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规范练第12页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的成立,题眼是“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本质上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所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故A项正确;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D项说法不符合史
2、实。2.(2015湖北孝感一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的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键信息是“人民民主政治形式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
3、民主形式的机构的代表不仅有工人和农民,还有其他阶层的人员,如三三制下还有资产阶级、抗日的地主等,其具有广泛代表性,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就借鉴俄国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不具有独创性,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形式的机构吸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故C项正确;政协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故D项错误。3.(2015广东茂名高三一模)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A.重庆政治协商会
4、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导学号2640004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提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政协组织法”“改称北平为北京”“周恩来”,联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内容,可以判断B项符合题意。4.(2015江苏盐城一模)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国共产党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一举措()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5、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关键信息是“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故A项错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中宪法起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可知这一举措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C项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故D项错误。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D
6、.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关键信息是“归绥、迪化称呼的变化”。题干中,新中国成立前,归绥、迪化的称呼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和思想上的控制;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含有政治色彩,这反映出中央政府在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A项正确。6.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A.标志着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
7、误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答案:D解析:本题题眼是“1980年”“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拨乱反正的本质是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开始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刘少奇平反是其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故A、C两项均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7.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这一修改()修改前:“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修改后:“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A.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立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D.反映
8、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导学号26400043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关键信息是“1999年”“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题干中将镇压反革命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有利于法治社会的确立,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至今仍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之中,故B项错误;题干中宪法内容的修正与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之间不存在密切联系,故C项错误;宪法内容的修正不能反映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8.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9、”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题眼是“从本质上”。题干材料中审判坚持疑罪从无,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法律内容的进步,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9.(2015辽宁抚顺高三期末)下面是一幅有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漫画。若给此漫画命个标题,最恰当的应是()A.“不结盟”B.互相监督C.“一边倒”D.“一国两制”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关键是“漫画中的文字信息”。“不结盟”属于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漫画中的信息不符
10、,故A项错误;漫画中没有涉及“互相监督”,故B项错误,“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漫画中香港和内地都属于中国,只是两者的社会制度不同,故D项正确。10.(2015江苏盐城高三期中)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D.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题眼是“1979年1月29日”。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题干材料中邓
11、小平提出不仅要和平统一,而且要尊重台湾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故排除B项;“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提出来的,故排除C项;“一国两制”方针正式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故排除D项。11.(201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联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只想把香港留在英国的治下。但这不可能。于是我想到了邓先生的一国两制,这为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提供了机会。”材料中“香港的独特性”是指()A.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B.保留英国对香港的治权C.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D.保持香港既有的社会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题眼是“独特性”。“长期
12、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的影响,并非制度本身,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之下,英国不再对中国香港有治权,故B项错误;“自由港和世界金融中心”与“一国两制”没有关联,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允许香港保留既有制度,从而保持了香港的独特性,故D项正确。12.中国网新闻中心曾发表评论指出:“九二共识虽只是一个用词符号但其重要的部分则是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即。”这里处的内容是()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海峡两岸均坚持和平统一原则D.海峡两岸均放弃武力统一原则导学号2640004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九二共识”的内容,题眼是“共识内涵”。1992年,大
13、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与材料中“两岸双方当时达成的共识内涵”相符,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5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革命第一次在一个新世纪中提供政治秩序、安全和诚实政府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成就,同时也是一个相当独特的成就。大多数革命之后都出现长期的政治动荡、混乱、暴力,甚至是爆发内战;而1949年后中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引起政治混乱,反而解决了过去日趋严重的、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混乱。孙中山曾经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被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强大的
14、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
15、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2)根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参考答案:(1)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2)原
16、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依法治国。(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4)特征:初步建立;曲折发展;发展完善。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
17、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 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
18、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 514家,2006年12月,已有3 845 家。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1)根据材料一,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
19、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参考答案:(1)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借鉴。(4)“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港澳的回归使“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创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