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2-2022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388504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2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本文档共5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课时分层作业(二) 故都的秋 [根底运用层] (2022·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_________,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22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_______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________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_______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答案] D 2.以下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答案] 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答案] C 4.依次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故土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久经诀别的故土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①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③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④早的山桃也多吐蕾 ⑤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 ⑥我现在所在的地方 A.⑤④①③⑥② B.④①⑥②⑤③ C.②④①③⑥⑤ D.⑥②④①⑤③ A [六句话因中间的句号可分为前四句和后两句两局部,六句话中只有第②句描写的不是春景,第⑥句不是描写景物。这样可以根本确定①③④⑤为前四句,②⑥为后两句。通过排除法,即可确定A项为正确答案。] 5.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文,并表达出郁达夫的感情。(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表露出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题时先提炼出故都秋景意象,然后将它们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句式组合起来。 [答案]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6.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既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又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而且材料的选用又紧密联系教材,其实可以看作是阅读鉴赏题的延续,这种题目的答复主要是扣住运用什么手法(主要是修辞方面的),到达什么效果(主要是主题的表达)。 [答案] (例如)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比照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便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7.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开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此图,明确各层级间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开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然后在此根底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开展目标,接着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进行评估和信息反应,结束后,需要再进一步修订。只要依照顺序表述清楚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开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根底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开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应,再据此做进一步修订。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8~10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树。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变换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似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根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管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异。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局部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拟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清楚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8.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那么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C.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D.本文主旨在于表达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B [B项,从文章第六段对松树的描述中可判断出作者对保守的松树并无不满和批评。] 9.第三段结尾画线的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知道一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无外乎这三点:一是在篇首,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二是在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在结尾,使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另外,从前后语境分析,作者运用“惊醒〞一词,突出了自己对突然来临的秋色的感慨。 [答案] 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10.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文意在表达一种对秋色的赞美和感慨之情。把握了这一点,然后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作答即可。 [答案] 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