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2《渡荆门送别》 同步练习1(1).pdf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373405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渡荆门送别》 同步练习1(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渡荆门送别 同步练习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

2、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_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的情感。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答:4.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 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

4、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6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8诗中流露出

5、作者怎样的感情?9 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之情。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

6、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游山西村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渡荆门送别 同步练习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

7、送行舟。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答案:怜2、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案: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

8、野奔腾而去。6、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联描绘了 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品

9、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_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的情感。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答: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 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

10、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6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

11、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7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8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9 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_”。10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 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C 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

12、受和体验。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1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之情。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答案: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5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6C7“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

13、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8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9怜10A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2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游山西村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7请

14、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答案: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2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3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

15、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4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5“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6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7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8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