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作业规程完整.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377417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15 大小:21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作业规程完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作业规程完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作业规程完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作业规程完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作业规程完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作业规程完整目 录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1、毫针技术12、头针技术23、耳针技术34、腹针技术45、三棱针技术56、皮肤针67、穴位注射疗法88、电针技术99、醒脑开窍技术10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41、直接灸技术142、隔物灸技术153、悬灸技术164、天灸技术175、温针灸技术186、热敏灸技术19三、刮痧疗法技术操作规程23刮痧技术23四、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程241、拔火罐技术242、留罐技术253、闪罐技术274、走罐技术275、针罐技术286、刺络拔罐技术297、刮痧拔罐技术30五、推拿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321、运动关节推拿技术322、小儿推拿技术36六、敷熨

2、熏浴类疗法操作规程391、穴位贴敷技术392、中药熨敷技术423、冷敷技术434、湿敷技术445、熏蒸技术456、泡洗技术457、中药灌洗肠技术46七、骨伤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81、复位技术482、夹板固定技术493、石膏固定技术504、牵引技术545、正骨技术57八、肛肠类技术操作规程591、枯痔技术592、痔结扎技术593、挂线技术604、注射固脱技术63九、其余类技术操作规程651、经穴光疗技术652、中药换药技术653、中医放血疗法664、脐疗技术67一、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毫针技术【目标】 采取不一样型号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成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目

3、标。适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帮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问询患者有没有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适宜毫针,同时检验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依照针刺部位,选择对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整针感,通常留针1020分钟。7

4、、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亲密观察有没有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8、起针:通惯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快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预防出血。最终检验针数,以防遗漏。9、操作完成,帮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偿还原处。【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分担心时,不宜立刻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可能选取卧位。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腧穴,在怀孕期

5、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患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不宜针刺。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造成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所以,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体位,严格掌握进针深度、角度,以预防事故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

6、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主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2、头针技术【目标】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一个方法,临床惯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二、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三、依照病情,选择对应针刺方法。 1、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左

7、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对应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2、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停伸屈,使针体往返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连续约 0.5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一样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3、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亲密观察有没有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4、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终检验针数,

8、以防遗漏。 5、操作完成,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偿还原处。【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所以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顿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因为头针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刻采取头针。3、耳针技术【目标】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经过经络传导达成防治疾病一个疗法。适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0.5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

9、、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 一、选穴方法 依照病情确定处方,在选取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 1、观察法:按疾病部位,在耳廓上对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对应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迟缓、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反应点,就是针刺部位(穴位)。 二、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取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备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查对

10、穴位后,用 0.5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0.5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6、通常留置 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亲密观察病人有没有晕针等不适情况。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0.5碘伏,预防感染。 9、操作完成,安排病人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偿还原处。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

11、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0.5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发软骨膜炎。 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分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收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烧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升疗效。4、腹针技术腹针技术,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一个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都有亲密联络,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另外,

12、足阳明经别“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都有一定反应,针刺腹部穴位,能够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个疾病。 【操作方法】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 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标准 腹针取穴通常依照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13、。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5、三棱针技术【目标】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备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作用,既适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惯用于一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

14、伏、棉签、弯盘等。【操作方法】 惯用刺法有以下几个: 1、腧穴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0.3 cm,立刻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2、刺络用三棱针迟缓地刺入已消毒较细浅静脉,使少许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散刺又叫豹纹刺,按不一样疾病有两种不一样刺法: 3.1 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面刺出血。3.2 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4、挑刺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腧穴或反应点表皮调破,使出血或

15、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 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升,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患者取合理体位,帮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依照病情,选择对应刺法。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问询有没有不适反应,预防晕针。5、操作完成后,帮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偿还原处。【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

16、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2、因为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预防感染。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通常以数滴为宜。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患者,不宜使用。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七天治疗12次为宜。6、皮肤针皮肤针法是以特制多支短针组成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一个疗法。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络亲密,利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整脏腑经络功效,达成防治疾病目标。

17、皮肤针针头呈小锤形,针柄通常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依照所嵌不锈钢短针数目不一样,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枚针)、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当代又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属制成筒状皮肤针,具备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操作方法】 1、持针式 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2、叩刺法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刻提起,重复进行。 3、叩刺部位 皮肤针叩刺部位通常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一个方法,惯用于项背腰骶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

18、脉之海,能调整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对应脏腑经络疾病。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一个方法。主要是依照穴位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穴位给予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一个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4、叩刺强度 叩刺强度是依照刺激部位、患者体质和病情不一样而决定,通常分轻、中、重3种。 轻刺激 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为度。适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

19、、五官及肌肉浅薄处。 中等刺激 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适用于通常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 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适用于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 5、治疗时间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适用范围】 皮肤针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验,注意针尖有没有钩曲,针尖是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

