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和眼睛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与“立竿见影”现象的成因相同的是( )
A.雨后彩虹 B.水中倒影
C.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D.海市蜃楼
2、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设计了一个昆虫标本观察器,如图所示。盒底上放标本,盒盖上嵌入一凸透镜。有焦距为5cm和10cm的两种凸透镜,为了在盒盖上方附近,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标本正立、放大的像,凸透镜焦距f与盒高h选择合理的是( )
A.f=5cm h=10cm B.f=10cm h=12cm
C.f=5cm h=12cm D.f=10cm h=6cm
3、图是一位同学眼球成像的示意图,他所患眼疾及矫正视力应配戴的透镜类型是(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4、如图是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玻璃板后未点燃的蜡烛,外形与A完全相同。有关本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板应该与桌面垂直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也靠近玻璃板
C.眼睛应从A一侧观察成像情况 D.蜡烛A燃烧较长时间后像仍与蜡烛B完全重合
5、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飞船成功发射,我国空间站建设又跨出了关键一步。王大爷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时,感到无比自豪。他用放大镜读报时透过镜片看到的文字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是张老师利用手机直播网课的情景。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当手机取景框内只看到电子白板时,为了让同学们同时看到两边黑板上板书的文字,手机应该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黑板,黑板上文字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2、雨后液晚,道路湿滑,月光照到地面上发生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我们看到的______处是水面(选填“亮”或“暗”)。
3、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采用可转折的两部分纸板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纸板上光的径迹,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_(填“镜面”或“漫”)反射;入射光线AO靠近法线ON时,反射光线OB将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ON。
4、眼睛成像情况与___________成像情况相同(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青少年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患上近视,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这是利用了凹透镜对光___________的作用。
5、如图所示,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某人眼睛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之前。由此可知,与视力正常的眼睛相比,该人眼睛的晶状体折光能力太______(选填“强”或“弱”;矫正他的视力所戴眼镜的镜片应是____透镜,其作用是将光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信号经0.8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2、如图,医生在为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则:
(1)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有多远?
(2)如果小红站起来,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后,她距离视力表的像为2.8米,则小红走动的速度是多少?
3、用激光发射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经过2.56s在地面接收到返回信号,根据此数据,则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4、如图所示透镜,补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______、______ 。
5、如图所示,蜡烛从距凸透镜外的A点出发,沿主光轴经B、C到达D点,当它移动到B 点时,所成的像正好与烛焰等大,已知AB=BC=CD=10厘米,在如图中简略地画出蜡烛在A点时所成的像.
四、实验探究(3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30分)
1、小明用焦距为15.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各器材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1)实验前,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凸透镜的______ 。
(2)此时烛焰的成像特点与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3)实验时,若一只苍蝇落在了凸透镜上,光屏上______(选填“有”或“没有”)苍蝇的像。
(4)小明将一副远视眼镜的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的地方,若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仅将蜡烛向______移动适当距离,光屏上即可重新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
2、小徐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他选取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一个高度H为3.00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进行实验。正确安装和调节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像高h像记录在下表中,为了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h像与物距u、像距v之间的关系,还进行了适当的运算,将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最后一例。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h像(厘米)
像距和物距的比值k(k=v/u)
1
60.0
12.0
0.60
0.20
2
50.0
12.5
0.75
0.25
3
30.0
15.0
1.50
0.50
4
18.0
22.5
3.30
1.25
5
16.0
26.7
5.00
1.67
6
14.0
35.0
2.50
(1)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像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分析比较像高h像与像距和物距比值k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___________。
(3)请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实验序号6中:像高h像为_______厘米。
(4)小徐在完成上述实验后,认为还可以通过更换或增加实验器材进行拓展探究。
示例:可以用黑色纸片遮挡部分凸透镜,探究遮挡物的形状及大小对凸透镜成像的影响。
请仿照示例写出其他拓展探究方案(一个方案即可)。________
3、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时,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如图甲他先将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白色硬纸板放在平面镜上且与镜面保持________,白色的硬纸板的作用是 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在图甲中,若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此时以下:①入射光线②入射角③反射光线④反射角⑤法线,没有发生变化的有 ________。(选填字母)
A.①② B.③④ C.⑤ D.①②③④⑤
(3)接着做如图乙所示操作,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反射光线______(选填“存在”或“消失”)。
(4)为了进一步确定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小李将纸板沿PQ剪开,将纸的上半部分向后折,如图丙所示,发现在纸板右侧的 ________(选填“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会看到反射光线。此实验说明: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即光的折射,故A不合题意;
B.水中倒影,相当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故B不合题意;
