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球形状》教案.
地球形状
李凤 10240521
1.教学内容
《地球形状》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课经过想象建立假设、试验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是球形过程,是后续学习地球表面和内部、地表迁移等内容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波折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关于地球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一些问题,能够经过计算对地球大小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中利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主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停发展。
3.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波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得出能够起源于生活中现象。
4.教学难点
知道合理质疑是科学探究不可缺乏推进力。
5.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试验探究。
6.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经过前三年科学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学习科学课方法,具备了初步思维能力、试验操作能力、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学生对我们地球形状已经具备了初步了解,但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整个发展过程却不甚了解。基于此,经过角色饰演,学生从人类最初对地球认知开始,逐步了解整个认识过程。
7. 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联络生活实际,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中采取假设和试验探究,学生在合理质疑中不停推进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8.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纸船、桌面、球体、伞面、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
9.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时间
教学
步骤
教学
目标、意图
教学
内容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2分钟
新课导入
以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好奇心,用一个个疑问引发思索。
师:北宋诗人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就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中,反倒不能看清庐山真相和全貌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自己认为最熟悉地方,其实并不了解还有很多,同学们,你们信吗?
我们来试一下好不好?
(展示学校图片)
这是哪儿啊?
那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所占地方是什么形状呢?
(有不一样观点;你观点得到质疑;不过质疑是好事,只有不停质疑 我们离真相就越来越近了...)
大家各有各观点,那要知道我们学校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能够怎么做呢?
可是我们显然不能做到对吧,但这儿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张我们学校实际占地照片。
(展示学校占地照片)
这就是学校占地真实形状,跟大家猜测一样吗?
这就应了那句话,“不识庐山....”
古人也跟我们一样碰到过这么迷惑,古人生活在我们这片大地上,他们就很想知道我们这片大地是什么形状。那古人会怎么去认识我们这片大地呢?
板书:地球形状
提出问题
播放图片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思索回答
观看
观看
思索回答
思索回答
回答
思索回答
3分钟
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思维。
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古人,产生情感体验,了解当初对地球形状懵懂认识;同时也是对古代人猜测地球形状猜测。
我们当代了解地形能够经过飞机去高处观察,可古人没有那个条件啊,他们只有从自己身边景象去观察,我这儿给大家准备了几张日常生活场景照
(展示图片)
同学们,古人看到这些会怎样猜测自己生活大地呢?好,大家考虑一下回答。
(提醒:表面是平)
同学们都发觉从古人角度,古人会发觉地面是平。确实如此,在中国古代,人们经过自己观察就提出了“天圆地方”说法。大家能不能明白这个说法?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地像一个方形棋盘,是平。
这仅仅是古人提出一个解释,伴随人们得到信息越来越多,就有些人对大地是平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其实早在多年前就要人认为地球应该是球形!大家以为古人会相信地球是球形吗?
那我们就要去找证据!有没有些人知道古人找到了什么证据?大家快速浏览书本15页,找出答案 古人找到了什么证据。
是不是有同学不了解为何帆船进港就能证实地球是球形?那我们来模拟一下,
播放图片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解释
提出问题
思索回答
思索回答
经过预习书本回答
7分钟
试验探究
设计模拟试验和对比试验,让学生对古代人经过船只航海现象产生直接体验,创设情境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知识技能。
模拟试验一:观察帆船进出港
试验器材:纸船、桌面、伞面
试验过程:
做一做:一位同学驾驶小船分别在桌面及伞面上演示进港、出港,速度不要太快,其余同学到对面观察,观察者眼睛要平视;
看一看:注意观察两种不一样情形下所观察到现象有何不一样;
想一想、议一议:在小组中分析试验现象能够发觉什么。
(引导同学得出只有在弧形伞面才能出现帆船进出港场景)
非常好,同学们都发觉只有在弧形伞面才能出现帆船进出港场景并得出大地表面是具备一定弧度,那好,老师又为同学们准备了几个表面具备弧度立体模型,大家依照试验步骤在做一次帆船进出港,看看你们又能发觉什么,得出什么猜测!
模拟试验二:观察帆船进出港
试验器材:纸船、球体、半球形、 圆柱体、圆锥体
试验过程:
做一做:一位同学驾驶小船分别在各个立体图形上演示进港、出港,速度不要太快,其余同学到对面观察,观察者眼睛要平视;
看一看:注意观察同一物体 从不一样方向进行模拟所看到现象有何不一样;
想一想、议一议:在小组中分析 试验现象能够得出什么猜测。
(经过试验证实:只有球形才完全满足帆船进出港场景)
其实在更早以前啊,人们还发觉了另一个现象
(展示月食图片)
这是什么啊?
即使月食要下册才详细学习,但其实依照前面我们学过《光与影》知识,月食就是地球影子投在月球上景象,其中地球是遮挡物,太阳是光源,月球是屏。
同学们,大家观察月食是不是会发觉月食边缘都是?这里我还为大家搜集了世界各个洲观察到月食,大家能不能发觉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啊?
(从不一样角度投射影子都具备弧度,在立体图形中能做到只有哪个呢?)
所以人们也能出结论,大地是球形!
但这只是人们猜测,没有得到证实,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人,他想假如大地是球形,那他假如朝着一个方形行进,最终就应该会回到起点,这个人是谁啊?
(麦哲伦船队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率领他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们从大西洋进入到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经印度洋穿过好望角,回到了西班牙。)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过程中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感兴趣同学能够课后搜集资料了解。
麦哲伦这次航行是一次伟大验证!
经过麦哲伦航行,人们开始坚信地球是个球形!
我们往返顾一下人类认识地球过程,最初人们只经过眼睛观察,猜测地球是“天圆地方”,经过一系列证据,最终证实是球形。
即使古人证实了地球是个球形,他们有一个遗憾,是什么呢?
引导探究
知识引导
引导探究
引导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回顾知识点
试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汇报分析结果
试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汇报分析结果
回答
观察回答
回答
3分钟
感受
科技力量
经过展现科技发展主要作用,学生体会科学伟大,人类伟大。
当代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人们渐渐掌握了能够去亲眼看看地球技术。
(观看图片.)
师:同学们,当你们看到我们中国宇航员与地球合影时,大家有什么感觉呢?
同学们,中国航天事业也是在中国人民不停努力和探索中才取得了这么伟大成绩,我和大家一样 为我们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人类认识地球过程,知道地球是个球形,可球形有很多个啊,那地球是不是一个规则球体吗??我们下次继续探讨!)
讲述航空航天发展
提出问题
陶冶学生爱国情操
提出问题
观看图片
回答
板书设计
地球形状
天圆地方→帆船进港 月食景象 环球航行→球形
教学设计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