20、动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滚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7、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是用注射器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一些疾病能提升疗效。 【用具及惯用药液】 1、用具 使用消毒注射器和针头。依照药品剂量大小和针刺深度选取不一样注射器和针头。惯用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惯用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

21、,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长针头。 2、惯用药品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药品,都可供穴位注射用。惯用药品有以下3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3)其余惯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穴位选择】 通常可依照针灸治疗时处方标准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触诊法选取阳

22、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显著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出4个穴位,并宜选取肌肉丰满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 依照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体位,按注射药量不一样选取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品注入。通常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迟缓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 穴位注射用药剂量

23、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品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品常规剂量15-12。通常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3、疗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通常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

24、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连续时间较长,但通常不超出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发局部红肿、发烧等,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3、注意药品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品使用期、药品有没有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发过敏反应药品,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药品,使用亦当慎重。 4、通

25、常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不然会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发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8、电针技术【目标】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靠近人体生物电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一个疗法。适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效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依照所选穴位取适宜体位,嘱病人排尽小

26、便。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5、按毫针刺法进针。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整电针仪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两根毫针针柄上。7、开启电针仪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通常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效;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发肌肉收缩,能提升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步调整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强度)。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

27、有没有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通常为520分钟。10、电针完成,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快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11、操作完成,帮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12、清理用物,偿还原处。【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验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防止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轻易引发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输

28、出电流。 3、调整电流量时,应逐步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预防引发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4、有心脏病者,防止电流回路经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5、经温灸过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9、醒脑开窍技术【目标】经过针刺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组织受抑、受损、受挫功效,开发恢复其具备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用醒神、调神方法来恢复脏腑和肢体功效。适适用于中风病及其相关

29、病症、各种急症、神志、精神疾患、各种脑病等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醒脑开窍针法在手法上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以下是常见穴位操作及手法量学。内关:针刺深度1.0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泻法,即左右手分别持患者左侧和右侧针柄,左手拇食指呈顺时针捻转,右手拇食指呈逆时针方向捻转,并配合提插泻法。捻转角度大于180度,频率5060转分。手法连续操作13分钟。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360度,采取雀啄手法,以患者眼球湿润或流泪为针刺达成量学要求效应指标。三

30、阴交:针沿胫骨后缘,与皮肤呈45度向斜后刺入,深11.5寸,行重提轻插之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 .51.0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风池、完骨、翳风: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取小幅度(小于90度)、高频率(大于1 20转分)捻转补法13分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1.01.5寸,采取提插泻法,使患者食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1.52.0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

31、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12m1。丘墟:向照海透刺1.52.0寸,局部酸胀为度。【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帮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问询患者有没有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适宜毫针,同时检验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依照部位选择对应进针方法,进针。主方一:(“大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 副穴:患侧极泉、尺泽及委中。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手指拘挛,加合谷;语言不利或失语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32、。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取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主方二:(“小醒脑”)主穴:双侧内关、上星、百会、印堂,患侧三阴交。副穴、配穴:同主方一。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取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度,转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钟。其余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处方加减: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

33、、左外归来;尿潴留加中极、秩边、水道;共济失调加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癫痫加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肩关节痛或肩周炎加肩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呆加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睡眠倒错:针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6、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刻留针,而是要求患者先活动患肢。各穴手法实施后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不留针。针刺三阴交使患肢抽动后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至得气深度。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亲密观察有没有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通惯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身孔周围皮肤处

34、,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肤下,快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孔片刻,预防出血。最终检验针数,防治遗漏。9、操作完成,帮助患者整理衣着,整理床铺。10、清理用物,合理放置医用垃圾,治疗盘偿还原处。【注意事项】1、应用醒脑开窍法前务必要了解患者高血压病史及现在血压情况,对高血压患者慎用或禁用刺法,或在用此法时配合其余方法或酌情配用其余穴位。2、用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出血患者应慎重,尤其是强刺激人中穴和内关穴,有时会显著加病人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肢体抽搐现象,急性脑出血证属脱证应禁止此法。3、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一个长久过程,远非一两个疗程即可。为防止患者出现疲劳或穴位疲劳现象,务必慎用本法

35、。4、临床上对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尤其敏感患者在使用本法时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对这类患者应用针刺人中穴时手法则更应慎重。5、“大醒脑”与“小醒脑”临床应用:“小醒脑”适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中风患者,治疗时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替使用。在中风急性期,通常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针刺法操作。对于后遗症状,可按照并发症取穴操作。6、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针刺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时,使患肢抽动次数可依照病情严重程度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3级者可使之抽动3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适当降低抽动次数。二、灸类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直接灸技术【目标】直接灸是将大小纯净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

36、灸方法,依照灸后对皮肤刺激程度不一样,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帮助取适宜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操作 (1)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即用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以改进体质,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目标。现在临床上对哮喘、慢性胃肠病、体质虚弱、发育障碍等证多采取本法。其作方法是:选择体位及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而且施治时间较长,所以选取体位要求平正、舒适。待体位选好后正确

