为 19,B 正确。36 故选 B。(2)从图上看,乙位于珠江入海口,河流带来的泥沙和污染物较多,河水浑浊,透明度小,由于海水顶托,泥水在入海口沉积,海水的
44、透明度随离岸的距离增加而迅速增加,故透明度等值线密集。正确。故选 D。26、2005 年 7 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下图为“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地表径流过程曲线”。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度高于郊区,这是由于()A.城市位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 B.城市位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地区(2)关于甲、乙两条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甲代表城市化前的地表径流曲线 乙过程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 甲的长期后果可能造成城市水荒 乙过程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B.C.D.
45、(3)甲曲线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A.天然调蓄能力强 B.城市热岛效应 37 C.下垫面透水能力好 D.植被覆盖率降低 答案:B C D【提示】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城市化的利弊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2)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城市化的利弊。(3)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利弊。【解答】(1)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岛效应加强,中心城区地表温度高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气压较低,降水强度和频率较大。故选 B。(2)甲径流最大值较高且出现的时间较早,而乙曲线径流最大值出现时间较晚且较低,说明乙过程中径流速度较慢,且下渗较多,有利
46、于地下水的补给;而甲则相反,长期下去会导致城市地下水不足,出现水荒。故选 C。(3)一般城市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硬化面积过大,水流速度较快,必然导致地表径流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要早些。38 故选 D。27、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B.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C.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D.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答案:C【提示】水循环的意义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C 28、如图中海洋上的虚线为“北冰洋 9 月浮冰界线”。读图,完成(1)(3)题。图中表层海水水温最高的可能是()39 A.甲海域 B.乙海域 C.丙海域 D.丁海域 答案:B【提示】海水的性质
47、及其影响 解析:海水温度取决于它的热量收支状况。表层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解答】由题中图可以看出,丙、丁纬度高于甲、乙处,甲纬度最低,若只考虑纬度因素,丙、丁的水温应该高于甲、乙处,且甲处水温最高;但是甲处受东格陵兰岛影响,水温降低,乙处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水温升高,故水温最高处可能是乙海域。29、大陆冰盖延伸入海形成冰架,冰架断裂漂浮海上形成冰山。南极海域冰山体积较大,多为桌状;北极海域冰山体积较小,多呈塔状。下图示意南极海域不同区域的冰山占比及“桌状冰山”景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导致南北两极海域冰山形状和体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水深度和盐
48、度差异 B.冰架体积和气温差异 C.大气环流和降水差异 D.洋流性质和流向差异 (2)形成南极海域各纬度冰山分布状况的主导因素是()A.海陆位置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40 答案:B A【提示】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 解析:(1)本题考查海水的性质及其影响。(2)本题主要考察对区域地理的理解。【解答】(1)南极冰川储量更大,冰架体积更大;加之南极气温比北极更冷,导致南极冰山不会像北极冰山一样在移动时因温度高融化而体积缩小。所以南极冰山多为巨大的桌状冰山而北极则多为相对较小的塔状冰山,B 对。相比而言,北极海域盐度较南极低,但盐度低更易结冰,A 错;南北极均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49、,大气环流和降水差异不大,C 错;两极附近的洋流主要为寒流,洋流性质差异不大,D 错。故选 B。(2)据图分析可知,南极海域冰山主要分布在 60S65S,该区域是南极洲和各大洋的结合部,冰川在运动时断裂、分解,漂浮在海面上,形成较多冰山,所以海陆位置是影响南极海域各纬度冰山分布的主导因素。洋流、大气环流、太阳辐射都不是主导因素,故 A 选项正确,BCD 选项错误。故选 A。30、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41 (1)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A.水汽输送 B.降水 C.植物蒸腾
50、D.下渗(2)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减少内涝发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江河水位加剧热岛效应 A.B.C.D.答案:D A【提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洋流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略 填空题(经典例题高频考点-名师出品必属精品)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贯穿亚欧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镇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战42 略意义。材料二“一带一路”路线图。(1)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