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节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一种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就可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色不同
C.探测仪可以发现幸存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从而作出反应
2、如图所示,使劲按住尺子,拨动尺子外端听到声音。要使听到发出的音调变高,应( )
A.用更大的力拨动尺 B.用更快的速度拨动尺
C.尺子伸出桌面更长 D.减小尺子伸出桌面长度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描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拨动钢尺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B.图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C.图丙: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了杂乱无章的波形,说明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D.图丁: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可以让部分失去听觉的人重新感知声音
4、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中,能辨别出二重唱男声和女声的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5、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
A.声速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排箫,它是由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请你判断图中排箫的高音区在___________(选填“A”或“B”)区。
2、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 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3、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要保证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dB。
4、如图所示为马头琴的构造简图。演奏者在演奏乐曲前通常要调拧琴轴,调节琴弦的松紧,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5、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主要是由__振动发出的。要使哨音音调升高,可以__(选填“向上推”或“向下拉”)活塞。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Phyphox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物理实验手机软件,其中的AcousticStopwatch功能能够自动记录下所接收到的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隔:当手机接收到第一次响声时便自动计时,当再次接收到响声时计时自动停止(类似于使用秒表时的启动和停止),由于对声音的响应非常灵敏,计时可精确到0.001s。
(1)若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0.001s内声音的传播距离为多少m?
(2)某人使用手机在空旷的平地山上,测量到对面山崖的距离。他在手机边击掌一次,手机第二次记录到掌声的回声时显示时间差是5秒。那么山崖距离人的距离多远?
(3)现实中气压、温度对声音传播的速度都有影响,甲、乙两人使用手机在空旷安静的某地上测量该处声音的传播速度。他们分别站于间距测量值为167m的A、B两处,打开手机软件做好计时准备。甲先在手机边击掌一次,乙听到击掌声之后,也在手机边击掌一次。已知乙听到掌声和击掌的反应时间为t乙=0.5s,甲手机有效记录下了两次掌声的时间间隔为t甲=1.5s。求本实验中测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为多少?
2、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秒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30m/s,请回答:
(1)此处海水约有多深?
(2)运用声波的反射,能否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3、雷雨中,小明看见闪电3s后听到雷声。求发生雷电处距离小明大约多远?(假设当时的空气温度为15℃)
4、某海洋科学考察船利用声呐测量海底深度,从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信号历时4s,已知海水中声速为1530m/s。求此处海底深度为多少米?
5、在一根铁管一端重重敲击一下,在铁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声音,声音的间隔2.43秒。声音在铁管里的传播速度是5200m/s,求铁管的长(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用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1所示);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________有关而且是_______越大,响度越_______;
(4)探究过程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_______放大,从而便于观察;
(5)如图2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
2、小红在练琴时发现,古筝、小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也会不同,她猜想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长度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通过实验来探究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根据猜想选择的实验器材。
影响因素
编号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钢
20
0.3
B
钢
20
0.7
C
尼龙
30
0.5
D
尼龙
40
0.5
E
镍合金
40
0.5
(1)根据小红的猜想,要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她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______保持不变;
(2)如果选用编号D、E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可探究的问题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______是否有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探测仪通过探头将声音传到人耳,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人耳根据音色能分辨出发声体的不同,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色不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探测仪可以发现幸存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的听觉上限的声波,人耳不能听到,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详解】
使听到发出的音调变高,需要减小发声体的体积和质量,所以应减小尺子伸出桌面长度;改变拨动尺子的力度、用更快的速度拨动尺、都无法改变尺子振动的快慢,无法改变音调高低的变化;尺子伸出桌面更长,尺子振动变慢,音调变低,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
A.图甲中,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拨动钢尺的力越大,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图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但不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故B不正确,B符合题意;
C.图丙中,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声音属于噪声,此时波形是杂乱无章的,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所以说明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图丁中,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声波通过骨、听觉神经传到达大脑,可以让部分失去听觉的人重新感知声音,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
男声和女声,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音色是发声体所特有的声音特色,观众能区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B
【详解】
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排箫发声靠空气柱振动,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故排箫的高音区在B区。
2、 水(或液体) 510
【详解】
[1]声音可以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2]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所以
由得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
3、 无规则振动 70
【详解】
[1]从物理学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 计量噪声强弱常用分贝(dB)做单位,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不受影响,要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
4、音调
【详解】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调节琴弦的松紧,就会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琴弦的振动频率,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5、 空气柱 向上推
【详解】
[1]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引起塑料管内空气柱振动,空气柱振动发声。
[2]用嘴吹管时,向上推活塞,塑料管内空气柱减小,空气柱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三、计算题
1、(1)0.34m;(2)850m;(3)334m/s
【详解】
解:(1)0.001s内声音的传播距离为
s=vt=340m/s×0.001s=0.34m
(2)手机两次接收到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声音到山崖来回的路程,所以山崖距离人的距离为
(3)由题意可知,声音来回传播的时间为
t甲乙=t甲-t乙=1.5s-0.5s=1s
来回的路程为
s′′=167m×2=334m
实验中测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为
答:(1)0.001s内声音的传播距离为0.34m/s;
(2)山崖距离人的距离850m;
(3)本实验中测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34m/s。
2、(1)3060m;(2)不能,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详解】
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为
该处海水的深度为
(2)因为地球到月球之间是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测量法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1)该处海水深是3060m;
(2)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不能,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1020m
【详解】
解: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v=340m/s
声音的传播时间为3s,发生雷电处距小明的距离
s=vt=340m/s×3s=1020m
答:发生雷电处距小明大约为1020m。
4、3060m
【详解】
解:从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信号的时间t=4s,海水中的速度v=1530m/s,则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s=vt=1530m/s×4s=6120m
海底的深度
答:此处海底深度为3060m。
5、884米
【详解】
解:设铁管的长度是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是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需要时间比声音在铁管中传播多2.43s,则有
即
解得
s=884m
答:铁管长度是884米。
四、实验探究
1、 变大 振幅 振幅 大 振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空气可以传声
【详解】
(2)[1]使同一支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而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
(3)[2][3][4]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不同,响度不同,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5]两次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从而便于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5)[6]敲击右面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空气可以传声。
2、 长度
材料##琴弦的材料
【详解】
(1)[1]根据小红的猜想:在琴弦的张紧程度相同时,琴弦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长度及弦的材料有关,所以要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需要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长度保持不变。
(2)[2]因为编号D、E的两根琴弦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所以选用编号D、E的两种琴弦做实验探究,可探究的问题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材料是否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