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 王安石变法课后强化演练一、选择题11072年秦凤路沿边安抚使王韶收复河、洮、岷等州,拓地千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大捷。他打败的应是()A辽 B西夏C大理 D吐蕃解析:位于北宋西北河、洮、岷等州附近的国家只有西夏,故选B项。答案:B2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而且历史对两人的评价都很高,王安石铁心变法,而司马光却铁心反对变法,这是因为()A他们各自代表的阶级不同B他们的最终目的不同C他们维护最终目的的方法不同D他们的脾气性格不同解析: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北宋皇权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最大区别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方法不同,王安石看重地主
2、阶级的长远利益,希望通过变法缓和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司马光看重地主阶级的眼前利益,害怕变法损失他们的眼前利益,引起社会动荡,故反对变法。答案:C3王安石变法中,青苗、免役、市易法是新法争论的焦点,而免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免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的主要原因是() A损害了大商人的利益 B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 C不利于社会秩序稳定D不能增加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按免役法,当朝官僚和贵族也要交役钱,这直接损害了当朝统治者的利益, 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答案:B4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矛盾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
3、权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解析:由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是大官僚、大地主阶级,他们可以凭借其特权不向封建国家纳税或少纳税,因此封建国家的经济支柱是自耕农,自耕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家的财政收入,而大官僚、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则直接影响着自耕农的多少,所以封建国家就要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保障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B项。答案:B5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解析:王安石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单靠科举不能完全、准确地选拔出
4、品学兼优者。答案:A6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而题干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而过,正是减少家中的男丁数,逃避保甲法的义务。答案:B7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
5、了改革,并未否定科举制,A、C两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恩荫”选官制度也没有彻底根除,排除D项;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目的是选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故选B项。答案:B8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指的是()A拥护变法的人B反对变法的人C政府中的贪官污吏D变法中得益的人解析: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凡是拥护或支持变法的人,都被司马光称为“谗佞”小人。故选A项。答案:A9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
6、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解析:材料意指北宋军队纪律涣散、腐朽。B项主要指军队数量巨大,与材料意思不符;A、C两项在材料中亦无体现;D项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经常战败,故选D项。答案:D10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
7、只重经济解析:由“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可知,王安石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是在变法过程中出现用人不当的现象,成为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之一。答案:B11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了一道问题:“异时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A因材施教 B军事教育C经世致用 D理财为先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王安石所问问题是针对北宋现实中的冗兵冗费的问题,这属于经世致用的范围,故选C项;其他各选项与材料不符,应排除。答案:C12在王安石变法之初,太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以“王莽变法”影射王安石变法。后来王安石着手改组
8、太学,使之成为传播革新思想的阵地。太学的最初创立者是()A孔子 B秦始皇C汉武帝 D赵匡胤解析:西汉汉武帝时期,接受了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设立太学,教授儒家学说,它是封建社会儒学正统化的标志,故选C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
9、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有哪些?(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10、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答案:(1)冗官。(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存在违背客观经
11、济规律和急于求成的现象。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
12、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