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407506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概论复习资料资料仅供参考裸考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考试介绍:1题型预测:单选:25*2 简答:56 论述:2*10(3选 2)2题型分析:(1)单项选择题 主要应注意:首先要认真审查题干,不要把题目的意思一开始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然后就要仔细看每个选项,切忌刚看完一两个选项就匆匆作答。(2)简答题 这种题型答题时要注意:首先论点要全面,不要遗漏知识要点;逻辑要严密,对于各个知识要点一定要分层次仔细作答,切忌层次混乱,表示不清。(3)论述题 论述题与简答题相比在内容上会更加复杂一些,主要应注意:答题时观点一定要全面,不能只答要点,对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阐述。二

2、、各章考点:说明:楷体下划线加粗 为选择题易考点。例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双下划线加粗加着重号为主观题易考点。 例如:“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客观题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 19世纪 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 160多年的历史。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体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 1825年发生的。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的舞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

3、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4.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5.马克思主义三大直接理论来源理论及最高成果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6.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7.1847 年 7 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 年 2 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

4、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9.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为她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10.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结论。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13.科学性,科学性的三大表现是实事求是、深刻性、与时俱进。14.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16.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

5、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7.与时俱进的含义: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8.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19.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21.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二、主观题1.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先导。2.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

6、想为根本方向。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地提高人的素质。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及其内涵。(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内涵: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不但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原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其次在于它的深刻性,最后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

7、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而且经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而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而且经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5.当今时代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的 70 年中,世界历史发生了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变化。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

8、实践经验。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如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世界新技术革命,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等,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多方面的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根据新的实践经验,研究和回答这些课题。这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判断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否能够经过自身最终得到解决,解决诸如生态失衡、恐怖主义猖狂等关系全人类利益的问题,应对新技术革命对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严重挑战,抓住发展机遇,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9、,今后也必将在实践中继续获得新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既要一脉相承又要与时俱进,这既关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取得更大的成功,更关乎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客观题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3.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4.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类型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

10、机械运动,因而也称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7.物质的定义: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属性就是客观实在性)8.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9.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

11、学范畴。1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1.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2.运动是绝正确,静止是相正确。割裂运动和静止两者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绝对主义认为静止就是绝对地不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相对主义强调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诡辩论和不可知论。13.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14.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实践的观点。16.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

12、质活动。17.实践主体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18.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19.实践客体具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20.实践的作用: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自在自然人化自然。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2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2.联系的特点:客观的、普遍的。23.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4.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

13、前途。2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2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28.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29.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

14、而在事物内部。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经过内因而起作用。30.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31.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能够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32.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33.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34.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

15、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35.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经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中,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经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36.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沦的错误。

16、37.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38.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39.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当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它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不可能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可能性不能离开现实性,它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

17、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40.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41.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和对立是相正确,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能够相互转化。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

18、运动。事物的内容是比较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二者始终存在着矛盾42.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经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43.规律的定义: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4.规律具有两个

19、特点:客观性;普遍性。45.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社会领域,虽然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她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的自觉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下进行的。46.从意识的起源上说,意识不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二、主观题1.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列宁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

20、肯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先在性,就同把物质说成是意识的产物的唯心主义根本区别开来。它指出物质是能够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指出,物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肯定了物质的可知性。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物质范畴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辩证法,用个别代替一般,将特殊等同于普遍,不能合理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从个性中找到了共性,把握了物质的本质特征,克服了形而上学唯

21、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22、并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它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正确,矛盾的斗争性是绝正确联系: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

23、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经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原理: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

24、种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它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而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2)现实意义: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

2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为其它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其它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8.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9.掌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只

26、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行动。(2)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因此我们必须经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取得预期的效果。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最后,我们在实际中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3)掌握可

27、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此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旧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视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杀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5)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

28、,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10.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使发展的过程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

29、一,必然性经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则把一切现象都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11.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0、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意识能经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规律不会自动反映到人脑中来,只有充分发挥人的

31、主观能动性,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

32、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求真务实,就是正确地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形成真理性的认识;注重实践,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追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重复证明,坚持

33、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园。15.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进行研究。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那种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客观题1.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一致的。2.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4、。(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认识主体和客体认识主体的性质: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认识客体的结构: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最高层次)。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认识客体的结构: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关系。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

35、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主体把客体转化为思想观念,使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主体又把实践中得来的关于客体的思想观念经过实践转化为新的客体,使主体客体化。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但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两种基本形式:即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7.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36、的认识。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8.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9.实践中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经验主义经验论;教条主义唯理论10.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11.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12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13.真理的客观性有两

37、个含义: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经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一切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在哲学上有两种对待二者关系的错误态度,即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绝对主

38、义则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15.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第二种,有用即是真理。16.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唯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经过实践来检验,另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

39、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是指: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重复性。18.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目的。19.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二、主观题1.感性认

40、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2.为什么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3.真理和谬误

41、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区别: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联系:真理的发展也是经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具有绝对性,一般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正确。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正确。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正确。(2)

42、真理具有相对性,一般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5.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真理与价值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经过在真理指导

43、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6.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1)任何一个社会总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特别是在社会动荡和转型阶段,价值观的多元化则更为明显,可是,在这种多元的价值观格局之中,总有一种价值观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社会同样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44、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为社会主义根本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能够说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能够说从社会层面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能够说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每一

45、个公民都必须恪守的根本道德准则。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能够说,这一理念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8.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统一的,具体表现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

46、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主观题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2.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3.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4.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5.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能够分为意

47、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能够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6.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7.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8.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9.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10.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