37、点穴,可用棉签蘸龙胆紫或用墨笔在穴位上划点标识。 艾炷安放和施灸:艾炷安放时先在穴位上涂少许蒜液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炷,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面拍打以减轻痛感。灸完1壮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可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连续灸79壮。 敷贴淡膏药:灸满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可天天换贴1次。大约1周左右,灸穴逐步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防止污染,以免并发其余炎症(正常无菌性化脓,脓液较淡色白,若感染细菌而化脓,脓色多呈黄绿色)。同时可多吃

38、一些营养较丰富食物,促使灸疮正常透发,有利于提升疗效。此灸法有后遗瘢痕,灸前应征求患者同意。(2)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少许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艾炷放置于腧穴部位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若用麦粒大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炷再灸,待将要求壮数灸完为止。通常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通常虚寒性疾患均可采取此法。4、施灸完成,清洁局部皮肤,帮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5、清理用物,偿还原处

39、。【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烧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2、艾绒团必须捻紧,预防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预防感染。4、熄灭后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2、隔物灸技术【目标】艾炷灸是将纯净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1 cm,炷底直径约0.8 cm,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一个疗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品作用,经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

40、回阳救逆,从而达成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目标。适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炷、火柴、凡士林、棉签、镊子、弯盘、酌情备浴巾、屏风等。备姜片、蒜片或附子饼等。【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帮助取适宜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操作步骤 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姜片上面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要求壮数,以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惯用于因寒而致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

41、等。 隔蒜灸 将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薄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要求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肿疡等症。 隔盐灸 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可预防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人。通常灸37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肤温、证候改进。临床上惯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以黄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附子饼,中间留一小孔或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附子饼上,放在应灸腧穴或

42、患处,点燃施灸。因为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痿、早泄、遗精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预防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施灸完成,清洁局部皮肤,帮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偿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烧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骶部,均不宜施灸。2、艾绒团必须捻紧,预防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预防感染。4、熄灭后艾

43、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3、悬灸技术悬灸,是将艾条点燃悬于施灸部位之上施灸一个灸法。依照施灸手法不一样分为温和灸、雀啄灸、盘旋灸。【操作规程】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帮助取适宜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1)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厘米左右高度,固定不移,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通常每处灸35分钟,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两指,臵于施灸部位两侧t这么能够经过医者手指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方便随时调整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预防烫伤。温和灸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灸法之一,有温经

44、通络、散寒祛邪、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2)雀啄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之上,将艾条象鸟雀啄食一样做一上一下移动,使艾条与施灸部位不固定在一定距离。本灸法多用于昏厥及儿童疾患。(3)盘旋灸:将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约3厘米高度,然后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重复旋转施灸,移动范围约3厘米左右。本灸法适适用于风湿痹痛及神经性麻痹。2、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预防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3、施灸完成,清洁局部皮肤,帮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臵舒适体位,酌情通风。4、清理用物,偿还原处。【悬灸作用】1、温经散寒:悬灸可用于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留凝涩引发痹证、腹泻等疾病,

45、效果甚为显著。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与人体各部,内联五脏、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悬灸一定穴位,能够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能够治疗缓解各种痛症。3、扶阳固脱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以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为寒、为厥、易元气虚陷、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则手足逆冷。四肢不暖、悬灸能扶阳固脱、固阳救逆可用于急性腹痛吐泻、虚脱、中风等症4、祛寒、祛湿、解痉、止痛当代白领职业人群,常年生活在空调房间,致寒性很强。俗话说:百病从寒而起。寒湿逼入脏腑,寒凝阻络,就会造成很多病痛。如胃脘痛、月经寒痛、四肢凉痛、腰酸背痛、头颈挛痛等。悬灸能够直接将留存于脏腑中寒气排出体外。

46、假如体内寒气严重人,悬灸时可感到有一阵阵寒气从手心、手指间、足心处排出体外,这种神奇作用是任何药品所无可代替。5、当代文明病保健(绿色医疗)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主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学术思想。而悬灸有很好预防疾病保健作用,这在古代文件中都有很多记载,我们经过实践也发觉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期,能够经过悬灸得到缓解,晚期则能够显著改进病人痛苦。4、天灸技术又称药品灸、发泡灸。将一些具备刺激性药品涂敷于穴位或患处,敷后皮肤可起泡,或仅使局部充血潮红。所用药品多是单味中药,也有用复方者。惯用天灸法有蒜泥灸、细辛灸、天南星灸等数十种。【操作方法】 (1)蒜泥灸:将大蒜捣烂如泥,取35克贴敷于穴位上,敷灸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发红起泡为度。如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治疗扁桃腺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2)细辛灸:取细辛适量,研为细末,加醋少许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位上,外覆油纸,胶布固定。如敷涌泉或神阙穴治小儿口腔炎等。 (3)天南星灸:取天南星适量,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于穴上,外覆油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综合 > 行业标准/行业规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