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7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 2018 届高三届高三 10 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第第 I I 卷(共卷(共 6060 分)分)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2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A加强中央集权 B增强阶层流动性 C结束权力世袭制 D强化官僚等级秩序 3秦
2、代承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汉朝设置中朝、尚书,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机构的设立反映了()A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发展 B中权机构建设的逐步发展 C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强化 D社会结构日益交化与更断 4622661 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 290 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 9 人,水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 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 5 000 人左右。据此可知当时()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 B门荫取仕仍是主流 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 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 5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顿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从忠
3、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这反映了()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 6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71573 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并实施随时考核、
4、事事责成的稽査制度。这些措施()A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 B确立了内周为国家最髙行政机构 C缓解了土地兼并和政府财政危机 D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8洪仁玕资政新篇建议:“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淸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反映了()2/7 A通过舆论强化对官员的监督 B允许民间新闻出版的自由 C开创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先河 D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思想 9下表是 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 英国
5、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101894 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
6、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在当时该认识()A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C反映了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D有利于国人坚定抗日的信心 111910 年,淸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12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人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
7、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13不断传诵复制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更在电影中得到呈现。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言的记录。对此,我们最应持的态度是()A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更具有价值 B宁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 C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 D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 14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
8、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 3/7 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15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16抗
9、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棍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己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17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康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 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则,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监察
10、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181945 年中华民国政府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政府同意出租大连和旅顺、允许外蒙古独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于 1950 年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中国提供大量援助。这说明()A“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延续 B二者均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后者是对前者的维承发展 D“另起炉灶”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19 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
11、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A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 B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将道德凌驾于自由之上 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20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A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1在威廉三世统治英国时期(1688
12、1702 年),“他不允许议会在他去国外时开会,并很少带英国大臣到欧洲大陆去,他自己是自己的第一大臣(首相),指定他所信任的人担任要职”。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4/7 A议会仍旧受制于国王 B责任内阁己经形成 C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D国王拥有行政实权 2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谈到,“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美国()A法制建设的程序符合民情 B政治制度体现了天赋人权 C各州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 D民主观念植根于民众心中 23 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
13、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 1871 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敁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A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C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徳意志创建 D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 24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这最能够说明的是()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 B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 C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D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14、25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B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 C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D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261969 年 6 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 月底 8 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 B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 C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己出现 27 某学者指出,欧洲中世纪粮食的收获量
15、通常是播种量的四倍,而云梦秦简材料则显示中国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古代农业单产比欧洲高得多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统治妨碍农业发展 28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罝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A盐业商运商销 B减轻盐商税负 C官商共利 D盐铁官营 29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省份 时
16、代 陕西 河南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汉 18 19 4 5 1 1 1 4 1 5/7 三国 2 10 1 1 1 1 3 3 2 晋 4 1 2 2 3 1 2 南北朝 1 3 8 4 2 1 隋 9 4 3 1 1 1 2 4 唐 32 12 32 24 4 15 18 12 44 20 29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30元朝立国,将民间工匠强制征调,为官府服务,编入“匠籍”。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工匠在法律上获得了一般民户的地位。乾隆帝说:“国家兴修工
17、作,雇募人夫,原欲小民实授价值,以为赡养身家之计”。这一变化()A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发展 31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32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 C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 D个性解放
18、思潮的逐步发展 3319 世纪中叶,隐私成为英国中产阶级的重要家居观念。随着住房空间的增大,家庭中的个人独立领域与不同功能的空间开始出现,并强调“仆人必须与主人分开”。这说明当时英国()A资产阶级强调等级观念 B民生住房得到有效保障 C经济发展影响生活观念 D阶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4为摆脱困境,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之间分配产量,并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但是这种托拉斯遇到不景气的时候大部分就瓦解可见,“托拉斯”的出现()A有助于调节生产 B实质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C是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体现 D借鉴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
19、制的做法 35有人统计过,在 1872 年到 1913 年之间,近代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 55.9%,商人占 18.3%,买办占 6/7 24.8%,而且“投资于近代企业的地主,大都有某种官僚身份,很多是二、三流的洋务派或洋务派的幕僚,绝少是大地主”。这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民族工业对封建政府保持妥协性 B民族工业的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协调 C民族工业所需的市场得到一定保障 D民族工业遇到严重资金困难 36鸦片战争后至 20 世纪中期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501879 年 72 15 49 8 1
20、8801911 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 年 473 0 77 396 这反映了该地()A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B手工业生产领域的社会分工日趋明显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并发展 D近代化进程影响到人们的经济活动 3719211927 年,苏联本国生产的拖拉机(按功率计算)只占供应农业的全部拖拉机中的 8.3%,从 1933年起,苏联不再进口拖拉机,全部国产:1940 年机械动力己占农业动力的 77.7%。苏联粮食年平均产量在19251927 年期间为 7 527 万吨,一五期间为 7 360 万吨,二五期间为 7 290 万吨。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不利
21、于技术转化 B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工业化 C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 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8 1957 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 年,又把全国分为 17 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 年,把 105 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 47 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A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则不清 C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391929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
22、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 40 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 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 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40下面是一部专著的部分章节标题:第四章 价格垄断损害了美国的商业 第五章 阻碍农业发展 第六章 失业者并未真正受益 第七章 更多失败的公共计划 第八章 干预金融 第九章 以保护工人的名义损害劳工利益 第十章 奇高的消费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7/7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A垄断组织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 B胡佛的经济政策加剧经济危机 C罗斯福新政
23、并未挽救美国经济 D福利国家制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第卷(共卷(共 4040 分)分)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 分)材料一材料一 战国时期,国家强制诸子均分土地,从而分割成若干小家庭,适应征税、服役的需要。汉代允许诸侯将土地分给诸子,以削弱分化诸侯,推动了古代家产均分制度。后世律令规定土地继承基本沿用诸子均分的方式,但受传统习俗影响,长子往往被赋予双倍的继承份额。名公判清明集记载了一个宋代案例:王有成“因不能孝养父母,遂致其父母老病无归,依栖女婿,养生皆赖其力”,因此官府判决土地等家产“当归之婿”。家庭的土地代代均分,阻碍了大规模地产的传承,也使夫妻为主要核心的小家庭成为社会主体。人
24、们依赖土地、满足于拥有少量的生产资料,难以开启新的生产与经营。摘编自浅谈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演进等 材料二材料二 进入 16 世纪世纪以来,英国的土地继承逐渐普及了长子继承制。此后,英国规定土地只能由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使贵族大地产代代相传,基本固定。圈地运动就是以贵族普遍世代保持着土地所有权为前提的,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权力驱赶佃农,圈占土地。长子继承制避免了家庭财产的平均分配,单传给长子有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并向资本转化。大地产的稳定性固化了贵族群体,强大的贵族群体逐渐形成了限制王权的反对派组织,最终促使了英国议会的产生。摘编自英国长子继承制及其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成因。(14 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土地继承制度的特点,并简析中英不同的土地继承制度对两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4 分)41、材料历史地图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揭示着事物的性质或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历史变化与发展规律。比较图 1、图 2,提取两项有关全球范围内海上商贸之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