C.林荫树下的圆形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的实像,与“立竿见影”形成原因相同,故C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ABCD.盒盖处安装凸透镜,盒底处有昆虫标本,要使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必须小于焦距,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详解】
由图可知,平行光经过眼球后在视网膜前会聚成像,屈光能力变强,属于近视眼。此时要矫正的话,需要在眼球前加一个凹透镜,将光线提前发散,从而使得最后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故选D。
4、D
【详解】
A.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所以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也靠近玻璃板,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一侧观察,在蜡烛B的一侧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像等大,蜡烛燃烧较长时间后像不能与蜡烛B完全重合,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B
【详解】
用放大镜读报时,放大镜与报纸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 凸透镜 远离 缩小
【详解】
[1]手机的镜头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
[2]当手机取景框内只看到电子白板时,为了让同学们同时看到两边黑板上板书的文字,相当于缩小物体在手机内呈现的像,像距变小,物距变大,所以手机应该远离黑板。
[3]手机的成像原理和照相机类似,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黑板上文字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像。
2、 漫 暗
【详解】
[1]由于地面粗糙不平,月光照到地面上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传播,所以发生的是漫反射。
[2]当我们背着月光走时,由于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发生了镜面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背着我们的视线,几乎没有反射光线进行人眼,故我们看到暗处是水面。
3、 反射光线 漫 靠近
【详解】
[1]采用可转折的两部分纸板是为了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当纸板不转折时,竖直立在平面镜上,此时从A点入射,可以在纸板上看到反射光线,若纸板沿法线向后翻折,反射光线仍然在原来的位置,而两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故只能看到入射光线,看不到反射光线,故说明光的反射定律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纸板上光的径迹,因为纸板凹凸不平,是粗糙的,发生了漫反射。
[3]入射光线AO靠近法线ON时,入射角变小,则反射角变小,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4、 照相机 发散
【详解】
[1]眼睛成像时,物距远大于眼睛的二倍焦距,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故可知其成像情况与照相机成像情况相同。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增强,使得光线在视网膜之前会聚,故矫正近视眼需要使光线推迟会聚,利用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是利用了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使光线推迟会聚。
5、 强 凹 发散
【详解】
[1]由图可知,一束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经通过眼睛角膜和晶状体后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说明晶状体的会聚能力较强。
[2][3]要想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让光线发散一些,应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三、计算题
1、612m
【详解】
解:声音从探测船到障碍物的时间
由知道,障碍物到探测船的距离
答: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是612m。
2、 (1) 4.6m;(2) 0.6m/s.
【详解】
(1)图中视力表距离平面镜2.5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2.5m,小红距离平面镜2.5m-0.4m=2.1m,则小红距离视力表的像2.5m+2.1m=4.6m;
(2)如果小红站起来,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秒,小红与平面镜的距离减小了,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不变,当她距离视力表的像为2.8米,小红移动距离为4.6m-2.8m=1.8m,则小红走动的速度 .
点睛: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计算物距与像距,然后再计算题目中的问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至于动态分析,只要画出初始和末尾的位置即可正确计算.
3、3.84×105km
【详解】
激光的路程
s=vt=3×108 m/s×2.56s=7.68×108 m
则月球到地球间的距离
d===3.84 km
答: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是3.84×105 km。
4、
【详解】
[1]根据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规律作图,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如图
[2]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
5、
【详解】
解答:当把蜡烛移动到B 点时,所成的像正好与烛焰等大,则物距u=2f,由图知物距大约为30cm,则焦距大约为15cm,焦点为F;蜡烛在A点时,即蜡烛处于2倍焦距之外;由烛焰发出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为烛焰的像,如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
1、 主光轴上 照相机 没有 右
【详解】
(1)[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使光具座上的蜡烛烛焰、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即透镜的主光轴上。
(2)[2]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会成倒立缩小的像,即照相机原理。
(3)[3]凸透镜上有污渍或被遮住一部分,会导致被透镜汇聚的光变少,在光屏上依然成完整的像,但是像会变暗,因此一只苍蝇落在凸透镜上,光屏上不会有苍蝇的像。
(4)[4]参考眼睛与眼镜可知,远视眼镜为凸透镜,将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会导致像靠近透镜,在不移动光屏的前提下,若想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上,则需要蜡烛靠近透镜,让像远离透镜即可。即蜡烛向右移动适当距离。
2、 像距v和像高h像均随物距u减小而增大 像高h像与像距和物距比值k成正比 7.50 见详解
【详解】
(1)[1]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可以看出物距u变小时,像距v增大,像高h像也增大,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物距u变小,像距v变大,像高h像变大。
(2)[2]根据实验序号1~5的数据,像高在变大,像距和物距的比值也变大,且二者始终成相同倍数增加,可得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同一发光体,像高h像与像距和物距比值k成正比。
(3)[3]数据中,像高均为比值k的3倍,序号6中比值k=2.50,所以像高应为
h像=3×2.50cm=7.50cm
(4)[4]在凸透镜前加一凹透镜,探究近视眼的原因及矫正等。
3、 垂直 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C 存在 下半部分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详解】
(1)[1][2]为让反射光和入射光清晰的显示在白色硬纸板上,白色硬纸板要与镜面垂直放置;白色硬纸板的作用是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3]将纸板(连同激光笔)绕CD向后倾斜,入射光线发生变化,相应的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都发生变化,入射点和镜面都没有变,法线不改变,故选C。
(3)[4]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两纸板不在同一平面内,由反射定律可知此时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反射光线是存在的。
(4)[5]将上半部分后折,下半部分还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下半部分能够显示出反射光线。
[6]通过此实验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